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echanisms of Steam Breakthrough and Profile Control Design for Steam Soaking Well 被引量:5
1
作者 Liu Huiqing Zhang Hongling +2 位作者 Wang Shulin Wang Han Bao Shuch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1-55,共5页
Scaled physical model tests for steam breakthrough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team breakthrough. Phys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eam breakthro... Scaled physical model tests for steam breakthrough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team breakthrough. Phys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initial steam breakthrough, preferential flow channels were formed in narrow sand packs and most residual oil left in these channels was immobile. This shortened the steam breakthrough time of follow-up steam flooding and decreased the increment of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Steam breakthrough occurred easily for a smaller producer-injector spacing, and a bigger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ies between fluids and rock. Steam breakthrough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at a larger formation permeability (k), greater steam displacement velocity (u) and smaller producer-injector spacing (L). Steam breakthrough time is a function of the parameter group (uk/L), i.e. tb=3.2151 (uk/L)^-0.5142. A non piston-like displacement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steam breakthrough observation for a steam stimulated well in the Jinglou Oilfield, Henan Oilfield Company. The steam volume swept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could be obtained from inter-well permeability capacity and breakthrough angle, and the steam swept pore volume (SSPV) was also determined.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ed that steam sweep efficiency reached its peak value when a slug of profile control agent (slug size 10%-15% SSPV) was set at one half of the inter-well spacing. Field test with 12.5% SSPV of profile control agents in the Jinglou Oilfield achieved success in sealing breakthrough channels and goo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adjacent produc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steam breakthrough scaled physical model profile control optimization design
下载PDF
职前职后矛盾体下的学前STEAM教育师资培养: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4
2
作者 戈马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88-95,共8页
STEAM教育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一体的跨学科素质教育。在学龄前这个STEAM素养启蒙的关键阶段,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STEAM教育师资成为影响学前STEAM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学前ST... STEAM教育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一体的跨学科素质教育。在学龄前这个STEAM素养启蒙的关键阶段,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STEAM教育师资成为影响学前STEAM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学前STEAM师资培养的困境出发,围绕职前和职后这对矛盾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育有效衔接这个问题,以提高师资专业能力为目标,从师资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模式改革、质量诊改系统建设四方面探索学前STEAM师资培养的突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steam 师资 突围策略
下载PDF
