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Metal Dispersion in Stream Sediments in River Iyiudene, Abakaliki South-Eastern Nigeria: Sourc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ontamination Assessment
1
作者 Emmanuel U. Nwazue Erepamo J. Omietimi +3 位作者 Eniye Mienye Osayamen J. Imarhiagbe Olumide A. Adeosun Paulinus N. Nnab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7期48-69,共22页
River Iyiudene is a vital distributary resource in Abakaliki, southeastern Nigeria and conveys an abundant amount of sediments to provincial and residual ecosystems.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ver cannot be over... River Iyiudene is a vital distributary resource in Abakaliki, southeastern Nigeria and conveys an abundant amount of sediments to provincial and residual ecosystems.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ver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the geochemistry of its stream sediments is less investigated. Twenty (20) stream sediment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centre of the river channels to represent the entire drainage area well and avoid collapsed bank materials. The stream sediment sampl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spersion, contamination status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Total elemental digestion accompanied this with the use of aqua regia, an admixture of Hydrochloric acid (HCl) and Nitric acid (HNO<sub>3</sub>) in the ratio of 3:1 using 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AS).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levels in River Iyiudene were low compared with sediments from Imo River, Gulf of California,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verage shale and surface horizons, excluding Cd, which showed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s than the other reference studies. The results delineated a wide contrast in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the heavy metals, with the mean contents in the order Zn > Cu > Pb > Cd > Ni > As. The pollution evaluation utilizing the Effect range low (ERL), Effect range median (ERM), single pollution index, and geo-accumulation index revealed Cd contaminat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heavy metals were sourced from the natur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river basin and possibly from agricultural runoff and atmospheric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ue trough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stream Sediments Single Pollution Index Correlation Matrix
下载PDF
关于公路急流槽水流挑流对公路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林洪 吴培关 +4 位作者 唐正光 王苏达 吴华金 陈加洪 房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对急流槽挑流的危害进行了简述 ,对急流槽的水文计算、挑流距离的水力计算等进行了研究 ,并提供了云南某段公路急流槽的算例 ,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提出了几种避免挑流影响的措施 .
关键词 公路 急流槽 挑流 流速 挑流距离 防治措施 水力计算
下载PDF
一次西北涡生成移动过程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3
3
作者 丁治英 吕君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26-232,共7页
本次试验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低涡的生成与地形和高低层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去除地形后低涡不再出现。当低层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整个高原的东部吹偏南风,高原东北部处在高空急流的辐散场中,易有低涡出现。非绝热因子可使高空槽... 本次试验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低涡的生成与地形和高低层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去除地形后低涡不再出现。当低层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整个高原的东部吹偏南风,高原东北部处在高空急流的辐散场中,易有低涡出现。非绝热因子可使高空槽减弱,使低涡停滞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涡 高空急流 高空槽 大气
下载PDF
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曲巧娜 李栋梁 +1 位作者 熊海星 金西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5-203,共9页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中国西南地区覆冰日数。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强覆冰年时欧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北高南低"、中高纬地区"西高东低"、中低纬地区"西低东高"的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里海东部低压槽、副热带高压均偏强,有利于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强烈交汇,是西南地区形成覆冰的基本条件;冬季中东急流强,则有利于西南地区覆冰的形成,相关最好的区域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北部与西藏东南部交界处、陕西省西南部以及川西二郎山附近,这些均是最易发生严重覆冰的区域;500hPa中亚低槽活动,将中东急流变化与西南地区覆冰强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前期12月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是1月中东急流异常偏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覆冰 大气环流 中东急流 中亚低槽活动指数
下载PDF
2011年山西省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申李文 苗爱梅 赵建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1期7-14,共8页
