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爆轰波透射孔栅形成的高速爆燃波的结构和行为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朱雨建
杨基明
J.H.S.Lee
-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出处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4,共8页
-
文摘
以实验为主,研究光滑直管中乙炔氧气爆轰波透射孔栅形成的高速爆燃波结构和行为。实验以基于纹影平台的高速转鼓摄影记录孔栅下游近场内初始爆燃波的结构和发展,并以压力传感器跟踪其后继走向。研究发现,高速爆燃波是前驱激波和火焰的组合结构,随着初始压力的提升,它分别表现为紧随于前驱激波的层流和湍流燃烧火焰。入射爆轰胞格尺度小于或与孔栅扰动尺度相当时,湍流燃烧在下游近场迅速形成;层流结构的爆燃波通常无法抵制背景稀疏波而走向衰弱,而湍流燃烧结构可发生加速和向爆轰的转捩;他们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临界状态,高速爆燃波得以以0.5~0.6倍CJ爆轰速度传播较长距离,这一状态对应于双间断Rankine-Hugoniot关系的等容燃烧解。
-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高速爆燃
纹影迹线
爆轰
爆燃转爆轰
-
Keywords
mechanics of explosion
high speed deflagration
streak schlieren
detonation
DDT
-
分类号
O382
[理学—流体力学]
-
-
题名两种不同气体中的高速爆燃波及其向爆轰的转变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朱雨建
杨基明
J. H. S. Lee
-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出处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0-117,共8页
-
文摘
对2C2H2+5O2及2C2H2+5O2+80%Ar两种可燃混合气体中的高速爆燃波及其向爆轰的转变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高速爆燃波由孔栅干涉爆轰波的方法直接生成,观测手段则以高速转鼓摄影获取孔栅近场流场x-t纹影图,以传感器追踪波面的后继发展。研究发现,两种气体中的爆燃波具有迥异的特性。前者燃烧波面在较低初压条件下为层流结构,而较高初压下为湍流结构,向爆轰转变点可以延伸至下游较长距离;后者在不同初压条件下燃烧波面无明显差异,爆轰的再次形成只能在孔栅下游近场内建立。两种气体中高速爆燃波的维持和爆轰转变过程均非纯粹激波压缩所致,湍流输运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分析显示,激波压缩效应对纯氧炔气体的高速爆燃和DDT贡献较小,湍流输运占主导地位;而氩气稀释气体较为稳定,缺乏自行衍生剧烈湍流燃烧的能力,因而激波压缩和外界扰动对其高速爆燃传播和爆轰转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高速爆燃
爆燃转爆轰
孔栅
纹影迹线
-
Keywords
high speed deflagration
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 (DDT)
perforated plate streak schlieren
-
分类号
O38
[理学—流体力学]
-
-
题名爆轰波与激波对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朱雨建
杨基明
-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
出处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1-728,共8页
-
文摘
对乙炔氧气混合气体中爆轰波与激波的正面对撞现象的实验研究是以高速摄影获取两波对撞的x-t纹影图,以烟迹板记录对撞中的爆轰胞格图案,并基于激波理论和经典CJ爆轰理论求解了两波对撞的稳态解并探寻其规律.研究发现透射波系包括一道激波和爆轰波,以及紧随爆轰波后的稀疏波区,这一结果对应于一维理论分析中的CJ解.透射波系基本不受初始压强影响;初始温度也只成比例地改变流场整体速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快;对波系起实质影响作用的是入射激波强度,激波越强,则整个透射流场呈现偏向激波的趋势;理论分析还指出,稀疏波区的出现不可避免,当激波强度趋于声波稀疏波区趋于消失,激波越强则疏波区趋于扩大.两波对撞存在一个有限的转变阶段,透射爆轰首先减缓,接着迅速进发为过驱爆轰,然后再逐渐平衡为CJ爆轰.对于强不稳定的燃气,对撞后爆轰波在空间上的发展极不均衡,一些区域发生火焰面与诱导激波的严重脱离,随后的火焰面失稳发展为诱导激波区内的爆轰波,实验观察到了这种爆轰在烟迹板上留下的极为精细的迹线.
-
关键词
爆轰
激波
对撞
纹影迹线
胞格结构
-
Keywords
detonation
shock
collision
streak schlieren
cellular structure
-
分类号
O381
[理学—流体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