蒸汽吞吐汽窜调剖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红玲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晗 王书林 包术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汽窜通道内的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的蒸汽驱非活塞驱替模型。并根据窜通井对应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建立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井间... 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汽窜通道内的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的蒸汽驱非活塞驱替模型。并根据窜通井对应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建立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井间窜汽量,然后由非活塞式驱替模型、注汽动态资料和窜通时间确定了井间窜通孔隙体积。注蒸汽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调剖段塞处于井间中部时,调剖效果较好;初次调剖段塞比率为10%-15%时,蒸汽波及系数达到最大。对L1833井进行了调剖参数设计,按照深部调剖原则选取堵剂颗粒粒径,调剖剂用量为32m3。实施调剖后注汽,邻井的汽窜通道得到了封堵,堵调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汽窜通道 调剖参数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汽窜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郑家朋 东晓虎 +2 位作者 刘慧卿 孙蓉 魏晓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75,144-145,共4页
随着稠油油藏开发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存在汽窜的区块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在定性认识热采汽窜通道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引入了汽窜时间与热侵体积的概念,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准确地描述了稠油油藏汽窜的敏感因素,研究了储层渗透率... 随着稠油油藏开发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存在汽窜的区块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在定性认识热采汽窜通道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引入了汽窜时间与热侵体积的概念,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准确地描述了稠油油藏汽窜的敏感因素,研究了储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油层埋深、注汽强度和胶结程度等因素对汽窜时间和热侵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储层渗透率越高、原油黏度越大、埋藏越浅、注汽强度越大、油藏越疏松,发生汽窜的可能性越大,汽窜时间越短。之后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通过级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汽窜指标的影响排序与显著性参数,结果表明渗透率对汽窜时间和热侵体积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汽窜 出砂 窜流通道 热侵体积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火烧油层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袁士宝 蒋海岩 +2 位作者 王丽 季迎春 朱海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结合火驱特点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温度、压力、流体及储集层特征及其对火驱的利弊,重点对蒸汽吞吐后火驱油藏的筛选以及火驱过程决策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考虑相关特点的油藏筛选函数,讨论了注蒸汽后水平井火驱的动态特点... 结合火驱特点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温度、压力、流体及储集层特征及其对火驱的利弊,重点对蒸汽吞吐后火驱油藏的筛选以及火驱过程决策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考虑相关特点的油藏筛选函数,讨论了注蒸汽后水平井火驱的动态特点。利用能量守恒研究了含水饱和度与火驱前缘温度之间的关系,得出蒸汽吞吐后转火驱开发方式不需要转入湿式燃烧的重要结论。结合火驱试验数据讨论了蒸汽吞吐后的复杂气窜通道对火驱前缘推进的影响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蒸汽吞吐后期油藏转火烧油层开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火烧油层 筛选 含水饱和度 气窜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蒸汽驱注采井射孔方式 被引量:5
6
作者 蔺玉秋 张亚丽 +1 位作者 宫宇宁 刘立成 《中外能源》 CAS 2009年第7期42-45,共4页
针对辽河油田蒸汽驱出现的蒸汽超覆和高渗层过早蒸汽突破现象,分析了各射孔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不同厚度油层射孔方式研究,提出了新的注采井射孔方式。新的方式强调厚油层避射顶部,具体避射比例因厚度不同而定;注... 针对辽河油田蒸汽驱出现的蒸汽超覆和高渗层过早蒸汽突破现象,分析了各射孔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不同厚度油层射孔方式研究,提出了新的注采井射孔方式。新的方式强调厚油层避射顶部,具体避射比例因厚度不同而定;注汽井按油层渗透率级差确定射孔密度,对与生产井油层连通的差油层适当加密射孔;井组内其他生产井中与注汽井射孔层连通的差油层也相应实施加密射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蒸汽超覆 蒸汽突破 射孔方式 二次射孔 限流射孔
下载PDF
预测蒸汽驱后期转接替方式时机的新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戬 李相方 +3 位作者 张晓林 方思冬 马宏斌 赵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7,共5页
