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Fatigue Strain, Fatigue Modulus and Fatigue Damage for the Model Formulation of Concrete Based on Strain Life Approach 被引量:1
1
作者 Indra Narayan Yadav Kamal Bahadur Thapa 《Engineering(科研)》 2019年第9期642-674,共33页
Analysis of fatigue strain, fatigue modulus and fatigue damage for the modeling of concret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material behaviour which is heterogeneous and anisotropic in nature. The Level-S nonlinea... Analysis of fatigue strain, fatigue modulus and fatigue damage for the modeling of concret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material behaviour which is heterogeneous and anisotropic in nature. The Level-S nonlinear fatigue strain curve, fatigue modulus curve, residual strain curve of concrete in compression, tension, flexure and torsional fatigue loading were proposed using strain life approach. The parameters such as physical meaning, the ranges, and the impact on the shape of the curve were discussed. Then, the evolution model of fatigue modulu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atigue strain, fatigue modulus, residual strain and secondary strain evolution model. The hypothesis of fatigue modulus is inversely related with the fatigue strain amplitude. The fatigue evolution of concrete damages the bond between material grains, changed the orientation of structure of molecules and affects the elastic properties resulting in the reduction of material stiffness and modulus by formation of microcracking, macro cracking, cracking and finally damag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atigue strain life model and analysis of fatigue strain, fatigue modulus and damage parameters of concrete which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stiffness degradation, inelastic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reduction under fatigue loading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employed for the vali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IGUE strain LIFE approach FATIGUE strain EVOLUTION MODEL FATIGUE MODULUS EVOLUTION MODEL FATIGUE Residual strain EVOLUTION MODEL FATIGUE Secondary strain Stiffness
下载PDF
AN APPROACH TO TH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THE PLANE STRAIN MODE-I CRACK
2
作者 赵学仁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0年第4期363-366,共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approximat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for the plane strain mode-1 crack.
关键词 MODE AN approach TO TH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THE PLANE strain MODE-I CRACK
下载PDF
RESEARCH FOR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OF COMPLEX CRACKS BY USING POINT-BY-POINT CLOSED EXTRAPOLATION APPROACH
3
作者 郭茂林 孟庆元 王彪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3年第4期421-426,共6页
A new extrapolation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s of complex cracks. The point_by_point closed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osed energy, thus the disadvantage of self_inconsi... A new extrapolation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s of complex cracks. The point_by_point closed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osed energy, thus the disadvantage of self_inconsistency in some published papers can be avoided.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the closed energy is repeatedly calculated: when closed nodal number along radial direction is more than two, the displacement of nodes behind the crack tip that is multiplied by nodal forces, the closed energy has been calculated and the crack surfaces have been closed, and that closed energy of middle point is calculated repeatedly. A DCB (double cantilever beam) specimen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theoretical results, it is shown that a better coincidence is obtained. In addition the same results are also obtained for compact tension specimen, three point bend specimen and single edge cracked specimen. In comparison with theoretical results,the error can be limited within 1 per cent. This method can be extended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of composite laminates with various delamination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polation approach point_by_point close complex crack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下载PDF
