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被引量:28
1
作者 ZHAO Xiu-lan LI Bi-qiong +1 位作者 NI Jiu-pai XIE De-t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32-240,共9页
A 45-d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 during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The four crop straws included rape straw, wheat ... A 45-d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four crop straw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OM) during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The four crop straws included rape straw, wheat straw, maize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OM, humic-like substances (HS), fulvic-like acids (FA) and humic-like acids (HA) were determined. The degradation of OM and the formation of HS and HA could be described well by the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while the FA content fluctuated during composting. The maximal degradation rates of OM in the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rape straw, wheat straw, maize straw and rice straw were 34.7, 46.9, 54.7 and 52.8%, respectively, and the final contents of HS were 118, 128, 141 and 134 g kg-1,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umification indices were higher in the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maize straw and wheat straw than in those with rice straw and rape stra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higher hemicellulose content and a lower C/N ratio in crop straw can result in a higher rate of OM degradation and higher contents of HS, while a higher content of lignin can lead to a higher polymerization degree of humic substances in compost piles. The final compost piles added with maize straw has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OM, total nitrogen and humus substance as well as the highest values of polymerization degree, while compost piles with rape straw have the highest potassium content and those with rice straw have the highest pH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wage sludge crop straw compostING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HUMIFICATION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of humus in whole soils and their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ost applic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Thu Ha Nguyen Haruo Shind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Effect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ca. 30 years) of compost at different levels on humus composi-tion of whole soils and their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n a field subjected mainly to double cropping (barley and paddy ri... Effect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ca. 30 years) of compost at different levels on humus composi-tion of whole soils and their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n a field subjected mainly to double cropping (barley and paddy rice) was investi-gat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plo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nagement: (a) F plot, only chemical fertilizers containing N, P and K were applied;(b) F+LC plot,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a low level of compost were applied;(c) F+HC plot,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a high level of compost were applied (the amount of compost applied in the F+HC plot wa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that applied in the F+LC plot). Each soil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coarse sand- (CSA), medium sand-(MSA) and fine sand-(FSA) sized aggregate, silt-sized ag-gregate (SIA) and clay-sized aggregate (CLA) fractions