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TAINING METHODS FOR ANALYSING ESTERASE (EST) ISOZYME OF FUNGI AND PLANTS
1
作者 池玉杰 张明 +1 位作者 程东升 许翠青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4-27,共4页
EST isozymes are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biochemical markers in genetic analysis of fungi. and the staining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studying Est.The effects were compared ainong diff... EST isozymes are one of the frequently used biochemical markers in genetic analysis of fungi. and the staining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studying Est.The effects were compared ainong different stain recipes for Est of 3 kinds of fungi-Lentinus edodes. Pleurotus sapidus. Phellinus igriarius and 2 kinds of plants-Populus sp and Brassica chinensis. Of the four kinds of Est staining recipes tested.the recipe α-acetic acid-naphther showed the best effect.and followed by β-aceticacid-naphther, semicontent α-aceticacid-naphther and α+β-aceticacidnathp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i Esterase isozyme staining methods
下载PDF
广西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方法探讨
2
作者 许诗萍 高日芳 +5 位作者 张金莲 宋娟 李冬萍 何苑皞 曾诗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4,共10页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金花茶接种AM真菌,对金花茶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几乎所有的AM真菌接种试验均涉及菌根发育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而目前AM侵染状况的观察测定方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探究一种金花茶根系AM真菌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以便更好地观察AM真菌对金花茶根系的侵染情况。本研究以金花茶健康植株根系为试验材料,探讨5种染色剂(苏丹红Ⅳ、酸性品红、苯胺蓝、台酚蓝、醋酸墨水)对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表明: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利用苏丹红Ⅳ和酸性品红染色的AM真菌菌丝、泡囊与背景反差不明显,而且酸性品红的染色效果保存时间短,不利于观察;苯胺蓝和台酚蓝的染色效果略次于醋酸墨水,且价格昂贵,成本高。除醋酸墨水外,其他4种染色剂均是疑似致癌物,长期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醋酸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花茶菌根种苗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根系 丛枝菌根真菌 染色
下载PDF
真菌六胺银染色技术的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倩 方庆全 潘苡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索真菌六胺银染色的优化方案,寻求染色效果佳且环保简便的染色试剂。方法选取已知真菌感染的阳性病理组织,分别制作成蜡块,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氧化剂、六胺银染液不同配制方法、不同衬染试剂对六胺银染色质量的影响。结果真菌... 目的探索真菌六胺银染色的优化方案,寻求染色效果佳且环保简便的染色试剂。方法选取已知真菌感染的阳性病理组织,分别制作成蜡块,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氧化剂、六胺银染液不同配制方法、不同衬染试剂对六胺银染色质量的影响。结果真菌感染组织切片使用2%高碘酸水溶液氧化,染色步骤较使用三氧化铬溶液氧化简便,且三氧化铬为高毒致癌物,高碘酸毒性较低,故选择2%高碘酸溶液作为氧化剂更优;六胺银改良配制重复利用法配制六胺银液较传统配制法简便,对染液的利用率高,可以重复回收使用,较节约成本;1%亮绿染液与苏木素染液均是教材推荐的衬染剂,但亮绿染液的染色效果显著优于苏木素染液。结论真菌感染组织切片使用2%高碘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六胺银改良配制重复利用法配制的六胺银液染色、1%亮绿染液衬染为较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六胺银染色 氧化剂 配制方法 衬染
下载PDF
油茶根系内生真菌染色方法探究
4
