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uper-SILAC定量技术系统解析槲皮素调控巨噬细胞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图谱
1
作者 刘志晴 翟琳辉 +2 位作者 吉敬 谭敏佳 刘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4-1584,共11页
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研究发现,槲皮素的抗炎活性与其对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调控密切相关。然而,槲皮素调控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发挥抗炎作用的精... 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研究发现,槲皮素的抗炎活性与其对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调控密切相关。然而,槲皮素调控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发挥抗炎作用的精细机制尚未有详细报道。为了探讨槲皮素调控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发挥抗炎活性的作用机制,我们首先评估了槲皮素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槲皮素可以明显下调M1型巨噬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其次,利用生物质谱的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技术衍生的super-SILAC方法,进行了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解析,系统定量分析了槲皮素处理后的巨噬细胞中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全局性变化;最终,共定量到30个组蛋白修饰位点,其中包括12个发生下调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位点和4个发生上调的甲基化修饰位点(fold change>1.2,P<0.05);进一步对部分差异变化位点进行了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验证,其差异变化与质谱结果一致性良好。综上,本研究系统解析了槲皮素调控巨噬细胞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图谱,为槲皮素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和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表观遗传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 巨噬细胞
下载PDF
Stable isotope labelled mass spectrometry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for expressed proteins induced by PeaT1 被引量:7
2
作者 LI GuangYue YANG XiuFen +4 位作者 ZENG HongMei MAO JianJun LIU Hua ZHANG YunHua QIU DeWe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12期1410-1417,共8页
The protein elicitor from the mycelium of Alternaria tenuissima has been isolated.The elicitor triggered resistance to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in tobacco by inducing relative oxygen species,but without causing hypers... The protein elicitor from the mycelium of Alternaria tenuissima has been isolated.The elicitor triggered resistance to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in tobacco by inducing relative oxygen species,but without causing hypersensitive necrosis.The elicitor is reported to impart resistance against Verticillium dahliae and to increase yield in cotton,but its mechanism is not yet clear.In this study,the stable isotope labelled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protein expression induced by PeaT1 in Arabidopsis.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for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proteins related to metabolism,modification,regulatory,defense,stress and antioxidation was found in Arabidop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elicitor stable isotope labelling relative abundances PeaT1
原文传递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of nanomaterials for biosafety evaluation and drug development 被引量:2
3
作者 Xue-Ling Chang Lingyun Chen +4 位作者 Boning Liu Sheng-Tao Yang Haifang Wang Aoneng Cao Chunying Che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3303-3314,共12页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such as environmental migration,absorption,biodistribution,biotransformation,and elimination,is fundamental and essential for the nanosafety evaluations of nanomaterials.Due to the complexity ...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such as environmental migration,absorption,biodistribution,biotransformation,and elimination,is fundamental and essential for the nanosafety evaluations of nanomaterials.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it is challenging to develop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nd tools that could characterize intrinsic behaviors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organisms.The isotopic tracers are ideal candidates to tun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while preserving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In this review article,we summarized the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methods of nanomaterials for evaluating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The skeleton labeling protocols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and metal/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were introduced.