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FM-KS模型的多层煤开采上覆岩层移动模型
1
作者 程健维 盛树平 +1 位作者 冉德志 马永侦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7,共14页
双系煤层条件下的重复开采使得单层开采后已经趋于稳定的岩层再次“活化”,加剧了变形破坏的影响。因此,对煤层重复开采后引起的覆岩移动规律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力学模型+几何方法”融合的IFM-KS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多层... 双系煤层条件下的重复开采使得单层开采后已经趋于稳定的岩层再次“活化”,加剧了变形破坏的影响。因此,对煤层重复开采后引起的覆岩移动规律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力学模型+几何方法”融合的IFM-KS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多层开采条件下的岩层移动计算模型,揭示了煤层重复开采情况下岩层二次扰动后的移动变形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及UDEC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双系煤层开采情况岩层移动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岩层位移结果与采用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整体呈相同的沉降趋势,平均误差率约为15%。结合岩层移动模型计算结果,层间及上覆岩层空隙率的相关计算,与单层煤开采相比,双系煤层开采后造成的采空区空隙率变化剧烈,岩层破坏更加严重,上下采空区可通过裂隙沟通形成漏风通道。该计算模型能为类似采动件下岩层变形预计、采空区空隙率分布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关键层 影响函数法 重复开采
下载PDF
基于地表沉陷实测数据的覆岩内部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2
作者 何昌春 赵鹏 +2 位作者 荣耀 王天源 夏海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309-9315,共7页
覆岩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少、预计难度大、可靠性低。基于几何相似特征构建了依据地表沉陷实测数据预计覆岩内部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矿开采后覆岩移动变形导致的膨胀压缩。研究表明:预计离地表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可... 覆岩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少、预计难度大、可靠性低。基于几何相似特征构建了依据地表沉陷实测数据预计覆岩内部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矿开采后覆岩移动变形导致的膨胀压缩。研究表明:预计离地表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可以不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而预计离开采煤层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需要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在开采边界附近,预计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可以不考虑膨胀压缩,而在开采中心附近则需要考虑膨胀压缩。研究结果有助于煤矿绿色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覆岩 移动变形 关键层 膨胀
下载PDF
浅埋深厚硬基岩综放工作面覆岩运移破坏规律研究
3
作者 常云博 薛吉胜 +3 位作者 郑立永 马金奎 高新建 朱有彬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1,共8页
为揭示浅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来压及覆岩运移特征,在五家沟矿15304工作面辅运巷内施工钻孔,现场重探顶板岩层分布及关键层位置,并对来压期间的顶板不同层位的裂隙发育特征及破断位置进行监测,分析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 为揭示浅埋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板来压及覆岩运移特征,在五家沟矿15304工作面辅运巷内施工钻孔,现场重探顶板岩层分布及关键层位置,并对来压期间的顶板不同层位的裂隙发育特征及破断位置进行监测,分析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顶板关键层控制工作面覆岩运移及工作面矿压显现,关键层破断引起覆岩剧烈运动及采场剧烈来压,采空区覆岩垮落以规则的弧线状向上发育,其中由顶板中间底部向上部、两端逐渐递减,覆岩破坏形态易形成“马鞍形”。由于亚关键层厚度及强度较大,导致15304工作面推进90 m时亚关键层才发生破断引起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过程中导水裂隙带逐步向上发育到主关键层附近,厚硬关键层阻断了顶板裂隙继续向上发育。该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90 m,周期来压来压步距22 m;覆岩垮落带最大发育高度为44 m左右,导水裂缝带最大发育高度为5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覆岩运移 厚关键层 覆岩“两带” 矿压监测
下载PDF
煤矿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进展--纪念钱鸣高院士“砌体梁”理论40年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家臣 许家林 +1 位作者 杨胜利 王兆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4,共15页
