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necrotizing 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被引量:1
1
作者 Jun-Xin Ma Lin-Nong Wang +2 位作者 Ru-Xia Zhou Yang Yu Tong-Xin D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5期682-686,共5页
AIM: To design, optimize and validate a rapid,internally controlle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test for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in the diagnosis of necrotizing 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M... AIM: To design, optimize and validate a rapid,internally controlle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test for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in the diagnosis of necrotizing 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METHODS: Tears alone or together with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from 30 patients(30 eyes)suspected of necrotizing 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were tested for HSV DNA by RT-PCR.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first visit and then on the subsequent 7, 14, 28, 42, and 56 d.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ere scored before treatment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SV concentration in the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and clinical scores.·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46.4%) in the corneal epithelium group before the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13.3%) in the tears group(P =0.006).There were 13 positive HSV patients before the therapy,the concentration of HSV DNA in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ears group(paired t-test, P =0.0397). Multilevel mixedeffects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group and the tears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049).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SV concentration in the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and clinical scores before the treatment(r =0.844, P〈 0.0001).· CONCLUSION: RT-PCR appears to be a powerful molecular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necrotizing 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crotizingherpes stromal keratitis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rneal epithelium scrapings TEARS
下载PDF
Expression profile of microRNA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vealed by high throughput quantitative RT-PCR microarray 被引量:3
2
作者 Han-Xing Tong Yu-Hong Zhou +11 位作者 Ying-Yong Hou Yong Zhang Yuan Huang Bin Xie Jiong-Yuan Wang Quan Jiang Jun-Yi He Ye-Bo Shao Wu-Mei Han Ruo-Ying Tan Jun Zhu Wei-Qi L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9期5843-5855,共13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RNA(miRNA) expression profil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tissues that could serve as a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GIST detection.METHODS: We performed a quantitative rea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RNA(miRNA) expression profil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tissues that could serve as a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GIST detection.METHODS: We performed a quantitativ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1888 miRNAs in a sample set that included 54 GIST tissue samples.RESULTS: We found that dysregulation of several miRNAs may be related to the malignant potential of GISTs. Six of these miRNAs, hsa-let-7c, miR-218,miR-488#, miR-4683, miR-34c-5p and miR-4773, were selected as the final list of biomarkers to separate the malignant GISTs(M group) from the benign GISTs(B group). In addition, MiR-29b-2#, hsa-let-7c, miR-891 b, miR-218, miR-204, miR-204-3p, miR-628-5p,miR-744, miR-29c#, miR-625 and miR-196 a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borderline(BO group) and M groups. There were 11 common miRNAs selected to separate the benign and borderline(BB) group from the M group, including hsa-let-7c, miR-218, miR-628-5p,miR-204-3p, miR-204, miR-891 b, miR-488#, miR-145,miR-891 a, miR-34c-5p and miR-196 a.CONCLUSION: The identified miRNAs appear tobe novel biomarkers to distinguish malignant from benign GISTs,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GIST oncogenesis and progression,and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ST sub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ICRORNAS MICROARRAY analysis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Diagnosis
下载PDF
小续命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3
