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ack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sidual strength plateau of ceramics subjected to thermal shock
1
作者 H.-L.Hou X.-E Wu +3 位作者 P.Yan F.Song J.Li C.-P.Ji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670-674,共5页
The formation strength plateau of ceramics is addressed. A set of of 99A1203 are conducted, mechanism of the residual subjected to thermal shock thermal shock experiments where the thin specimens of 1 mm× 10 mm&... The formation strength plateau of ceramics is addressed. A set of of 99A1203 are conducted, mechanism of the residual subjected to thermal shock thermal shock experiments where the thin specimens of 1 mm× 10 mm×50 mm exhibit parallel through edge cracks, and thus permit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crack patterns. The cracks evolve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r- mal shock.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ngth and density of the thermal shock cracks. The increase of crack length weakens the residual strength, whereas the increase of crack density improves it. In a considerably wide temperature range, the two contrary effects just counteract each other; consequently a plateau appears in the variation curve of the residual streng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residual strength is made, and they are found in good agreement. This work is helpful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al shock failure of cer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amics Thermal shock Crack patterns Residual strength -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下载PDF
Dynamic strength of rock with single planar joint under various loading rates at various angles of loads applied 被引量:6
2
作者 Pei-Yun Shu Hung-Hui Li +1 位作者 Tai-Tien Wang Tzuu-Hsing Ue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SCD 2018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Intact rock-like specimens and specimens that include a single, smooth planar joint at various angles are prepared for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esting. A buffer pad between the striker bar and the inciden... Intact rock-like specimens and specimens that include a single, smooth planar joint at various angles are prepared for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esting. A buffer pad between the striker bar and the incident bar of an SHPB apparatus is used to absorb some of the shock energy. This can generate loading rates of 20.2-4627.3 GPa/s, enabling dynamic peak stresses/strengths and associated failure patterns of the specimens to b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loading rate and angle of load applied on the dynamic peak stresses/strengths of the specimens are examined. Relevant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ailure pattern of each specimen can be classified as four types: Type A, integrated with or without tiny flake-off; Type B, slide failure; Type C, fracture failure; and Type D, crushing failure. The dynamic peak stresses/strengths of the specimens that have similar failure patterns in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loading rate, yielding high correlations that are evident on semi-logarithmic plots. The slope of the failure envelope is the smallest for slide failure, followed by crushing failure, and that of fracture failure is the largest. The magnitude of the plot slope of the dynamic peak stress against the loading rate for the specimens that are still integrated after testing is between that of slide failure and crushing failure. The angle of