Validation of critical strain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stability of coal mine intersections and it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roof control plans
4
作者 S.Sinha Y.P.Chugh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380-389,共10页
Both room-and-pillar and longwall mining systems develop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whose stability must be ensured over their entire service life. Even though rock bol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as a support element i... Both room-and-pillar and longwall mining systems develop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whose stability must be ensured over their entire service life. Even though rock bol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as a support element in US coal mines for about 40 years,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quantifying its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effects. Recently, the authors suggested an approach to quantify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roof supports over a designated area based on critical failure strains in tension, compression and shear. This paper validates the critical strain technique(CST) using a case study and justifies the magnitude of selected critical strain by corroborating with the US roof fall statistics. Intersections are vulnerable to failure due to the larger exposed roof span and associated stress concentrations. Through numer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ST to a case stud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modifying the opening orientation and installing reinforcement at critical locations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inter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f support Critical strain approach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An Explicit Surface-Potential Based Biaxial Strained-Si n-MOSFET Model for Circuit Simula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Tapas K. Maiti Animesh Banerjee Chinmay K. Maiti 《Engineering(科研)》 2010年第11期879-887,共9页
In this paper, a charge sheet surface potential based model for strained-Si nMOSFETs is presented and valid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model considers sub band splitting in the 2-DEG at the top heterointerface... In this paper, a charge sheet surface potential based model for strained-Si nMOSFETs is presented and valid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model considers sub band splitting in the 2-DEG at the top heterointerface in SiGe layer and also the dependence of electron concentration at heterointerface with the gate oxide. The model is scalable with strained-Si material parameters with physically derived flat-band voltages. An explicit relation for surface potential as a function of terminal voltages is developed. The model is derived from regional charge-based approach, where regional solutions are physically derived. The model gives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drain current both in the weak and strong inversion regions of opera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developed are benchmarked with commercial numerical device simulator and is found to b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ED-SI HETEROSTRUCTURE 2-DEG SURFACE POTENTIAL Regional approach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库热力耦合解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贾宁 刘顺 王洪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63-2278,2289,共17页