自1982年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理论得到国际公认以来,煤矿采场矿山压力研究实现从定性假说到定量理论的跨越式发展。40年来,我国的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服务于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砌... 自1982年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理论得到国际公认以来,煤矿采场矿山压力研究实现从定性假说到定量理论的跨越式发展。40年来,我国的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服务于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砌体梁”理论学术思想为主线,综述了我国煤矿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需要发展的研究方向。“砌体梁”理论采用“梁”“薄板”模型分析基本顶破断规律,揭示了顶板断裂线位于采场煤壁前方;煤壁和矸石支撑下基本顶破断岩块回转挤压,咬合形成“砌体梁”结构;发现了“砌体梁”结构的滑落(S)失稳和回转变形(R)失稳模式,建立了S-R失稳的力学条件,提出了基于“砌体梁”结构平衡的顶板压力计算方法,首次实现了支架-围岩关系的定量分析。“砌体梁”结构采场矿山压力力学模型突破了传统定性假说,为保障煤矿的安全和高产高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砌体梁”理论指导煤矿采场顶板控制取得系列进展,如支架-围岩三耦合关系、顶板动载荷模型、支架阻力确定的二元准则、中厚板模型、大空间采场远-近场模型等。在“砌体梁”理论的基础上,钱鸣高院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关键层理论,建立了下至采场、上至地表全覆岩运动过程的力学联系,实现了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研究的统一。“砌体梁”理论与关键层理论指导了我国煤矿采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在采场矿压控制、覆岩裂隙分布、采动应力分布、岩层移动与开采沉陷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煤炭绿色开采与科学采矿奠定了基础。岩层运动与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集中到岩层运动统一场理论,基于采动岩层控制的灾害防治与减损技术,复杂条件岩层运动规律,岩层运动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岩层控制技术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运动 “砌体梁”理论 关键层理论 岩层控制 采场
下载PDF
The movement age of hidden fault and analysis on width of its effect zone from shallow seismic sounding and drilling data
5
作者 YANG Xiao-ping LI De-qing +3 位作者 ZHAO Cheng-bin LIU Bao-jin SUN Zhen-guo ZHAO Jing-yao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z1期94-102,共9页
Field experimental seismic sounding permitted us to obtain optimal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arameters.In process of data processing,we obtained a high-qualitativ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rofil... Field experimental seismic sounding permitted us to obtain optimal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arameters.In process of data processing,we obtained a high-qualitativ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profile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such as filtering,edition surgical blanking,prediction deconvolution,fitting static correlation of first arrival time,and velocity analysis.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formation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long th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nd the stratigraphic and neogeochron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many drills near the sounding line reveals that the upper termination of the detected fault zone is located at depth of 75~80 m,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deposits dated to be about 220 ka BP.The continuity,discontinuity,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amount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nd change of their configurations,in combination with geological columns of drills,permitted us to know that the width of upper termination of the fault zone is 100 m.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variation of number of reflection wave groups along the profile that the scarp of hidden fault is 200 m wide and the fault is a synsedimentary active fault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and the early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No tectonic movement,which offset the covering deposits,had occurred since the 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 drill geological data stratum dating hidden fault fault movement
下载PDF
相邻矿体临界开采范围的确定方法研究
6