作者 张建平 王震 +1 位作者 王文 刘章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3期2123-2129,共7页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商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8例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94例,男4...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商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8例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94例,男48例、女46例,年龄(67.50±6.23)岁,病程(7.21±1.15)h,基底节、大脑、小脑病变分别为58、27、9例;研究组94例,男49例、女45例,年龄(67.00±8.46)岁,病程(7.14±1.04)h,基底节、大脑、小脑病变分别为59、25、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小续命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28 d。对比治疗前与治疗28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28 d后,对照组和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13.00±2.64)分、(9.50±1.71)分]、NIHSS评分[(9.50±1.76)分、(6.00±1.21)分]及GFAP[(5.02±1.25)μg/L、(4.21±0.98)μg/L]、MCP-1[(112.28±10.29)μg/L、(92.58±7.41)μg/L]、Hcy[(15.25±2.67)μmol/L、(8.56±2.21)μmol/L]、CRP[(10.50±2.12)mg/L、(6.89±1.24)mg/L]、MDA[(7.58±1.05)mol/L、(5.42±1.12)mol/L]、全血高切黏度[(4.85±1.23)mPa/s、(2.58±1.05)mPa/s]、全血低切黏度[(16.45±3.56)mPa/s、(10.89±1.98)mPa/s]、血浆黏度[(1.56±0.19)mPa/s、(1.35±0.15)mPa/s]、FIB[(3.25±0.47)g/L、(2.68±0.35)g/L]、D-D[(1.91±0.29)mg/L、(1.39±0.26)mg/L]均低于治疗前(均P<0.001),且研究组更低(均P<0.001);对照组和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65.00±9.35)分、(74.50±8.76)分]及SDF-1[(502.94±29.32)μg/L、(550.75±30.56)μg/L]、BDNF[(4.52±0.61)μg/L、(5.68±0.55)μg/L]、SOD[(5.13±0.65)U/ml、(6.56±0.38)U/ml]、GSH-Px[(34.32±6.87)mmol/L、(45.21±7.59)mmol/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01),且研究组更高(均P<0.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3.62%,88/94)高于对照组(75.53%,71/94)(χ^(2)=11.783,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小续命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风火上扰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病情,提升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续命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风火上饶型 氧化应激反应 血液流变学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下载PDF
Pancreatic cancer and its stroma: A conspiracy theory 被引量:11
4
作者 Zhihong Xu Srinivasa P Pothula +1 位作者 Jeremy S Wilson Minoti V Apt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2期11216-11229,共14页
Pancreatic cancer is characterised by a prominent desmoplastic/stromal reaction tha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until recent times. Given that treatments focusing o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lone have failed to sig... Pancreatic cancer is characterised by a prominent desmoplastic/stromal reaction tha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until recent times. Given that treatments focusing o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alone have fail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 outcome over many decades, research efforts have now moved to understand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stromal reaction and its role in cancer progression. In this regard, our Group was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cells(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PSCs) that produced the collagenous stroma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cells interacted closely with cancer cells to facilitate local tumour growth and distant metastasis. Evidence is accumulating to indicate that stromal PSCs may also mediate angiogenesis, immune evasion and the well known resistance of pancreatic cancer to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se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and the stroma in pancreatic cancer biologyand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being developed to target the stroma in a bid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is devastating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ic cancer stromal reaction Tumour-stroma interactions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METASTASIS
下载PDF
血管形成和间质反应对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莉 宗永生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12-15,共4页
本文用粘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鼻咽癌(NPC)组织中血管形成和间质反应对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癌中与炎症粘膜中血管在质和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癌中血管密度增加与血管壁发育不成熟呈平行关系。癌细胞间变程度与血... 本文用粘液组化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鼻咽癌(NPC)组织中血管形成和间质反应对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癌中与炎症粘膜中血管在质和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癌中血管密度增加与血管壁发育不成熟呈平行关系。癌细胞间变程度与血管密度的增加呈正相关,而巢内淋巴细胞(LC)的浸润量与血管密度呈反相关。在明显纤维组织增生中,血管密度增加为主,但也可见到缺乏血管形成的硬化性间质,转移病例原发灶中血管形成增多。上述结果提示间变的癌细胞诱导血管形成的能力增加,相反当癌巢内LC浸润增多时,间质血管形成密度减少,提示LC浸润可能在抑制癌细胞释放TAF过程中起作用。间质纤维化,血管化提供癌生长条件,而缺乏血管的硬化性间质有限制癌生长的作用,癌中血管形成为其转移提供了阻力量小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生物学行为 血管形成 间质反应
下载PDF
乳腺癌间质反应的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志宇 何之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4期669-671,共3页
乳腺间质微环境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乳腺癌间质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的研究对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判断、周边浸润范围的评估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乳腺... 乳腺间质微环境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乳腺癌间质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的研究对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判断、周边浸润范围的评估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乳腺癌间质反应的形成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环境 间质反应X线乳腺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体外蜕膜化及其与腺体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芳婷 宋天保 王介东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4-288,共5页