蒸汽驱开发后期易汽窜,且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当汽窜严重时,生产油汽比下降,蒸汽驱开发的效果越来越差。为了取得最佳的采出程度与开发的经济性,确定蒸汽驱后期转接替方式的时机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蒸汽驱后期产油量递减曲线,总结出蒸汽... 蒸汽驱开发后期易汽窜,且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当汽窜严重时,生产油汽比下降,蒸汽驱开发的效果越来越差。为了取得最佳的采出程度与开发的经济性,确定蒸汽驱后期转接替方式的时机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蒸汽驱后期产油量递减曲线,总结出蒸汽驱开发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蒸汽驱注采特征方程的推导得出蒸汽驱的采收率表达式,两式联立便可以求出蒸汽驱转接替方式的时机。通过对齐40块某井组的实例分析得出,该井组现阶段虽已出现汽窜,但并不是转接替方式的最佳时机。计算结果表明,2017年1月转汽水交替较为合适。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当蒸汽驱至2017年1月时,蒸汽腔在地层中发育较为成熟,汽窜程度更加严重,此时该区块从蒸汽驱转其他的接替方式较为合适。数值模拟很好的验证了计算结果,能够较好的指导现场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后期汽窜 转接替方式时机 递减曲线 注采特征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地表窜汽原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章敬 郎建军 +2 位作者 谢寿昌 王国军 纪拥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7-609,共3页
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中发生层间汽窜的突出表现是地表窜汽,造成产能损失,使地表窜汽区域储量不能利用。由于注汽压力远大于油层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吞吐生产,套管与固井水泥环间会产生缝隙,后续注汽时蒸汽沿此缝隙上窜,就会从水泥环薄... 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中发生层间汽窜的突出表现是地表窜汽,造成产能损失,使地表窜汽区域储量不能利用。由于注汽压力远大于油层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吞吐生产,套管与固井水泥环间会产生缝隙,后续注汽时蒸汽沿此缝隙上窜,就会从水泥环薄弱部位进入上覆砂层。当窜入该砂层的蒸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注汽,蒸汽就会从该砂层薄弱部位喷出地表而产生窜汽。其原因主要是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时的采注比小于1,且长期压注所致。解决的方法是提高排液能力,封堵套管窜槽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超稠油 地表窜汽 套管 固井 采注比
下载PDF
超稠油水平井分段蒸汽驱蒸汽突进规律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洋 杜殿发 +2 位作者 赵艳武 包广平 雷光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5,共5页
针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蒸汽驱的蒸汽突进规律研究较少的问题,运用渗流力学及热平衡理论,得到水平注采井所在平面的蒸汽突进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预测新疆风城油田某分段完井水平井2个生产段的蒸汽突破时间分别为第352 d与第388 d,与... 针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蒸汽驱的蒸汽突进规律研究较少的问题,运用渗流力学及热平衡理论,得到水平注采井所在平面的蒸汽突进数学模型。研究表明,预测新疆风城油田某分段完井水平井2个生产段的蒸汽突破时间分别为第352 d与第388 d,与实际数据误差在6%以内。分析分段完井参数对蒸汽突进的影响规律可知,打开程度一定时,增加分段数,则分段完井与全井段完井的井筒压力分布逐渐接近;减小打开程度时,盲管段对应的蒸汽弱波及区增大,生产段蒸汽突进速度增快,蒸汽整体突破时间缩短,对应的蒸汽波及区前缘分布越均匀;将盲管段向趾端移动,蒸汽弱波及区减小且随之移动,生产段蒸汽突进速度及整体突破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增加打开段数,蒸汽弱波及区的个数增加,生产段蒸汽突进速度减慢,蒸汽整体突破时间延长,对应的蒸汽波及区前缘分布越不均匀。研究成果对超稠油水平井分段蒸汽驱中完井参数的优化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水平井 蒸汽驱 井筒压降 分段完井参数 蒸汽突进 新疆风城油田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阶段汽窜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豆娟 郭海敏 +1 位作者 戴家才 汪中浩 《中国测试技术》 2004年第3期45-46,50,共3页
本文分析了稠油油藏蒸汽驱汽窜情况及其成因 ,研究了一些防汽窜的措施 ,提出了在蒸汽驱阶段利用循环转注方式生产有望延缓汽窜的发生并提高蒸汽总体波及体积和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汽窜 循环转注 波及体积 采收率
下载PDF
高倾斜稠油油藏蒸汽驱延缓突破时间方法研究
11
作者 胡滨 赖令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124,157,共4页
高倾斜油层注采单元的高部位生产井容易率先突破,提前进入汽窜阶段,不利于低部位油层的开采。通过研究多孔介质内蒸汽的受力情况及注采井间蒸汽的渗流速度,根据注采井间瞬时渗流速度相等、平均速度与井距成比例的关系,提出注采单元高、... 高倾斜油层注采单元的高部位生产井容易率先突破,提前进入汽窜阶段,不利于低部位油层的开采。通过研究多孔介质内蒸汽的受力情况及注采井间蒸汽的渗流速度,根据注采井间瞬时渗流速度相等、平均速度与井距成比例的关系,提出注采单元高、低部位生产井合理配产量及合理注采井距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注采井附近区域的蒸汽渗流速度受倾角影响较小,但中间区域随着倾角的增大,高、低部位距注汽井相同位置处渗流速度比增大,当储层倾角为30°时,渗流速度比值可达到11。CMG模拟表明,产量及注采井距的调整可有效延缓高部位生产井的突破时间,有利于井组内低部位油层的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倾斜 稠油油藏 蒸汽驱 蒸汽突破 合理配产 注采井距
下载PDF
提高蒸汽驱开发效果技术对策与应用
12
作者 尹小梅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18年第12期23-29,共7页
油汽比是衡量蒸汽驱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目前胜利油田蒸汽驱整体油汽比不高、开发效果较差。针对该问题,首先把整个蒸汽驱分为热连通、蒸汽驱替和蒸汽突破3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日产油、含水、温度等生产指标的变化和各阶段面临的矛盾,... 油汽比是衡量蒸汽驱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目前胜利油田蒸汽驱整体油汽比不高、开发效果较差。针对该问题,首先把整个蒸汽驱分为热连通、蒸汽驱替和蒸汽突破3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日产油、含水、温度等生产指标的变化和各阶段面临的矛盾,然后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各技术对策提高蒸汽驱开发效果的机理。针对热连通阶段热连通时间长、采注比低的矛盾,提出吞吐辅助蒸汽驱技术;针对蒸汽驱替阶段驱替不均、部分油井不见效的矛盾,提出均衡驱替技术;针对蒸汽突破阶段热利用率低、蒸汽腔扩展困难的矛盾,提出注汽强度再优化和泡沫蒸汽驱技术。国内多个矿场实践表明,这些技术能有效提高蒸汽驱的开发效果。研究成果对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油汽比 热连通 蒸汽驱替 蒸汽突破
