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hysteresis of static contact angle (HSCA) and boundary slip on the hydrodynamics of water striders 被引量:1
1
作者 J. Zheng B. S. Wang +4 位作者 W. Q. Chen X. Y. Han C. F. Li J. Z. Zhang K. P. Y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0-61,共22页
It is known that contact lines keep relatively still on solids until static contact angles exceed an interval of hysteresis of static contact angle (HSCA), and contact angles keep changing as contact lines relatively ... It is known that contact lines keep relatively still on solids until static contact angles exceed an interval of hysteresis of static contact angle (HSCA), and contact angles keep changing as contact lines relatively slide on the solid. Here, the effects of HSCA and boundary slip were first distinguished on the micro-curvature force (MCF) on the seta. Hence, the total MCF is partitioned into static and dynamic MCFs correspondingly. The static MCF was found proportional to the HSCA and related with the asymmetry of the micro-meniscus near the seta. The dynamic MCF, exerting on the relatively sliding contact line, is aroused by the boundary slip. Based on the Blake-Haynes mechanism, the dynamic MCF was proved important for water walking insects with legs slower than the minimum wave speed . As insects brush the water by laterally swinging legs backwards, setae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leg are pulled and the ones on the back side are pushed to cooperatively propel bodies forward. If they pierce the water surface by vertically swinging legs downwards, setae on the upside of the legs are pulled, and the ones on the downside are pushed to cooperatively obtain a jumping force. Based on the dependency between the slip length and shear rate, the dynamic MCF was found correlated with the leg speed U, as , where a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dimple depth. Discrete points on this curve could give fitted relations as (Suter et al., J. Exp. Biol. 200, 2523-2538, 1997). Finally, the axial torque on the inclined and partially submerged seta was found determined by the surface tension, contact angle, HSCA, seta width, and tilt angle. The torque direction coincide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piral grooves of the seta, which encourages us to surmise it is a mechanical incentiv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al morphology of the setae of water stri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A Water strider Hysteresis of static contact angle (HSCA) Boundary slip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lattice Boltzmann multiphase models for simulating wetting phenomena: implementing static contact angles based on the geometric formul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Feng YE Qinfeng DI +3 位作者 Wenchang WANG Feng CHEN Huijuan CHEN Shuai HUA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4期513-528,共16页
Wetting phenomena are widespread in natur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general, systems concerning wetting phenomena are typical multicomponent/multiphase complex fluid systems. Simulating the behavior of such sys... Wetting phenomena are widespread in natur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 general, systems concerning wetting phenomena are typical multicomponent/multiphase complex fluid systems. Simulating the behavior of such systems is important to bo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t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and difficulties in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numerical method. To provide some detailed guidelines for selecting a suitable multiphase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two kinds of lattice Boltzmann multiphase models, the modified S-C model and the H-C-Z model, a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 on solid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wett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geometric formulation(Ding, H. and Spelt, P.D. M. Wetting condition in diffuse interface simulations of contact line motion. Physical Review E, 75(4), 046708(2007)).