体外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待基质细胞生长融合后,加入孕酮刺激,使其蜕膜化。结果显示,孕酮(progesterone,P)组基质细胞胞体变大、变圆,尤以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体外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体细胞,待基质细胞生长融合后,加入孕酮刺激,使其蜕膜化。结果显示,孕酮(progesterone,P)组基质细胞胞体变大、变圆,尤以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组显著。用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培养液中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发现,培养d17~20PRL分泌量达到高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基质细胞PRL免疫反应阳性。在此基础上,将同期培养的腺细胞匀浆液加入到已蜕膜化的基质细胞中,结果发现,在加入腺体匀浆液3d后蜕膜细胞胞体变小,PRL分泌量减少,而对照组的PRL产量则递增。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腺细胞对蜕膜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方式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基质细胞 腺体 蜕膜化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亚楠 苗儒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8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GIST患者,均给予400 mg/d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并观察治疗的近期效果、生存分析[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GIST患者,均给予400 mg/d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并观察治疗的近期效果、生存分析[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1、3年的生存率]和毒副反应。结果 56例均可评价治疗效果,其中获完全缓解(CR)者6例(10.71%),部分缓解(PR)者35例(62.50%),稳定(SD)者8例(14.29%),有效率(RR)为73.21%,疾病控制率(DCR)为87.50%;截至随访结束,PFS及OS均未达到,且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4.5%;全组毒副反应多为Ⅰ~Ⅱ级,且其中发生率≥10%的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下降(94.64%)、食欲减退(92.86%)、皮肤黏膜水肿(89.29%)、乏力(87.50%)、腹泻(76.79%)、恶心呕吐(66.07%)、肌肉酸痛(57.14%)、皮疹(35.71%)、血小板下降(26.79%)、肝功能损害(21.43%)和血红蛋白下降(16.07%);此外毒副反应Ⅲ级共有11例,未有Ⅳ级报道。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有效,安全性较好,但对于少数出现Ⅲ级毒副反应患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 疗效 毒副反应
下载PDF
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冯菲 门琼 +4 位作者 刘伟强 马大烈 吴瑾瑜 施媛 姚永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03-706,F0004,共5页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nestin的表达,分析nestin在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116例GIST石蜡标本及其中22例GIST新鲜组织标本中nestin的表达。结果1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nestin的表达,分析nestin在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116例GIST石蜡标本及其中22例GIST新鲜组织标本中nestin的表达。结果116例GIST石蜡标本中,104例(89.7%)nestin阳性表达。53例良性GIST中,47例(88.7%)nestin阳性表达;63例恶性GIST中,57例(90.5%)nestin阳性表达;良、恶性GIST nesti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22例GIST新鲜组织标本中均有nestin的表达,且表达量强于正常胃肠道组织。结论GIST中有中间丝蛋白nestin的高表达,nestin可作为敏感且可靠的诊断GIST的标记物之一,但不能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NESTIN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蛋白印迹法
下载PDF
P16表达缺失与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占考 姜忠敏 +2 位作者 何滔 贾文娟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P16 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与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16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P16表达水... 目的:探讨P16 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与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16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P16表达水平与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核增殖指数、肿瘤细胞的侵袭危险性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预后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P16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21/39,冰冻组织)、51.3%(20/39,冰冻组织)和51.4%(37/72,石蜡组织),不同侵袭危险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随着侵袭危险性的增高,其表达率呈下降趋势;且与核增殖指数Ki-67表达及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P16表达缺失与胃肠道间质瘤的浸润进展有关;P16 mRNA和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P16 免疫组织化学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乳腺癌间质反应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牛娜 张杰 张式暖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5期929-931,共3页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深入及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乳腺癌间质反应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扩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为乳腺癌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也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综述乳腺癌间...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深入及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乳腺癌间质反应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扩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为乳腺癌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也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综述乳腺癌间质反应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间质反应 分子生物学 预后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肺癌间质成分的超微结构研究
12
作者 杭振镳 魏于全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22-325,共4页
