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for natural and planted coniferous forests in mountainous terrain,ea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ina Sun Mengben Wang Xiaohui Fa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Background: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carbon density in mountainous terrai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onitoring forest carbon in support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for miti... Background: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carbon density in mountainous terrai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onitoring forest carbon in support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for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Methods:We collected the forest inventory data in 2015 in Shanxi Province,ea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BCD)for natural and planted coniferous forests using Anselin Local Moran’s I,Local Getis-Ord G*and semivariogram analyses,and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respectively.Results:The result of spatial pattern of BCDs for natural forests showed that the BCD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north but lower in the south of Shanxi.The spatial pattern for planted forests wa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natural forests.The results of multi-group SEM suggested that elevation(or temperature as the alternative factor of elevation)and stand age were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s of BCD for these two forest types.Compared with other factors,the effects of latitude and elevation on BCD showed much great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forest types.The difference in indirect effect of latitude(mainly through affecting elevation and stand age)between natural and planted forests was to some extent a reflec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BCDs for natural and planted forests in Shanxi.Conclusions:The natural coniferous forests had a higher biomass carbon density,a stronger spatial dependency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relative to planted coniferous forests in Shanxi.Elev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and the effect on biomass carbon density was stronger for natural than planted coniferous forests.Besides,latitude presented only indirect effect on it for the two forest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pattern spatial heterogeneity MULTI-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tand age ELEVATION Mountainous TERRAIN
下载PDF
Changes in forest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al pattern following hurricane disturbance in a Piedmont North Carolina forest, USA 被引量:12
2
作者 Weimin Xi Robert K.Peet Dean L.Urba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08年第1期43-57,共15页
Aims Large hurricane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emperate forests,but owing to their infrequent nature these effects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In 1996,Hurricane Fran significantly damaged many long-term tree ... Aims Large hurricanes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emperate forests,but owing to their infrequent nature these effects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In 1996,Hurricane Fran significantly damaged many long-term tree census plots in the Duke Forest on the North Carolina Piedmont,thereby providing an exceptional opportunity to examine pre-and post-hurricane forest compositional trajectories.Our goal was to examine immediate,short-term(0–4 years)and longer term(;5 year)hurricane-induced structural,spatial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he tree population(stem d.b.h>1 cm)in the context of our detailed,long-term knowledge of the dynamics of these forests.Methods We surveyed stem damage and tree mortality in 34 long-term permanent plots(ca.70-year record;404–1012 m^(2))and 7 large mapped tree stands(ca.20-year record;5250–65000 m^(2))representing both transition-phase,even-aged pine stands and uneven-aged upland hardwood forests.We employed three types of damage measures to quantify stand-level damage severity:percentage of stems damaged,percentage of basal area lost and a‘stand-level damage index’.Second-order spatial analysis(Ripley’s K-function)was used to investigate patterns in tree mortality.Important findings Our study found hurrican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attributes of Piedmont forests to be variable and patchy.Changes in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however,were modest.Uprooting was the major damage type for the overstory trees[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0 cm]apparently due to the exposure of the crowns to high wind combined with heavy rainfall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storm.Saplings,juvenile trees and small trees(1–10 cm d.b.h.)of the understory and midstory were mainly damaged by being pinned or bent by their damaged large neighbors.Hurricane-induced tree mortality varied weakly among species,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hurricane tree size and remained up to 2-fold higher than pre-hurricane background mortality 5 years after the hurricane.