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trike-slip inversion structures of the Karatau fault and their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Kazakhstan 被引量:13
1
作者 Yin Wei Fan Zifei +6 位作者 Zheng Junzhang Yin Jiquan Zhang Mingjun Sheng Xiaofeng Guo Jianjun Li Qiyan Lin yap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44-454,共11页
The Karatau faul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s in central Asia,and the South Turgay Basin is located towards its northern end.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rikeslip tectonism of th... The Karatau faul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ike-slip faults in central Asia,and the South Turgay Basin is located towards its northern end.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trikeslip tectonism of the Karatau fault weakened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Typical flower structures developed on the section,and strike-slip faults showed an echelon pattern on planar view.The Karatau strike-slip fault affected the South Turgay Basin in two periods:(1) The South Turgay strike-slip pull-apart rift basin formed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extensive stress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characterized by the juxtaposition of horsts and grabens.The formation of horsts provided favorable reservoir spaces for la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d different filling stages of grabens controlled different reservoir-forming factors in grabens.(2) Two stages of tectonic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Late Cretaceous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inal shape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The oil and gas migrated to form reservoirs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orsts,graben slopes and in both side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In the case of the degree of accumulation of petroleum,the factor explaining why horsts are better than grabens is the strike-slip pull-apart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and the structure inversion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 explains why the west graben is better than the east one.Overall,the Karatau strike-slip faul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 Turgay Basin and it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Turgay basin Karatau fault tectonic style strike-slip inversion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strike-slip tectonics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7
2
作者 Tong Hengmao Yu Fusheng Geng Chang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3-229,共7页
Because of it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e special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the Tanlu Fault traverses the sag), Bohai Bay Basin,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strike-slip tectonics is significan... Because of its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e special tectonic location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the Tanlu Fault traverses the sag), Bohai Bay Basin,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strike-slip tectonics is significant in revealing the sag's tectonic evolution,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activit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Cenozoic. Through systema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mbined with balanced section analysis, a variety of structural features in relation to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such as echelon normal faults, "comb" structure, "flower" structure,"interpretable" and "buried" strike-slip faults have been revealed exist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omplex 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Liaohe Western Sag could be reasonably interpret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activity and the strike-slip activities of the Liaohe Western Sag bega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The activity was weak at the beginning (E3s1-2), then strengthened gradually and reached its strongest level in the late Oligocene (E3d1). In the Miocene, the strike-slip activity was low and then strengthened significantly once again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present.