by wet-sieving and sedimentation. In addition, the CSA and MSA fractions were sub-divided into “mineral particles” (MP) and “de-cayed plants” (DP) by a density fractionation. Humus composition was influenced depending upon the level of compost applied. The applica-tion induced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s of total humus (TH), humic acid (HA) and fulvic acid (FA) in the whole soil and many size fractions, par-ticularly, SIA fraction. The increase was re-markable in the F+HC plot. In the CSA and MSA fractions, the amounts of TH, HA and FA were much larger in the CSA- and MSA-DP fractions than in the CSA- and MSA-MP fractions. The amounts of TH, HA and FA in the SIA fractio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CLA fraction for the F+HC and F+LC plots, and the reverse was true for the F plot.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grees of humification of humic acids in whole soils and many size fractions, particularly SIA fraction, decreased by compost application. The decrease was markedly in the F+HC plo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IA fra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of humus, including HA and FA, as in-fluenced by a long-term compost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straw-Cow DUNG compost HUMIC and Fulvic Acids HUMIFICATION
下载PDF
番茄秸秆堆肥添加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冬艳 王丹 +2 位作者 桑婷 冯海萍 赵云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我国是番茄生产大国,番茄秸秆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急需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试验将番茄秸秆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料,在番茄种植底肥中添加不同用量番茄秸秆堆肥(TS),通过分析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优... 【目的】我国是番茄生产大国,番茄秸秆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急需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试验将番茄秸秆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料,在番茄种植底肥中添加不同用量番茄秸秆堆肥(TS),通过分析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优化番茄堆肥施用方案,旨在探索番茄秸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方法】采用盆栽的方法,按照堆肥与干土质量比,设置1%、2%、3%、4%添加量处理,分析定植30 d的番茄幼苗植株生长指标、根系形态指标和根际养分含量以及相关关系。【结果】相比不添加对照CK,1%添加量番茄秸秆堆肥(TS)处理的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全株干物质量和壮苗指数均显著低于CK,其根系在>5 mm径级范围内的根表面积、投影面积和根体积也低于CK。TS 2%处理能显著增加番茄幼苗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降低根系平均直径,但对地上部生长和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3%TS和4%T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幼苗植株株高、茎粗和全株干物质量的积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3%TS处理在提高番茄幼苗根体积和根表面积上显著高于4%TS处理。径级范围在0~0.5 mm和0.5~2.0 mm的根系对番茄根系长度的贡献率最大,添加番茄秸秆堆肥处理能够增加<0.5 cm和0.5~2.0 mm径级范围的根系长度,增加0.5~2.0 mm径级范围的根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其中3%TS处理增加幅度最高。3%TS和4%TS处理能够提高番茄幼苗根际土壤全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土壤速效磷养分含量增幅最高,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速效磷是影响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建成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论】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在底肥中添加干质量比3%的番茄秸秆堆肥可显著改善土壤养分环境,增加番茄幼苗根系生物量,促进地上部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秸秆堆肥 番茄幼苗 根系形态
下载PDF
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与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大勇 李拥军 +3 位作者 刘海霞 周明夏 吴红 张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6-1906,共11页
