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七十年研究述评(1952-2022)
1
作者 阳忠艳 吴电雷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2-28,共7页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在1952年至2022年的七十年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梳理剧本整理和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推陈出新期(1952-1966),这一阶段戏剧正式定名,建立剧团,传统剧...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在1952年至2022年的七十年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梳理剧本整理和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推陈出新期(1952-1966),这一阶段戏剧正式定名,建立剧团,传统剧本得到挖掘和整理;第二阶段是恢复繁荣期(1978-2006),这一阶段戏剧演出逐渐恢复,剧本得到创作改编;第三阶段是保护发展期(2006-2022),这一阶段戏剧被列入“非遗”,剧目全面繁荣,代表性剧本文化价值被挖掘。每个阶段皆取得独具特色的成就。对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总结其成果与不足,以便总体把握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趋势,为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的社会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 发展历史 三个阶段 剧本整理 研究进路
下载PDF
东巴文同形字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悦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12期127-130,共4页
东巴文中存在着大量同形字。这些同形字的产生原因、结构方式、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对东巴文同形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索东巴文乃至早期文字的原始属性及其发展轨迹。
关键词 东巴文 同形字 早期文字
下载PDF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俞为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戏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戏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既节省了舞台时间,又保持了原作的框架。折子戏不顾及原作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从原作中选摘部分场次,所选的折子更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剧本 舞台传播 全本 删节本 折子戏
下载PDF
谈专业教师在制作电视教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强 冯甲棣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年第5期271-273,共3页
介绍了制作电视教材的过程:首先作好选题工作,并认真书写电视教材脚本及分镜头稿本,然后积极准备并进行电视教材的设计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应与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一道努力,才可制作出... 介绍了制作电视教材的过程:首先作好选题工作,并认真书写电视教材脚本及分镜头稿本,然后积极准备并进行电视教材的设计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应与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一道努力,才可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教材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教师 电视教材 脚本 分镜头 教育技术
下载PDF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5
作者 刘立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4,共9页
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 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碍。文章以华人译者沈广仁的《西厢记》舞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底本、可表演性策略、舞台呈现与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广受欢迎的缘由,并与熊式一的《西厢记》首译舞台剧本作深入比较,综合探讨适合戏曲舞台剧本翻译的可表演性策略,为中国传统戏曲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西厢记》 舞台剧本 可表演性策略
下载PDF
当前国家级非遗山东柳子戏戏曲舞台改革路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8-201,共4页
柳子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百多年发展史,曾在清朝达到鼎盛,影响遍布全国,是一个承传久远的古老东方剧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而衰落。在半个世纪后的当代戏曲舞台,柳子戏又重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却一直发展缓慢,目前处于低... 柳子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百多年发展史,曾在清朝达到鼎盛,影响遍布全国,是一个承传久远的古老东方剧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而衰落。在半个世纪后的当代戏曲舞台,柳子戏又重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却一直发展缓慢,目前处于低谷和断层期。"改革"是使这一古老剧种延续并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文章谈论了柳子戏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基础,并从"剧本改革、舞台艺术二度创作"两大领域详细论述了柳子戏改革的措施与方向,努力探索柳子戏改革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柳子戏 戏曲改革 剧本 二度创作 当代戏曲舞台
下载PDF
大学艺术类学生英语“舞台式”教学现状调查
7
作者 梁玉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7-78,共2页
大学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领域。英语"舞台式"教学以艺术类学生为对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并与传统教学进行了各方面对比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 大学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领域。英语"舞台式"教学以艺术类学生为对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并与传统教学进行了各方面对比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对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建议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舞台式”教学 艺术类学生 舞台剧本
