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肢位摆放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疼痛程度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作者 武权英 周宗艳 马瑞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2月黎平县中医医院接收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2月黎平县中医医院接收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管理。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第7、14、21天的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姿势控制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中生理健康(13.57±2.26)分、心理健康(12.37±2.42)分、独立能力(12.36±1.2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6,4.234,11.150,P均<0.05)。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良肢位摆放管理模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肢位 摆放管理 脑卒中偏瘫 疼痛程度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2
作者 洪良才 刘裕梅 +1 位作者 段芳香 丁荣椿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部位置管术分为观察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部位置管术分为观察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照组患者实施浅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1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置管后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感染、静脉炎)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6.67%(29/30),显著比对照组患者的80.00%(24/3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比对照组短,置管后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患者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感染、静脉炎总发生率为6.67%(2/3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33.33%(10/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的为70.00%,观察组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提升1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易被患者认可,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浅静脉留置针 脑卒中 并发症 置管成功率
下载PDF
功能体位摆放联合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田芳 姜秀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4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体位摆放联合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压力性损伤形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 目的探讨功能体位摆放联合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压力性损伤形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功能体位摆放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干预效果、创面愈合时间、能量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营养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压力性损伤治愈率为7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χ^(2)=4.804,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30.547,P=0.000);干预期间观察组能量代谢指标中热量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1.097,P<0.05),尿素氮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8.052,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转铁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5.456、8.894、8.840,P<0.05);观察组发生创面感染、发热及严重疼痛的患者比例为7.50%,对照组为40.00%,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总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940,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后对照组(t=7.366,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压力性损伤患者实施压力性损伤预防联合功能体位摆放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压力性损伤愈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体位摆放 压力性损伤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压力性损伤
下载PDF
视频结合回授法在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学莉 汪明月 王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6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视频结合回授法对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 探讨分析视频结合回授法对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视频结合回授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良肢位摆放知识掌握率、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良肢位摆放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92.5%vs 75%,P<0.05);良肢位摆放正确率高于对照组(95%vs 77.5%,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vs 87.5%,P<0.05);生活质量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频结合回授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肢管理,提高良肢位摆放依从性,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较好,可以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回授法 脑卒中 良肢摆放
下载PDF
治疗性体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王晓君 王利春 +3 位作者 史美超 刘俊 应宵策 白德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3-1358,共6页
目的 探讨治疗性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性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进行评定,采用Pro-kin平衡仪测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PASS、BBS评分均显著提高(|t|> 3.856,P <0.001),睁眼、闭眼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均显著下降(|t|> 4.083,P <0.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 2.261,P <0.05)。结论 基于Bobath理念的治疗性体位摆放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治疗性体位摆放 姿势控制 平衡功能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胃管置入后胃液抽吸改良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6
作者 孟峻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471-247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胃管置入后胃液抽吸改良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月1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具有吞咽困难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1日—202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胃管置入后胃液抽吸改良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月1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具有吞咽困难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1日—2021年11月30日住院的20例需胃管置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常规组,2021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住院的20例需胃管置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改良组,常规组及改良组均采用常规方法置管,操作完成后,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改良组在胃管置入听气过水声及拍摄床边X线检查后,从胃管注入30~50 mL常温水后再行胃液回抽,观察两组病人回抽胃液的隐血试验阳性情况,在完成胃管置入过程及置入后24 h观察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胃液隐血试验阳性率为44.44%,改良组胃液隐血试验阳性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烦躁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胃管置入后采用胃液抽吸改良方法,即在回抽胃液前注入30~50 mL常温水,可降低胃液隐血试验阳性率,减轻病人的烦躁情绪,且不会明显增加病人恶心、呛咳、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胃管置入 胃液隐血试验 不良反应 烦躁 护理
下载PDF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7
作者 蒋黎丽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2期222-226,共5页
目的分析及评估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基于抽签法将采集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当中,分为对照组(40例)、试验组(40... 目的分析及评估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基于抽签法将采集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当中,分为对照组(40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配合良肢位摆放。对比干预前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心理状态、肢体功能、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次数、护理时间、护理态度、护理内容等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的肢体功能结果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上肢与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SDS与S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SDS与SAS评分全部高于试验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自理能力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当中,配合良肢位摆放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加强患者自理能力以及肢体功能,并且对于缓解其负面情绪也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对于该种护理方式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值得予以广泛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 良肢位摆放 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
下载PDF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勇 帅杰 +4 位作者 郑健 李黔宁 邓志宽 黄华 谷月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6-698,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椎动脉 血管狭窄 卒中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口腔定位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杭方杰 傅晓燕 +3 位作者 王婷婷 戴德纯 唐春林 何小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定位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疗法,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第一... 目的:研究口腔定位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疗法,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第一疗程加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针刺,第二疗程进一步加用口腔定位疗法。于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第一、第二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总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患者第二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且疗效高于单纯常规疗法。此外,融入口腔定位疗法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融入特定穴位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口腔定位疗法 针刺