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entir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has had a similar evolution history since the Olig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Western Sag Tanlu Fault strike-slip tectonics 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Shaleitian Bulge,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PENG Jingsong WEI Ajuan +2 位作者 SUN Zhe CHEN Xinlu ZHAO Di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structural geometric analysis,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structure evolution history and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based 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study area is a superimposed tectonic zone, which experienced early(Paleocene and Eocene) extension and late(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strike-slip and pull-apart.(2)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nt through two periods, 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and the Bohai section was active earlier than the inland section.(3)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displacement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is 4 km since Cenozoic, including 1 km in the Oligocene, and 3 km in the Pliocene-Quaternary.(4) The strike-slip movements hav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sin-mountain re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ectonic belt and the conjugate evolution in north-east structural belt.(5) The conjugate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domin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in shallow form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injection points and segments of hydrocarbon from the deep layers to shallow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Tan-Lu FAULT sinistral strike slip FAULT THROW hydrocarbon injection
下载PDF
Tectonic deformation feature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Yinggehai large strike-slip basin,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FAN Cai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The subtle strike-slip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position, over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we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sorting of tectonic data.(1) The local T(tension) fracture... The subtle strike-slip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position, overpressure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we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sorting of tectonic data.(1) The local T(tension) fractures derived from sinistral strike-slip process were formed before 10.5 Ma, large in number in the nose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slope, and reactivated episodically under the effect of fluid overpressure in the late stage, they served as dominant vertic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s in the slope area of basin.(2) The dextral strike-slip extension was conducive to the increase of depositional rate and formation of regional under-compacted seal, and induced generation of local T fractures which trigger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pirs; in turn, the development of diapirs made T fractures grow in size further.(3)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process weakened after 10.5 Ma, causing tectonic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compression in the north and rotational extension in the south, and the uplift and erosion of strata in Hanoi sag and a surge in clastics supply for south Yinggehai sag. Finally, migrating slope channelized submarine fans and superimposed basin floor fans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on the asymmetrical east and west slopes of the Yinggehai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gehai basin strike-SLIP basin subtle strike-SLIP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 fracture DIAPIR structure asymmetrical SLOPE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先巴扎地区走滑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3 位作者 姜应兵 王震 郝建龙 王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文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麦盖提斜坡先巴扎地区断裂的精细解析,明确了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机制等,结合邻区含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奥陶系走滑断裂的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富集模式。