下载PDF
论清代坊本弹词的雅化
8
作者 盛志梅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6-42,共7页
清代弹词是一种融娱乐性、文学性、商业性于一体的文学,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书场弹词、书坊(坊本)弹词、书斋(案头)弹词。清代弹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雅化的趋势。其中,坊本弹词的雅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以抢占市场为目的的题材雅... 清代弹词是一种融娱乐性、文学性、商业性于一体的文学,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书场弹词、书坊(坊本)弹词、书斋(案头)弹词。清代弹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雅化的趋势。其中,坊本弹词的雅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以抢占市场为目的的题材雅化,以扩大市场为目的的形式雅化和以迎合政府文禁为目的的主题雅化。坊本弹词的雅化是清代文人弹词创作的一个主要诱因,是弹词创作由书场走向书斋的一个必要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坊本弹词 弹词 书场 雅化 清代 书坊 坊刻本
下载PDF
以俗为美——戏曲舞台本科诨的风格特色
9
作者 乔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0-73,共4页
戏曲作品按照是否适于演出可大致分为案头本和舞台本,而舞台脚本中包含大量插科打诨,其以俗为美的整体风格特色具体体现在脚色、语言、内容、动作等几个方面。好的科诨要通俗晓畅而不是恶俗下流,要与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相适宜。
关键词 戏曲舞台本 科诨 以俗为美
下载PDF
现代化:商演语境下黄梅戏的必经之路
10
作者 徐冉 沈后庆 《晋中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2-35,共4页
商演语境下,实现现代化是传统戏曲黄梅戏发展的必经之路。黄梅戏的现代化一是体现在文本创作上具有现代性思维,即题材要新,思想内容更要新;二是体现在舞台表现形式富有现代性元素,即舞台服饰要创新,舞台布景也要适当学习话剧写实风格,... 商演语境下,实现现代化是传统戏曲黄梅戏发展的必经之路。黄梅戏的现代化一是体现在文本创作上具有现代性思维,即题材要新,思想内容更要新;二是体现在舞台表现形式富有现代性元素,即舞台服饰要创新,舞台布景也要适当学习话剧写实风格,更要运用新科技去美化舞台。如此黄梅戏才能在激变的时代中立住脚,得以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商演语境 剧本 舞台 现代化
下载PDF
精华版《长生殿》剧本的整理与舞台呈现
11
作者 王建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8-64,共7页
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了连台本《长生殿》,为了更好地传播该剧,2009年上海昆剧团又推出了精华版《长生殿》,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精华版《长生殿》真正浓缩了四本戏的精华,编导把它作为单本戏重新构思,较好地处理了李杨爱情主线与时代背... 2007年,上海昆剧团推出了连台本《长生殿》,为了更好地传播该剧,2009年上海昆剧团又推出了精华版《长生殿》,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精华版《长生殿》真正浓缩了四本戏的精华,编导把它作为单本戏重新构思,较好地处理了李杨爱情主线与时代背景副线之关系。主线包含《定情》《絮阁》《密誓》《惊变》《埋玉》5折,副线包含《权哄》《进果》《合围》3折,副线有机地插入主线架构当中,全剧文武交替,较好地处理了戏剧的节奏,强化了剧场效果。与上海昆剧团1987版《长生殿》相比,精华版比较尊重原著,尊重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华版《长生殿》 昆剧剧本 舞台呈现 上海昆剧团
下载PDF
明清时期戏曲舞台传播对剧本刊刻的促进与制约性关系考论
12
作者 王良成 张金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5-21,共7页
除了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戏曲剧本能否被刊刻、被刊刻次数的多寡还与这些剧作在当时舞台上所受的欢迎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越是在舞台上深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其剧本被刊刻的次数就越多;越是经不起舞台检验的作品,被刊刻的次数就越少,甚... 除了文学成就,明清时期的戏曲剧本能否被刊刻、被刊刻次数的多寡还与这些剧作在当时舞台上所受的欢迎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越是在舞台上深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其剧本被刊刻的次数就越多;越是经不起舞台检验的作品,被刊刻的次数就越少,甚至根本得不到出版的机会。即使曾经被出版商青睐有加的作品,只要被当时的舞台抛弃,它们同样难获出版界的再次认可。这种规律不仅可以从多数被刊刻作品在舞台上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中得到证明,还可以从这些剧本不同版本之间普遍存在的一本一稿等外在形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剧本刊刻 舞台传播 一本一稿
下载PDF
汤沈之争中的“案头”与“场上”概念新解
13
作者 孙向荣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58-61,109,110,共6页
长期以来,明代汤沈之争的关键点一直被认为是戏曲的文本创作究竟应以“案头”还是“场上”为标准,如此,主张“场上”的沈璟便具有了戏曲观念上的优势。但实际上,汤沈之际“案头”与“场上”两个概念具有与今日完全不同的内涵,二者的差... 长期以来,明代汤沈之争的关键点一直被认为是戏曲的文本创作究竟应以“案头”还是“场上”为标准,如此,主张“场上”的沈璟便具有了戏曲观念上的优势。但实际上,汤沈之际“案头”与“场上”两个概念具有与今日完全不同的内涵,二者的差异乃是以是否符合“曲律”为分野。当时所谓“案头”文本的特征是注重文采,不太重视曲律,而所谓“场上”文本之标准,则是“曲词”合律,除演唱外,并不涉及文本的其他舞台呈现方式,这种“场上”文本并没有脱离“案头”的陈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沈之争 案头 场上 概念新解
下载PDF
导演视角下舞台上与书斋里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14