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 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性质、气体排放以及氮损失的影响,对比不同堆肥产品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堆肥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稻秸秆能够加速羊粪堆肥进程以及有机质分解,使堆肥体3 d内进入高温期,并且高温期维持了13~21 d;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8∶2(C/N比为19.75)的堆肥体最高温度可达73.88℃,高温阶段(≥50℃)持续时间最长(27 d),30 d时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81.8%);堆肥过程中O_(2)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R=−0.615,P<0.001);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9∶1、8∶2、7∶3、6∶4和5∶5组合的总氮损失分别为20.54、17.91、17.07、15.28 g和13.26 g,表明堆肥初始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羊粪堆肥时添加稻秸秆可以缩短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加快堆肥进程;羊粪添加稻秸秆堆肥时初始C/N比越高,NH_(3)和N_(2)O的累计排放量越小,NH_(4)^(+)-N、NO_(3)-N和总凯氏氮(TKN)的损失率越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羊粪与稻秸秆按湿质量比8∶2混合堆肥最优,堆肥的腐熟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稻秸秆 好氧堆肥 理化特性 氮素转化
下载PDF
粉碎粒径对番茄和辣椒秸秆堆肥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杨冬艳 王丹 +2 位作者 桑婷 冯海萍 赵云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在菜田就近进行好氧堆肥粉碎条件,研究了2种粉碎粒径(碾压粉碎2~5 cm、切割粉碎1~2 cm)对3种蔬菜秸秆(番茄、辣椒及二者混合秸秆)堆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辣椒和混合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木质... 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在菜田就近进行好氧堆肥粉碎条件,研究了2种粉碎粒径(碾压粉碎2~5 cm、切割粉碎1~2 cm)对3种蔬菜秸秆(番茄、辣椒及二者混合秸秆)堆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辣椒和混合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组分降解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大粒径处理能够降低堆肥初始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同时加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堆肥后期的降解;小粒径处理则能够提高堆肥积温,促进木质素的降解。冗余分析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是促进全碳降解的关键因素。大粒径处理的3种秸秆初始全氮、全磷、全钾和腐植酸含量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且在堆肥结束时大粒径处理的氮、磷、钾总养分含量(8.03%)和腐植酸含量(12.15%)仍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6.88%、9.44%)。在生产中,蔬菜产地可选择秸秆还田机碾压粉碎至2~5 cm粒径或容重0.3 g/cm^(3)下的粉碎粒径对茄果类蔬菜秸秆进行堆肥,有助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堆肥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粒径 番茄和辣椒秸秆 堆肥 木质纤维素
下载PDF
小麦秸秆添加量对羊粪条垛式堆肥进程的影响
6
作者 赵旭 车宗贤 +1 位作者 李娟 薛林贵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61-167,共7页
用肉羊养殖场的羊粪和小麦秸秆作为堆肥原料进行条垛式堆肥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堆料有机质、C/N、pH值、种子发芽指数(GI)、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探究羊粪条垛式堆肥的最佳秸秆添加量。结果表明:鲜羊粪堆肥时添加1.5%~4.5%的小麦秸秆,可增... 用肉羊养殖场的羊粪和小麦秸秆作为堆肥原料进行条垛式堆肥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堆料有机质、C/N、pH值、种子发芽指数(GI)、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探究羊粪条垛式堆肥的最佳秸秆添加量。结果表明:鲜羊粪堆肥时添加1.5%~4.5%的小麦秸秆,可增加高温保持时间7~9天,达到26~28天,最高温度提高4℃,达到63℃;可加快堆料水分的蒸发速度,降低堆料含水率8.08%~31.06%;可降低堆肥产品的pH值,从9.12下降到8.88;可提高种子发芽指数21.85%~33.93%,提高堆肥产品的C/N 10%~30%。由此可知,添加1.5%~4.5%的小麦秸秆,可加快羊粪的腐熟速度,但当秸秆添加量大于1.5%时,堆肥产品的C/N大于20,不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因此,在羊粪堆肥时,小麦秸秆的最佳添加量为1.5%。研究结果将为优化羊粪堆肥技术工艺,提高羊粪堆肥腐熟速度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条垛式堆肥 小麦秸秆 添加量
下载PDF
不同接种剂对芦笋秸秆腐熟的影响
7
作者 丁能飞 刘琛 +4 位作者 郭彬 李华 傅庆林 杨承虎 陈丽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104-2107,共4页
以芦笋秸秆为堆制材料,研究了不同接种剂(CK、自制菌、EM菌、大成菌)对芦笋秸秆堆制温度、pH值、电导率(EC值)、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自制菌与大成菌可以明显加快升温速度,延长高温期时长,接种剂对发酵物... 以芦笋秸秆为堆制材料,研究了不同接种剂(CK、自制菌、EM菌、大成菌)对芦笋秸秆堆制温度、pH值、电导率(EC值)、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自制菌与大成菌可以明显加快升温速度,延长高温期时长,接种剂对发酵物的pH值与EC值影响不大,但可以明显降低全碳含量,明显提高种子发芽指数,加快堆肥的腐熟进程,特别是自制菌与大成菌处理,可以使芦笋秸秆比CK提早14 d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种剂 芦笋秸秆 堆肥 腐熟
下载PDF
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时间性变化特征
8