作者 郭晓强 王刚 +3 位作者 黄敏 陈庆坤 华实 温嘉明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1,共6页
为了界定某铜金矿上、下部矿带8年共采期间的相互扰动范围,从开采过程中诱发的岩层移动变形特征出发,对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岩层变形规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结合现场实际开采技术条件,采用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数值模拟法对下部矿带岩... 为了界定某铜金矿上、下部矿带8年共采期间的相互扰动范围,从开采过程中诱发的岩层移动变形特征出发,对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岩层变形规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结合现场实际开采技术条件,采用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数值模拟法对下部矿带岩移规律进行了研究,最终界定了确保上部矿带安全开采的临界采动影响范围,为下部矿带开采规划与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上部矿带安全开采所需的下部矿带保安矿柱沿走向约550 m、最小岩层移动角70°~7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自然崩落法 保安矿柱 岩层移动角
下载PDF
深井巨厚覆岩邻空采动强矿震孕育发生机理
7
作者 杨耀 曹安业 +6 位作者 白贤栖 刘耀琪 闫振乾 王常彬 王崧玮 赵迎春 顾颖诗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231,共12页
矿震是深部矿井开采必然出现的动力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矿区白垩系巨厚覆岩邻空采动强矿震频发的现状,采用地面离层探测、地表岩移监测等技术,结合Reissner厚板理论与相对矩张量反演方法,分析了工作面邻空采动下白垩系巨厚覆岩破断运移特... 矿震是深部矿井开采必然出现的动力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矿区白垩系巨厚覆岩邻空采动强矿震频发的现状,采用地面离层探测、地表岩移监测等技术,结合Reissner厚板理论与相对矩张量反演方法,分析了工作面邻空采动下白垩系巨厚覆岩破断运移特征,研究了工作面实体煤阶段向邻空回采阶段过渡区域频发矿震震源破裂模式的演化规律,揭示了白垩系巨厚覆岩深部煤层邻空采动强矿震孕育发生机理。结果表明:综放工作面实体煤回采阶段,白垩系巨厚覆岩无明显裂隙产生,地表沉降稳定,沉降量最大为0.23 m;邻空回采阶段,裂隙发育高度最大至煤层上方444.8 m处白垩系巨厚覆岩,强矿震震源处地表总是最先达到最大沉降,强矿震发生前地表最大沉降量快速增加,较1个月前监测最大沉降量增大超60%,表明白垩系巨厚覆岩破断运动为强矿震动力源,强矿震扰动作用下,巨厚覆岩失稳引起地表再次快速沉降。白垩系巨厚覆岩初次破断步距为307.7 m,与工作面实际推进度基本吻合,佐证了强矿震由白垩系巨厚覆岩初次破断诱发;巨厚覆岩破断厚度增大,其初次破断步距增幅逐渐变缓;工作面面长增大,巨厚覆岩初次破断步距线性增长,巨厚覆岩初次破断形式由横“O-X”形转变为竖“O-X”形。邻空采动下,白垩系巨厚覆岩下岩层逐级向上破断,岩层自下而上破断诱发矿震震源主导破裂模式由压缩、剪切破裂向压缩、张拉破裂转变;随着邻空工作面采空范围进一步增大,裂隙扩展至白垩系巨厚覆岩后,不稳定巨厚覆岩张拉破断是诱发“8·20”强矿震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可为深部矿井巨厚覆岩邻空采动强矿震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覆岩 矿震 地面探测 岩移监测 覆岩运动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8
作者 王云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12期118-122,127,共6页
为研究斜沟煤矿23103工作面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覆岩破断运移特征,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监测三维空间范围覆岩破裂发生的位置及释放能量。监测结果表明:覆岩低层位范围内,微震事件发生密集。高位岩层破裂时,同步伴有低位岩层破裂... 为研究斜沟煤矿23103工作面浅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覆岩破断运移特征,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监测三维空间范围覆岩破裂发生的位置及释放能量。监测结果表明:覆岩低层位范围内,微震事件发生密集。高位岩层破裂时,同步伴有低位岩层破裂事件的发生,表明了高位岩层破断失稳,易造成下赋低位岩层的同步破断失稳,并进一步对工作面矿压产生影响。基于微震监测的覆岩破断失稳规律研究,为矿井矿压控制及顶板灾害预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岩层破裂 微震监测 运移规律
下载PDF
关键层运动诱发矿震的微震探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成云海 姜福兴 +1 位作者 程久龙 汪华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77,共5页
采用微地震定位监测技术对华丰煤矿关键层运动诱发矿震进行了研究.根据岩体在三维空间的破裂成像,得出:可以依据微震破裂事件的空间分布对关键层进行划分;开采6,4层煤均引起了主关键层砾岩的破裂,砾岩破裂位置的发展顺序在倾向上逐渐向... 采用微地震定位监测技术对华丰煤矿关键层运动诱发矿震进行了研究.根据岩体在三维空间的破裂成像,得出:可以依据微震破裂事件的空间分布对关键层进行划分;开采6,4层煤均引起了主关键层砾岩的破裂,砾岩破裂位置的发展顺序在倾向上逐渐向实体煤扩展,在高度上先从下部开始;冲击地压显现地点不一定是矿震震源发生地点;统计观测的结果表明:部分砾岩断裂导致了矿震发生,大约50%的矿震是由于关键层的破裂引起的,只有个别矿震导致了冲击地压显现,说明了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区别.展示了冲击地压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运动 矿震 采场 微地震 冲击地压显现
下载PDF
近水平煤层开采上覆岩层运动与沉陷规律相关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崇革 宋振骐 +1 位作者 石永奎 郑文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43-1346,共4页