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se two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multiphase model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tension and the control parameters, the achievable range of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the spurious currents(MMSC),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two models on simulating the static contact ang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ide range of static contact angles from wetting to non-wetting can be realized for both models. MMSC mainly depends on the surface tension. With the numerical parameters used in this work, the maximum magnitudes of the spurious currents of the two models are on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MMSC of the S-C model is universal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H-C-Z model.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S-C model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H-C-Z model. The major foci in this work are the frequently-omitted important details in simulating wetting phenomena. Thus,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work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simulating wetting phenomena with LBM multiphase models along with the geometric for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wetting phenomenon static contact angle
下载PDF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Contact Angle Schemes in Pseudopotential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Simulating Static Wetting and Dynamic Wetting
3
作者 Dongmin Wang Gaoshuai Lin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10期299-318,共20页
There are five most widely used contact angle schemes in the pseudopotential lattice Boltzmann(LB)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wetting phenomenon:The pseudopotential-based scheme(PB scheme),the improved virtualdensity sch... There are five most widely used contact angle schemes in the pseudopotential lattice Boltzmann(LB)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wetting phenomenon:The pseudopotential-based scheme(PB scheme),the improved virtualdensity scheme(IVD scheme),the modified pseudopotential-based scheme with a ghost fluid layer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fluid layer density above the wall(MPB-C scheme),the modified pseudopotential-based scheme with a ghost fluid layer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weighted average density of surrounding fluid nodes(MPB-W scheme)and the geometric formulation scheme(GF scheme).But the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schemes for wetting simulation remain unclear in the past.In this paper,the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se schemes are clarified for the first time,by applying the five widely used contact angle schemes to simulate a two-dimensional(2D)sessile droplet on wall and capillary imbibition in a 2D channel as the examples of static wetting and dynamic wetting simulations respectively.(i)It is shown that the simulated contact angles by the GF scheme are consistent at different density ratios for the same prescribed contact angle,but the simulated contact angles by the PB scheme,IVD scheme,MPB-C scheme and MPB-W scheme change with density ratios for the same fluid-solid interaction strength.The PB scheme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unstable scheme for simulating static wetting at increased density ratios.(ii)Although the spurious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d liquid/vapor density ratio for all the contact angle schemes,the magnitude of the spurious velocity in the PB scheme,IVD scheme and GF scheme are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MPB-C scheme and MPB-W scheme.