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 文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麦盖提斜坡先巴扎地区断裂的精细解析,明确了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机制等,结合邻区含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奥陶系走滑断裂的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富集模式。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东向等4组走滑断裂体系,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活动,形成了5个构造层:加里东早期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正断裂(基底构造层);加里东中晚期受西昆仑造山运动影响,部分正断裂继承活动,形成左行左阶北东向、右行左阶北西向走滑断裂(下构造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受阿尔金造山运动影响,形成1条左行左阶北东东向走滑断裂(中构造层);海西晚期北东向、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活动,同时新形成色力布亚逆冲断裂的近南北向伴生断裂(上构造层);喜山早期沿古近系膏泥层发育叠瓦状逆冲断裂及在喜山晚期发生整体掀斜(顶构造层)。基于邻区含油气特征,认为该区沿断裂带发育加里东中期Ⅰ—Ⅲ幕岩溶缝洞型储层,与上覆志留系泥岩形成储盖组合,海西晚期来自麦盖提斜坡西北部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的远源油气沿先巴扎断裂带向走滑断裂调整聚集成藏。其中,断穿基底的奥陶系北东向张扭走滑断裂的储集性能优于其他走向断裂,含油气条件最优越,值得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先巴扎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张扭性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凡超 白沅可 +1 位作者 祝贺 王胜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采用无人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乌尔禾沥青矿走滑断裂带野外剖面露头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剖。结果表明,沥青矿断裂带共发育17条断层,主断层西北侧断层呈雁列状分布,东南侧断层呈马尾状,断裂带纵向呈负花状。研究表明,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剪切应力场,受拉张应力影响,整体处于张扭环境,形成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断层发育空腔和诱导裂缝,尤其主动盘裂缝更为发育,空腔的开度与油气侵染宽度呈正相关。结合塔里木盆地张扭性走滑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张扭性走滑断裂是良好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主动盘具有侧向输导作用,被动盘具有封堵作用,走滑断裂主动盘一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乌夏断裂带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 左旋张扭性走滑断裂 控藏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研究进展与趋势
7
作者 王清华 蔡振忠 +4 位作者 张银涛 邬光辉 谢舟 万效国 唐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在塔里木盆地开辟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但断控油气藏极为复杂,难以效益开发,亟需加强油气藏基础地质研究。走滑断控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与流体分布复杂、油气产量变化大及采收率低的共性,不同地区走滑断控油气... 在塔里木盆地开辟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但断控油气藏极为复杂,难以效益开发,亟需加强油气藏基础地质研究。走滑断控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储集层与流体分布复杂、油气产量变化大及采收率低的共性,不同地区走滑断控油气藏的断裂、储集层、成藏与流体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一系列勘探开发难题。建立了差异成因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及其控储模型,揭示了沿走滑断裂带“相-断-溶”三元复合控储、连片差异规模发育的成储机制;构建了“源-断-储-盖”四元耦合成藏、“小藏大田”的走滑断控油藏模型,揭示了超深层走滑断控油藏的形成与保存机理。突破了克拉通盆地弱走滑断裂难以形成走滑断控大规模储集层与大油气田的理论认识局限,明确了克拉通盆地走滑断裂系统大规模发育的成因机制、走滑断裂破碎带差异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超深层 走滑断裂 断控油气藏 克拉通盆地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8
作者 莫午零 计智锋 +2 位作者 姜仁 张艺琼 王素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共12页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主要发育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2组走滑断裂之间锐夹角平均为84°,夹角平分线对应正南北方向,发育的雁列式断层与主位移带呈45°相交,基本都呈近南北向展布;②盆地存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总体以南北向挤压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其中走滑断裂性质以压剪作用为主,走滑位移幅度不显著,复杂的局部构造应力组合可能发生在断裂的末端和交叉点区域;③盆地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近等轴隆起(穹隆),走滑断裂以北西向为主,盆地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长条形(非等轴)隆起,走滑断裂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共轭断裂。结论认为:①盆地发育的走滑断裂形成机制是纯剪切模式,是同时在相互正交的水平截面中实现压缩和拉伸作用,各种性质的伴生构造和位移带为北半球沉积盆地中发育的2个稳定剪切应力场释放的结果;②在纯剪切运动模型条件下形成剪切变形单元,变形单元的一个或另一个边缘的激活,形成剪切区域的尾翼,为在不同(正交)方向的最大正应力轴上实现尾翼正交网格的不同构造激活阶段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伯利亚盆地 构造特征 走滑断裂 变形单元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哈拉哈塘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差异特征及演化
9
作者 陈利新 王胜雷 +2 位作者 万效国 苏洲 马兵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推测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从北向南,断裂成熟度与延伸性变弱,NE向断层扰动增强;从深至浅,NW向断层对北东向干扰越来越弱,NE向断层则此消彼长;NW向断层变形程度与成熟度由深至浅变低,而NE向断层向上变形程度增强。2)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可以划分为中奥陶世共轭断裂形成阶段、石炭-二叠纪张扭走滑断裂活化阶段及中-新生代张扭走滑断层活动阶段,不同方向走滑断裂演化有差异。3)不同时期断层的成因机制有所差异,中奥陶世走滑断裂受控于纯剪和单剪的叠加变形,并受控应力场、先存构造以及区域厚度等影响,自北向南应力的衰减及其相应的应力场变化造成南北断裂样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走滑断裂 多期活动 差异演化 成因机制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10