将近水平煤层开采的上覆岩层运动与地表沉陷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论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和裂隙拱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过程。并结合地表沉陷的GPS观测,确定了针对具体地质条件的地表移动变形边界角、移动角,找到了井下工作面推... 将近水平煤层开采的上覆岩层运动与地表沉陷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论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和裂隙拱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过程。并结合地表沉陷的GPS观测,确定了针对具体地质条件的地表移动变形边界角、移动角,找到了井下工作面推进位置与地表下沉速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压力 岩层运动 地表沉陷 沉陷规律
下载PDF
盾构法施工隧道纵向地层移动与变形预计 被引量:65
11
作者 施成华 彭立敏 刘宝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将盾构法施工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以及盾构挤压引起的地表隆起均视为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隧道施工所引起的纵向地层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
关键词 盾构法 施工 隧道 纵向地层移动 变形预计 随机介质理论
下载PDF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 被引量:742
12
作者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首次提出了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的关键层理论,建立了关键层的判别准则,深入研究了在关键层作用下岩层的变形、离层及断裂规律根据关键层的作用特性。
关键词 关键层 岩层移动 采场矿压 岩体结构 岩层控制
下载PDF
采动过程中覆岩离层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7
13
作者 滕永海 阎振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动过程中上覆岩层的离层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正确掌握这一规律对合理进行离层带注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提出,当岩层移动达到拐点即最大下沉速度时,离层迅速发育;当岩层移动达到最大负曲率时,岩层处于悬空状态... 采动过程中上覆岩层的离层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正确掌握这一规律对合理进行离层带注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提出,当岩层移动达到拐点即最大下沉速度时,离层迅速发育;当岩层移动达到最大负曲率时,岩层处于悬空状态,离层完全形成;之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离层逐渐变小,直至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过程 岩层移动 离层 注浆 覆岩 发育规律
下载PDF
保护煤层开采引起覆岩垮落及其被保护煤层透气性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世斌 唐春安 +2 位作者 杨天鸿 赵兴东 唐烈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5096-5102,共7页
在充分考虑到岩石的非均匀性、存在的节理、裂隙等基础上,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进行由于深部煤层(保护层)开采诱发的上覆岩层垮落过程及被保护煤层透气性系数变化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展示在开采保护煤层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到岩石的非均匀性、存在的节理、裂隙等基础上,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进行由于深部煤层(保护层)开采诱发的上覆岩层垮落过程及被保护煤层透气性系数变化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展示在开采保护煤层过程中覆岩节理、裂隙的发育、顶板的垮落以及被保护煤层的弯曲、变形和透气性系数的变化过程,反映出岩层移动的三带特征:垮落带、断裂带、整体弯曲下沉带以及这三带演化的动态过程。从破坏点空间分布中可以看出岩层破坏的逐层传递性。文中阐明被保护煤层在保护煤层开采期间的应力场与透气性变化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岩层移动 数值模拟 破坏过程 非均匀性 透气性
下载PDF
巨系统复合介质岩层移动模型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麻凤海 范学理 王泳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36-543,共8页
将采场上覆岩体视为大系统复合介质,建立层状-离散二重介质模型。采用薄板层状介 质解析与离散单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整个上覆岩体的移动及离层分 布规律,从而为研究减缓地面沉降技术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巨系统 复合介质 离散单元法
下载PDF
关键层运动对覆岩及地表移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8
16
作者 许家林 钱鸣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2-126,共5页
采用实验、实测及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关键层对覆岩及地表移动的控制作用和关键层破断块度对其位移曲线形态的影响 ,提出了“砌体梁”结构位移曲线的拟合方程 ;对关键层与表土层间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关键层与表土层间耦合关系... 采用实验、实测及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关键层对覆岩及地表移动的控制作用和关键层破断块度对其位移曲线形态的影响 ,提出了“砌体梁”结构位移曲线的拟合方程 ;对关键层与表土层间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关键层与表土层间耦合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改进地表下沉预计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 地表移动 耦合关系 覆岩 岩层移动 岩层