作者 陈丽婷 施柳 +6 位作者 欧阳建萍 俞丽君 刘艳芬 季晓红 孙启彪 何刚 陈晔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目的】为更好地观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显微结构特征以及侵染情况,建立一种油茶根系内生真菌较好的染色方法。【方法】将健康油茶根段置于10%KOH溶液中90℃水浴1 h,10%碱性H2O2溶液中透明30 min,1%HCl溶液浸泡5 min,染色3 h,70%乙醇脱... 【目的】为更好地观察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显微结构特征以及侵染情况,建立一种油茶根系内生真菌较好的染色方法。【方法】将健康油茶根段置于10%KOH溶液中90℃水浴1 h,10%碱性H2O2溶液中透明30 min,1%HCl溶液浸泡5 min,染色3 h,70%乙醇脱色1 h,随机选取根段制片观察并计算定殖率,根据观察效果及定殖率比较分析10种染色剂对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染色效果。【结果】10种染色剂中对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的染色效果最佳为台盼蓝染色剂,染色后的油茶根内生真菌菌丝、泡囊、微菌核等结构均清晰可见;酸性品红、黑墨水、棉兰、水溶性苯胺蓝等染色效果次之;次甲基蓝、蓝墨水、红墨水、苏丹红Ⅳ和刚果红等染色效果最差。【结论】台盼蓝为最适用于油茶根系内生真菌结构染色的染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根系 内生真菌 染色
下载PDF
竹材主要变色菌霉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星霞 蒋明亮 +1 位作者 吕文华 覃道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9-823,共5页
从我国云南、广州、北京、湖南和安徽等省市采集变色霉变竹材标本,分离纯化得到78株真菌菌株,鉴定为木霉(Trichoderma spp.)、毛霉(Rhizomucor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 从我国云南、广州、北京、湖南和安徽等省市采集变色霉变竹材标本,分离纯化得到78株真菌菌株,鉴定为木霉(Trichoderma spp.)、毛霉(Rhizomucor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可可毛色二孢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和稻球黑孢(Nigrospora oryzae)等。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营养因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影响菌丝的生长及色素形成;温度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影响较大,对于大多数菌株而言,28℃是最适生长温度,5℃生长减缓甚至停滞,但未死亡,40℃以上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但个别霉菌在50℃仍可生长,表明竹材霉菌对极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竹材霉菌变色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值在4-11下皆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在5-8间;光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材 变色菌 霉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木材变色和变色菌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桂华 李德伟 +2 位作者 吴玉柱 陈啸寅 谢春芹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1,共6页
长喙壳属真菌不仅是引起木材变色的主要真菌,而且也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文中对木材变色的原因、木材变色对木材性质的影响、主要变色菌的种类、寄主范围、传播媒介等作了简述。
关键词 边材变色 长喙壳属 变色菌
下载PDF
真菌对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常德龙 宋湛谦 +3 位作者 黄文豪 胡伟华 李福海 张全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为弄清真菌对变色泡桐木材成分与结构的影响,更加有效防治泡桐木材变色,该文对真菌引起的变色泡桐木材成分含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变色前后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及红外谱图(FTIR)和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发现热水抽提物... 为弄清真菌对变色泡桐木材成分与结构的影响,更加有效防治泡桐木材变色,该文对真菌引起的变色泡桐木材成分含量及其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变色前后泡桐木材化学成分分析及红外谱图(FTIR)和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发现热水抽提物由5.01%增加到5.87%,冷水抽提物由2.10%增加到3.47%,1%NaOH抽提物由18.19%增加到20.48%,木质素基本未变,综纤维素由77.60%变为76.10%,其中综纤维素中口一纤维素基本未变,而戊聚糖由26.13%减小至22.75%,半纤维素含量降低,FTIR表明,与正常材相比,变色泡桐木材的与羰基C=0振动相关的红外吸收谱峰1744、1734cm^-1有些减弱,即具有羧基的半纤维素和少量纤维素发生变化;变色木材的木质素特征吸收谱峰1508、1270、1266cm^-1(G型)相对比较稳定,即木质素变化不大;变色木材的具有多糖类特征吸收谱峰1200、1153、1112cm^-1相对减弱,即在变色菌作用下,半纤维素发生较多的降解反应,ESCA分析结果为:正常材C1s峰面积为68.9l%,变色材增加为73.92%,变色前后木材中C1含量变化较小(15.11%-15.02%),C2与C3显著减少(15.98%-11.06%),与正常材相比,变色泡桐木材O1s/C1s的比值下降,与FTIR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木材 变色 真菌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对木材的分解及其演替规律 被引量:20
8
作者 池玉杰 刘智会 鲍甫成 《菌物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51-57,共7页