作者 姜忠正 唐大卿 +6 位作者 沙旭光 沈向存 罗少辉 董科良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王玮龙 伍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中北部发育了4类7期断裂构造,其中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尤其发育。平面上北西向弧形逆冲断裂与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走滑断裂相互交切与耦合;垂向上断裂分层差异活动特征明显,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断裂发育数量多且以线形为主,中奥陶统-中下泥盆统多呈雁列式,上泥盆统-二叠系仅在塔中Ⅱ号断裂带、顺北5号断裂带西南端等地区发育少量断裂。研究区断裂活动受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应力场所控制,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加里东早期以塔中Ⅱ号断裂带等少量北倾正断层活动为主;加里东中期Ⅰ幕断裂活动强烈,表现为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协同演化和相互耦合特征,走滑断裂对逆冲断裂的切割或限制作用明显;加里东中期Ⅲ幕断裂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中期Ⅰ幕的构造格局,但在工区北部的顺北4号、5号等断裂带张扭性断裂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部分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且张扭断裂发育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大;印支-燕山期,仅有少数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喜山期该区构造比较稳定,早期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进入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张扭性断裂 构造特征及演化 塔中隆起中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结构张量的走滑断裂破碎带地震识别——以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为例
11
作者 汪如军 孙冲 +4 位作者 袁敬一 刘瑞东 王轩 马应龙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482,共8页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超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精准刻画走滑断裂破碎带,制约了走滑断控油气藏的高效评价与目标优选。根据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构造导向滤...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超深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难以精准刻画走滑断裂破碎带,制约了走滑断控油气藏的高效评价与目标优选。根据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构造导向滤波基础上,利用结构张量方法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时窗选取与纵向厚度叠加加强反映沿断裂方向的投影能量,突出走滑断裂破碎带,刻画其边界与强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更清晰地刻画了走滑断裂的分布,可以识别更小规模的走滑断裂;实现了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破碎带宽度与强度的刻画,可以用来评价走滑断裂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将该方法应用于圈闭评价、井位部署、井轨迹设计、钻井监测等,大幅提高了钻探成功率与单井油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超深层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破碎带 结构张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F_(Ⅰ)17走滑断裂北段奥陶纪差异变形机制
12
作者 蔡振忠 李兵 +4 位作者 罗枭 李会元 李梦勤 李正阳 王青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08,共8页
为明确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分析F_(Ⅰ)17走滑断裂北段的发育特征与构造变形过程,结合地质建模,开展走滑断裂形成及演化的砂箱物理模拟。研究区内的F_(Ⅰ)17走滑断裂可分为南、北2段,南段为近北东—南西... 为明确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分析F_(Ⅰ)17走滑断裂北段的发育特征与构造变形过程,结合地质建模,开展走滑断裂形成及演化的砂箱物理模拟。研究区内的F_(Ⅰ)17走滑断裂可分为南、北2段,南段为近北东—南西走向,主要发育雁列式断裂,奥陶纪一间房组整体以隆升为主,垂向上的变形幅度较大;北段为近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发育线性走滑断裂,在奥陶纪一间房组变形微弱,局部地区可见地层微幅度下掉。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线性走滑断裂的主位移带上会形成一系列隆起带,而走向偏转的走滑断裂在南段形成一系列隆起带,在北段则表现为地层下掉;在同一应力条件下,走滑断裂初始走向的差异会导致断裂受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演化过程。F_(Ⅰ)17走滑断裂南段的压隆段应力更加集中,局部裂缝和溶洞更发育,油气更为富集,油气勘探效果优于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满过渡带 奥陶纪 走滑断裂 差异变形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带通源性评价
13
作者 张艳秋 陈红汉 +3 位作者 王燮培 王彭 苏丹梅 谢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7-800,共14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FI 17走滑断裂带海西晚期雁列断裂拖曳点深度(h)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测值,表明其走滑断裂T张破裂成因,而非R剪切断裂。②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平均达9~18 km,表明该断裂能够将其下伏埋深10 km以下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输导至上覆奥陶系断(缝)溶体圈闭中聚集成藏。③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H)自北而南增加,其断控形成油气藏中的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次贡献度与油源连通性密切相关,表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级别、走向分段性、活动强度和断穿地层不同,控制作用也不同。油源连通性会沿着走向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油气垂向输导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性 古老烃源岩 超深层 走滑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14
作者 乔俊程 常少英 +9 位作者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46,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能力 成藏富集机理 走滑断裂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富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15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超深层“断裂破碎体”概念和地质模式及其地震表征方法
16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3 位作者 刘志良 王孟修 陈槚俊 杜一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10,共12页