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revealed a patchy distribution of tree mortality during the hurricane sampling interval.Hurricane Fran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average gap size from ca.400 m^(2) pre-hurricane to ca 1100 m^(2) after the hurricane,whereas maximum gap sizes reached 18–34 times larger than the pre-hurricane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ayed tree mortality disturbance ecology hurricane damage d Hurricane Fran 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stand dynamics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原文传递
基于Moran′s I的林分空间结构量化指标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卿东升 彭进香 +2 位作者 李建军 邓巧玲 刘帅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7,共10页
为了研究林分空间单元中对象木与相邻木之间在空间结构指标上的自相关性,分析对象林木与相邻木之间在空间中的逻辑关系。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及芦头林场等区域中设置了25块20m×20m的样地,构建了基于Voronoi图的... 为了研究林分空间单元中对象木与相邻木之间在空间结构指标上的自相关性,分析对象林木与相邻木之间在空间中的逻辑关系。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及芦头林场等区域中设置了25块20m×20m的样地,构建了基于Voronoi图的林木空间单元,确定了每株对象林木的相邻木,并选取混交度、开阔比数、胸径大小比及竞争指数作为林木空间结构量化指标,计算了各指标的值,最后结合全局Moran′s I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林分空间结构单元指标自相关性分析方案,对研究样地中的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林分为中度混交混交林,该区域的林木之间处于呈中拥挤状态,研究区域内的对象木和其空间单元内的相邻木胸径大小分布差异性较大,林木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强。从空间关系上看,研究区域内林木的混交度、开阔比数与其相邻木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在逻辑上表现为聚集;林木的胸径大小比、竞争指数与其相邻木在空间上呈负相关,在逻辑上表现为离散。此外,调研区域中的林木在空间上与其相邻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林分中林木的混交度和竞争指数可能是导致其与周围相邻木存在负相关的主要空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林分空间关系 Moran′s I 空间结构量化 自相关性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tree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responsiveness of Himalayan krummholz treelines to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3
4
作者 Niels SCHWAB Udo SCHICKHOFF +5 位作者 Birgit BURZLE Michael MULLER Jurgen BOHNER Ram Prasad CHAUDHARY Thomas SCHOLTEN Jens OLDELAND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53-473,共21页
Climate warming is expected to advance treelines to higher elevations.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in diverse mountain ranges give evidence of both advancing alpine treelines as well as rather insignificant responses. ... Climate warming is expected to advance treelines to higher elevations.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in diverse mountain ranges give evidence of both advancing alpine treelines as well as rather insignificant responses. In this context, we aim at investigating the sensitivity and responsiveness of the near-natural treeline ecotone in Rolwaling Himal, Nepal, to climate warming. We analysed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tree species along the treeline ecotone from closed forest stands via the krummholz belt to alpine dwarf shrub heaths (3700-4200 m) at 50 plots in 2013 and 2014. We quantified species -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i.e.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g., nutrient and thermal deficits, plant interactions) across the ecotone by means of redundancy analyses,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d distance-based Moran's eigenvector maps.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high competitiveness of 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 forming a dense krummholz belt and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ponsiveness of Himalayan krummholz treelines to climate chang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eeline trees in the ecotone show species-specific responses to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that juvenile and adult tree responses are modulat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in differing intensity. Moreover, the species -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suggest that the investigated krummholz belt will largely prevent the upward migration of other tree constrain the future response species and thus of Himalayan krummholz treelines to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 Nepal Population structure Rhododendron campanulatum spatial patterns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stand density Variation partitioning