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库在充气和抽气循环过程中,空气温度、压力,以及硐壁密封层、混凝土衬砌和围岩的温度、应力和应变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联合求解这些变量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也是理论分析的难点。在一维热传导基本解和人工硐库空... 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库在充气和抽气循环过程中,空气温度、压力,以及硐壁密封层、混凝土衬砌和围岩的温度、应力和应变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联合求解这些变量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也是理论分析的难点。在一维热传导基本解和人工硐库空气温度基本解的基础上,基于硐壁对流换热和热传导能量守恒,提出人工硐库内空气热力学计算与硐壁热传导的耦合解析方法。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对一个钢质密封层人工硐库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充抽气过程引起硐库内空气温度的剧烈变化,空气压力变幅明显大于基于恒温假定得到的压力变化结果。硐壁温度周期波动影响深度有限,当混凝土衬砌厚度大于周期波动影响范围后,围岩温度以持续升高直至稳定为特征,围岩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可以不考虑周期循环温度的影响。密封层受温度和空气内压双重作用明显,密封层设计需考虑材料的热机械疲劳问题。混凝土衬砌内外表面环向应力和法向应变特征差异巨大,不同工况下内外表面环向应力可能接近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拉强度,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同为设计的控制因素。混凝土衬砌可以减小围岩压力,但作用有限。在适当的埋深条件下,选择适当的充气压力,可以保证围岩处于弹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内衬硐库 解析方法 温度 气体内压 应力 应变
下载PDF
Q235结构钢低周多轴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小元 张克实 +1 位作者 黄世鸿 顾思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2-990,共9页
对建筑用Q235结构钢分别在单轴和多轴载荷下进行低周疲劳试验,并利用测得的试验结果对寿命评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Von Mises等效应变幅值下,材料的比例拉扭路径疲劳寿命高于单轴拉压疲劳寿命,而非比例路径疲劳寿命低于... 对建筑用Q235结构钢分别在单轴和多轴载荷下进行低周疲劳试验,并利用测得的试验结果对寿命评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Von Mises等效应变幅值下,材料的比例拉扭路径疲劳寿命高于单轴拉压疲劳寿命,而非比例路径疲劳寿命低于单轴拉压疲劳寿命。按等效应变法进行寿命预测,在非比例加载路径下的预测结果远远超出2倍寿命安全范围区;按临界面法的KBM和Socie模型进行寿命预测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对圆形路径的高应变幅区得到的结果则过高估计了材料的寿命。在考虑循环过程临界面法向应变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考虑临界面拉伸影响的模型,其对比例和非比例路径循环下低周疲劳寿命的评估与实测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钢 多轴疲劳 等效应变法 临界面法 寿命评估
下载PDF
用应力—应变法研究饱和砂岩的黏弹性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席道瑛 易良坤 +1 位作者 席军 杜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9-623,682+515,共5页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饱和多孔岩石在弹性范围内的衰减、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饱和多孔岩石的衰减峰峰位表现为随频率增高而向高温方向移动的热激活弛豫规律和Arrhenius关系。该实验与低频共振驻波实验取得了同样的热激活弛豫规律,说明热激活弛豫机制在饱和多孔岩石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由分析实验数据还得知: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具有随频率增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普遍规律;存在较强的频散效应,且频散效应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 饱和砂岩 弛豫规律 衰减和频散 应力-应变曲线法
下载PDF
基于应变路径法的黏土中水平受荷桩p–y曲线 被引量:29
9
作者 黄茂松 俞剑 张陈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0-409,共10页
水平桩的p–y曲线大多是基于试验数据(A P I规范,双曲线),旨在从理论出发推导桩侧土体的p–y曲线。首先,推导了与上限解等价的分步弹性加载理论,并结合刚性圆盘在环状弹性介质中受水平力作用下的弹性力学解以研究桩身水平位移和桩周平... 水平桩的p–y曲线大多是基于试验数据(A P I规范,双曲线),旨在从理论出发推导桩侧土体的p–y曲线。首先,推导了与上限解等价的分步弹性加载理论,并结合刚性圆盘在环状弹性介质中受水平力作用下的弹性力学解以研究桩身水平位移和桩周平均剪应变间的关系;再应用该平均剪应变和土体的双曲线应力应变关系建立联系以得到桩周土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平均屈服应力即已发挥的土体强度;以此确立二维情况下桩身位移和桩周土反力的关系即p–y骨干曲线。再进一步根据三维的桩侧初始地基模量和桩侧极限承载力,将其推广至三维。该p–y曲线的优点在于可以考虑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桩身刚度和长细比对p–y曲线的影响。最后,将本文p–y曲线和传统p–y曲线分别与工程实例以及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并指出传统p–y曲线的不足及恰当的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受荷桩 软黏土 p–y曲线 应力应变关系 应变路径法
下载PDF
应用电阻应变计的无缝线路纵向力测试原理及方案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彪 谢铠泽 +1 位作者 肖杰灵 王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
针对无缝线路纵向力测试问题,在双向应变法原理的基础上,应用电阻应变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力测试方案.综合考虑应变计热输出及同一钢轨断面温度非均匀分布的条件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基于电阻应变计的无缝线路纵向力测试原... 针对无缝线路纵向力测试问题,在双向应变法原理的基础上,应用电阻应变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力测试方案.综合考虑应变计热输出及同一钢轨断面温度非均匀分布的条件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基于电阻应变计的无缝线路纵向力测试原理,并对较为常用的既有测试方案的测试误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轨断面温度的非均匀分布是测量误差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电阻应变计测量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及竖向应变时,必须考虑应变计的热输出以及钢轨纵向及竖向约束不同对相应的应变计热输出的影响;采用电阻应变计直接进行钢轨纵向力测量,无法将钢轨中的基本温度力及伸缩附加力进行分离;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案不需附加补偿片,能够抵消荷载引起的弯曲应变,当两侧轨腰温差为2℃时,测量误差较之既有测试方案分别能够降低84.0%及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计 无缝线路 钢轨纵向力 双向应变法 热输出