application has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dynamic peak stresses/strengths of the specimens regardless of the failure pattern, but it affects the bounds of the loading rates that yield each failure pattern, and thus influences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ingle jointed specimen. Slide failure occurs at the lowest loading rate of any failure, but can only occur in single jointed specimen that allows sliding.Crushing failure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t loading rate, and fracture failure may occur when the loading rate is between the boundaries for slide failure and crushing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strength Failure pattern Rock with single planar Loading rate Angle of load applied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致密碳酸盐岩力学特性影响
3
作者 苟波 王琨 +2 位作者 李骁 詹立 刘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采用超临界CO_(2)破致密碳酸盐岩具有破裂压力低,易形成复杂缝特点,但其作用的力学机理尚未清晰。选用马家沟组致密白云岩样,采用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饱和流体法,研究了岩样在超临界CO_(2)+地层水的流体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物性、声波... 采用超临界CO_(2)破致密碳酸盐岩具有破裂压力低,易形成复杂缝特点,但其作用的力学机理尚未清晰。选用马家沟组致密白云岩样,采用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饱和流体法,研究了岩样在超临界CO_(2)+地层水的流体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物性、声波响应、岩石力学特性和破裂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化学溶蚀作用引起溶蚀孔径增大,岩样孔隙度、渗透率增加,而声波速度、动态和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均下降;当浸泡时间大于1.0 d后,岩样物性参数增大和力学强度降低明显;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岩样破裂形态由单一低角度剪切缝向高角度剪切缝、共轭缝和剪切、张型复合缝等复杂形态发展;压裂短时间内(小于1.0 d)超临界CO_(2)+地层水形成的弱酸对岩石力学强度劣化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碳酸盐岩 超临界CO_(2) 前置酸压 力学强度 破裂形态
下载PDF
Dyspnea and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 被引量:1
4
作者 Georgios Kaltsakas Efstathios Antoniou +6 位作者 Anastasios F Palamidas Sofia-Antiopi Gennimata Panorea Paraskeva Anastasios Smyrnis Antonia Koutsoukou Joseph Milic-Emili Nickolaos G Koulouris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3年第2期56-63,共8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yspne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THODS:Sixty-eight consecutive,ambulatory,Caucasia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 AIM: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yspne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THODS:Sixty-eight consecutive,ambulatory,Caucasia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candidate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were referred for pre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assessment.Forty of these(29 men)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after applying strict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Seventeen of 40 patients(42%) had ascites,but none of them was cachectic.Fifteen of 40 patients(38%)had a histor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though none of them was symptomatic at study time.All patients with a known history and/or presence of co-morbidities were excluded.Chronic dyspnea was r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 6-point scale.Liver disease severity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Routine lung function tests,maximum static expiratory(Pemax) and inspiratory(Pimax) mouth pressures were measured.