利用NCEP/NCAR(1°×1°)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28日山西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结果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2月25日的倒槽冷锋降雪阶段,26-27日的回流降雪阶段,28日的低空... 利用NCEP/NCAR(1°×1°)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28日山西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结果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2月25日的倒槽冷锋降雪阶段,26-27日的回流降雪阶段,28日的低空切变降雪阶段。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3个类型,分别是倒槽冷锋类、回流类、低空切变线类。25-27日的降雪属东路冷空气影响,28日的降雪则由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所致。暴雪过程有不同的影响系统,26日的暴雪天气是850 hPa东北急流、700 hPa西南急流及暖切变和边界层切变线共同作用的结果,28日的暴雪天气则是500 hPa西北冷平流和西南暖平流导致的地面锋生以及700 hPa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28日降雪维持的机理。对于低空切变类暴雪天气,对流层中层湿核的出现与消失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回流类暴雪天气,低层回流对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低空东北急流、西南急流的建立使降雪增幅。26日受东路冷空气影响的回流降雪,从形势特征和高低空配置的完整性分析,预报员相对容易预报暴雪的落区和强度。28日在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产生的暴雪天气是一个预报难点,对这类天气的预报需关注暖湿空气的活动及其维持机制,假相当位温低谷期的开始对降雪的预报有12~24 h的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槽冷锋 回流 低空切变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过程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桂香 杜莉 +1 位作者 范卫东 王淑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6-1525,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3月14日山西中北部的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天气的风场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分为4个阶段,其中强冷锋降雪持续时间长,出现了两次降雪增幅,而涡旋降雪时间短,但强度大;地面自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3月14日山西中北部的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天气的风场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分为4个阶段,其中强冷锋降雪持续时间长,出现了两次降雪增幅,而涡旋降雪时间短,但强度大;地面自动站风场上β-中尺度辐合和β-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此次暴雪的直接原因。降雪强度和落区与风场结构和高低空系统配置密切相关。(2)变形诊断揭示,500hPa总变形对地面锋生作用明显;伸缩变形项大值中心与地面涡旋中心吻合,是造成地面涡旋加强,产生强降雪的重要机制;对强冷锋降雪而言,切变变形项贡献大于伸缩变形项,切变变形大值区的出现和维持是700hPa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强冷锋稳定维持的重要因素。(3)强降雪前12h,高层有暖平流输入,而低层形成"湿冷垫",对低空低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强降雪出现前,高空西风急流在300hPa形成急流核,随着急流核的下传,低空低涡发展,切变线稳定维持,导致强降雪持续;强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高低空急流轴的位置和急流强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倒槽 β-中尺度特征 急流
下载PDF
2008年前汛期广东长连续暴雨过程的500hPa环流场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温晶 纪忠萍 谢炯光 《广东气象》 2008年第4期8-11,29,共5页
2008年5月下旬末~6月18日,广东遭受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袭击。通过分析这次长连续暴雨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期的500hPa侯平均环流特征和稳定维持的大尺度环流场特征,发现欧亚中高纬维持两槽两脊或两槽一脊稳定的大环流形势... 2008年5月下旬末~6月18日,广东遭受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袭击。通过分析这次长连续暴雨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期的500hPa侯平均环流特征和稳定维持的大尺度环流场特征,发现欧亚中高纬维持两槽两脊或两槽一脊稳定的大环流形势,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弱冷空气;孟湾低槽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使华南沿海地区暖湿气流加强而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阻塞高压 东亚大槽 暖湿气流 持续性暴雨 广东
下载PDF
两类季风槽特征及海南岛的强降水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红 郭冬艳 +1 位作者 吴俞 李勋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348-357,共10页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及海南岛强降水(3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季风槽位置按分为两类(Ⅰ、Ⅱ类),分别对其强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的季风槽过程年均出现10.3次,年均58.4 d,一次过程平均5.7 d,其中强降水占7.1%,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Ⅰ类季风槽在8月最活跃,9月最易产生强降水,Ⅱ类季风槽最活跃和强降水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9月,两类强降水的暴雨高频区分布差异较大,Ⅱ类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2)高层南亚高压的辐散作用、中低层强盛的季风和季风槽是发生强降水的前提,但季风槽位置不同导致影响降水的系统配置有区别。Ⅰ类强降水的发生与季风槽切变线位置、结构密切相关,季风将水汽和能量向槽区输送,季风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特征使低层的对流和上升运动得以建立和加强从而产生降水,暴雨高频区与切变线南侧、气旋式环流右侧辐合条件最强的区域对应;Ⅱ类则与季风槽北侧低空急流有关,低层水汽和能量通过低空急流向位于急流左前方的海南岛输送,并在海南岛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导致强降水发生。(3)降水强弱分布与海南岛钟状特殊地形结构也有紧密联系,两类季风槽暴雨高频区均与地形强作用区有很好的对应,但由于低层背景风不同,二者存在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 强降水 环流特征 低空急流
下载PDF
一次沈阳区域暴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路爽 廖国进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665-4668,共4页
对2009年8月19~20日沈阳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为典型的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迎合的暴雨天气形势;地面气旋发展的辐合作用和锋面的抬升作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 对2009年8月19~20日沈阳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为典型的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迎合的暴雨天气形势;地面气旋发展的辐合作用和锋面的抬升作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为对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2支急流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K指数分布、500和700hPa的总温度场和假相当位温场对于降水量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日本传真图和MM5对此次降水量预报把握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槽 副高北边缘 急流 K指数 总温度场 假相当位温场
下载PDF
