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良渚文化的高台墓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恒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4,共6页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营造物,对于探讨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和聚落等级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台墓地共时性的考察是利用高台墓地进行聚落分布研究的前提,而高台墓地的共时性研究则需探明两个方面:即土台堆积或营造的持续时...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营造物,对于探讨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和聚落等级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台墓地共时性的考察是利用高台墓地进行聚落分布研究的前提,而高台墓地的共时性研究则需探明两个方面:即土台堆积或营造的持续时段;作为墓地利用的持续时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划分为4个区域,对各墓地的相互年代关系以及土台营造、堆积过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台墓地资料所反映的良渚文化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高台墓地 聚落分布模式
下载PDF
金乡汉墓“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刻石考议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今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山东济宁金乡汉墓出土刻石有涉及盗墓行为的文字。有学者解读为对"发""丘"者的诅咒。刻石文字作为重要的社会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盗墓行为的普遍。而其中所见"孝思贞廉,率众为善"等,则是正面的道德宣传,与&... 山东济宁金乡汉墓出土刻石有涉及盗墓行为的文字。有学者解读为对"发""丘"者的诅咒。刻石文字作为重要的社会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盗墓行为的普遍。而其中所见"孝思贞廉,率众为善"等,则是正面的道德宣传,与"发""丘"形成颇为特殊的关系。金乡汉墓石刻所透露有关盗墓与反盗墓及其他文化现象,可以从一个特殊的侧面体现汉代社会文化多层次多色彩的复杂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乡汉墓 发丘 盗墓 道德舆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差异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勇 王兴志 +6 位作者 冯明友 曾德铭 谢圣阳 凡睿 王良军 曾韬 杨雪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用的共同控制,近顺层分布的拉长状孤立藻格架溶洞和残余"葡萄花边"洞构成其储集空间主体,其中部分空间被多期亮晶白云石半充填,未见有沥青分布,连通性较差,多属于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灯影组四段储集层在地层中上部—顶部发育,受丘滩集合体和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近顺层分布的藻格架溶孔、溶洞、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构成其主要储集空间,其中部分空间被较多沥青和少量石英半充填,几乎未见亮晶白云石分布,连通性相对较好,多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局部为中高孔、中渗型。受丘滩复合体发育程度与溶蚀作用差异的共同影响,沿宁强—广元—剑阁—阆中一线分布的台地边缘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区带,深埋地表之下的广元—阆中一带则是今后该领域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北地区 震旦系 灯影组 丘滩复合体 表生岩溶 埋藏溶蚀 储集层
下载PDF
具有经济性前景的粗岩屑堆天然冷能集聚分析 (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Aldar P.Gorbunov Edward V.Severskiy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97-200,共4页
The coarse-detrital deposits have the properties of cold accumu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ld for a long time. Now, at some place where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air is positive, one even can get the permafrost b... The coarse-detrital deposits have the properties of cold accumu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ld for a long time. Now, at some place where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air is positive, one even can get the permafrost by artificial formation of the burial mound. According to these properties, some low-energy storehouses are built for various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se-detrital DEPOSIT PERMAFROST STONE burial mound storehouse
下载PD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con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被引量:2
5
作者 LI Yong WANG Xingzhi +6 位作者 FENG Mingyou ZENG Deming XIE Shengyang FAN Rui WANG Liangjun ZENG Tao YANG Xue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54-66,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reservoirs of 2^(nd) member are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supergene kar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elongated isolat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cave and the residual "grape-lace" cave, which are partially filled with multi-stage dolosparite,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2^(nd) member. There is no asphalt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poor, and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is relatively low. The reservoirs of 4^(th) member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top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burial dissol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pores or cave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intercrystalline dissolved pores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4^(th) member. It's partially filled with asphalt and quartz, without any dolosparite fillings in the pores and cav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good. Most of the 4^(th) member reservoirs had medium-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locally, medium-high porosity and medium permeabilit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und-shoal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issolution, the platform margin along Ningqiang, Guangyuan, Jiange and Langzhong i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Deep buried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guangyuan and langzhong area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target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NORTHERN SICHUAN area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mound-shoal complex SUPERGENE karst burial dissolution reservoir