作者 王兴明 章珍 +3 位作者 储昭霞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为降低生活污泥中重金属迁移性和有效性,提高其利用率,以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设置污泥单独堆肥为对照组,添加蚯蚓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炭(0%、2%、4%、6%和8%),探究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及其有效... 为降低生活污泥中重金属迁移性和有效性,提高其利用率,以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设置污泥单独堆肥为对照组,添加蚯蚓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炭(0%、2%、4%、6%和8%),探究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条件下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及其有效态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堆肥时间增加(0~30 d),污泥pH和总氮(TN)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总有机碳(TOC)浓度逐渐降低,电导率(EC)先降低后升高,总磷(TP)和总钾(TK)浓度逐渐增加,堆肥结束时,pH、TOC浓度和TN浓度分别较初始值平均降低6.38%、20.24%和13.44%;重金属Cd、Zn和Pb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u、Ni和Cr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Cd、Cu、Ni和Zn有效态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r和Pb有效态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堆肥10 d时,Cd、Cu、Ni和Zn有效态浓度较初始值降低最多,平均降低40.99%、30.65%、16.23%和3.17%。秸秆炭的添加能改善污泥弱酸性环境,提高TK浓度,降低EC和TOC、TN、TP浓度;污泥中重金属(除Pb外)浓度及其有效态(除Cu和Pb外)浓度均随秸秆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通过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秸秆炭协助蚯蚓堆肥主要通过改变污泥pH及EC与TOC、TP浓度影响重金属有效态浓度,且添加8%玉米秸秆炭时污泥中重金属浓度和有效态浓度降低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污泥 蚯蚓堆肥 玉米秸秆炭 重金属
下载PDF
芦苇基外源碳输入对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9
作者 刘玲 苏莹 +3 位作者 王洪杰 王雨行 何畅 王尚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探究外加芦苇基碳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芦苇资源化材料在土壤改良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芦苇基好氧堆肥产品(生物炭调理堆肥T_(1);底泥、生物炭调理堆肥T 2)、秸秆(RS)和生物炭(RB)作为外源碳材料进... [目的]探究外加芦苇基碳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芦苇资源化材料在土壤改良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芦苇基好氧堆肥产品(生物炭调理堆肥T_(1);底泥、生物炭调理堆肥T 2)、秸秆(RS)和生物炭(RB)作为外源碳材料进行60 d土壤培养试验,分析不同外源碳及不同添加量(5%,10%,15%)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不同外源碳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添加外源碳试验组培养初期土壤有机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28.0%~64.2%(p<0.05);培养末期添加生物炭和堆肥试验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初始阶段显著降低了15.5%~23.5%,土壤全氮降低了20.0%~69.1%。外源碳添加提高了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脱氢酶含量,生物炭和堆肥影响最显著,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脱氢酶与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外源碳添加土壤培养试验期间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添加秸秆、生物炭试验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为652.9~758.2 mg/kg,显著高于对照组(532.8 mg/kg)和堆肥T 2试验组(598.3~623.7 mg/kg),且外源碳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显著。[结论]芦苇基外源碳输入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酶活性;芦苇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显著高于生物炭和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秸秆 生物炭 堆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不同原料配比对芦笋秸秆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吕真真 刘秀梅 +4 位作者 冀建华 蓝贤瑾 侯红乾 冯兆滨 刘益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70-75,共6页
为促进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于芦笋秸秆中,进行资源化堆肥效果的试验研究。以发酵温度、pH、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鸭粪和稻壳添加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芦笋秸秆堆... 为促进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于芦笋秸秆中,进行资源化堆肥效果的试验研究。以发酵温度、pH、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鸭粪和稻壳添加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芦笋秸秆堆肥发酵过程,无高温阶段,未能达到发酵堆肥要求。添加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均能促进芦笋秸秆堆肥发酵,高温维持时间12~13 d,高温阶段平均温度为56.3~60.4℃,发酵周期21~29 d,发酵30 d结束时,发芽指数达到了92%~118%,pH>8.0,有机质含量50.70%~57.02%,氮磷钾总养分含量4.64%~5.20%。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70%芦笋秸秆+10%鸭粪+20%稻壳粉的配比发酵效果优于其他配比,更适合芦笋秸秆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秸秆 原料配比 好氧发酵 腐熟度 堆肥效果
下载PDF