20120705河南省区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丹丹 魏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研究区域性大暴雨的特征与机理,利用NCEP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区域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5日河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槽及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互... 为研究区域性大暴雨的特征与机理,利用NCEP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区域站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5日河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槽及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互作用产生了此次区域暴雨过程.冷空气的移动、对流层深厚的西南急流、中尺度辐合以及切变的形成和发展,对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700 h 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区域强降水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改进区域大暴雨预报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切变线 急流 低压 中尺度辐合 中尺度云团 列车效应
下载PDF
2006年4月28日山东强飑线过程中尺度结构和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佃利 庞华基 +1 位作者 王俊 余兴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3期64-73,共10页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沉气流区,干空气侵入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冷涡横槽在300hPa最为强盛,并连接横槽前后南北两支急流,对流层顶折叠特征明显;高空横槽区的地转调整运动引发中尺度重力波,促进了高空急流动量向对流层中下部的传输,加剧了地面大风灾害。风暴发生区具有明显的等熵面倾斜、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具有倾斜涡度剧烈发展的条件。风暴发生区中低层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和地面风压扰动场均具有典型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特征,风暴和中尺度重力波相互耦合促进,是强飑线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冷涡横槽 高空急流 中尺度重力波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应俊 陈光华 +1 位作者 黄荣辉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3-785,共13页
选取西北太平洋上两个生命史中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Yagi和Francisco,前者变性后有一个24小时的再增强过程,而后者则继续减弱直至消亡。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两个TC... 选取西北太平洋上两个生命史中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Yagi和Francisco,前者变性后有一个24小时的再增强过程,而后者则继续减弱直至消亡。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两个TC在变性阶段的形势场,发现两者在高低层的环境场均具有明显的差异:Yagi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强且在低层有一个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合并的过程;而Francisco在变性阶段其高空槽较弱,且变性后自行消亡。另外探讨了导致Yagi变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Yagi变性阶段与高空槽前的急流相互作用时,高空急流入口区左侧和出口区右侧的次级环流将产生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趋势,有利于低层TC低压的发展。同时,当Yagi在穿越急流的过程当中,垂直风切变的增加将导致斜压不稳定增强,低层锋区强烈发展,锋区内的斜压能量可能向TC动能转化,从而使得Yagi发展增强;(2)高空槽所对应的高层湿位涡下传可使得低层正涡度增长,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有利于Yagi变性后重新发展;(3)Yagi与中纬度原先存在的温带气旋发生合并,温带气旋所带来的较高纬度冷空气的入侵增强了低层的水平温度梯度,使得低层锋区强烈发展,从Yagi以一个锋面气旋的形式而再度发展,促使其变性后进一步增强。而这些特征都是Francisco所不具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变性 高空槽 急流 湿位涡
下载PDF
激光在春季江淮气旋降水中的衰减特性研究
13
作者 陈凯诺 邵利民 +3 位作者 魏海亮 戴仁威 艾阳 穆杨 《海洋技术学报》 2017年第1期92-96,共5页
在雨中舰载激光武器和激光雷达的工作效能受到制约。因此,研究激光在降水中的衰减特性对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WRF中尺度气象研究模式,对2015年3月30日-4月2日的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江淮气旋由于倒槽锋生产生,江苏地区和... 在雨中舰载激光武器和激光雷达的工作效能受到制约。因此,研究激光在降水中的衰减特性对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WRF中尺度气象研究模式,对2015年3月30日-4月2日的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江淮气旋由于倒槽锋生产生,江苏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等的降水过程就是高空西风急流与低空急流耦合的结果,与此同时还有700 h Pa切变线的配合。在气旋降水条件下,传输性能较好的10.6μm远红外波仍然受到衰减,在小雨的情况下(降雨率为0.25mm/h)探测距离可损失10%;在中雨的情况下(降雨率为2.7 mm/h)探测距离为正常情况下的70%;而在大雨情况下(降雨率为6 mm/h)探测距离仅为正常情况下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低空急流 倒槽锋生 激光衰减系数 探测距离
下载PDF
乐清四中型水库库区的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爱芬 陈列 +2 位作者 娄小芬 郑沛群 彭霞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32-140,共9页
大暴雨是浙江省乐清水库致洪的直接原因。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雷达资料和地面中尺度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004—2008年乐清四中型水库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水库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 大暴雨是浙江省乐清水库致洪的直接原因。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雷达资料和地面中尺度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004—2008年乐清四中型水库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水库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不断有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而产生。主要影响系统为登陆台风、西风低槽和低空急流。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强大的低空急流和充沛的水汽供给,为水库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台风强降水出现在台风螺旋雨带或者台风眼周围的密闭云团中的强降雨中心内。业务预报中可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叠加风暴跟踪信息和冰雹指数,结合基本速度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指标来跟踪台风强降雨中心,对水库大暴雨的监测和预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登陆台风 西风低槽 低空急流 物理量诊断 基本反射率 风暴跟踪信息 冰雹指数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in Shenyang City 被引量:3
15
作者 路爽 廖国进 侯亚红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8-12,共5页