下载PDF
深部综放工作面动压微震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侯玮 霍海鹰 +1 位作者 郭晓朋 李东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38,共3页
针对深部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动压控制难,精细防冲技术与装备不足的现状,利用井下高精度微地震监测系统,结合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对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空间破裂规律、断层构造活化规律及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三维连续... 针对深部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动压控制难,精细防冲技术与装备不足的现状,利用井下高精度微地震监测系统,结合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对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空间破裂规律、断层构造活化规律及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三维连续动态监测及矿井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预警。结果表明,微震监测能够准确判断出工作面岩层破裂范围、煤柱稳定性及岩层运动异常区域,实现了冲击地压监测的超前预警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岩体破裂场 岩层运动 微震监测 超前预警
下载PDF
大采高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08
18
作者 弓培林 靳钟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运用关键层理论研究了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与覆岩关键层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大采高的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大于相同煤厚分层开采相应的高度,且随采高增大呈台阶状上升.此研究是大采高条件下采场矿压... 运用关键层理论研究了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与覆岩关键层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大采高的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大于相同煤厚分层开采相应的高度,且随采高增大呈台阶状上升.此研究是大采高条件下采场矿压控制、地表塌陷评价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关键层 岩层运动
下载PDF
岩溶矿区采动裂隙发育及溶洞破坏特征相似模拟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川曲 崔栋歌 +2 位作者 周泽 李青锋 黄友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0,124,共9页
针对岩溶矿区煤层开采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及其对溶洞稳定的影响问题,通过构建岩溶洞区域煤层开采模型,对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岩溶洞破坏特征以及岩层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烈的采动影响下,岩溶洞顶板最容易发生破坏,导致采动... 针对岩溶矿区煤层开采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及其对溶洞稳定的影响问题,通过构建岩溶洞区域煤层开采模型,对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岩溶洞破坏特征以及岩层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烈的采动影响下,岩溶洞顶板最容易发生破坏,导致采动裂隙发育高度在岩溶洞顶板方向达到最大;在非均匀采动影响下,岩溶洞两侧岩层呈现极不均匀下沉,岩层以岩溶洞为端点发生回转,致使岩溶洞顶板和底板发生破坏。若此时,岩溶洞处于浅埋状态,则其顶板裂隙与地表容易贯通,使得地表土体颗粒流失,而底板裂隙造成岩溶洞内充填物漏失,岩溶洞顶板裂隙和底板裂隙的共同作用为岩溶地表塌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煤层开采时,应防止岩溶洞区域受到非均匀采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岩溶塌陷 采动裂隙 岩层移动
下载PDF
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岩体失稳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史红 成云海 王存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主要叙述了国内外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定位方法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工程应用及其新进展。提出了开发精度能满足矿山岩体破裂精确定位要求的快速微地震定位方法,对采动过程中岩... 主要叙述了国内外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定位方法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工程应用及其新进展。提出了开发精度能满足矿山岩体破裂精确定位要求的快速微地震定位方法,对采动过程中岩层和煤层的三维破裂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对微地震事件与矿山灾害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探求岩体破裂场与采动应力场的内在规律,以解决如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的预测预报问题将是今后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很好的解释和处理采矿领域问题的关键及研究重点,并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技术 定位方法 岩体破裂序列 岩层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