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击过程中避雷线弧根的滑行运动建模与分析
1
作者 郭德明 林子铭 +3 位作者 刘刚 王珮沣 彭向阳 王锐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避雷线(overhead ground wire,OGW)是防止输电导线遭受雷击的重要设备。当OGW遭受雷击时,弧根的滑行运动会导致不一样的损伤机理,因此有必要对弧根的滑行运动进行分析,从而为损伤机理的研究和避雷线的选型设计提供滑行位移的数据支持。... 避雷线(overhead ground wire,OGW)是防止输电导线遭受雷击的重要设备。当OGW遭受雷击时,弧根的滑行运动会导致不一样的损伤机理,因此有必要对弧根的滑行运动进行分析,从而为损伤机理的研究和避雷线的选型设计提供滑行位移的数据支持。首先,文中基于链式建模方法建立了弧根沿着OGW的滑行运动模型,并通过分析电磁力的主要影响范围,缩小了建模的空间边界,从而大幅度减少了计算量;然后,通过实验室内的针-线放电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弧根滑行位移的影响因素,包括热浮力、回击电流和持续电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回击电流的作用下,热浮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弧根的滑行位移与波尾时间成正相关,而与波头时间无关。在持续电流的作用下,热浮力会影响弧根滑行位移的评估结果,最大误差超过了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 弧根 滑行运动 避雷线(OGW) 链式模型 回击电流 持续电流
下载PDF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战庆 裴先治 +7 位作者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王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 镇巴—下高川地区 构造解析 逆冲推覆 右行走滑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断裂与渤海湾盆地形成和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 ,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 ,即变换断裂组、“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 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 ,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 ,即变换断裂组、“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组。这些断裂组的形成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偏南平移有关 ,也与鲁西隆起扭动有关。目前发现的油气田都在坳 (凹 )陷中 ,断裂影响着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 ,也影响着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拉张活动 走滑活动 旋扭活动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苏北盆地扭动构造油气藏 被引量:24
4
作者 邱旭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 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 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带复杂断块。扭动构造对苏北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动构造 油气藏类型 断鼻 断块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南沙板内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盆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海龄 阎贫 +4 位作者 刘迎春 张伯友 吴世敏 夏斌 孙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8,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南沙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依照板块理论的层块思想,对南沙板内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南沙板内划分出了南薇-安渡和礼乐-半月两套倾滑-层滑-走滑基底断裂系统及其所围限的相应的基底层块。从多元动力成因观... 通过综合分析南沙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依照板块理论的层块思想,对南沙板内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南沙板内划分出了南薇-安渡和礼乐-半月两套倾滑-层滑-走滑基底断裂系统及其所围限的相应的基底层块。从多元动力成因观出发,分析了南沙板内盆地的成因机制,提出中壳塑流作用是南沙板内盆地的主要成因动力。根据动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了南薇-安渡、费信-南华、礼乐-北巴拉望 3 个主要的板内盆地群。分别就南薇-安渡、礼乐-北巴拉望板内盆地群的成盆机制提出了“基底层块对向倾滑-拆离”和“基底层块单向倾滑-拆离”模式。本研究对全球构造分析和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变形 成盆机制 倾滑-层滑-走滑四维联动断裂系统 南沙微板块
下载PDF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姜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64,共8页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拉分盆地走滑量计算的理论模型,对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走滑时期 走滑位移 新生代 营潍断裂带
下载PDF
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方法及其走滑量的计算——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穆星 赵海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走滑断层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型走滑断层,忽视了小型或者隐性走滑断层。近年来在济阳坳陷陆续发现了一系列NNE向和NNW向的小型或隐性走滑断层,研究形成了此类断层的识别方法。利用走滑断层近等间... 走滑断层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型走滑断层,忽视了小型或者隐性走滑断层。近年来在济阳坳陷陆续发现了一系列NNE向和NNW向的小型或隐性走滑断层,研究形成了此类断层的识别方法。利用走滑断层近等间距分布、多发生在构造性质转换处以及多条近平行断层收敛处的特点,首先识别出可能存在隐性断层的区域,再采用相干分析等方法进行走滑断层的精细解释,然后采用垂直断层两侧地震剖面处滑动扫描拼接方法、紧邻断层两侧平行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对比方法、平面地震属性切片、早期构造的切割、断层两侧伸展量差异估算等方法,定量地计算走滑量,进一步确定隐性走滑断层。将上述方法分别应用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57地区、大王庄次洼PX722井区以及临南洼陷兴隆寺地区,识别出了相应的隐性走滑断层,而后依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误差较小的走滑量,最后结合油气勘探实践,确定了隐性走滑断层,并证实隐性走滑断层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上述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方法及其走滑量的计算方法对类似地区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走滑断层 识别方法 走滑量计算 地震剖面滑动扫描与对比 地震属性切片 伸展量估算 济阳坳陷 油气控制
下载PDF
敦煌盆地中侏罗统玄武岩与盆地演化关系浅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陶宏洲 王峰 +1 位作者 李爱武 李正中 《吐哈油气》 2009年第1期18-21,共4页