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RMS) was calculated from Pimax and Pemax values.In addition,arterial blood gases and pattern of breathing(VE:minute ventilation;VT:tidal volume;VT/TI:mean inspiratory flow;TI:duration of inspiration) were measured.RESULTS:Thirty-five(88%) of 40 patients aged(mean ± SD) 52 ± 10 years reported various degrees of chronic dyspnea(mMRC),ranging from 0 to 4,with a mean value of 2.0 ± 1.2.MELD score was 14 ± 6.Pemax,percent of predicted(%pred) was 105 ± 35,Pimax,%pred was 90 ± 29,and RMS,%pred was 97 ± 30.These pressures were below the normal limits in 12(30%),15(38%),and 14(35%) patients,respectively.Furthermore,comparing the subgroups of ascites to non-ascites patients,all respiratory muscle indices measured were fou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scites patients.Patients with ascites also had a significantly worse MELD score compared to non-ascites ones(P = 0.006).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chronic dyspnea and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ndices in all patients.Specifically,mMRC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emax,Pimax,and RMS(r =-0.53,P < 0.001;r =-0.42,P < 0.01;r =-0.51,P < 0.001,respectively).These correlations were substantially closer in the non-ascites subgroup(r =-0.82,P < 0.0001;r =-0.61,P < 0.01;r =-0.79,P < 0.0001,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all patients.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MRC vs MELD score,and MELD score vs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dices.In all patients the sole predictor of mMRC score was RMS(r =-0.51,P < 0.001).In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out ascites this relationship becomes closer(r =-0.79,P < 0.001),whilst this relationship breaks down in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ascites.The disappearance of such a correlation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ascites acts as a "confounding" factor.PaCO2(4.4 ± 0.5 kPa) was increased,whereas pH(7.49 ± 0.04) was decreased in 26(65%) and 34(85%) patients,respectively.PaO2(12.3 ± 0.04 kPa) was within normal limits.VE(11.5 ± 3.5 L/min),VT(0.735 ± 0.287 L),and VT/TI(0.449±0.129 L/s) were increased signifying hyperventilation in both subgroups of patients.VT/T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than without ascites.Significant correlations,albeit weak,were found for PaCO2 with VE and VT/TI(r =-0.44,P < 0.01;r =-0.41,P < 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yspnea is 88%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The mMRC score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Lung function testing Maximum static MOUTH pressures pattern of BREATHING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下载PDF
隧道初期支护模袋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鹏飞 滕卓 +3 位作者 张明聚 刘雅丹 贺维国 房倩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166,共7页
为研究隧道新型支护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了高流态混凝土配合比,对4个不同试验工况的混凝土试件,以3,7,28 d抗压强度为考察指标,分析在相同排水条件下模袋以及在相同模袋条件下有压排水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比分析养护龄... 为研究隧道新型支护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了高流态混凝土配合比,对4个不同试验工况的混凝土试件,以3,7,28 d抗压强度为考察指标,分析在相同排水条件下模袋以及在相同模袋条件下有压排水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比分析养护龄期对不同试验工况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揭示了不同试验工况混凝土破坏形态。结果表明:模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整体变形能力;有压排水可大幅度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且提升随养护龄期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不排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前期增长较慢后期较快,而有压排水混凝土恰好相反;无模袋混凝土破坏时形成两个对顶的角锥形破坏面,有模袋混凝土破坏时裂缝沿着平行于力的作用方向产生,但两者边缘都有贯穿裂缝。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强度试验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袋混凝土 抗压强度 模袋 有压排水 养护龄期 破坏形态
下载PDF