(iii)The fluid density variation near the wall in the PB schem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and the variation can be diminished in the IVD scheme,MPB-C scheme andMPBWscheme.The variation totally disappeared in the GF scheme.(iv)For the simulation of capillary imbibition,the MPB-C scheme,MPB-Wscheme and GF scheme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the liquid-vapor interface well,with the GF scheme being the most accurate.The accuracy of the IVD scheme is low at a small contact angle(44 degrees)but gets high at a large contact angle(60 degrees).However,the PB scheme is the most inaccurate in simulating the dynamics of the liquid-vapor interface.As a whole,it is most suggested to apply the GF scheme to simulate static wetting or dynamic wetting,while it is the least suggested to use the PB scheme to simulate static wetting or dynamic w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potential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contact angle scheme static wetting dynamic wetting capillary imbibition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面粉颗粒接触参数标定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硕 江礼坚 +3 位作者 林谢昭 唐旭晟 刘晓敏 张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6,共8页
为设计和优化面粉输送设备,应用离散元法对面粉进行准确地工程建模和分析,需要对其接触参数进行必要的标定。该研究依据颗粒缩放理论,用“Hertz-Mindlin with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表征面粉颗粒间黏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 为设计和优化面粉输送设备,应用离散元法对面粉进行准确地工程建模和分析,需要对其接触参数进行必要的标定。该研究依据颗粒缩放理论,用“Hertz-Mindlin with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表征面粉颗粒间黏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动态休止角的接触参数标定方法。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接触参数的敏感性和方差分析,表明面粉颗粒间的滚动摩擦系数、面粉颗粒与不锈钢表面间的静摩擦系数、表面能对静态休止角的影响极显著(P<0.01),并且多组接触参数都可以模拟出与试验相同的静态休止角。进一步研究表明,面粉颗粒与不锈钢表面间的静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0.2~0.4。通过2种填充率、4种转速下基于动态休止角的参数标定,将其中与试验最为吻合的一组参数作为标定结果,其值如下:面粉颗粒之间恢复系数为0.6、面粉颗粒之间静摩擦系数为0.2、面粉颗粒之间滚动摩擦系数为0.1、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恢复系数为0.6、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静摩擦系数为0.6、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滚动摩擦系数为0.5、表面能为0.12 J/m^(2)。使用该组参数对矩形容器中物料自由坍塌试验进行仿真,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验证了该标定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的标定方法简单、易执行,对粉料输送设备的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正交试验 面粉 接触参数标定 静/动态休止角
下载PDF
浮选颗粒条栅结构表面润湿行为特性研究
5
作者 张锐 于锋 +1 位作者 邢耀文 桂夏辉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 矿物颗粒间表面润湿性差异是浮选成功的关键,受表面化学性质与物理形貌结构的双重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液滴在矿物颗粒表面上润湿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刻显影技术制备了5种具有不同粗糙度系数和表面面积分数的条栅结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并利用自制的动/静态接触角测量系统及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系统对液滴在PDMS表面上的润湿行为进行了测试。动/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当表面粗糙度系数相同时,固体表面面积分数增加,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均呈减小趋势,而当表面面积分数相同时,条栅结构表面不同润湿方向上的接触角则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系数呈正相关;此外,各样品表面垂直于条栅结构方向的动/静态接触角均大于平行方向(即θ_(⊥)>θ_(∥)),且不同润湿方向上接触角的差异随样品表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减小。动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还表明:表面接触角滞后(Δθ=θ_(a)-θ_(r))与表面面积分数呈正相关,而与表面粗糙度系数呈负相关,且前进与后退接触角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说明动态接触角能够真实地反映固体表面润湿性;此外,在液滴滚动时,其运动行为总是周期性地发生后端接触线先从固体表面分离,而后液滴重新与固体表面发生黏附形成新的前端接触线的过程,这种运动特性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上完全相同。润湿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液滴在条栅结构表面优先沿着条栅结构方向润湿或去润湿,而跨越条栅结构润湿时,受表面微结构的“钉扎”作用,润湿半径远小于平行润湿方向,且三相接触线在不同条栅结构表面的移动均呈现“解钉—钉扎—再解钉—再钉扎”的一种断续周期性过程。研究结果深化了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形貌结构对其润湿行为特性的影响,可为后续通过表面形貌调控颗粒表面润湿性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润湿行为 条栅结构 表面形貌 动/静态接触角测量 三相接触线行为测试 各向异性 断续周期性
下载PDF
粉末材料静态接触角测试制样方法
6