论述了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群在木材生物分解过程中的演替规律 ,并解释了活立木心材能够发生腐朽的原因。结果表明 :能够生长在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木材腐朽菌、木材软腐菌、木材变色菌、污染性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这些... 论述了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群在木材生物分解过程中的演替规律 ,并解释了活立木心材能够发生腐朽的原因。结果表明 :能够生长在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木材腐朽菌、木材软腐菌、木材变色菌、污染性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这些微生物类群共同合作完成对复杂的木质有机物质的生物分解。它们按一定次序进行作用 ,在木材生物分解的不同时期显示出明显的菌种协调与演替规律。一般情况是细菌、一些半知菌、接合菌和子囊菌等先驱微生物首先侵入 ,然后草本对策的木材腐朽菌开始出现 ,最后由竞争对策或忍耐对策的木腐菌取代草本对策的木腐菌 ,这时木材的分解过程就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最后使木材分解或腐朽。木材腐朽最终是腐殖化阶段 ,这时微生物群落被土壤习居菌如毛霉、青霉、木霉、镰刀菌及细菌与放线菌等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腐朽 木腐菌 软腐菌 变色菌 草本对策 竞争对策 忍耐对策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旭东 叶辉 丁骅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6-560,共5页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12 are saprophytes,10 facultative fungi and 8 parasites. Moreover,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including Debaryomyces,Penicillium and Paecilomyces with the damage level of localities and there exists no close interior relation between bark beetle attacks and dominant populations. Besides these,blue stain fungi which identified as Leptographium spp.were isolated from Tomicus piniperda and trunk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蓝色真菌
下载PDF
新防腐剂TWP橡胶木防腐试验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施振华 谭淑清 骆土寿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24-531,共8页
TWP防腐剂对木腐菌的毒性剂量为2.2—3.2kg/m^3,毒杀双钩异翅长蠹初龄幼虫的剂量为1.0kg/m^3,抑制蓝变菌和霉菌的毒性浓度分别为1%及1.5—2.0%,对雄性小鼠口服半致死剂量(LD_(50))为1301mg/kg,使用时对人、畜和环境比较安全,并保持木... TWP防腐剂对木腐菌的毒性剂量为2.2—3.2kg/m^3,毒杀双钩异翅长蠹初龄幼虫的剂量为1.0kg/m^3,抑制蓝变菌和霉菌的毒性浓度分别为1%及1.5—2.0%,对雄性小鼠口服半致死剂量(LD_(50))为1301mg/kg,使用时对人、畜和环境比较安全,并保持木材原有色泽。生产性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木生材用2.0—2.5%TWP,满细胞法或振荡加压法处理,净药保持量4±0.7kg/m^3,防腐效果相当干硼酚合剂12kg/m^3,并优于进口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木 防腐处理 木材 防腐剂
下载PDF
竹材受不同败坏真菌危害的宏观和微观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星霞 蒋明亮 覃道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6-82,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观察研究各种不同真菌败坏竹材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结果表明: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团仅聚集在竹材表面,不能进入竹材内部,不会破坏竹材的内部结构或影响内部颜色变化;变色菌不仅在竹材的表面聚集,还深入到竹材内部使其...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观察研究各种不同真菌败坏竹材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结果表明: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团仅聚集在竹材表面,不能进入竹材内部,不会破坏竹材的内部结构或影响内部颜色变化;变色菌不仅在竹材的表面聚集,还深入到竹材内部使其内外都发生青色、褐色或黑色等颜色变化,但对竹材的质量没有大的影响;腐朽菌不仅侵入竹材内部,还造成竹材明显质量损失。变色菌和腐朽菌侵入竹材的过程为:菌丝由外部细胞壁纹孔侵入竹材内部,沿着后生木质部导管、原生木质部和薄壁组织细胞壁之间的孔隙蔓延,填充到竹材的维管束中。腐朽菌密粘褶菌降解竹材的过程为:穿过细胞壁的菌丝在周围的胞壁上形成孔洞,孔洞逐步扩展,各孔洞连成片,最终导致组织的破损和崩解。竹材组织受褐腐菌侵染发生降解的顺序是:先是木质部导管细胞壁,而后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壁,最后是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技术(SEM) 霉菌 变色菌 腐朽菌 竹材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木中真菌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桂华 陈啸寅 +1 位作者 吴玉柱 李德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舟山地区松材线虫病木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得到10多种真菌,其中Ophiostoma ips,Ophiostoma lignicola,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和Haplosporella minor出现的最多;在Ophiostomaspp.和Cephalosp... 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舟山地区松材线虫病木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得到10多种真菌,其中Ophiostoma ips,Ophiostoma lignicola,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和Haplosporella minor出现的最多;在Ophiostomaspp.和Cephalosporium zonatum的培养皿中出现大量的线虫。在天牛的蛹室和虫道中有大量的长喙壳真菌存在,并与线虫的关系密切。实验证明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Haplosporella minor能引起严重的松木变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长喙壳苗 变色菌 松木