“断裂破碎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赋存类型。对于该类储集体,目前尚存在着概念不清晰和地质模式不明确、缺乏适用的地震表征方法等问题。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阐述“断裂破碎... “断裂破碎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赋存类型。对于该类储集体,目前尚存在着概念不清晰和地质模式不明确、缺乏适用的地震表征方法等问题。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阐述“断裂破碎体”概念的内涵,建立了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断裂破碎体”四种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断裂破碎体”智能地震内部结构刻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发育背景主要为超深碳酸盐岩台内致密灰岩地层;在断裂破碎作用下,内部孔—渗储集性能较好,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断裂破碎角砾间孔、张扭作用形成的空腔以及中、高角度裂缝);油藏的通源、油气运移的输导有利,油藏高度可达千米,是超深层致密灰岩储层油气聚集的极为有利部位。②“断裂破碎体”发育六种断裂构型要素,组成了单一滑动面、压隆核带、张扭空腔、栅状缝网等四类内部结构模式。③采用“有条件的对抗深度学习网络”能够较好地刻画断裂破碎体内部结构,预测结果的地质意义较为明确,并与实际情况吻合。该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体 超深层 走滑断裂 地震表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7
作者 郭齐军 邓铭哲 +3 位作者 张晨雨 单帅强 倪春华 王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1,共13页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4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建造过程,收缩构造、走滑构造主要控制盆地改造过程。②不同构造类型的控油气作用差异明显,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盖层等油气聚集成藏要素的发育,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主要控制油气运移与圈闭条件的演化。③在构造与其他要素复合作用下,断裂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类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这一类断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油气作用 伸展构造 收缩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构造 构造样式 石油勘探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发育特征及其成因
18
作者 张长建 杨德彬 +3 位作者 蒋林 姜应兵 昌琪 马雪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83,共17页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塔河油田Ⅱ号和Ⅲ号古岩溶台地北部的地势平缓区,总体为多期次岩溶叠加改造后的残留地貌,主要发育幅差较小的溶峰洼地、溶丘洼地和溶丘平原,南部发育NE向展布的峰丛垄脊沟谷。与塔河油田主体区及斜坡区不同,YQ5井区地下和地表水系的流向与地貌趋势不一致,岩溶水系统遭受构造作用破坏,导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岩溶水循环过程不完整。YQ5井区主要发育暗河型洞穴和“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暗河型洞穴充填较为严重,洞穴的有效储集空间受到破坏,影响油气开发效果。岩溶台地的构造抬升造成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顺走滑断裂的垂向侵蚀作用有利于“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持续发育和保存,油气开发效果好。“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发育主控因素为走滑断裂、地层剥蚀强度和负向地貌。与塔河古岩溶台地演化过程一致,YQ5井区的岩溶演化经历深切曲流期、岩溶改造期和下渗断溶期3个阶段。暗河型洞穴被持续改造破坏,断溶体则持续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 暗河 走滑断裂 岩溶水系统 古地貌 YQ5井区 塔河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19
作者 陈叔阳 何云峰 +3 位作者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等方法...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等方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以模型进行油气储量和油藏数值模拟,将拟合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型储层按层级由大到小分为走滑断裂影响带、断控体、类洞穴、类洞穴内簇充填和裂缝带共5个层级。(2)走滑断裂影响带受应力差异影响具有分段性,可细分为挤压段、拉分段和平移段;断控体在拉分段发育断裂交会型、单支走滑型,在平移段发育双断裂交错型和两断裂交会型,在挤压段发育双断裂扭曲型和双断裂交会型,共有6种平面组合样式;类洞穴在地震剖面上呈串珠状反射特征;类洞穴内部分为栅体与栅间(基岩),其中栅体又可进一步分为簇(角砾带)、簇间(裂缝带),整体表现为栅状结构,簇的物性更好;裂缝带为类洞穴的主要储集空间,在簇内部比簇间更发育,在一间房组比鹰山组更发育,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均以发育高角度裂缝为主,在两者连接处则以发育水平缝为主。(3)地质模型预测的油气储量与地质分析储量误差为1.75%,模型模拟的生产井地层压力及累产液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度较高,拟合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断控体 类洞穴 碳酸盐岩储层 三维地质建模 深度学习 奥陶系 顺北1号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号、5号断裂带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控藏因素
20
作者 朱莲花 徐珊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4期58-68,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超深层油气勘探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顺北1号和5号断裂带位于顺北油田中部,厘清该区域原油的来源、热成熟度、油裂解程度以及控藏因素对揭示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导后期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超深层油气勘探重要的研究区域之一。顺北1号和5号断裂带位于顺北油田中部,厘清该区域原油的来源、热成熟度、油裂解程度以及控藏因素对揭示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导后期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选取了顺北油田1号及5号走滑断裂带19个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芳烃、金刚烷及碳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号和5号断裂带的原油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热应力改造,传统生标参数失真且无法用于指示油源。相似的轻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指示研究区内原油属于同一族群。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介于–37‰~–30‰,与寒武系烃源岩具有可比性,认为该区原油均产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5号断裂带原油的成熟度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芳烃参数换算的原油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介于0.80%~1.43%,指示原油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1号断裂带南北两侧原油成熟度差异不大,与5号断裂带中部原油的成熟度相当,总体介于1.06%~1.20%,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研究区原油裂解程度强弱排序依次为5号断裂带南段、5号断裂带北段及1号断裂带。综合分析认为,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与储层温度差异共同控制着顺北地区1号和5号断裂带油气物性及地化参数变化。该研究可为顺北地区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走滑断裂带 地球化学特征 控藏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