冻结温度对不同粒径冻土石混合体劈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程虎 李重情 穆朝民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研究冻结温度与尺寸效应耦合作用下的冻土石混合体巴西劈裂特性,分别对经过-10、-15、-20、-25、-30、-35、-40℃冻结处理后的5~10、10~15、15~20、5~20 mm粒径冻土石混合体试件进行巴西劈裂实验;研究冻结温度和不同粒径块石对试件劈... 为研究冻结温度与尺寸效应耦合作用下的冻土石混合体巴西劈裂特性,分别对经过-10、-15、-20、-25、-30、-35、-40℃冻结处理后的5~10、10~15、15~20、5~20 mm粒径冻土石混合体试件进行巴西劈裂实验;研究冻结温度和不同粒径块石对试件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ine correlation,DIC)再现了冻土石混合体在巴西劈裂实验过程中的应变场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劈裂拉应力作用下,试件从中心开裂并产生初始裂纹,沿着土石界面向两加载端贯穿试件,试件破裂面裂纹呈弯曲折线型,且块石粒径越大,裂纹越曲折;冻土石混合体在破坏时会经历线弹性变形阶段,并随着拉应力的增大和冻结温度的降低会经历塑性-脆性破坏阶段;试件劈裂抗拉强度具有强温度敏感性,会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近似线性增加;块石尺寸效应会导致试件强度的差异性,试件劈裂抗拉强度大小依次为5~10、5~20、10~15、15~20 mm粒径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石混合体 粒径 劈裂抗拉强度 破坏形态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下载PDF
高强双相钢氩离子抛光EBSD制备研究
7
作者 王贞 袁玮 李媛媛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8期86-88,共3页
利用Gatan公司的685型多功能氩离子抛光镀膜仪对铁素体-马氏体高强双相钢EBSD样品进行制备。采用正交法研究了氩离子加速电压、抛光时间以及入射角度对高强双相钢EBSD衍射花样标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速电压、抛光时间及氩离子入... 利用Gatan公司的685型多功能氩离子抛光镀膜仪对铁素体-马氏体高强双相钢EBSD样品进行制备。采用正交法研究了氩离子加速电压、抛光时间以及入射角度对高强双相钢EBSD衍射花样标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速电压、抛光时间及氩离子入射角度的增加,可有效地降低砂纸打磨痕迹对EBSD衍射花样标定的影响,且花样标定率明显提高,试样表面平整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双相钢 EBSD 氩离子抛光 衍射花样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断层宏微观破裂与强度折减损伤
8
作者 高涛 陈云娟 +4 位作者 敬艺 刘建民 王津津 杨传成 宋润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73-3780,共8页
为探究深部地区断层花岗岩不同含水率的宏观与微观跨尺度性质,开展了轴压力学试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试验,分析其多尺度破裂与强度折减损伤关系。结果表明:无水状态... 为探究深部地区断层花岗岩不同含水率的宏观与微观跨尺度性质,开展了轴压力学试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试验,分析其多尺度破裂与强度折减损伤关系。结果表明:无水状态下宏观以剪切破坏为主且破裂面平滑,而随着含水率提高,其破裂模式以张拉破坏为主,裂纹路径与主应力方向平行且整体松散;低含水率工况微观破裂为沿晶破裂,高含水率工况为沿晶破裂和穿晶破裂的复合型破坏;吸水中期峰值强度与弹性模量两指标衰减率为前期6倍,达到衰减幅度最大限并呈非线性指数下降,吸水后期两指标衰减率回弹至前期状态;劣化系数随含水率增长而降低,吸水前期水分子起润滑岩石内部矿物作用,中后期阶段水分子发生侵蚀软化导致强度大幅度折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断层 花岗岩 破裂模式 微观机制 强度折减
下载PDF
砂岩对路面基层强度及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汤长西 颜峰 +1 位作者 孔垂元 王瑞 《公路工程》 2024年第5期116-122,共7页
为了分析砂岩对路面基层强度及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砂岩置换率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水稳定性随养护龄期的发展规律。此外,对试件的破坏形态、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了分析砂岩对路面基层强度及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砂岩置换率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水稳定性随养护龄期的发展规律。此外,对试件的破坏形态、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水稳定性均随砂岩置换率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当砂岩置换率为100%时,7、28、60、90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未掺砂岩试样分别降低了44.1%、21.8%、20.0%、23.4%;劈裂强度分别降低了38.8%、21.9%、29.6%、29.9%,而当砂岩置换率超过50%时,试样软化系数小于0.85,表明此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抵抗水损害能力较弱。抗压试件的破坏类型和传统的水泥稳定碎石破坏类型相同,为中心抗压破坏,劈裂试件的破坏主要是由界面过渡区和粗集料的破坏造成的。另外,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综合考虑砂岩对路面基层强度及水稳定性的影响,砂岩置换率不宜高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砂岩 路面基层 强度特性 破坏形态 水稳定性
下载PDF
EPS-棉秆纤维灌孔轻质复合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驰 夏多田 +2 位作者 朱清峰 武海洋 梁轩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为推广利用基于地方煤基固废资源和棉杆纤维资源的三低型复合砌块墙体结构在新疆地区村镇低层建筑中的工程应用,以砂浆强度和芯柱材料强度为变量,对57件(27件受压、30件受剪)复合砌体试件进行抗压和抗剪力学性能试验,并对试件的破坏过... 为推广利用基于地方煤基固废资源和棉杆纤维资源的三低型复合砌块墙体结构在新疆地区村镇低层建筑中的工程应用,以砂浆强度和芯柱材料强度为变量,对57件(27件受压、30件受剪)复合砌体试件进行抗压和抗剪力学性能试验,并对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特征、抗压及抗剪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砂浆与砌块的强度比低于1.6时,砂浆强度的提升对三低型复合砌体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芯材部分对复合砌体抗压和抗剪强度贡献最大,且随着芯柱材料强度的提升,贡献持续增大。基于砌体实际强度测定方法,建立并拟合得出了适用于三低型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的平均值计算公式。这对了解EPS-棉秆纤维灌孔复合混凝土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三低型砌体 破坏形态 抗压强度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双层土质滑坡临界滑动面判识与失稳机理研究