秸秆堆肥功能微生物与高效降解菌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鑫 彭仕乐 +4 位作者 张旭屹 张宏森 毛国涛 谢慧 宋安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8,共7页
秸秆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是秸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堆肥中添加高效微生物降解菌剂能加速秸秆腐熟的过程,使复杂的有机物在短时间内降解为植物可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国内外关于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微生物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秸秆... 秸秆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是秸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堆肥中添加高效微生物降解菌剂能加速秸秆腐熟的过程,使复杂的有机物在短时间内降解为植物可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国内外关于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微生物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秸秆降解菌的应用研究较少。该文详细介绍了秸秆降解的功能微生物、高效降解菌剂及其应用效果,阐述了多种功能微生物在降解秸秆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多功能秸秆降解菌剂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发高效多效秸秆降解菌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堆肥 秸秆降解菌 秸秆高效降解菌剂
下载PDF
低温下冷适应性菌剂与超高温菌剂联用的堆肥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家寅 鲁金凤 +3 位作者 王聆卉 李欣玥 王玉军 王晓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17-2125,共9页
为了破解低温条件下玉米秸秆堆肥处理时升温难及堆肥成品腐熟度低的难题,本试验在10℃条件下从常年堆积玉米秸秆场所下的土壤与玉米秸秆混合样品中,筛选出3株菌株制成冷适应性菌剂,与已有的超高温菌剂(≥50℃)联合用于低温条件下玉米秸... 为了破解低温条件下玉米秸秆堆肥处理时升温难及堆肥成品腐熟度低的难题,本试验在10℃条件下从常年堆积玉米秸秆场所下的土壤与玉米秸秆混合样品中,筛选出3株菌株制成冷适应性菌剂,与已有的超高温菌剂(≥50℃)联合用于低温条件下玉米秸秆的堆肥,探究两类菌剂在堆肥过程中的作用,最终确立一种低温条件下冷适应性菌剂与超高温菌剂联合应用进行堆肥的方法。结果表明:未添加菌剂(CK)、单接种冷适应性菌剂(T1)、单接种超高温菌剂(T2)3组堆肥升温效果不佳,最高仅能达到50℃左右;而在第0天加入冷适应性菌剂,分别在堆肥开始第0天(T3)、第2天(T4)、第4天(T5)加入超高温菌剂的3组,不仅在堆肥初期升温迅速,且能使堆体温度在第5、6、7天时分别达到79.0、80.3、78.6℃,此外T3、T4、T5组的总有机碳降解率、种子发芽率也均高于CK、T1、T2组;与T5组相比,T3组升温更顺利,这与超高温微生物在堆体中的适应过程有关。研究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冷适应性菌剂和超高温菌剂联合应用使堆肥效果提升显著,25 d即可完成堆肥,且在堆肥开始时加入冷适应性菌剂的前提下,超高温菌剂加入时间越早,其在堆体中发挥作用越顺利,堆肥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冷适应性菌剂 超高温菌剂 玉米秸秆 好氧堆肥
下载PDF
猪粪油菜秸秆堆肥复合微生物菌系效果研究
13
作者 张鑫鹏 王信 +4 位作者 王亚艺 李铂坤 孙健 马玲春 李松龄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8,共10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青海地区油菜秸秆降解的复合菌系用于生产秸秆有机肥,对2株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tolerans)、1株耐寒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进行不同复合菌系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电导率、种... 为了筛选出适合青海地区油菜秸秆降解的复合菌系用于生产秸秆有机肥,对2株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tolerans)、1株耐寒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进行不同复合菌系堆肥试验,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电导率、种子发芽指数、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纤维素及半纤维降解率,筛选出堆肥效果最优的复合菌系。结果表明,ABC处理组(耐盐芽孢杆菌H36-7-4:耐盐芽孢杆菌K1:耐寒短杆菌AH-5-1=1∶1∶1)堆体温度较对照组(不添加菌剂)高温期延长1 d,提前11 d进入降温期,堆肥最高温度比对照组高1.4℃;ABC处理组的pH、电导率(EC)值分别为8.04、1.32 mS/cm,较对照组低0.14、0.8 mS/cm;复合菌系ABC处理组种子发芽指数在堆肥第16天达到腐熟标准,堆肥结束时ABC处理组的种子发芽指数(129.47%)显著高于对照组(88.53%)(P<0.05);BC处理组(41.59%)和ABC处理组(40.28%)的有机质降解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ABC处理组的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2.06%、3.19%、1.63%;堆肥结束时,添加3株菌株的ABC处理组纤维素降解率为14.45%,半纤维素降解率为39.28%,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因而,添加的复合菌系ABC处理为适宜青海地区油菜秸秆堆肥的复合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系 油菜秸秆 堆肥 耐盐芽孢杆菌 耐寒短杆菌
下载PDF
寒地玉米秸秆腐熟物复配基质在蔬菜育苗中的应用
14
作者 贺付蒙 杨燕 +3 位作者 王雪 张颖 徐永清 李凤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3,共7页