敦煌盆地位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部受阿尔金左旋走滑大断裂的制约,盆地内发育南断北超两大箕状断陷,特别是自西向东跨度达1000余千米的中央隆起带出露的中侏罗统地层,发育3~4层钙碱性玄武岩,表明敦煌盆地在早侏罗世末开始了走滑拉分作用... 敦煌盆地位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部受阿尔金左旋走滑大断裂的制约,盆地内发育南断北超两大箕状断陷,特别是自西向东跨度达1000余千米的中央隆起带出露的中侏罗统地层,发育3~4层钙碱性玄武岩,表明敦煌盆地在早侏罗世末开始了走滑拉分作用,于中侏罗世达到鼎盛,拉分的中心处于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北侧,其后拉分作用由于区域应力场的改变而开始东移,其结果产生了区域上巨大的沉积差别;走滑拉分带以西(罗布庄-星星峡以西)沉积为坳陷型湖相-半深湖相泥岩、厚煤层沉积建造,而敦煌盆地及走廊盆地群表现为断陷型以含数层玄武岩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盆地 拉分 箕状断陷 走滑 中侏罗统玄武岩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的断裂活动习性精细定量--以香山-天景山断裂景泰小红山段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唐清 郑文俊 +2 位作者 石霖 张冬丽 黄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6-381,共16页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传统研究方法中,通过航卫片或遥感影像解译只能获取二维平面特征,中等分辨率DEM(5~10m网格单元)只适用于大尺度三维地貌特征的提取。激光雷达测量(Light Detection an...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传统研究方法中,通过航卫片或遥感影像解译只能获取二维平面特征,中等分辨率DEM(5~10m网格单元)只适用于大尺度三维地貌特征的提取。激光雷达测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可直接对地貌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三维地表形态测量,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精细的地貌形态数据,有助于深化对断裂带地表破裂过程和断裂活动特性的理解。文中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的景泰小红山断裂中一段断错地貌明显的断裂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生成了景泰小红山断裂0.3m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沿断裂带详细识别并测量了地貌标志(冲沟、山脊和阶地)的断错位移,获得了地貌标志的82个水平位移和62个垂直位移,并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位移丛集特征。结果显示,沿断裂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均可识别出5个丛集,其中最小丛集可能指示最新一次地震的同震位移,而其它位移丛集则反映了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累积的结果。通过对多个断错标志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合成的滑动矢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断层段的运动习性具有分段不均匀特征,不同段落的倾滑矢量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LIDAR 断错地貌 位移丛集 滑动矢量 走滑断裂
下载PDF
The Seismic Induced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Western Qaidamu Basin 被引量:4
10
作者 LI Yong SHAO Zhufu +2 位作者 MAO Cui YANG Yuping LIU Sheng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979-988,共10页
Intervals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are well-exposed in Jurassic lacustrine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Qaidamu basin.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many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can be identified, ... Intervals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are well-exposed in Jurassic lacustrine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Qaidamu basin.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many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can be identified, such as convoluted bedding, liquefied sand veins, load and flame structures, slump structures and sliding-overlapping structures. Based on their genesis,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types: seismic induced structures, vertical loading structures, and horizontal shear structures. Based on their geometry and genesis analysis, they are seismic-induced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oluted bedding structures and liquefied sand vein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re were earthquakes greater than magnitude 6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Furthermore, the study of the slump structures and sliding- overlapping structures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a southeastern slope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Since the distance from the study area to the Altyn Mountain and the Altyn fault is no more than 10km, it can be also inferred that the Altyn Mountain existed then and that the AItyn strike-slip fault was active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sediments deformation structure sliding-overlapping structure paleoseismology AItyn strike-slip fault
下载PDF
考虑走滑断裂活动影响的公路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寇昊 何川 +3 位作者 吴枋胤 杨文波 汪波 肖龙鸽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1-330,共10页
为了使跨活动断裂带区域地应力反演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提出了考虑走滑断裂活动影响的公路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思路。通过在断裂带与两侧岩体之间建立接触单元,采用边界位移荷载实现了断裂带两侧岩体的相对挤压及滑动作用。依托华坪至丽... 为了使跨活动断裂带区域地应力反演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提出了考虑走滑断裂活动影响的公路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思路。通过在断裂带与两侧岩体之间建立接触单元,采用边界位移荷载实现了断裂带两侧岩体的相对挤压及滑动作用。依托华坪至丽江高速公路东马场1号隧道工程,对比分析了采用常规边界荷载和考虑走滑边界荷载2种情况下隧址区地应力场的反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走滑边界荷载反演得到的地应力场更加符合实际且精度更高;常规边界荷载的最大残差为2.29 MPa,而走滑边界荷载的最大残差仅为0.66 MPa,其残差平方和也均小于常规边界荷载;在断裂带附近,考虑走滑活动影响的最大、最小水平应力值相对常规边界均有所减小,上盘岩体垂直应力也相对减小,下盘岩体受上盘岩体的影响垂直应力相对增大,符合跨断层岩体区域实际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隧址区整体表现为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初始地应力场 回归反演 走滑断裂 边界荷载 滑动摩擦因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