下载PDF
八种防霉剂对橡胶木和竹材霉菌及蓝变菌的毒性试验 被引量:14
13
作者 施振华 骆土寿 李云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4-38,共5页
霉菌和蓝变菌是橡胶木和竹材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八种防霉荆对上述木竹材霉菌及蓝变菌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祛霉乐防霉剂对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10PPm,和MECT相当,对蓝变菌有特效,防治橡胶木或竹材霉菌和蓝变菌的最低... 霉菌和蓝变菌是橡胶木和竹材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八种防霉荆对上述木竹材霉菌及蓝变菌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祛霉乐防霉剂对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10PPm,和MECT相当,对蓝变菌有特效,防治橡胶木或竹材霉菌和蓝变菌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2%,可替代五氯酚钠和进口防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霉剂 霉菌 蓝变菌 木材 竹材 毒性 防腐
下载PDF
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蓝变真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长俊 唐明 陈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86,共4页
 对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各真菌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和蓝变试验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有11属13种真菌,其中Alternariahumicola、Fusariumoxysporum、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Trichodermavirid、Ve...  对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各真菌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和蓝变试验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有11属13种真菌,其中Alternariahumicola、Fusariumoxysporum、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Trichodermavirid、Verticilliumsp.5种真菌能够引起华山松木质部边材组织变色,但只有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能够造成华山松木边材组织的蓝变,并且也只有L.qinlingensis能够在健康华山松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内发育,且与自然状态下被害华山松组织内真菌的危害性和引起的蓝变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蠹体 坑道 蓝变真菌 人工接种 木质 韧皮部组织
下载PDF
我国竹材变色菌和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星霞 蒋明亮 +1 位作者 覃道春 吕文华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39,共5页
从华北、华南和华中地区的9个省市地区采集变色发霉竹材和竹制品标本15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株竹材变色菌和霉菌,采用核糖体RNA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传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鉴定这些真菌分属于2门、2纲、4亚纲、1... 从华北、华南和华中地区的9个省市地区采集变色发霉竹材和竹制品标本15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株竹材变色菌和霉菌,采用核糖体RNA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传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鉴定这些真菌分属于2门、2纲、4亚纲、10目、15科、22属、56种。主要变色菌和霉菌为子囊菌纲真菌,其无性型分别为木霉属、曲霉属、青霉属、镰孢属、链格孢属和球二孢属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材 变色菌 霉菌 子囊菌门 rDNA-ITS序列
下载PDF
木材蓝变色生物控制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雨 徐峰 罗建举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B06期145-149,共5页