11
作者 郭双枫 何嘉元 +3 位作者 张志华 张鹏 李宁 朱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0-1029,共10页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 研究层状土质边坡的临界滑动面和失稳机制是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聚焦引起边坡失稳破坏的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关注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失稳过程,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加固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非均质边坡,研发了适合双层土质边坡的有限元程序。研究了土坡在不同几何形态下,稳定性态、临界滑动面位置、失稳模式及破坏机制的演化规律;推导了非均质土坡的安全系数FS与土体特性和几何形态之间的内在函数关系式;提出了双滑面失稳机理与临界强度比的概念,给出了边坡稳定性态与失稳破坏的临界转折点和双滑面失稳的判别准则;揭示了双层不排水边坡的破坏机制,建立了不排水边坡稳定性态和失稳机理的相关设计图表。工程验证表明,计算所得的边坡稳定数及稳定状态与工程实际非常接近,该运算程序能够精准快速地判定潜在临界滑动面,准确评估边坡破坏机制,为双层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土质边坡 稳定性态 临界滑动面 失稳机理 临界强度比 演化规律
下载PDF
真三轴应力状态下含预制裂隙煤系泥岩强度与破坏特征
12
作者 李文帅 蒋邦友 +2 位作者 李兆霖 王连国 杨旭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6-209,共14页
对一系列含有预制缺陷的煤系泥岩试样进行了真三轴试验(TTT),即中间主应力(σ_(2))平行于预制缺陷的试样(TTT-Flaw-2)和最小主应力平行于预制缺陷的试样(σ_(3))(TTT-Flaw-3),研究σ_(2)加载方向和预制缺陷的位置对试样强度和破坏模式... 对一系列含有预制缺陷的煤系泥岩试样进行了真三轴试验(TTT),即中间主应力(σ_(2))平行于预制缺陷的试样(TTT-Flaw-2)和最小主应力平行于预制缺陷的试样(σ_(3))(TTT-Flaw-3),研究σ_(2)加载方向和预制缺陷的位置对试样强度和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整试样和含预制缺陷试样的峰值强度随σ_(2)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符合Mogi-Coulomb准则。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完整试样的强度明显大于含预制缺陷试样的强度,且TTT-Flaw-2试样的强度最低。CT扫描结果显示,在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含预制缺陷试样中的裂纹并不总是沿着预制缺陷尖端形成,而是随机分布在试样内部;在TTT-Flaw-2试样中,反翼型裂纹从预制缺陷尖端附近开始形成,最终主要分布在σ_(2)加载方向上;而在TTT-Flaw-3试样中,在σ_(2)加载方向上出现剪切裂纹,而在σ_(3)加载方向上几乎没有观察到反翼型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试验 煤系泥岩 预制缺陷 强度 破裂模式
下载PDF
初期荷载作用下环氧沥青混合料损伤分析
13
作者 纪更占 孔二春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3期143-145,共3页
采用劈裂试验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环氧沥青混合料强度发展规律,分析在初期荷载作用下环氧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增长速度在初期较慢,随着养生时间的延续,强度增长速率不断提高,当强度达到一定的... 采用劈裂试验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环氧沥青混合料强度发展规律,分析在初期荷载作用下环氧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增长速度在初期较慢,随着养生时间的延续,强度增长速率不断提高,当强度达到一定的值之后,强度增长变慢,最后强度不再显著增长;环氧沥青混合料初期养生时间越短,强度越小,在相同的荷载作用次数下,疲劳寿命越小,损伤程度越大;机场环氧沥青混凝土道面合适的交通开放时间可选为施工后6 h。研究成果为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沥青混合料 强度发展规律 初期荷载 疲劳特性
下载PDF
一种Kongsberg EM多波束后向散射强度波束指向性残余改正方法
14
作者 理晨 赵建虎 +1 位作者 徐冲 浣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0-411,共12页
Kongsberg EM多波束声呐的波束指向性与出厂标定存在偏差,导致后向散射强度呈现与扇区耦合的辐射畸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指向性模型的多扇区指向性残余改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分析波束收发过程的基础上,构建EM声呐多扇区... Kongsberg EM多波束声呐的波束指向性与出厂标定存在偏差,导致后向散射强度呈现与扇区耦合的辐射畸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指向性模型的多扇区指向性残余改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分析波束收发过程的基础上,构建EM声呐多扇区指向性辐射模型;然后选取特定测线,采用经验性声学模型估计后向散射强度-角度曲线,分离各扇区指向性残余信号;最后对回波强度进行指向性残余改正,得到与采集扇区无关的后向散射强度。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多扇区指向性残余对后向散射强度测量的干扰,提高EM系列多波束声呐在海底底质分析中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多波束声呐 后向散射强度 多扇区波束指向性 波束指向性残余改正
下载PDF
褶皱缺陷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及数值模型
15