下载PDF
江苏句容潘庄土墩墓D3发掘简报
6
作者 林留根 闫龙(摄影/执笔) +1 位作者 张晨(摄影/执笔/绘图) 陈依萍(绘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8,I0005,I0006,共18页
江苏句容潘庄土墩墓D3发现墓葬11座和灰坑1个,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基本呈向心式排列。随葬品主要有硬陶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等,时代为春秋中、晚期相交之际。该土墩墓为研究宁镇茅山山脉西麓地区的土墩墓特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 江苏句容潘庄土墩墓D3发现墓葬11座和灰坑1个,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基本呈向心式排列。随葬品主要有硬陶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等,时代为春秋中、晚期相交之际。该土墩墓为研究宁镇茅山山脉西麓地区的土墩墓特征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山脉 潘庄 土墩墓 一墩多墓 春秋时期
原文传递
再议“陂池”——东汉帝陵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7
作者 李继鹏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陂池”一词作为与东汉帝陵相关的文献,主要见于光武帝《营寿陵诏》,对理解两汉帝陵封土变化的作用十分关键。由于文本传抄和误读等原因,以往对“陂池”的解释存在不少差错。“陂池”音义皆同“陂陁”“陂阤”“陂陀”,当释为微微隆起... “陂池”一词作为与东汉帝陵相关的文献,主要见于光武帝《营寿陵诏》,对理解两汉帝陵封土变化的作用十分关键。由于文本传抄和误读等原因,以往对“陂池”的解释存在不少差错。“陂池”音义皆同“陂陁”“陂阤”“陂陀”,当释为微微隆起、不平倾斜之貌,唐代人于此早有正解。“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断句无误,李贤注“言不起山陵,裁令封土,陂池不停水而已”应断为“言不起山陵,裁令封土陂池,不停水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陂池 东汉 帝陵 封土
原文传递
江苏常州金坛区井头村土墩墓D1发掘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昕炜(文/摄) 曹军 +8 位作者 葛昕炜(绘图) 赵冬雪(绘图) 王泽卉(绘图) 王诗源(绘图) 宁晓远(绘图) 王腾飞(绘图) 徐永朋(绘图) 李雅波(绘图) 谢悦茹(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73,I0005,I0006,共17页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1为茅山山脉地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包含墓葬18座、器物群22处,呈向心式布局。其延续年代为两周之交至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探讨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长江下游两周时期考古...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1为茅山山脉地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包含墓葬18座、器物群22处,呈向心式布局。其延续年代为两周之交至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探讨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长江下游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研究积累了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山脉 井头村 土墩墓 一墩多墓 西周 春秋
原文传递
江苏常州金坛区立夫路土墩墓D1、D2发掘简报
9
作者 曹军 谢悦茹(图/摄影) +10 位作者 严烨 栾艳 林留根 葛昕炜(摄影/图) 李雅波(图) 张玲(图) 赵梦圆(图) 赵冬雪(图) 王泽卉(图) 王诗源(图) 宁晓远(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80,I0002,F0004,共16页
常州立夫路土墩墓D1、D2属于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D1发现墓葬6座、器物群3处、墓下建筑1处,遗物主要有硬陶瓿、原始瓷碗、硬陶坛、硬陶碗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D2发现墓葬6座、器物群8处、墓下建筑1处,遗物主要有陶鼎、硬陶坛、硬陶瓿、... 常州立夫路土墩墓D1、D2属于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D1发现墓葬6座、器物群3处、墓下建筑1处,遗物主要有硬陶瓿、原始瓷碗、硬陶坛、硬陶碗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D2发现墓葬6座、器物群8处、墓下建筑1处,遗物主要有陶鼎、硬陶坛、硬陶瓿、原始瓷碗等,年代为春秋早中期。D1、D2的发掘为该区域土墩墓的形制、年代、文化内涵以及聚落研究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山脉 立夫路 土墩墓 一墩多墓 春秋中晚期 春秋早中期
原文传递
江苏常州金坛区井头村土墩墓D5、D8发掘简报
10
作者 谢悦茹(文/摄) 曹军 +7 位作者 葛昕炜(绘图/摄) 赵冬雪(绘图) 王泽卉(绘图) 王诗源(绘图) 宁晓远(绘图) 王腾飞(绘图) 徐永朋(绘图) 李雅波(绘图)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9,I0007,I0008,共18页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 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为春秋晚期。井头村D5和D8的发掘为江南地区尤其是宁镇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山脉 土墩墓 一墩多墓 一墩一墓 春秋中晚期 春秋晚期
原文传递
江苏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剑 孙玉军 +10 位作者 赵海涛 胡兵 褚亚龙 薛玲玲 赵李博 刘光亮 祁小东 胡锦文 祁迎迎 余金玲 赵晓伟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70,I0002-I0004,共23页
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发掘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共清理汉墓97座。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共同位于一大型土墩之下,与淮安地区传统族葬墓有明显的区别。墓葬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器物组合时代特征明确。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及排列情况分析,墓葬... 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发掘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共清理汉墓97座。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共同位于一大型土墩之下,与淮安地区传统族葬墓有明显的区别。墓葬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器物组合时代特征明确。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及排列情况分析,墓葬时代在西汉早期至东汉时期,墓葬之间在年代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是一处大型汉代土墩墓。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淮安乃至苏北地区汉代墓葬特别是汉代土墩墓类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 墓群 汉代 土墩墓
原文传递