作者 沈素丹 龚筱丹 +2 位作者 贺静 徐丽 郑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针对粉末材料常规压片制样法在静态接触角测试中易产生溶液渗透的问题,借鉴动态薄层毛细渗透技术,提出了适用于静态接触角测试的单层颗粒制样法。分别采用压片制样法与单层颗粒制样法,将Stober法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进行静态接触角测试... 针对粉末材料常规压片制样法在静态接触角测试中易产生溶液渗透的问题,借鉴动态薄层毛细渗透技术,提出了适用于静态接触角测试的单层颗粒制样法。分别采用压片制样法与单层颗粒制样法,将Stober法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进行静态接触角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单层颗粒制样法在粉末材料静态接触角测量上表现更加稳定,有效降低了压片颗粒间毛细管效应以及断裂缝隙带来的测试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材料 静态接触角 压片制样法 单层颗粒制样法
下载PDF
超疏水亲油丙纶的研究及性能
7
作者 张劲峰 姚春婵 +1 位作者 张翊翔 陈伟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55,共6页
利用等离子技术刻蚀丙纶无纺布,疏水偶联剂辛基三氯硅烷进行化学相沉积修饰降低其表面能,制备出超疏水亲油的丙纶材料。运用正交试验对等离子体处理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优化工艺后的丙纶形貌,测试了丙纶的比表面积、吸油时间... 利用等离子技术刻蚀丙纶无纺布,疏水偶联剂辛基三氯硅烷进行化学相沉积修饰降低其表面能,制备出超疏水亲油的丙纶材料。运用正交试验对等离子体处理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优化工艺后的丙纶形貌,测试了丙纶的比表面积、吸油时间及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的优化工艺为:车速5.4m/min,放电电压24kV,作用间距2.4mm,辛基三氯硅烷化学相沉积修饰添加比占无纺布质量分数的28%。测得此无纺布的静态接触角为155.3°吸油率49.30g/g、吸油饱和时间7s,脱油再生重复使用10次后,还有较高的吸油性能,吸油仍高达45.90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纶 无纺布 疏水亲油 静态接触角 等离子体处理
下载PDF
基于FTIR的复合绝缘子憎水迁移性研究
8
作者 付以贤 宋香涛 王蔚 《电工技术》 2024年第15期182-186,共5页
憎水迁移性是判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伞裙的憎水迁移性和绝缘子伞裙各个维度的老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运行年限的复合绝缘子进行伞裙不同位置和伞裙上表面不同径向位置的憎水迁移试验,并对不同运行年限的复合绝... 憎水迁移性是判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伞裙的憎水迁移性和绝缘子伞裙各个维度的老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运行年限的复合绝缘子进行伞裙不同位置和伞裙上表面不同径向位置的憎水迁移试验,并对不同运行年限的复合绝缘子进行伞裙不同位置、伞裙上表面不同径向位置及伞裙内外层的FTIR试验,探究硅橡胶化学基团对憎水迁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压端的憎水迁移性明显低于中压端和低压端,而对于伞裙上表面边沿、中部和根部的憎水迁移性,不同运行年限的径向位置分布规律存在差异。不同运行年限下,相比于低压端和中压端,高压端的有机官能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不同运行年限下不同径向位置的官能团吸收峰的高低也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硅橡胶 憎水迁移性 静态接触角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下载PDF
传动机构用四点接触球轴承优化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亚涛 邱明 +2 位作者 赵滨海 田凯文 王会杰 《轴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4,共6页
以QJ214四点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以轴承额定动载荷和摩擦力矩为目标函数,以轴承内圈沟曲率半径系数、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钢球直径、球组节圆直径、原始接触角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四点接触球轴承进行优化,并基... 以QJ214四点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以轴承额定动载荷和摩擦力矩为目标函数,以轴承内圈沟曲率半径系数、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钢球直径、球组节圆直径、原始接触角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四点接触球轴承进行优化,并基于四点接触球轴承拟静力学模型研究轴承接触角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轴承的内圈沟曲率半径系数为0.520,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为0.531,钢球直径为17.600 mm,球组节圆直径为97.811 mm,接触角为35°,工作接触角均大于垫片角,额定动载荷增大了1.592%,摩擦力矩减小了4.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四点接触球轴承 拟静力学模型 结构参数 遗传算法 接触角
下载PDF
运行复合绝缘子表面粗糙度对憎水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袁田 张锐 +2 位作者 吴光亚 张勤 蔡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93-2999,共7页
复合绝缘子憎水性测量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但这是否适用于表面存在污秽和老化的运行复合绝缘子尚有争论。为此,对预处理过程前后运行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的变化、轻污秽和重污秽等级及表面发生粉化的复合绝缘子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对憎... 复合绝缘子憎水性测量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但这是否适用于表面存在污秽和老化的运行复合绝缘子尚有争论。为此,对预处理过程前后运行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的变化、轻污秽和重污秽等级及表面发生粉化的复合绝缘子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对憎水性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前后会引起部分伞套憎水性分级产生相反结果,静态接触角相差达15.3%;不同污秽等级表面预处理前后的粗糙度Ra和RSM变化可达130%、269%;在Ra为3.242μm、RSM为400μm的高粗糙度表面憎水性表现为永久丧失;粗糙表面会引起水珠状态变化,导致的静态接触角变化在10min变化可达到31%,也会引起2种测量方法产生不同结果。建议憎水性测量参数中增加表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憎水性 运行复合绝缘子 污秽 表面粗糙度 静态接触角 hc喷水分级法
下载PDF
电晕对HTV硅橡胶憎水性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梁英 李成榕 +1 位作者 丁立健 杨堃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2,40,共4页