作者 凌圣博 姚启 +2 位作者 王乐蓬 梅杰 吴振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0-1751,共12页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制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类缺陷,纤维褶皱缺陷是最为常见的缺陷形式之一.为了探究褶皱缺陷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纤维方向拉伸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不含褶皱缺陷的高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试验件,以及4种含有纤维褶皱缺陷的...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制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类缺陷,纤维褶皱缺陷是最为常见的缺陷形式之一.为了探究褶皱缺陷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纤维方向拉伸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不含褶皱缺陷的高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试验件,以及4种含有纤维褶皱缺陷的试验件.对制备的5组试验件进行了准静态拉伸试验,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测量了试验件的位移及应变.通过试验,研究了褶皱高宽比、褶皱角度对静强度及失效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含褶皱缺陷复合材料的静强度相比无缺陷复合材料降低40%以上,并且褶皱高宽比越大,或褶皱夹角越大,复合材料的静强度越低.与此同时,发现褶皱缺陷会显著改变复合材料的失效模式,使得原本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纵向拉伸载荷作用下的炸裂失效变为纤维断裂失效和轻微的炸裂失效.此外,为了建立复合材料静强度与褶皱几何参数(高宽比和褶皱角度)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可信度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褶皱缺陷对复合材料静强度的影响模型,通过有限的试验数据预测了不同褶皱缺陷对复合材料静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仅用极少的试验数据即可准确反应褶皱高宽比和褶皱角度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为研究含缺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合板 褶皱缺陷 多可信度机器学习 失效模式 静强度
下载PDF
基于土壤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云峰 唐政 +3 位作者 李慧 韩雪梅 李钰飞 胡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73-2186,共14页
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是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模式食物网,土壤食物网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总结了以Moore、de Ruiter、Neutel等为代表的理论生态学家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 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是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模式食物网,土壤食物网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总结了以Moore、de Ruiter、Neutel等为代表的理论生态学家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方法、结论及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Moore、de Ruiter、Neutel等将土壤食物网功能群生物量数据、土壤食物网Lotka-Volterra模型和面向过程模型三者结合起来,描述相互作用强度大小格局、分室、能流组织形式等复杂性特征;将土壤食物网Lotka-Volterra模型与群落矩阵结合起来分析局域稳定性,进而探讨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Moore、de Ruiter、Neutel等证明了与随机食物网相比,真实食物网的相互作用强度格局、分室等复杂性特征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与稳定性共同决定了食物链的长度,并指出建立在平衡态基础上的静态土壤食物网模型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的不足,动态土壤食物网是未来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强度 格局 分室 生产力 动态食物网
下载PDF
竞技健美操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健美操世锦赛成绩比较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中印 马凌波 +2 位作者 车磊 秦勇 陈松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5-761,共7页
执行2013—2016周期新规则后,竞技健美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基于2006—2016年期间健美操世锦赛成绩,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近3个周期世界健美操实力格局的演变、中国健美操队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及地... 执行2013—2016周期新规则后,竞技健美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基于2006—2016年期间健美操世锦赛成绩,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近3个周期世界健美操实力格局的演变、中国健美操队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及地位变化进行剖析,探析世界健美操实力格局演变过程及格局变化的原因,并通过性别差异对项目发展的影响、3个不同分值对最终成绩影响的显著性等的研究,分析中国健美操队在实力演变中沉与浮的缘由,追溯历史、探析趋势。研究得出:世界竞技健美操实力格局的演变是朝着少数国家垄断局面被打破,参与的国家以及有实力进入决赛、得到奖牌队伍逐渐增多,部分健美操综合实力不强的国家以单人项目为突破口并获得金牌的方向发展;有女性运动员参与的三人操和集体操项目成套动作难度分值较之全男子运动员占据一定优势,但这不是竞技健美操发展方向;不同种类分值与最后成绩相关性的显著性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其对中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实力格局 发展趋势 启示