下载PDF
京西油松水源保护林林分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海翔 秦亚航 +3 位作者 杨新兵 高泽威 刘敏 郭建军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50-53,87,共5页
以北京西部张家口市涿鹿林场油松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分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林树种组成式为10油-椴-栎-桦-榆-山。(2)直径径阶(树高距)划分不同,直径(树高)分布规律明显不一致;林... 以北京西部张家口市涿鹿林场油松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分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林树种组成式为10油-椴-栎-桦-榆-山。(2)直径径阶(树高距)划分不同,直径(树高)分布规律明显不一致;林分直径不符合正态分布,峰值偏左,中小径阶株数较多;林分树高不符合正态分布,峰值偏右,树高较大的株数偏多。(3)林分角尺度大于0.524,混交度为0.193,大小比数为0.493,林木竞争指数为1.08。综合来看,油松林分整体上呈轻度的聚集分布,大小分布均匀,混交度较小,树种单一,林木竞争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结构 直径分布 树高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初平 张骏 +3 位作者 沈爱华 朱锦茹 袁位高 江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样地1中马尾松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严重压制。样地2中的马尾松和青冈的优势较为明显,均呈聚集分布,而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压制。样地3中苦槠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林分整体混交程度较高,但苦槠的林木大小差异较小,林木生长大多处于中庸状态,缺少具有绝对优势的高大乔木。3个样地的林分整体均为聚集分布。以上结果说明,样地1和样地2均处于演替的初期,需要通过实施择伐经营,加速林分的演替。样地3已演替为以苦槠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但发展为成熟的顶级群落尚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次生林 演替阶段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柳杉纯林改造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预测 被引量:59
7
作者 郝云庆 王金锡 +2 位作者 王启和 孙鹏 蒲春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开敞度参数对柳杉林间伐前后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后柳杉周围的同种树种相对减少,柳杉的混交度增加;而杉木的混交度变化则相反。柳杉和杉木的大小比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杉木最为明显... 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开敞度参数对柳杉林间伐前后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后柳杉周围的同种树种相对减少,柳杉的混交度增加;而杉木的混交度变化则相反。柳杉和杉木的大小比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杉木最为明显。在角尺度方面,间伐前后林木的分布格局均为均匀分布。开敞度则由于间伐后林木间距的增大而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在人工择伐作业后,单木的优势地位、树种的空间隔离程度,以及所占生存空间的大小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这有利于培育大径级材和乡土树种的侵入。而林木分布格局的调整则明显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州林场 柳杉 近自然改造 林分空间结构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建 彭鹏 +4 位作者 何怀江 谭凌照 张新娜 吴相菊 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57,共10页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在吉林省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内,设置采伐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4.3%(弱度,LT)、29.4%(中度,MT)和50.4%(重度,HT)的4块样地,样地面积各1 hm^2,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讨林分整体以及春榆、红松、色木槭、水曲柳和紫椴5个主要树种的林分空间结构在采伐3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采伐干扰对林分整体的影响来看,LT处理后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合理,混交度较高,林分结构相比CK处理更稳定;采伐干扰对林分大小分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林木密集度随采伐强度增加逐渐降低,林内较稀疏的林木比例逐渐增加;从采伐干扰对主要树种的影响来看,不同树种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差异显著,采伐对5种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确定采伐强度不具指导意义;从树种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混交度考虑,LT处理对春榆、水曲柳和紫椴更有利,MT处理对红松和色木槭更有利;除紫椴外其他树种的密集度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采伐干扰在短期内对林分整体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对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影响较大,采伐强度在15%左右比较合理,也可以结合森林经营需求针对个别树种适当提高采伐强度,建议不超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强度 林分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密集度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的林分空间结构量化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赵春燕 李际平 李建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84,共7页
利用Voronoi图具有最近性、邻接性特点,以单株木视为平面点构建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此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株数与Voronoi图中相对应多边形边的数目相等;对象木与最近邻木的距离和Delaunay三角网的相对应边长相等;... 利用Voronoi图具有最近性、邻接性特点,以单株木视为平面点构建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此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株数与Voronoi图中相对应多边形边的数目相等;对象木与最近邻木的距离和Delaunay三角网的相对应边长相等;任意2个最近相邻木的夹角即为对应Delaunay三角网2条边的夹角。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样地进行试验,把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的结果与最近邻木数取4的传统算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两者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构建Voronoi图确定最近邻木时各个方向都有选取,角尺度的取值均小于传统计算方法,但是Delaunay三角网结构本身较好反映个体在水平地面的分布格局,且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林分空间结构研究不需要对象木与邻木距离量算和角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VORONOI图 DELAUNAY三角网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侧柏游憩林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汪平 贾黎明 +1 位作者 魏松坡 王奇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44,共6页