为了解一种优异的高压外绝缘材料硅橡胶的憎水性恢复的影响。通过电晕加速老化试验,采用静态接触角法研究了高温硫化(HTV)硅橡胶在电晕老化不同时间后的憎水性恢复,结果发现,5kV的工频交流电压下电晕5min后,硅橡胶的憎水性暂时丧失;电... 为了解一种优异的高压外绝缘材料硅橡胶的憎水性恢复的影响。通过电晕加速老化试验,采用静态接触角法研究了高温硫化(HTV)硅橡胶在电晕老化不同时间后的憎水性恢复,结果发现,5kV的工频交流电压下电晕5min后,硅橡胶的憎水性暂时丧失;电晕老化后不同时间试样的憎水性恢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憎水性恢复率随着电晕老化时间的增加经历了"增加-降低-增加-降低"4个过程;同时在电晕老化一定时间后,即使经历足够长时间,其憎水性仍不能恢复到初始水平。因此硅橡胶的憎水性恢复快慢及恢复程度与电晕老化时间密切相关,并随之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硫化 硅橡胶 憎水性恢复 电晕 老化 静态接触角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对硅橡胶材料表面超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蕊 金海云 +4 位作者 高乃奎 彭宗仁 乔冠军 李西育 金志浩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5,共6页
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出了硅橡胶超疏水性表面;将模具内表面做成一定的粗糙度;按照常规成型工艺,将液体硅橡胶浇注在模具内使其固化,待固化完毕后脱去模具,得到不同粗糙度的表面。经过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出了硅橡胶超疏水性表面;将模具内表面做成一定的粗糙度;按照常规成型工艺,将液体硅橡胶浇注在模具内使其固化,待固化完毕后脱去模具,得到不同粗糙度的表面。经过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当硅橡胶表面粗糙度Ra=6.63μm时,在其表面形成了类似于荷叶的乳突结构;在乳突表面还有亚微米级的小颗粒存在,形成了微米亚微米两级的粗糙结构,材料表面与水的静态接触角为153.5°,滚动角为8°,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当硅橡胶表面粗糙度Ra<6.63μm时,材料表面的静态接触角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当Ra=6.63μm,静态接触角出现最大值153.5°。当表面粗糙度Ra>6.63μm,材料表面的静态接触角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静态接触角 滚动角 超疏水
下载PDF
基于憎水迁移性测试的复合绝缘子老化特性 被引量:33
13
作者 贾志东 杨朝翔 +3 位作者 王希林 王梓杨 关志成 于昕哲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07-1914,共8页
憎水迁移性作为复合绝缘子状态评价和老化程度判断的关键参数,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以在我国南方地区运行多年的直流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接触角法进行了系统的憎水迁移性测试,同时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 憎水迁移性作为复合绝缘子状态评价和老化程度判断的关键参数,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此,以在我国南方地区运行多年的直流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接触角法进行了系统的憎水迁移性测试,同时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深入探究了硅橡胶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绝缘子伞裙上表面的边沿憎水迁移性最差,根部憎水迁移性最好,绝缘子不同方位的憎水迁移性也有所差异;老化最为严重的边沿褪色位置有机官能团含量大幅下降,Si元素和C元素减少、Al元素增加,并且检测出硅橡胶体系交联度的明显上升。上述憎水迁移性以及微观分析的研究结果可为直流复合绝缘子老化机制和老化程度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复合绝缘子 硅橡胶 老化 憎水迁移性 静态接触角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拟合方法用于硅橡胶静态接触角的测量 被引量:28
14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3 位作者 赵鹏 梁英 王俊杰 李和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5-2480,共6页
准确获得水珠的静态接触角对高温硫化硅橡胶及室温硫化硅橡胶憎水性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手动获得水珠边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水珠在含水量足够小时其所得图像的水珠边缘呈圆形这一规律,运用最小二乘算法拟合水珠边缘。使用了Levenbe... 准确获得水珠的静态接触角对高温硫化硅橡胶及室温硫化硅橡胶憎水性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手动获得水珠边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水珠在含水量足够小时其所得图像的水珠边缘呈圆形这一规律,运用最小二乘算法拟合水珠边缘。使用了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计算最小二乘拟合,介绍了其原理,理论上推导了拟合使用到的公式,编程实现了相关程序。对拟合所得的圆采用切线的原理,计算得到左右两侧的静态接触角,将它们平均即得该水珠的静态接触角。针对仿真水珠图像和真实水珠图像,分别使用量角器法和基于拟合的方法经过多人多次使用,结果表明,拟合方法能有效减少量角器方法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提高静态接触角测量的精确度,对硅橡胶材料憎水性的准确研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拟合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量角器法
下载PDF
影响硅橡胶静态接触角测量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张翰韬 刘云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硅橡胶材料的静态接触角,有必要研究接触角测量时各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接触角测量仪和数码相机及动静态接触角自动计算软件DSCA(dynamic static contact angle),研究了座滴法测量硅橡胶静态接触角时水珠体... 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硅橡胶材料的静态接触角,有必要研究接触角测量时各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接触角测量仪和数码相机及动静态接触角自动计算软件DSCA(dynamic static contact angle),研究了座滴法测量硅橡胶静态接触角时水珠体积、拍照延迟时间、温度、水电导率和样本纵向倾斜程度对测量所得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珠体积对静态接触角测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不同体积水珠的最佳接触角算法不同;随拍照延迟时间增加,接触角有下降趋势,洁净样本、电晕样本、染污完全迁移样本下降速度较慢,浸泡和染污未完全迁移样本下降速度较快;温度对测量所得接触角有影响,低温下静态接触角偏小;水电导率对测量得到的接触角未见明显影响;反向倾斜可能会导致大误差,正向倾斜时,无论是大接触角图像还是小接触角图像,倾斜程度对测得的接触角影响不大,但倾斜的水珠图像会给自动计算带来难度。因此,低温中取出的试样要恢复到室温后测量,而高温试样则关系不大;水珠体积选择2~4μL;拍照可选择滴水后5s左右进行;水应选择去离子水,如无也可用自来水或具有一定电导率的盐水替换;尽量选择镜头平面垂直于硅橡胶平面时进行拍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静态接触角 体积 温度 电导率 倾斜 延迟时间
下载PDF