下载PDF
世界杯视野下的当代世界足坛实力格局与战术打法探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曹卫华 耿建华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5,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为研究对象,利用秩和比法对参赛队伍攻守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透视近10届世界杯比赛成绩,对当代世界足坛实力格局进行了探讨;结合世界杯强队的优异表现,论述了现代足...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为研究对象,利用秩和比法对参赛队伍攻守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透视近10届世界杯比赛成绩,对当代世界足坛实力格局进行了探讨;结合世界杯强队的优异表现,论述了现代足球战术打法特征。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阿根廷队2支南美球队攻守综合实力最强,其次是德国队、西班牙队、葡萄牙队和意大利队4支欧洲球队。球队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解决好全队的进攻问题,也要提高防守实力,达到攻守兼备。据RSR攻防能力的分布特征,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参赛球队综合实力大致分为4档。当今世界足坛形成以德国队、意大利队、荷兰队、法国队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与以巴西队、阿根廷队为代表的南美洲球队之间"欧美争霸"的格局。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球队与欧美强队之间有较大差距。现代足球战术打法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型打法、控制型打法、攻击型打法等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攻防 实力 格局 战术
下载PDF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强 王皎琴 +1 位作者 郭晨晨 王文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7-456,464,共11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等,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参赛情况及比赛成绩进行分析,全面审视当今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格局,剖析中国体操男队在东京奥运会中的表现及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提升策略...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等,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参赛情况及比赛成绩进行分析,全面审视当今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格局,剖析中国体操男队在东京奥运会中的表现及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实力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项目参赛国家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洲,相较前3届奥运会,各国参赛运动员和获奖牌运动员年龄段均“后移”,最佳竞技状态延长,获奖牌运动员年龄相对集中。2)中国男子竞技体操队整体竞技实力位列第1位,团体竞技实力格局呈现中、日、俄三足鼎立,亚、欧国家(地区)单项竞技实力占绝对优势,获奖牌国家(地区)范围增加,该项目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显示出动作难度与质量并重的奖牌竞争特点。3)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难度动作缺乏、发挥不稳定、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运动损伤较为严重等问题。结论:1)男子竞技体操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与推广不均衡。2)亚、欧国家(地区)是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团体与单项奖牌竞争的主要区域。3)中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动作质量、难度与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重视基本动作模式训练与突破难度动作相结合,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学知识、练能力、常参赛”,多措并举提升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竞技实力与竞技精神;“体能+恢复+康复”三位一体,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训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子竞技体操 2020年 东京奥运会 实力格局
下载PDF
全运会竞技实力格局研究——以第九、十届全运会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永臻 朱亚坤 +2 位作者 王志斌 杨闯建 胡昕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届全运会我国各省市区代表团的竞技实力进行了研究,并分别确立了第九届、十届全运会代表团所属竞技实力集团,旨在揭示全运会竞技实力格局的现代特征,服务于各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届全运会我国各省市区代表团的竞技实力进行了研究,并分别确立了第九届、十届全运会代表团所属竞技实力集团,旨在揭示全运会竞技实力格局的现代特征,服务于各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科学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从集团间竞技实力的变迁看,各个集团内部的实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省市区代表团跻身前3集团并重新进行实力定位;前两集团传统强省的优势正逐步减弱,集团内部实力排序都有所变动;第45、集团的省市区代表团整体实力虽较以前有所发展,但这两个集团成员的实力排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看,我国竞技实力自东部沿海地区经中部内陆地区至西部边远地区形成了1~5集团的逐级递减的梯层发展竞争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运会 竞技实力 格局 集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