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ere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nanomaterials.Th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f nanomaterials in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systems was summarized along with the biosafety data.The benefits for drug development of nanomedicin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argeting effects,persistent accumulation,and safety.Finally,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Quantification Carbon nanomaterials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NANOTOXICITY Biomedical effects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下氮肥水平对秸秆碳固定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4
作者 孙旭超 张紫薇 +6 位作者 王若飞 冯成 曹凑贵 王浩 杨青华 张学林 胡权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6-156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养分循环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氮肥对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SOC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向不同施氮水平[0 kg(N)∙hm^(-2)(N0)、120 kg(N)∙hm^(-2)(N120)、240 kg(N)∙hm^(-2)(N240)、360 kg(N)∙hm^(-2)(N360)]的稻田土壤中添加^(13)C标记的小麦秸秆,在水稻成熟后采集土样测定不同碳组分含量以及δ^(13)C值,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与N0处理相比,N240和N360处理中SOC显著提高7.8%和7.4%,全氮显著提高37.2%和34.3%,溶解性有机碳显著提高33.7%和48.6%,微生物量碳显著提高97.9%和89.6%;但土壤碳氮比显著降低21.6%和20.0%。相比N0处理,N120处理的SOC、全氮、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此外,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使细菌含量显著提高24.7%~55.4%,真菌含量显著提高18.3%~30.2%,总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18.1%~45.2%。施用氮肥提高>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的占比以及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和微团聚内颗粒有机碳(iPOC)组分的有机碳储量,同时分别显著增加了fPOC和iPOC组分中δ^(13)C值128.3%~194.8%和105.6%~216.9%。但是在高氮(N360)处理下,除fPOC组分外,其他各有机碳组分储量未持续增加。结构方程表明,施用氮肥可通过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中f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或者促进微生物群落活性增加iPOC组分中有机碳储量来提高SOC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适量氮肥能够促进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并且增加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标记 土壤微生物 秸秆碳
下载PDF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5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黄色短杆菌中L-异亮氨酸同位素丰度及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赵雅梦 范若宁 雷雯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0,共5页
随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尤其是标记氨基酸,因无放射性、与非标记化合物理化性质一致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建立了一种稳健、快速的氨基酸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 随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稳定同位素标记试剂,尤其是标记氨基酸,因无放射性、与非标记化合物理化性质一致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建立了一种稳健、快速的氨基酸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Vanquish(100 mm×2.1 mm,1.9µm)色谱柱,以水和含0.1%甲酸的甲醇为流动相,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LC-HRMS)分析;测得细菌发酵液中L异亮氨酸-15N的同位素丰度为98.58%,相对标准偏差为0.03%,可应用于不同稳定同位素(15N或^(13)C)示踪的黄色短杆菌中L-异亮氨酸同位素丰度及分布的准确测定。该方法具有简便、灵敏、稳健等优点,有望在合成生物学、同位素示踪代谢流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氨基酸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 黄色短杆菌 同位素分布及丰度
下载PDF
氘标记西布特罗合成方法研究与结构表征
7
作者 马秀婷 孔香玲 +2 位作者 王晨阳 张磊 韩世磊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2,共8页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动物源食品中β_(2)-受体激动剂西布特罗的含量提供了可能,也对稳定同位素标记西布特罗内标物的合成提出了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氘标记西布特罗的新型合成方法,以2-硝基-5-溴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偶联...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动物源食品中β_(2)-受体激动剂西布特罗的含量提供了可能,也对稳定同位素标记西布特罗内标物的合成提出了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氘标记西布特罗的新型合成方法,以2-硝基-5-溴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偶联、环氧化、取代、还原四步常规化学反应制备西布特罗-D_(9),具有路线短、操作简便、收率高等优点。该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质谱(HRMS)表征确认,化学纯度和同位素丰度均高于99.0%,可作为质谱检测内标使用。该方法也可用于其他苯乙醇胺类β_(2)-受体激动剂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标记 西布特罗-D_(9) 合成方法 结构表征 质谱内标
下载PDF
胆固醇-3,4-^(13)C_(2)的合成
8