木材蓝变是边材变色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变色,主要由子囊菌纲的Ceratocystis、Ophiostoma、Ceratocystiopsis属和半知菌纲的Aureobasidium、Rhinocladiella属真菌危害引起的,多发生在马尾松、杉木、橡胶木及西南桦等树种的木材上。木材... 木材蓝变是边材变色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变色,主要由子囊菌纲的Ceratocystis、Ophiostoma、Ceratocystiopsis属和半知菌纲的Aureobasidium、Rhinocladiella属真菌危害引起的,多发生在马尾松、杉木、橡胶木及西南桦等树种的木材上。木材蓝变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采用化学方法防治木材蓝变,虽有一定效果,但造价高也不环保。应用生物防治木材蓝变,是通过直接抑制蓝变菌的生长来达到防止蓝变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技术关键是控制菌种的筛选、代谢产物的生物控制、菌丝寄生的控制、以及环境条件对控制作用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蓝变 蓝变色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侵害云南松树组织解剖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辉 吕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4,共4页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蓝污真菌 云南松 接种试验 组织解剖 致病菌
下载PDF
阴道分泌物瑞氏法与悬浮法检查结果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凌晓午 曾强武 +5 位作者 安邦权 周湘红 许筑 孙辉 谭燕 李凤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3298-3299,共2页
目的对比瑞氏染色法和悬浮法阴道分泌物(白带)常见疾病信息的检出率,以证明瑞氏染色法替代悬浮法的可行性。方法用悬浮法、瑞氏染色法对396份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进行镜检,检查清洁度、滴虫、真菌、线索细胞、淋球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 目的对比瑞氏染色法和悬浮法阴道分泌物(白带)常见疾病信息的检出率,以证明瑞氏染色法替代悬浮法的可行性。方法用悬浮法、瑞氏染色法对396份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进行镜检,检查清洁度、滴虫、真菌、线索细胞、淋球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悬浮法检出清洁度(Ⅲ~Ⅳ)、滴虫、真菌、线索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60.10%、5.56%、25.51%、21.97%,瑞氏染色法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70.70%、5.81%、32.32%、29.04%,瑞氏法对清洁度、真菌、线索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悬浮法(P<0.05)。结论瑞氏法白带常规阳性检出率高且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建议采用该法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泌物 滴虫 真菌 瑞氏染色法 悬浮法
下载PDF
规范化特殊染色技术对肺真菌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菲菲 李雪 金木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3-658,共6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特殊染色技术在肺真菌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最终病理诊断为肺真菌感染性疾病104例,行HE染色、HE染色联合传统手工特殊染色法染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及六胺银和HE染... 目的探讨规范化特殊染色技术在肺真菌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最终病理诊断为肺真菌感染性疾病104例,行HE染色、HE染色联合传统手工特殊染色法染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及六胺银和HE染色联合全自动特殊染色法染PAS及六胺银,将两种特染技术规范化比较,镜下观察分析结果(均为初次染色结果,不包括复染结果),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与临床初诊结果比较。结果肺真菌感染性疾病确诊率和真菌分型率,从低到高顺序一致,为临床初步诊断(29.8%和19.2%)、HE染色法(32.7%和32.7%)、HE染色联合传统手工特殊染色法染PAS和六胺银(90.4%和87.5%)、HE染色联合全自动特殊染色法染PAS和六胺银(98.1%和94.2%)。这4种方法从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第4种方法与前两种比较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与第3种方法比较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特殊染色法染PAS及六胺银操作步骤更简单,化学试剂规范化,无人工和环境因素影响,耗时短,脱片和复染张数更少。结论 HE染色法联合全自动特殊染色法染PAS和六胺银更加规范化,有助于提高肺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确诊率和真菌分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全自动特殊染色 规范化 真菌
下载PDF
杨木边材变色菌的生物防治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桂华 李德伟 +2 位作者 李永成 谢春芹 徐威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用18个来自5种寄主上的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在试验室进行了杨木抗变色(生防)实验,结果证明广玉兰上的M3-2、MJ-2、M5-4,红叶石楠HX1、HX2是潜在的生防菌。
关键词 生物防治 杨木变色 变色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