作者 鲁跃峰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21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本文从导演视角研究舞台上与书斋里的莎士比亚,试图还原十六世纪英国环球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演出运作实况,回归古代剧场,再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揭示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始活力与成功的具体因素,以期待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享受莎士比亚,而... 本文从导演视角研究舞台上与书斋里的莎士比亚,试图还原十六世纪英国环球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演出运作实况,回归古代剧场,再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揭示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始活力与成功的具体因素,以期待我们可以更为真实地享受莎士比亚,而不只是敬畏、崇拜他,并期待对中国目前的话剧演出有所启发。另外,也从此视角审视理论家,学者,思想家,戏剧评论家与文艺批评家们书斋里的莎士比亚的功能与影响,贡献与局限。以排练、演出《莎士比亚之夜》导演的亲身经历展示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场表演的种种奥秘,期待对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能够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剧本 舞台演出 导演视角 差异
下载PDF
基于隋代的楷书新局面形成过程研究
15
作者 刘欢欢 李慧聪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57-159,共3页
隋代虽国祚日短,但隋代书法并没有被历史所湮没。从书法史的角度研究和梳理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楷书书体的发展规律以及指导当代的书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隋代楷书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孝文帝改革与... 隋代虽国祚日短,但隋代书法并没有被历史所湮没。从书法史的角度研究和梳理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楷书书体的发展规律以及指导当代的书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将隋代楷书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孝文帝改革与北书南学时期;复古洗礼与魏碑涅槃重生时期;王褒入关与南书北进时期;融合南北之精华达中和之境界时期。这四个阶段对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楷书 形成过程 重要阶段
下载PDF
八连城出土文字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会丽 《西部考古》 201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八连城为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故址,785—794年为都,926年渤海亡国后受契丹所建的东丹国管辖。2004—2008年对八连城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瓦件,其中部分瓦件上具有各类模印或刻划文字。本文通过八连城遗址发掘所获的文字瓦材料,对出土... 八连城为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故址,785—794年为都,926年渤海亡国后受契丹所建的东丹国管辖。2004—2008年对八连城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建筑瓦件,其中部分瓦件上具有各类模印或刻划文字。本文通过八连城遗址发掘所获的文字瓦材料,对出土的瓦上模印及刻划文字进行分类统计,结合文字载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深入分析统计数据,从中得出以往未被学术界关注到的新的信息,以此对八连城出土文字瓦进行分期尝试,并探讨该方法对研究其他种类瓦件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连城遗址 渤海国 文字瓦 分期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戏剧中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的交互影响
17
作者 易秀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科诨由宋金杂剧中独立的表演形态,逐渐演化为元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常见艺术手法。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二者交互影响、协同演进,一方面,舞台科诨规约了剧本科诨的内容,另一方面,剧本科诨(尤其是文人创作)对舞台科诨具有反哺作用。同时,舞... 科诨由宋金杂剧中独立的表演形态,逐渐演化为元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常见艺术手法。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二者交互影响、协同演进,一方面,舞台科诨规约了剧本科诨的内容,另一方面,剧本科诨(尤其是文人创作)对舞台科诨具有反哺作用。同时,舞台科诨和剧本科诨的深度融合又推动了科诨的规范和程式化。科诨的程式化是表演程式化的先声,表演的程式化包含了科诨的程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诨 舞台科诨 剧本科诨 交互影响 程式化
原文传递
美学视域下黄梅戏新编剧本特征探析
18
作者 闫淼 《装备制造与教育》 2023年第1期63-67,共5页
受民间文化影响形成的黄梅戏,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着自己活泼的精神风貌。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新编黄梅戏剧本拥有极好的实践性,有着能够契合舞台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有立体化个性化的角色,思想内容充... 受民间文化影响形成的黄梅戏,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依旧保持着自己活泼的精神风貌。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新编黄梅戏剧本拥有极好的实践性,有着能够契合舞台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有立体化个性化的角色,思想内容充满现代性,语言也体现出了自然美,富于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视阈 黄梅戏 新编剧本 探析
下载PDF
关于新出梵本《八大灵塔礼拜赞颂》的研究
19
作者 张梦妍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22,168,169,共19页
本文围绕新出梵本《八大灵塔礼拜赞颂》(Astamahāsthāna-caitya-vadana-nāma-stava)展开研究。结合先行研究,文章首先综述了与该文本相关的汉、藏文版本情况。参照相关诸本,对该新出梵本进行文本校勘整理、评注与翻译,并对诸版本之... 本文围绕新出梵本《八大灵塔礼拜赞颂》(Astamahāsthāna-caitya-vadana-nāma-stava)展开研究。结合先行研究,文章首先综述了与该文本相关的汉、藏文版本情况。参照相关诸本,对该新出梵本进行文本校勘整理、评注与翻译,并对诸版本之间关系进行推定。文章后半部分通过梳理“八大灵塔”的文本与图像传统,进一步解读和分析新出梵本所包含的佛教史信息,辨析了其中“八大灵塔”具体所指。同时,新出梵本中诸多文句与早期传统暗合,可能暗示了文本较早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此外文末以余论的方式,分析了“八大灵塔”文本与图像的交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本 八大灵塔 如来八相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