作者 白少飞 孙雯 刘前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针对我国胆固醇-3,4-^(13)C_(2)产品制备方法空白,以乙酸苯酯-1,2-^(13)C_(2)和4-胆甾烯-3-酮为起始原料,合成胆固醇-3,4-^(13)C_(2)。总体标记合成路线采用胆固醇基础结构拆分后引入标记砌块再重构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方案,其中4-胆甾烯-3... 针对我国胆固醇-3,4-^(13)C_(2)产品制备方法空白,以乙酸苯酯-1,2-^(13)C_(2)和4-胆甾烯-3-酮为起始原料,合成胆固醇-3,4-^(13)C_(2)。总体标记合成路线采用胆固醇基础结构拆分后引入标记砌块再重构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方案,其中4-胆甾烯-3-酮通过开环氧化、合环得到标记前体,乙酸苯酯-1,2-^(13)C_(2)作为^(13)C标记引入砌块与标记前体通过乙酰化反应得到乙酰化标记中间体,最后乙酰化标记中间体再经过碳环重构、酯化、还原反应得到^(13)C二标记的类固醇激素类化合物胆固醇-3,4-^(13)C_(2)。其中还原反应显示出一定的不对称合成现象。以投入的乙酸苯酯-1,2-^(13)C_(2)的物质的量计算反应总产率为16.2%。所得终产品经MS、NMR和HPLC表征确认,液相色谱纯度≥96%,液相质谱检测丰度≥98 atom%^(13)C,该产品可用于临床质谱、生物医药等领域检测用稳定同位素内标试剂以及临床质谱用疾病筛查试剂盒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3 4-^(13)C_(2)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 类固醇激素 内标试剂 试剂盒
下载PDF
不同品种葡萄中58种挥发性物质的稳定同位素内标GC-MS SIM法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雪枫 李杰 +4 位作者 陈彦彤 何雪 陈文婷 杨国顺 谭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2-269,共8页
在解析特殊挥发性物质的质谱裂解行为的基础上,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单离子监测(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elected ion monitoring,GC-MS SIM)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对不同品种葡萄果实中的58种挥发性物质进行精准的定... 在解析特殊挥发性物质的质谱裂解行为的基础上,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单离子监测(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elected ion monitoring,GC-MS SIM)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对不同品种葡萄果实中的58种挥发性物质进行精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探讨不同品种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差异。葡萄果实样品破碎均质后,采用固相微萃取的方法进行高效富集萃取,再进行GC-MS SIM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相关系数在0.995 0(除异丙醇为0.967 1)以上;绝大多数目标物的检出限低于1.56μg/kg;除个别挥发性物质的加标回收率较低,不同加标水平目标物样品回收率在60.64%~129.63%范围内,其回收率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9.56%。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优点,适用于葡萄等水果蔬菜中挥发性物质的准确定性与定量研究。此外,本实验通过对12个不同品种的葡萄果实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分析,探明葡萄果实中的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并挖掘出不同品种葡萄的特色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物质 葡萄 气相色谱-质谱 选择离子监测 稳定同位素内标物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标记氯霉素-D_(5)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榕 郭会 陈武炼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157,共6页
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氯霉素-D5是以氘代甲苯为标记前体,经硝化、溴化、氧化得到氘标记的对硝基苯甲醛-D_(5),对硝基苯甲醛-D5再与手性中间体(R,R)-伪二苯羟甲胺甘氨酸酰胺经醛酮缩合、还原、酰化等一系列反应制得。以甲苯-D_(8)物质的量计... 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氯霉素-D5是以氘代甲苯为标记前体,经硝化、溴化、氧化得到氘标记的对硝基苯甲醛-D_(5),对硝基苯甲醛-D5再与手性中间体(R,R)-伪二苯羟甲胺甘氨酸酰胺经醛酮缩合、还原、酰化等一系列反应制得。以甲苯-D_(8)物质的量计算氯霉素-D_(5)收率为19.3%。目标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进行表征。氯霉素-D_(5)的化学纯度为99.89%,氘同位素丰度为99.68 atom%D,均优于外购标准品,具有更优的纯度及更高的氘同位素丰度,可作为同位素内标用于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D_(5) 稳定同位素标记 合成 同位素内标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氘标记左氧氟沙星-D_(3)的合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仲杰 张立 +2 位作者 孙雯 张鹏帅 雷雯 《同位素》 CAS 2023年第2期144-149,I0002,共7页
为了提高稳定同位素利用率,建立简便、成本低廉的合成方法,本研究以哌嗪为起始原料,和氯甲酸苄酯(CBZ-Cl)反应得到CBZ-哌嗪,然后与碘甲烷-D_(3)反应得到CBZ-哌嗪-CD_(3),之后脱去CBZ保护得到甲基哌嗪-D_(3),最后和左氧氟沙星羧酸反应得... 为了提高稳定同位素利用率,建立简便、成本低廉的合成方法,本研究以哌嗪为起始原料,和氯甲酸苄酯(CBZ-Cl)反应得到CBZ-哌嗪,然后与碘甲烷-D_(3)反应得到CBZ-哌嗪-CD_(3),之后脱去CBZ保护得到甲基哌嗪-D_(3),最后和左氧氟沙星羧酸反应得到左氧氟沙星-D_(3)。以投入的碘甲烷-D_(3)物质的量计算,左氧氟沙星-D_(3)产率为37.0%。所合成的左氧氟沙星-D_(3)产品经核磁共振波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表征确认,化学纯度为98.5%,同位素丰度为99.5atom%D,以上结果表明,合成的左氧氟沙星-D_(3)可作为同位素内标用于动物源食品中左氧氟沙星残留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标记 左氧氟沙星-D_(3) 内标试剂
下载PDF
磺胺氯哒嗪-苯环-^(13)C_(6)的合成
12
作者 梅姝 郭会 陈武炼 《同位素》 CAS 2023年第2期150-158,I0002,共10页
为研究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磺胺氯哒嗪-苯环-^(13)C_(6)的合成路线,制备同位素内标试剂,用于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以苯-^(13)C_(6)为稳定同位素标记来源和起始原料,通过硝化、硝基还原、酰化、磺化以及缩合、水解6步反应合成... 为研究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磺胺氯哒嗪-苯环-^(13)C_(6)的合成路线,制备同位素内标试剂,用于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以苯-^(13)C_(6)为稳定同位素标记来源和起始原料,通过硝化、硝基还原、酰化、磺化以及缩合、水解6步反应合成磺胺氯哒嗪-苯环-^(13)C_(6)。产品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仪器表征确定,产品纯度>98.0%,同位素丰度>99.0atom%13 C,可以作为内标试剂用于磺胺氯哒嗪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标记 磺胺氯哒嗪 合成 表征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辛酸纯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13