为了探究侧柏游憩林的林分结构调控途径,采用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及开敞度4个指数,基于Voronoi图空间结构单元分析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侧柏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聚集指数为1.31,林木总体上呈均匀分... 为了探究侧柏游憩林的林分结构调控途径,采用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及开敞度4个指数,基于Voronoi图空间结构单元分析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侧柏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聚集指数为1.31,林木总体上呈均匀分布格局;2)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27,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且空间配置较为简单;3)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512和0.497,林木胸径及树高分化均不太明显,说明林分处于中等竞争状态;4)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20,林内空间较为开阔,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侧柏游憩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基本合理,建议通过少量间伐或补植乡土阔叶树种等措施优化林分空间结构,进一步提升该地区侧柏林的游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林 林分空间结构 VORONOI图 分布格局 混交度 大小比数 开敞度
下载PDF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宏翔 胡艳波 +1 位作者 赵中华 李远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1-847,共7页
角尺度作为测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之一,具有检验能力强,调查简单易行等优点,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有很多研究对这一参数应用不当并因此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角尺度理论基础缺乏了解。本文从角尺度概念... 角尺度作为测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之一,具有检验能力强,调查简单易行等优点,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有很多研究对这一参数应用不当并因此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角尺度理论基础缺乏了解。本文从角尺度概念的提出、相邻木个数的选择、标准角和随机分布阈值的确定、角尺度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与总结,并指出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单元大小对角尺度分析的影响及如何利用点抽样调查数据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检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林木分布格局 角尺度 相邻木个数 标准角
下载PDF
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7
12
作者 冯宜明 李毅 +4 位作者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陈学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30,共11页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2 cm的树木很少;采用角尺度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林分角尺度值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随机分布,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分结构 土壤性质 径级结构 高度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样方法及其在林分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关玉秀 张守攻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0,共10页
该文对测定空间格局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利用定位标准地的资料,对非自然样方下测定空间格局的小样方面积进行了比较试验,提出了测定空间格局效果最好的小样方面积。应用样方法中的9种常用分布型和7种分布型指数,研究了大兴安岭林... 该文对测定空间格局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利用定位标准地的资料,对非自然样方下测定空间格局的小样方面积进行了比较试验,提出了测定空间格局效果最好的小样方面积。应用样方法中的9种常用分布型和7种分布型指数,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空间格局;选出了适合此研究范围的理论分布型,用Iδ、G和Iwao指数研究了林分空间格局的个体聚集规模、个体群的分布规律、林分空间格局的时间动态以及林分空间格局变化与其他林分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空间格局 林分结构
下载PDF
崇州林场柳杉人工林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郝云庆 王金锡 +2 位作者 王启和 陆元昌 钟福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5期36-41,共6页
崇州林场的植被主要是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为了定量地描述林分的空间结构,调查共设置6个50 m×50 m固定标准样地,对样地中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绘出它们的坐标位置。研究运用了角尺度参数来量化林木分布的均匀性(... 崇州林场的植被主要是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为了定量地描述林分的空间结构,调查共设置6个50 m×50 m固定标准样地,对样地中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绘出它们的坐标位置。研究运用了角尺度参数来量化林木分布的均匀性(即空间分布格局);大小比数来测度树木间的优势度分化,也为种群在林分中的相对地位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而混交度则通过参照树周围最近的几株相邻木与其不同种个体所占的比例,来表征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借此以单木为基础的结构参数所描述的林分空间混交度、林木大小(胸径)分化程度以及群聚程度,使得定量比较那些具有复杂结构的林分也变得简单易行。这无疑有助于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州林场 林分空间结构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一种新的基于混交度的林木种群分布格局测度方法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艳波 惠刚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种群特征、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混交度用来说明混交林中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明了混交林中任意一株树的最近相邻木为其他种的概率。迄今为止,国内外文... 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种群特征、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一直是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混交度用来说明混交林中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明了混交林中任意一株树的最近相邻木为其他种的概率。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还未见到有关直接利用在表达树种隔离程度方面科学明了、在数据获取方面简单有效的混交度来成功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报道。本文通过研究树种混交度期望值与观测值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混交度的种群分布格局测度方法 DM,并给出了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中国西北甘肃小陇山天然混交林中树种分布格局检验,与经典的聚集指数R相比,格局判断准确率达100%,明显克服了聚集指数的理论缺陷。这一方法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度 格局测度方法 林分空间结构 种群分布格局