为探索寒地玉米秸秆腐熟物替代传统草炭土基质的可行性,以草炭土、蛭石和珍珠岩混合而成的传统基质作为对照,以A(V腐熟物∶V蛭石∶V珍珠岩=2∶1∶1)、B(V腐熟物∶V蛭石∶V珍珠岩=1∶1∶1)两种复配基质为处理,研究复配基质对黄瓜和辣椒... 为探索寒地玉米秸秆腐熟物替代传统草炭土基质的可行性,以草炭土、蛭石和珍珠岩混合而成的传统基质作为对照,以A(V腐熟物∶V蛭石∶V珍珠岩=2∶1∶1)、B(V腐熟物∶V蛭石∶V珍珠岩=1∶1∶1)两种复配基质为处理,研究复配基质对黄瓜和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育苗前后营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复配基质的容重、水气比和电导率与传统基质呈显著差异;在幼苗定植28 d时,A、B两种基质的黄瓜幼苗株高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67.25%和44.95%,茎粗分别显著提高29.30%和17.83%,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42%和3.13%;A、B两种基质的辣椒幼苗株高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8.55%和15.36%,茎粗分别显著提高2.38%和6.21%,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74%和12.44%;育苗后基质铵态氮和有效钾含量均降低,速效磷含量升高,黄瓜育苗后A、B两种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升高71.27%和76.36%;辣椒育苗后A、B两种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升高249.22%和115.81%。A、B两种基质中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育苗结束后升高,蔗糖酶活性降低。综上,A基质更适于黄瓜幼苗的生长,B基质更适于辣椒幼苗的生长,可分别代替传统草炭土基质用于黄瓜和辣椒育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腐熟物 复配基质 蔬菜育苗 生长指标
下载PDF
三种秸秆好氧堆肥过程和肥效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张平森 朱谣 +3 位作者 字琼珍 李永辉 张无敌 尹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14,共5页
将玫瑰、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分别与尿素混合进行为期32 d的好氧堆肥实验,记录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含水率、pH、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变化,同时测定堆肥结束时的腐殖质含量.在堆肥结束后进行盆栽还田试验发现,三种秸秆堆制的肥料... 将玫瑰、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分别与尿素混合进行为期32 d的好氧堆肥实验,记录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含水率、pH、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变化,同时测定堆肥结束时的腐殖质含量.在堆肥结束后进行盆栽还田试验发现,三种秸秆堆制的肥料对小白菜的株高和产量均有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秸秆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好氧堆肥 肥效
下载PDF
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申K6’性状的影响
16
作者 肖婷婷 张津京 +5 位作者 张宇辰 陈辉 隽加香 钱武兵 王倩 黄建春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为探讨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申K6’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影响,配制培养料A(54%麦秸秆、41.5%鸡粪、4.5%石膏)和B(52%麦秸秆、22%鸡粪、20%稻秸秆、6%石膏),分别测定一次、二次和三次发酵料的pH、含水量、氮含量... 为探讨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申K6’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影响,配制培养料A(54%麦秸秆、41.5%鸡粪、4.5%石膏)和B(52%麦秸秆、22%鸡粪、20%稻秸秆、6%石膏),分别测定一次、二次和三次发酵料的pH、含水量、氮含量、灰分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以及子实体的单菇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产量、表面亮度、褐变指数、总颜色变化和硬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含水量和灰分含量均低于A,且B的一次发酵料和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纤维素含量高于A,其中B的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培养料B的一次发酵料半纤维素含量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值和表面亮度均高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菌柄长度和总颜色变化均低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总产量为33.62 kg·m^(-2),高于A的28.10 kg·m^(-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稻、麦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态、色泽和抗褐变能力均优于仅用麦秸秆栽培的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三次发酵料 稻秸秆 麦秸秆
下载PDF
不同覆盖对圣女果秸秆简化静态堆肥与腐殖化进程的影响
17
作者 林嘉聪 韩卓雅 +5 位作者 王定美 麦力文 李勤奋 袁京 余小兰 李光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283,共11页
热带圣女果种植分布广,产生的秸秆废弃物难收储。在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如何高效、简单、低成本实现圣女果秸秆的就地无害化与腐殖化还田,是热带圣女果秸秆废弃物处置利用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该研究以构建秸秆简化、就地的静态堆... 热带圣女果种植分布广,产生的秸秆废弃物难收储。在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如何高效、简单、低成本实现圣女果秸秆的就地无害化与腐殖化还田,是热带圣女果秸秆废弃物处置利用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该研究以构建秸秆简化、就地的静态堆肥工艺为目标,模拟了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分子膜、polyvinyl-chloride(PVC)塑料膜、无覆盖(即干秸秆原料)3种不同覆盖所形成的静态环境对堆肥理化性质与腐殖化进程的影响,结合冗余-相关性分析与二维相关傅立叶红外光谱阐明腐殖化的影响规律及其关键组分的分子结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3种覆盖下≥50℃高温期持续时间均超过5 d;促进产热-蓄热-保温能力上,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分子膜、无覆盖、塑料膜。秸秆堆肥过程中酸碱度、电导率、氮磷钾、容重升高,大颗粒破碎,小颗粒占比提高。覆盖塑料膜堆肥有效积温相对较低,有机碳损失相对较低,堆肥后有机碳降幅分别为20.12%(分子膜)、4.63%(塑料膜)与16.13%(无覆盖)。相比于无覆盖,分子膜覆盖可以显著加快堆肥腐殖化进程;塑料膜覆盖堆肥虽能实现一定程度腐殖化,但腐殖化率最低。3种处理下腐殖化指数分别为15.61%(分子膜)、9.95%(无覆盖)、6.17%(塑料膜)。二维相关光谱表明木质纤维素分解产生的醌、醛、酮、多酚类化合物与氨基聚合,多酚缩合可能是秸秆腐殖酸合成的主要途径。分子膜与塑料膜覆盖下,重点调控物料结构与养分,并提高温度,是提高腐殖化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腐殖化 圣女果秸秆 分子膜 覆盖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还田研究现状与展望