作者 赵诚 孙雯 袁璋晶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期65-69,共5页
根据行业标准《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HG/T 5941—202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制备和样品测量重复性等。按《测定... 根据行业标准《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HG/T 5941—202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制备和样品测量重复性等。按《测定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的规定进行不确定度计算,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准曲线拟合,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817%,扩展不确定度为1.6%,测定结果为99.0%±1.6%(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13(C)标记辛酸 气相色谱法 不确定度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细胞培养联合质谱绝对定量技术在5、7、55型腺病毒鉴定中的应用
14
作者 朱文清 李恒 +1 位作者 张妍 徐忠伟 《化学世界》 CAS 2023年第6期445-452,共8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肽段的质谱绝对定量(AQUA)技术,实现了对5、7和55型人腺病毒的准确鉴定。采用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SILAC)技术培养细胞至大肠杆菌生长至对数生长期,1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低温诱导蛋... 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肽段的质谱绝对定量(AQUA)技术,实现了对5、7和55型人腺病毒的准确鉴定。采用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SILAC)技术培养细胞至大肠杆菌生长至对数生长期,1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低温诱导蛋白表达,提取并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纯化富集相应标记的腺病毒六邻体蛋白。通过胶消化分别消化三种不同标记策略(非标记、中度标记和重度标记)的纯化蛋白,消化肽段等量混合脱盐后经纳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Nano HPLC-MS/MS)进行定量蛋白分析。通过SILAC实现大肠杆菌的完整代谢标记,诱导表达腺病毒六邻体蛋白,通过AQUA技术实现对非标记、中度标记、重度标记六邻体蛋白标志性肽段鉴定。成功实现SILAC三种不同标记策略条件下大肠杆菌中5、7、55型人腺病毒六邻体蛋白的完整标记,为5、7、55型人腺病毒感染的快速分型检测提供了新的鉴定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腺病毒 质谱绝对定量技术 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细胞培养技术 病原体检测
下载PDF
蛋白质中二硫键的定位及其质谱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仇晓燕 崔勐 +1 位作者 刘志强 刘淑莹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5-983,共9页
二硫键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保持及调节其生物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二硫键在蛋白质中的位置是全面了解含二硫键蛋白化学结构的重要方面。在众多实验方法中,现代质谱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快... 二硫键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保持及调节其生物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二硫键在蛋白质中的位置是全面了解含二硫键蛋白化学结构的重要方面。在众多实验方法中,现代质谱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而成为分析二硫键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定位二硫键的方法以及质谱在二硫键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键定位 质谱 串联质谱 三羧乙基膦 稳定同位素标记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愿 单亦初 +1 位作者 张丽华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6-502,共7页
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后基因时代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无标记定量方法和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法。其中,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定量方法发展非常迅速,已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 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后基因时代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无标记定量方法和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法。其中,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定量方法发展非常迅速,已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分析了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方法,包括相对定量方法和绝对定量方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蛋白质组学 稳定同位素标记 相对定量 绝对定量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7 位作者 于贵瑞 王永生 徐敏杰 党旭升 李林森 王磊 李晓玉 司高月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森林土壤N2O来源于土壤氮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以及化学反硝化是其产生的四个关键过程。当前,氮素富集条件下森林土壤N2O排放存在硝化和反硝化主导作用之争,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模式以及微生物驱动机制尚... 森林土壤N2O来源于土壤氮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以及化学反硝化是其产生的四个关键过程。当前,氮素富集条件下森林土壤N2O排放存在硝化和反硝化主导作用之争,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模式以及微生物驱动机制尚不清楚。综述了森林土壤N2O来源的稳定性同位素拆分,森林土壤总氮转化和N2O排放对增氮的响应规律,增氮对N2O产生菌群落活性和组成的影响,并指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森林土壤N2O排放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呈现非线性,包括初期无明显响应、中期缓慢增加和后期急剧增加三个阶段,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氮饱和"程度。施氮会引起森林土壤有效氮由贫氮向富氮的转变,相应地改变了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丰度与组成,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由于森林土壤N2O排放监测、土壤总氮转化和N2O产生菌群落动态研究多为独立进行的,难以阐明微生物功能群与N2O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未来研究应该有机结合15N-18O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准确量化森林土壤N2O的来源,揭示森林土壤N2O排放对增氮的非线性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氧化亚氮排放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同位素标记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13)C脉冲标记法:不同生育期水稻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6