下载PDF
饱和土体应变局部化的复合体理论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茂松 钱建固 吴世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5,共5页
有限元法求解应变局部化问题时经常受到单元尺寸敏感性问题的困扰。为克服这一难题 ,给出一种基于整体坐标的应变局部化的复合体理论 ,通过对剪切带内外土体力学特性进行均一化处理来描述含剪切带土体的宏观力学特性。首先从理论上分析... 有限元法求解应变局部化问题时经常受到单元尺寸敏感性问题的困扰。为克服这一难题 ,给出一种基于整体坐标的应变局部化的复合体理论 ,通过对剪切带内外土体力学特性进行均一化处理来描述含剪切带土体的宏观力学特性。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饱和土体应变局部化的产生条件 ,随后通过复合体理论给出了描述在排水条件和不排水条件下饱和土体应变局部化的本构方程 ,最后对平面应变条件下的饱和密砂试样进行了分析 ,通过与室内平面应变试验结果的对比 ,验证了本文理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土 剪切带 平面应变试验 复合体理论
下载PDF
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义光 李铭刚 +3 位作者 徐丽华 刘祝祥 夏振远 文孟良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46-48,共3页
综述了新型物理诱变方法离子注入(Ion Implantantion)、激光(Laser)和微波(Microwave)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近年来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微生物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方法 离子注入 激光 微波
下载PDF
饱和黏土循环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齐剑峰 栾茂田 +1 位作者 聂影 许成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2-828,共7页
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在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对黏土的单调和循环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与剪切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单调剪切试验表明剪切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双对数坐标下,剪切强度与应变速率之间近似地... 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在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对黏土的单调和循环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与剪切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单调剪切试验表明剪切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双对数坐标下,剪切强度与应变速率之间近似地符合线性关系;循环剪切试验表明对于某一给定的初始剪应力,循环剪切强度大小是循环软化效应和应变速率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单调剪切强度应变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近似消除速率效应的循环剪切强度归一化方法,通过归一化表明,不同循环次数的循环剪切强度与初始剪应力之间的试验数据点分布在一个狭窄区域内,通过一个二次方程即可拟合表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循环剪切强度的简便确定方法,可减少海洋地基稳定性分析中的试验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黏土 循环剪切试验 应力-应变关系 归-化方法
下载PDF
材料多轴高低周疲劳失效准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时新红 张建宇 +1 位作者 鲍蕊 费斌军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521,共7页
多轴疲劳自研究以来,对于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分别出现了许多方法和准则。高周多轴疲劳的研究准则包括等效应力准则、临界面应力准则和应力不变量准则,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临界面应力准则。低周多轴疲劳的研究准则包括等效应变准则、临界... 多轴疲劳自研究以来,对于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分别出现了许多方法和准则。高周多轴疲劳的研究准则包括等效应力准则、临界面应力准则和应力不变量准则,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临界面应力准则。低周多轴疲劳的研究准则包括等效应变准则、临界面应变准则和能量准则,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临界面应变准则和能量准则。在这些准则中,真正普遍接受和有工程价值的并不多。文中就国内外多轴疲劳研究发展中比较有价值的准则进行概括和总结,简述各种准则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疲劳 高周疲劳 低周疲劳 应力准则 应变准则 临界面 能量法
下载PDF
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的一步诊断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瞿伟廉 郭佳凡 周耀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4-67,共4页
针对高耸钢塔架结构的损伤特点,建立了具有节点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一步诊断法,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对具体损伤节点位置和程度进行诊断。通过对一塔架结构的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损伤诊断方法的结... 针对高耸钢塔架结构的损伤特点,建立了具有节点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的一步诊断法,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对具体损伤节点位置和程度进行诊断。通过对一塔架结构的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损伤诊断方法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架结构 节点损伤 一步诊断法 应变模态
下载PDF
缺口件疲劳特性研究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大将 李江华 +1 位作者 林伟 金丹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0-584 579,579,共6页