18
作者 孙乐 景媛媛 +3 位作者 蒋恒 王娇 王思仪 高凤芹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40,共11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世界年秸秆产量约70亿t,我国年秸秆产量约10亿t。农作物秸秆多被作为农业废弃物焚烧、堆放处理,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作...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世界年秸秆产量约70亿t,我国年秸秆产量约10亿t。农作物秸秆多被作为农业废弃物焚烧、堆放处理,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作物秸秆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并含有大量的碳、氮、磷、钾等元素以及蛋白质,作为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工业制品原料等综合利用有良好发展前景,尤其是以秸秆还田方式作为肥料化利用,更广泛、高效、经济、环保。本文从农作物秸秆的分布以及秸秆还田的作用原理、生态效益、替代化肥发展前景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进行秸秆还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 秸秆堆肥
下载PDF
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王志慧 杨新平 +3 位作者 茆军 王志方 谢玉清 周留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6-1384,共9页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 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剂T2包括假氧芽孢杆菌、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和噬热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CK为不接种菌剂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能够不同程度加速堆肥升温,促进有机物料降解及养分保留,提高堆肥腐熟度和种子发芽率,并显著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对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接种菌剂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激发了潜在功能细菌类群,细菌类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尿素芽孢杆菌属(Ureibacillus)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真菌类群包括Vishniacozyma、Unclassified_f_Dipodascaceae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它们与有机质的降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pH值和TOC含量是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C/N比等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接种菌剂能够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改善微生物菌群,减少堆肥过程中养分流失,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其中菌剂T1的整体堆肥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菌剂 棉花秸秆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对菠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葛米红 祝菊红 +3 位作者 王德欢 梁欢 胡江勇 徐大兵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4-31,共8页
以菠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方法,研究了1 L基质中施用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SC)50、75、100、125 g及商品有机肥(OF)50 g作底肥对菠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 以菠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方法,研究了1 L基质中施用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SC)50、75、100、125 g及商品有机肥(OF)50 g作底肥对菠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SC后显著提高了菠菜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地上部鲜/干质量、地下部鲜/干质量,分别增加34.8%~77.9%、76.4%~129.6%、38.6%~173.5%、28.1%~172.5%、35.2%~100.9%、21.4%~127.2%。施用适量的SC后显著提升菠菜的品质,硝酸盐含量和酸度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降低8.8%~34.2%、3.3%~23.3%,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糖酸比则分别提高101.4%~173.3%、11.4%~28.8%、4.8%~88.6%、21.8%~156.5%。SC的最佳施用量为50 g·L^(-1)(SC1)。SC1对菠菜增产效果不及OF,但对品质改善效果优于OF,其中硝酸盐较OF分别显著降低31.2%,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则显著增加66.8%、112.0%、156.2%。SC中高EC值是影响菠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因此,茄果类蔬菜秸秆堆肥可作为有机肥用于菠菜无土栽培中,在应用中考虑含高盐分的堆肥对蔬菜生长和基质盐分积累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果类蔬菜 秸秆堆肥 菠菜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