下载PDF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点格局特征
16
作者 赵安玖 胡庭兴 +1 位作者 黄从德 陈小红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以川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在研究区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立1个100 m×100 m样地,运用样地调查方法,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应用Ripley’s K函数对不同种群层和树种进行模拟,研究了山地常绿落叶... 以川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在研究区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立1个100 m×100 m样地,运用样地调查方法,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应用Ripley’s K函数对不同种群层和树种进行模拟,研究了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空间格局特征。在0-75 m范围内不同层(全林、H〈10 m层、H≥10 m层)和不同树种的空间点格局呈规则分布且趋于随机分布;杜鹃与柃木种群、杜鹃与青冈种群、杜鹃与楠木种群、杜鹃与槭种群、槭与青冈种群在整个尺度上(75 m以内)表现为空间负关联,但随尺度增加,曲线逐渐趋于下包迹线,空间关联变得很微弱;不同层、不同树种在每个空间格局下都存在多个尺度转折点,表明与林分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林 林分结构 空间点格局 空间关联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的杉木幼龄林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华忠 张鹏 +1 位作者 王榕梅 卢远锦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73-77,共5页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块样地,分别计算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传统的以最近邻木数取4的空间结构指数。结果表明:2种计算方法在计算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说明... 以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5块样地,分别计算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传统的以最近邻木数取4的空间结构指数。结果表明:2种计算方法在计算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说明Voronoi图在确定林分空间结构单元方面具有灵活性,能够确定更接近实际林分分布的空间结构单元,比传统方法更准确地描述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个体大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VORONOI图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纳板河流域林分空间结构的林木竞争探究
18
作者 赖叶青 张远荣 +1 位作者 胡明星 张发山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2期36-45,共10页
林分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种混交、林木竞争和林分中林木分布格局等三个方面,对它们一般分别采用竞争指数中的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来进行描述。在纳板河流域不同群落类型林分中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竞争中的混交度... 林分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种混交、林木竞争和林分中林木分布格局等三个方面,对它们一般分别采用竞争指数中的混交度、大小比数及角尺度来进行描述。在纳板河流域不同群落类型林分中设置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竞争中的混交度方面看,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林木主要集中在极强度混交之中,只有少许树种会出现强度混交和中度混交,几乎不出现零度混交和弱度混交,稳定性较高;而落叶阔叶林的稳定性由于样地位置不一而表现较大差距,有较稳定的,也有稳定性较差的。从大小比数看,保护区主要林分内树种大小分化较大,优势程度从优势至劣势都有不均等的分布。各林分的角尺度为0.22~0.34,说明样地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混交度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林木分布格局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穆棱东北红豆杉林空间结构特征与更新计数模型
19
作者 李越千 贾炜玮 +1 位作者 朱万才 刁云飞 《植物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879-889,共11页
为了解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种群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及更新幼苗情况,以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建立300 m×400 m标准地,开展树种记录、生长调查及空间定位,计算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 为了解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种群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及更新幼苗情况,以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建立300 m×400 m标准地,开展树种记录、生长调查及空间定位,计算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东北红豆杉种群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分别建立并比较东北红豆杉更新苗木的泊松、负二项、零膨胀泊松和Hurdle泊松4种计数模型。结果表明(:1)东北红豆杉种群空间结构单元以随机分布、高混交度、高大小比数为主,相对频率为0.619 6(;2)东北红豆杉种群在0~100 m尺度呈现聚集分布(;3)东北红豆杉种群在0~150 m尺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幼苗与母树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相关性,与其他优势种群相关性不高(;4)东北红豆杉幼苗在0~25 m尺度聚集分布,最优更新计数模型为负二项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林分空间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性 计数模型
下载PDF
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王晓蕊 张馨月 +4 位作者 贾磊 许中旗 张菲 付立华 程顺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357-363,共7页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在4~32 cm之间,且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较大;伐前与伐后林分径级结构均趋于Weibull分布,但伐后的径级结构与Weibull分布更加接近;抚育间伐后,林分径级分布右偏系数增加,大径级林木所占比例增大;在4个不同尺度(5 m×5 m、5 m×10 m、10 m×10 m、15 m×10 m)上,抚育间伐前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抚育间伐后使其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同时,聚集程度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抚育采伐不但降低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也使林分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地区 自然保护区 樟子松人工林 林分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