缺口件疲劳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局部应力一应变法以其简单性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通常会得到偏于安全的结果.引入疲劳缺口因子代替弹性应力集中因子针对缺口疲劳进行研究,仍未能从本质上改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缺口件疲劳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局部应力一应变法以其简单性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通常会得到偏于安全的结果.引入疲劳缺口因子代替弹性应力集中因子针对缺口疲劳进行研究,仍未能从本质上改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考虑到"热点应力"附近的相对应力梯度,提出了应力梯度法研究缺口件疲劳问题,这一概念亦被用于应力场强度方法中,如何准确确定损伤区域是应力场强度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临界距离理论可将Neuber律、Peterson方法及应力场强度方法进行有效统一,同时有限元方法的发展进一步支持了该理论.目前,该方法在高周疲劳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口件 局部应力-应变法 应力场强度方法 临界距离理论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变应变率下的肌肉本构方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晓杰 姜力 +1 位作者 闫鸿浩 赵铮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在Hill肌肉三元素模型基础上推导应变率下的肌肉本构方程。方法在Hill三元素肌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微分和线性拟合的方法,最终获得了骨骼肌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结果结果表明:在应变率|e|≤1下,骨骼肌的本构方程是... 目的在Hill肌肉三元素模型基础上推导应变率下的肌肉本构方程。方法在Hill三元素肌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微分和线性拟合的方法,最终获得了骨骼肌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结果结果表明:在应变率|e|≤1下,骨骼肌的本构方程是随应变率不断变化的;当应变率|e|>1时,骨骼肌的本构方程并不受应变率的影响。同时,在|e|≤1下,应变率对应力的影响是随着应变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的。结论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骨骼肌在变应变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三元素肌肉模型 线性拟合 应变率 本构方程
下载PDF
用边界元反分析构造平面残余应力场 被引量:2
18
作者 钱秀清 姚振汉 曹艳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11,共6页
基于固有应变概念,采用边界元方法,提出一种反方法构造连续的满足域内自平衡条件的平面残余应力场。考虑到反分析的稳定性,固有应变场用一系列光滑基函数(如多项式和三角函数)近似;为了识别由剪切固有应变引起的残余应力,求出对应于固... 基于固有应变概念,采用边界元方法,提出一种反方法构造连续的满足域内自平衡条件的平面残余应力场。考虑到反分析的稳定性,固有应变场用一系列光滑基函数(如多项式和三角函数)近似;为了识别由剪切固有应变引起的残余应力,求出对应于固有应变的位移特解与面力特解,将域内积分用双重互易边界元法转换为边界积分,保持了边界元法的优势;同时导出了灵敏度矩阵的显式表达,以提高反分析的效率。最后给出了两个算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残余应力 固有应变 反问题 双重互易边界元法 稳定性
下载PDF
应变场强法在涡轮盘–片结构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茂林 杨自春 曹跃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97-102,共6页
场强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随机载荷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根据场强法基本原理和某涡轮叶片材料光滑试件和缺口试件的疲劳试验数据,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缺口试件试验进行模拟,推导了材料应变场强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材料... 场强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随机载荷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根据场强法基本原理和某涡轮叶片材料光滑试件和缺口试件的疲劳试验数据,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缺口试件试验进行模拟,推导了材料应变场强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材料的场径值。进而对涡轮盘–片结构进行瞬态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确定结构危险部位应变场强,结合材料的应变–寿命试验曲线,最终得到了该盘–片结构的疲劳寿命。研究方法与推导过程详尽合理,场强计算公式简单,为预测复杂应力环境下的结构疲劳寿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场强法 涡轮盘-片 寿命预测 有限元分析 疲劳
下载PDF
平面问题中主应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学旺 张思箭 +1 位作者 刘青林 农绍宁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10期92-97,共6页
目的实现平面场中主应变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首先建立主应变的是非线性传播测量模型,然后应用基于二阶TAYLOR级数展开理论的不确定度传播方法(LPU方法),开展平面问题中主应变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针对二种常用的应变花,建立以主应... 目的实现平面场中主应变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首先建立主应变的是非线性传播测量模型,然后应用基于二阶TAYLOR级数展开理论的不确定度传播方法(LPU方法),开展平面问题中主应变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针对二种常用的应变花,建立以主应变为输出量、以应变花之三个方向测量应变为输入量的测量模型,并将二阶LPU方法应用于该模型。设计数值计算算例,以说明主应变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和方法,并与一阶LPU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当应变花三个方向的应变测量结果相近时,文中方法与一阶LPU方法获得的主应变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主应变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在数值上都大于应变花测量的不确定度。当应变花三个方向的应变测量结果相差较大时,文中方法和一阶LPU方法获得的主应变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相差不大。结论特定情况下,主应变的测量不确定度值远大于应变花测量的不确定度,且与一阶LPU方法的评定结果有显著差异,二者可相差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应变 测量不确定度 二阶LPU方法 应变花 应变状态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