杭州市萧山区蜈蚣山土墩墓D19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俊杰 杨金东 +7 位作者 崔太金 赵一杰 王震 施梦以 孔飞燕 方勇 孟佳恩 蒋巍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8,共8页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时代特征,可将其分成三座墓葬。该土墩墓的发掘为研究石室土墩墓的地域分布、营建和使用以及百越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山 石室土墩墓 商周
原文传递
土墩墓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楠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41,127-128,共8页
土墩墓是约当中原的夏商周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以地上掩埋、封土成墩为特征,以随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为特色的古墓遗存。其与"吴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汉代土墩墓"、"坟丘墓"的... 土墩墓是约当中原的夏商周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以地上掩埋、封土成墩为特征,以随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为特色的古墓遗存。其与"吴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汉代土墩墓"、"坟丘墓"的概念辨析揭示,土墩墓具有考古学文化上的意义,可用来指代夏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墓葬遗存;吴越土墩墓来源于夏商时期浙西南及闽西北一带的土墩墓,只代表土墩墓在周代的发展阶段,并不能涵盖土墩墓的整个时空范围;土墩墓的渊源难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其下限则止于战国前期;用"坟丘墓"指代汉代土墩墓葬遗存,既能在概念以及文化特征上区别于土墩墓,也便于和年代相近的日韩坟丘墓在同一术语之下展开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吴越土墩墓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 汉代土墩墓 坟丘墓 相似性文化现象
原文传递
江南土墩墓三题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建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6-100,共5页
土墩墓最初指江南地区商至战国早期平地起封的熟土墩内无墓坑的墓葬。近二十年的发现表明,土墩墓内挖有土坑,其源头可上溯至崧泽文化,下限延至汉代。韩国马韩坟丘墓与吴越土墩墓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可能源自与其时代相当的汉代土墩墓。... 土墩墓最初指江南地区商至战国早期平地起封的熟土墩内无墓坑的墓葬。近二十年的发现表明,土墩墓内挖有土坑,其源头可上溯至崧泽文化,下限延至汉代。韩国马韩坟丘墓与吴越土墩墓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可能源自与其时代相当的汉代土墩墓。吴越土墩墓封土既有一次筑成也有多次加筑而成的,器物群瘗埋入土墩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土墩墓内存在故意打破随葬品并抛撒的丧葬仪式,可能表明器物与墓主共生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墩墓 崧泽文化 马韩坟丘墓 葬俗
原文传递
苏南土墩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根富 《华夏考古》 CSSCI 2001年第1期50-62,共13页
Earth - mound burials in southern Jiangsu are Shang and Zhou cultural remain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closely "d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Wu and Yue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xcavation ... Earth - mound burials in southern Jiangsu are Shang and Zhou cultural remain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closely "dated to the contemporary Wu and Yue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xcavation methods of the mound burial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se bu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土墩墓 考古研究 遗址 发掘方法
原文传递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留根 陈钰(摄影/执笔) 高倩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73,F0002,I0008,F0003,共18页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现春秋时期墓葬40座,呈向心形分布。发现器物群3处。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原始瓷器。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为探讨江南土墩墓墓葬形制以及营造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子午墩 土墩墓 春秋时期 一墩多墓 向心形结构
原文传递
安徽六安市十里铺1号土墩墓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84,共16页
十里铺墓地位于安徽六安市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处岗地上,岗地海拔70余米。墓地东边为经三路,南边为皋城路,西邻正阳路,北边为许继慎路(图一)。2013年6.9月,为配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 十里铺墓地位于安徽六安市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处岗地上,岗地海拔70余米。墓地东边为经三路,南边为皋城路,西邻正阳路,北边为许继慎路(图一)。2013年6.9月,为配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封土墩7个,单体墓葬138座,封土墩普遍存在一墩多墓的现象(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六安市 十里铺墓地 1号土墩墓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坟丘墓起源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坤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99,共6页
本文所讨论的坟丘墓,是指春秋以后墓上带有小型封土堆的墓葬,这种墓葬形式和先秦时期冢的形制类似,但二者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不能混淆。关于墓和冢的区别,在拙文《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中已有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原文传递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19
作者 周润垦 吴文婉 +2 位作者 于成龙 孙延立(摄影) 杜凤燕(图) 《东方考古》 2021年第1期306-323,376,共19页
江苏常州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D7为一馒首形土墩,被破坏严重,残存遗迹为“一墩多墓”类型土墩墓,共发现墓葬6座、器物(群)5处、沟1条、洞2个。主要出土器物有几何印纹硬陶罐、陶坛、陶钵、陶瓿、陶器盖、陶鼎、瓷碗等,时代为春秋中晚期。
关键词 金坛 土墩墓 一墩多墓 春秋中晚期
原文传递
从广西发现的土墩墓看越人南迁 被引量:5
20
作者 富霞 熊昭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7-102,2,共6页
广西合浦双坟墩D1、D2和桂平大塘城M3001的建墓方式、随葬品特征都与江浙地区的土墩墓高度相似,此乃争议颇多的越人南迁观点的有力佐证。辨析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发现的土墩墓和相关遗存,可以梳理出越人南迁的一条主要路线,即越... 广西合浦双坟墩D1、D2和桂平大塘城M3001的建墓方式、随葬品特征都与江浙地区的土墩墓高度相似,此乃争议颇多的越人南迁观点的有力佐证。辨析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发现的土墩墓和相关遗存,可以梳理出越人南迁的一条主要路线,即越人经由浙江南部、福建进入岭南的两广,甚至到达越南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墩墓 越人南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