下载PDF
间歇蒸汽驱技术及其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彦平 杨志斌 +3 位作者 刘新福 成新生 王红涛 王新芳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5-408,共4页
间歇蒸汽驱是注汽井周期性地向油层中注入蒸汽的一种非常规蒸汽驱方式 ,在油层中造成不稳定的脉冲压力状态 ,使之经历地层升压和降压两个过程 ,从而促进毛管渗吸驱油作用 ,扩大注入蒸汽的波及效率 ,达到降低含水、提高油层采收率之目的... 间歇蒸汽驱是注汽井周期性地向油层中注入蒸汽的一种非常规蒸汽驱方式 ,在油层中造成不稳定的脉冲压力状态 ,使之经历地层升压和降压两个过程 ,从而促进毛管渗吸驱油作用 ,扩大注入蒸汽的波及效率 ,达到降低含水、提高油层采收率之目的。同时 ,间歇蒸汽驱可大幅度提高蒸汽驱采注比 ,实现蒸汽驱过程中降压开采机理 :蒸汽比容增大 ,增加了蒸汽波及体积 ,使蒸汽干度、热利用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 ,间歇蒸汽驱还可以减缓和抑制汽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间歇蒸汽驱 毛管渗吸 波及效率 采收率 开采机理 热利用率 汽窜
下载PDF
用于稠油蒸汽驱的树脂型耐高温封堵剂室内静态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灏亮 赵法军 +1 位作者 张洪玮 安毅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2期240-242,共3页
为解决蒸汽驱油田遇到的汽窜问题,需要结合现场条件找到合适的封堵剂进行调剖。实验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蒸汽驱条件为例,找到一种树脂型耐高温封堵剂配方,并从成胶时间、温度、矿化度三方面研究了对封堵剂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施工条... 为解决蒸汽驱油田遇到的汽窜问题,需要结合现场条件找到合适的封堵剂进行调剖。实验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蒸汽驱条件为例,找到一种树脂型耐高温封堵剂配方,并从成胶时间、温度、矿化度三方面研究了对封堵剂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施工条件。并对老化前后的封堵剂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组分变化研究封堵剂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窜 调剖 封堵剂 红外光谱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冷41断块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出水判别方法浅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B09期50-52,共3页
通过分析油井的生产动态,识别深层块状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出水特征,从而分析总结地层水的有效识别方法。油井如果见地层水,其水油比曲线存在拐点,即水油比变化率大于0。研究结果表明,冷41断块油井周期回采水率上升迅速,周期回采水率大于... 通过分析油井的生产动态,识别深层块状边底水稠油油藏油井出水特征,从而分析总结地层水的有效识别方法。油井如果见地层水,其水油比曲线存在拐点,即水油比变化率大于0。研究结果表明,冷41断块油井周期回采水率上升迅速,周期回采水率大于100%,且居高不下,因此可以判定油井见地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41断块 边底水稠油油藏 油井出水 判别方法 蒸汽吞吐 回采水率
下载PDF
用井间电位监测技术治理重32井区稠油油藏地表汽窜 被引量:2
16
作者 霍进 桑林翔 +2 位作者 李建新 张元 杨宇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496,共2页
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属于浅层超稠油油藏。自2007年投产后,至2011年2月,共有地表汽窜影响区域6个,汽窜点13个,减产317.7 t/d,导致247.3×104t地质储量无法动用。通过井间电位监测技术查清地表汽窜通道,采用高温封堵技术从地下封堵汽... 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属于浅层超稠油油藏。自2007年投产后,至2011年2月,共有地表汽窜影响区域6个,汽窜点13个,减产317.7 t/d,导致247.3×104t地质储量无法动用。通过井间电位监测技术查清地表汽窜通道,采用高温封堵技术从地下封堵汽窜节点井,从根源上治理地表汽窜,措施成功率达100%,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稠油油藏 地表汽窜 井间电位监测 汽窜通道 节点井 治理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蒸汽突破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1 位作者 全一平 关文龙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8-544,共7页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只有提前预测出蒸汽突破井,及时采取防汽窜措施,才能避免产油量急剧下降,增大蒸汽波及体积及热利用率,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基于油田常规生产动态数据,将承载蒸汽突破信息的生产动态指标转化为评价标度的概率分布,计...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只有提前预测出蒸汽突破井,及时采取防汽窜措施,才能避免产油量急剧下降,增大蒸汽波及体积及热利用率,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基于油田常规生产动态数据,将承载蒸汽突破信息的生产动态指标转化为评价标度的概率分布,计算其累积分布函数及期望,运用随机占优准则,对累积分布函数逐点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各指标之间的随机占优关系,然后建立总体优序度矩阵,计算出生产井蒸汽突破时机先后的排序值,并对所有生产井的蒸汽突破先后进行排序,最终建立了考虑多指标的蒸汽驱开发蒸汽突破预测模型.实例应用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为油藏蒸汽驱开发动态调控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蒸汽突破 预测模型 随机占优准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