The analysis of '09.08.19'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Shenyang showed that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of the rainfall was the typical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with westerly trough.Surface cyclone developmen... The analysis of '09.08.19'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Shenyang showed that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of the rainfall was the typical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with westerly trough.Surface cyclone developmen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onvergence and the role of the front of the uplift produced by the heavy rains trigger mechanism.The coupling configuration of low-level jet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while the two rapids provided a steady stream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for the heavy rainfall.K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500 hPa,700 hPa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total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for th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have a certain direction meaning.Japan fax map and MM5 grasped th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ly trough Northern edge of subtropical high Jet stream K index Total temperature field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China
下载PDF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陈贵川 谌芸 +5 位作者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1-87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垫面强烈加热、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干冷对大气对流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高值区边缘的强指数梯度区、对流抑制(CIN)的小值区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大风冰雹的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显示多单体风暴具有三体散射、弱回波区等冰雹回波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反复上升下降也是形成地面大风和冰雹的重要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东北西南向山脉对冷空气的移动有阻挡作用,山脉之间的槽状地形为多单体风暴的持续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空间,明月山南麓的地形起到了强迫抬升和触发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狭管效应,加强了下击暴流形成的地面大风,是形成11级大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雹 冷锋 副热带高空急流 多单体风暴 三体散射 中层径向辐合 槽状地形
下载PDF
2015年7月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渝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11期41-44,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广西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暴雨提供了大尺度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持续和耦合作用是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暴雨前期由切变线和超低空急流共同触发,后期的触发机制...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广西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暴雨提供了大尺度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持续和耦合作用是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暴雨前期由切变线和超低空急流共同触发,后期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超低空急流;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高原槽 切变线 急流 水汽
下载PDF
“08.7”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芹 喻威 +1 位作者 王成 王飞 《暴雨灾害》 2009年第1期43-50,共8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机制等方面,重点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机制等方面,重点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在暴雨区合并、加强是造成襄樊罕见特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中心;沿低空急流建立的从南海到华中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发生发展直接输送暖湿空气;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整层正涡度的配置以及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能量锋锋生、湿度锋锋生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具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高空槽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湿度锋锋生
下载PDF
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19
作者 莫爱勰 《河南科技》 2018年第19期148-150,共3页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2月21日卢氏县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果。①500hPa图上,欧亚高纬地区维持两槽一脊型。从乌山低槽后部不断分...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2月21日卢氏县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果。①500hPa图上,欧亚高纬地区维持两槽一脊型。从乌山低槽后部不断分裂小股冷空气南下,在高原堆积、加强,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使南支槽加深,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地面图上,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同时强烈发展,两支急流与东路冷空气在卢氏上空交汇,是造成此次强降雪的重要原因。②强烈的水汽辐合和深厚的湿层为此次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③低值系统前部的上升运动与喇叭口地形阻挡后产生的上升运动辐合形成深厚的、大范围的、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雪的关键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回流 倒槽 急流
下载PDF
锡林郭勒盟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20
作者 郑晓艳 杨帆 黄丽娜 《内蒙古气象》 2013年第6期7-8,44,共3页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性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性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再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产生了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倒槽 急流 副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