动、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及在硅橡胶憎水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刘云鹏 李和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8-1165,共8页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该方法基于偏微分方程,能获得全局最优的液滴边缘,抗干扰能力强,后续处理方便,另外还实现了基于阈值的自动边缘提取算法。接触角计算中实现了切线法、圆拟合法、椭圆拟合法、量角法、量高法、多项式拟合法、Young-Laplace拟合法等算法。分析了典型算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拟合和计算结果能以数字、图像方式显示和存储,同时自动存入数据库。将该软件应用于硅橡胶憎水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况下该系统均能自动、准确获得动静态接触角,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接触角计算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动态接触角 水平集 自动计算
下载PDF
温度对硅橡胶电晕时憎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3 位作者 李嫚 王秋莎 张彦军 刘云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研究温度对交流电晕导致硅橡胶憎水性丧失和恢复的影响,搭建了1套硅橡胶电晕测试系统,系统首先利用针板电极产生极不均匀电场,其次基于USB-9215A采集卡和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搭建了施加电压和电晕电流的监测系统,最后基于ANSYS建立... 为研究温度对交流电晕导致硅橡胶憎水性丧失和恢复的影响,搭建了1套硅橡胶电晕测试系统,系统首先利用针板电极产生极不均匀电场,其次基于USB-9215A采集卡和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搭建了施加电压和电晕电流的监测系统,最后基于ANSYS建立了多个针板电极模型并进行了电场分析,结果表明多针电晕系统中各针板电极相应处场强相等,并用同样厚度的多个试样的试验结果验证了各针板电极电晕效果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交流电晕后硅橡胶表面也存在电荷,必须进行释放,否则可能会给试验结果带来较大误差,为此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并给出了消除表面电荷的方法。另外研究了温度单一因素对硅橡胶憎水性丧失和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硅橡胶在电晕时憎水性丧失速度变慢,憎水性恢复速度变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交流电晕 温度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表面电荷
下载PDF
长期运行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的非均匀变化特性 被引量:20
18
作者 屠幼萍 陈静静 +3 位作者 许卓 张福增 李锐海 张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9-1475,共7页
研究绝缘子不同部位的憎水性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对整支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性测试及判别具有指导意义。为此,以4串现场运行后的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对整串绝缘子系统地进行憎水性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整支复合绝缘子的... 研究绝缘子不同部位的憎水性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对整支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性测试及判别具有指导意义。为此,以4串现场运行后的复合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对整串绝缘子系统地进行憎水性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整支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性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表现为沿串不同伞裙、同一伞裙不同区域的憎水性不同。绝缘子沿串憎水性分布与沿串电场强度分布规律一致;对于同一伞裙,其上、下表面的憎水性存在差异,且其不同方位的表面也有差异,并存在憎水性相对最差的一个方位。进一步分析发现,绝缘子表面放电是造成运行复合绝缘子憎水性下降的主要因素,而长期紫外辐射及污秽作用会引起表面憎水性能的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憎水性 非均匀变化 电场强度 积污 静态接触角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接触角的硅橡胶憎水性表征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李嫚 和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15,共5页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电晕和表面染污后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样本分别使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动态接触角方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浸泡、染污、电晕后的样本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别较大,静态接触角测量随机性较大且易受拍照时延的影响,对表面憎水性的表征能力不够,后退角能很好地表征材料的憎水性,后退角越小,则材料表面越容易被浸润。文中同时对浸泡、电晕、染污前后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溶质沉淀原因进行了分析,理论上解释了接触角测量的滞后效应。笔者的研究对硅橡胶及高分子材料的憎水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动态接触角 静态接触角 前进角 后退角
下载PDF
电晕对室温硫化硅橡胶憎水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秋莎 律方成 +1 位作者 刘云鹏 梁英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7,共4页
为了研究在电晕条件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憎水性变化,自行搭建了一套加速电晕老化实验装置来模拟实际现场的尖端电晕放电过程,并采用静态接触角法测量和评价硅橡胶材料的憎水性。试验结果表明电晕放电不同时间后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丧失是... 为了研究在电晕条件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憎水性变化,自行搭建了一套加速电晕老化实验装置来模拟实际现场的尖端电晕放电过程,并采用静态接触角法测量和评价硅橡胶材料的憎水性。试验结果表明电晕放电不同时间后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丧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短时电晕后,暂时丧失的憎水性在长时间后可基本恢复到初始值;当仅有电场作用而无电晕放电时,硅橡胶表面的憎水性基本无变化。通过试验证明了加速电晕老化试验装置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硫化硅橡胶 电晕 憎水性 老化 静态接触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