下载PDF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贺朝 马选鹏 +1 位作者 魏丰 仝航斌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7期64-66,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卒中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黎明 刘保国 +2 位作者 张国忠 肖罡 姚晨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成功,26例患者在支架放置术中均没有发生斑块脱落而造成脑栓塞,随访6~38个月,平均(18.0±4.3)个月,随访期间经DSA或CTA复查,21例椎动脉形态良好,1例失访,3例出现轻中度再狭窄,1例重度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技术上是安全的,疗效满意,术后综合治疗降低了患者再次发生症状性缺血事件的风险,脑缺血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开口 卒中 支架置入
下载PDF
乒乓球优秀横拍运动员前4拍战术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辉 周正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依据乒乓球比赛战术的基本特性,选取常用的9项击球技术和9个击球落点,构建了一个优秀横拍运动员前4拍战术的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2007—2016世界排名前50的优秀男、女右手横拍进攻型运动员130场(260个比赛样本)进行了系统... 依据乒乓球比赛战术的基本特性,选取常用的9项击球技术和9个击球落点,构建了一个优秀横拍运动员前4拍战术的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2007—2016世界排名前50的优秀男、女右手横拍进攻型运动员130场(260个比赛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发球轮第1→3拍或接发球轮第2→4拍击球技术和击球落点与得失分相关联的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能够具体地分析乒乓球比赛前4拍的常用与有效战术;2)横拍进攻型运动员之间比赛时,前4拍常用且有效战术为:运动员发中路短球,或接发球摆短至中路短球,迫使对方用摆短或劈长还击,使得运动员能够在第3拍或第4拍抢先用进攻得分;3)中国男子运动员在发球轮(第1→3拍)常用的有效战术明显多于国外运动员,但接发球轮(第2→4拍)两者相差不大;中国女子运动员有较大的优势,无论在发球轮,还是接发球轮,前4拍常用的有效战术均明显多于外国运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 战术组合 双因素组合分析模型 击球技术 击球落点
下载PDF
网球运动员抽球落点预判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远海 石裹莹 《湖北体育科技》 2012年第2期188-190,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网球运动员预判对手抽球落点的各种因素,对运动员掌握预判来球落点的时机和方法,以及提高预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网球教学、训练及运动...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网球运动员预判对手抽球落点的各种因素,对运动员掌握预判来球落点的时机和方法,以及提高预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网球教学、训练及运动员的选拔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辅助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线抽球 落点 预判能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腾飞 朱良付 +3 位作者 李天晓 王子亮 薛绛宇 白卫星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 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性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性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
下载PDF
改良胃管置入法在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娜 何婧瑜 +5 位作者 徐佳丽 王晶 张春燕 王朝辉 梁潇 李思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088-1091,109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在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首者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观察病房的157例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73)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在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首者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观察病房的157例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73)和对照组(n=84)。对照组使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试验组使用改良版胃管留置方法,探讨改良胃管留置方法的安全性,并比较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患者置入胃管后粘膜出血、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vs对照组:9.5%vs 27.8%;17.5%vs 33.7%),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显著降低了患者卒中后肺炎的比例(36.5%vs 55.4%,P<0.05)。②试验组患者出院营养评分[(2.64±1.46)vs(2.18±1.20),P<0.05]及Branden评分[(13.07±1.89)vs(12.39±1.57),P<0.05)]显著高于对照。③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管置入的方法不同是患者粘膜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OR=3.494,95%CI=1.380~8.840,P=0.008)。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方法通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性,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粘膜出血和非计划拔管的几率,并降低患者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吞咽障碍 改良胃管置入法 肺炎
下载PDF
位移传感器及在轧辊行程检测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寿益 郑晓明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98-103,共6页
本文介绍一种长行程直线位移传感器,它依据磁致伸缩原理,具有线性度好,分辨率高、结构紧凑、易于安装等优点。论文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热轧机轧辊行程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传感器 位移 轧辊 行程 检测系统
下载PDF
个性化质量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缪红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24期2284-2286,共3页
目的研究个性化质量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9月在我科行留置胃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1年10月采取个性化质量管理。结果一次性置入胃管的成功率由44.4%上升到83.3%,非计划性... 目的研究个性化质量管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9月在我科行留置胃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1年10月采取个性化质量管理。结果一次性置入胃管的成功率由44.4%上升到83.3%,非计划性拔管率由33.3%下降至6.7%。结论实施个性化质量管理护理,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置人胃管的成功搴,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质量管理 老年脑卒中患者 一次性置入胃管
下载PDF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雪明 刘孟 吴建贤 《中国康复》 2019年第9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生命体征平稳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生命体征平稳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站坐训练;2组患者均接受4周,每周5次,每次30min的坐站-站坐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平衡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及轨迹面积(COP-SL、COP-SA)、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及站坐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对称性(WBasym)。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CoP-SL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CoP-SA、BBS及MBI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及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的坐位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4周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WBasy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足负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完成站-坐转移所需的时间、健/患侧下肢负重、WBasym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足位 坐站 站坐 下肢负重 平衡 ADL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古晓琳 林献青 +1 位作者 阮丽英 韩飞 《智慧健康》 2022年第8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2020年4月1日-2020年11月30日,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偏瘫患者(n=62),根据患者实施的不同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34)实施良位肢体摆放与常规康复指导,...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2020年4月1日-2020年11月30日,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偏瘫患者(n=62),根据患者实施的不同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34)实施良位肢体摆放与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n=28)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良肢位摆放规范合格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良肢位摆放规范合格率为89.29%,对照组为67.6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别为92.86%、70.5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为(P<0.05)。结论对进行良肢位摆放干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良肢位摆放干预 PDCA循环管理模式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纪二丽 孙俊芳 刘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6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应用给予良肢位摆放,并贯穿康复全过程。通过Barthel指数分析方法作为工具,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率为2.94%,髋关节外旋率为5.88%,足下垂率为2.94%,足内翻率为2.94%,高于对照组(17.65%、23.53%、20.59%、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4周Barthel指数评分(57.73±11.15)与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68.13±10.46)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肢位具有较多的优点,操作方便、简单,还能够加快分离运动的进程,使进行治疗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完善,可见,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行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良肢位摆放 康复护理 品管圈 偏瘫 脑动力流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