18
作者 邓扬悟 唐纯 +5 位作者 袁红朝 宁赵 邹观发 王久荣 葛体达 吴金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466-6471,共6页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 定量生育期内植物光合碳在植物组织-土壤的分配规律,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结合室内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联用(Flash HT-IRMS)分析植物各部分及土壤δ^(13)C值,比较了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规律,并量化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转移。结果表明:(1)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的生育期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而整个生育期的根冠比为0.2—0.4,分蘖期的根冠比最高,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递减,到抽穗期以后根冠比稳定在0.2左右。(2)脉冲标记6h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根系)的δ^(13)C值在-25.52‰—-28.33‰,不同器官的δ^(13)C值存在明显分馏效应,且趋势基本一致,即茎杆(籽粒)>叶片(根系);这种由于水稻生育期特性导致的各器官碳同位素分馏的现象,可用于指示不同生育期下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去向。(3)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规律不同,生长前期光合碳向根系及土壤中分配的比例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而随生育期光合碳在根系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积累量不断增加。(4)不同生育期^(13)C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差异明显。水稻分蘖期有近30%光合碳用于根系建成并部分通过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有机碳库(10%),而到成熟期则向籽粒中分配较多,而且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也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调控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13C-CO2脉冲标记 水稻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下载PDF
^(18)O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钱林艺 应万涛 +4 位作者 刘新 卢庄 蔡耘 何建勇 钱小红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建立了18O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用于复杂体系蛋白质相对定量分析。对影响蛋白质标记稳定性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比较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酶切后标记的方法,酶切肽段在胰酶催化下,在pH 5.0的K2HPO4/KH2PO4缓冲体系中,37℃18O标记反应16 h,... 建立了18O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用于复杂体系蛋白质相对定量分析。对影响蛋白质标记稳定性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比较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酶切后标记的方法,酶切肽段在胰酶催化下,在pH 5.0的K2HPO4/KH2PO4缓冲体系中,37℃18O标记反应16 h,绝大部分肽段即可达到100%的标记效率。对多个16O/18O成对肽段峰强度的动态范围及定量准确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8O标记方法是一种简便、稳定、可靠的相对定量方法,10倍动态范围内,标记率相对标准偏差在18.4%以内,16O/18O峰强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本实验考察了标记后的肽段在不同溶液体系中的稳定性,为复杂样品的预处理和预分离的溶液条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标记 ^18O 定量蛋白质组学 质谱 液相色谱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和平行反应监测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用于肝癌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验证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素兰 高华萍 +1 位作者 张菁 叶翔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34-940,共7页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极低,及早地发现与诊断对肝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体外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学相对定量技术和基于平行反应监测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建立了一种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验...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极低,及早地发现与诊断对肝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体外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学相对定量技术和基于平行反应监测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建立了一种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验证方法。该方法被用于肝癌组织的差异蛋白质筛选和后期验证,共筛选到70个在癌组织中显著变化的蛋白质,并对其中7个蛋白质进行了验证。所验证的蛋白质包括已在临床使用的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文献报道的潜在肝癌生物标志物热休克蛋白(HSP90)、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和乙醇脱氢酶4(ADH4),说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文所筛选的差异蛋白质可以为肝癌生物标志物研究和临床验证提供参考;该方法还可用于其他癌症样品的差异蛋白质筛选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稳定同位素标记 平行反应监测 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