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苦味“坚阴”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玉忠 孔祥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26-828,共3页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坚阴 泻火存阴 甘寒养阴
下载PDF
基于“以温药和之”理论探讨痰饮病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万小曼 吴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1-54,共4页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饮 温药和之 疏调气机 扶正培元 平衡阴阳
原文传递
浅论“苦能坚阴”——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晓梅 包.照日格图 +2 位作者 庄馨瑛 却翎 田长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591-3594,共4页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工作是临床中药学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苦能坚阴"的内涵及历史...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工作是临床中药学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苦能坚阴"的内涵及历史渊源、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些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规范化 苦能坚阴 临床中药学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1 位作者 刘保松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配伍规律 以寒制热 以甘缓毒 甘温助阳 甘寒补阴 辛以行散 扶正祛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