作者通过对33例肺癌组织间质成分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肺癌细胞对其周围的基板及基质具有破坏作用,同时间质成分对肺癌细胞的浸润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性改变,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癌细胞周围常见成熟的肌纤维母细胞,... 作者通过对33例肺癌组织间质成分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肺癌细胞对其周围的基板及基质具有破坏作用,同时间质成分对肺癌细胞的浸润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性改变,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癌细胞周围常见成熟的肌纤维母细胞,早期的肌纤维母细胞、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及静止的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常与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接触。文内,作者还对间质反应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间质成分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忠敏 成元华 王淑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4-78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6%(38/66)和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平滑肌肿瘤及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与其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表达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L1可作为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胃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外源性IL-3cDNA导入骨髓基质细胞及对造血的调控作用
14
作者 袁良平 粟永萍 +8 位作者 程天民 刘林 郑华金 王延江 蒲晓允 艾国平 刘晓红 瞿红云 李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948-950,共3页
目的 探索将外源性IL-3cDNA导入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将小鼠IL-3cDNA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上,然后将重组的IL-3 cDNA用脂质体转染到包装细胞PA317上,G418筛选后得到抗性克... 目的 探索将外源性IL-3cDNA导入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将小鼠IL-3cDNA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上,然后将重组的IL-3 cDNA用脂质体转染到包装细胞PA317上,G418筛选后得到抗性克隆,将含病毒的上清液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检测pLXSN上的NeoR基因及转入的IL-3基因。同时观察了转染pLXSN/IL-3的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骨髓 CFU-GM形成的影响,并测定其对造血因子依赖株 NFS-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将含重组子 pLXSN-IL-3和空载体pLXSN的病毒培养上清感染 BMS,前者用 PCR扩增出500 bp和170 bp(NeoR)的条带,后者仅扩增出 170 bp。转染pLXSN/IL-3的基质细胞上清液有促进小鼠骨髓CFU-GM增殖的作用,与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外源性的IL-3基因及pLXSN上的NeoR已整合到骨髓基质细胞基因组DNA中,并促进造血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 基质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造血细胞增殖 骨髓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Maspin、uPA、VEGF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忠敏 张亮 +3 位作者 张力东 李宝江 郑末 孙雅静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Maspin、uPA、VEGF和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GIST组织中Maspin、uPA、VEGF及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指标表达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Maspin与...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Maspin、uPA、VEGF和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GIST组织中Maspin、uPA、VEGF及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指标表达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Maspin与uPA、VEGF、VEGF-C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42例GIST组织中,Maspin、uPA、VEGF和VEGF-C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61.9%(26/42)、64.3%(27/42)、59.5%(25/42)和54.8%(23/42)。逆转录PCR检测显示,Maspin、uPA、VEGF和VEGF-C mRNA在GIST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与其相应蛋白表达的趋势基本一致。随着GIST侵袭危险性增加,Maspin表达显著降低,uPA蛋白及VEGF、VEGF-C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而uPA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GIST出现复发转移,Maspin表达显著降低,VEGF和VEGF-C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uP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Maspin与uPA、VEGF、VEGF-C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9,P<0.05;r=-0.312,P<0.05;r=-0.292,P<0.05)。结论 Maspin表达下调或缺失促进uPA、VEGF和VEGF-C表达上调在GIST演进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4种蛋白均有可能是预测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辅助因子;Maspin基因有可能是GIST靶向治疗新的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MASPIN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老年大鼠受压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艳 张穗 +2 位作者 陈慧敏 刁波 熊毅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4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老年压疮大鼠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老年压疮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只SPF级雄性老年SD大鼠(喂养16个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均行10%水合氟醛麻醉;模型组承受46kPa压力12h...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老年压疮大鼠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老年压疮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只SPF级雄性老年SD大鼠(喂养16个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均行10%水合氟醛麻醉;模型组承受46kPa压力12h诱导Ⅲ期压疮形成;对照组不受压。两组均实施安乐死后取标本。观察受压皮肤肌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肌组织中SDF-1、白细胞介素-6(IL-6)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结果电镜下模型组疮缘皮下结缔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蜡样变性、自溶。模型组SDF-1、IL-6及MP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老年大鼠受压皮肤肌肉组织中SDF-1含量明显增高,其可介导炎症反应,对压疮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大鼠 压疮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炎症反应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东 刘来有 +2 位作者 武展雄 孙海钰 刘越连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84-488,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质细胞,探索大鼠骨髓间质细胞体外诱导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培养、扩增,检查细胞活力。应用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β-巯基乙醇(-βME)对细胞诱导分化,行大体观察,6 h后免疫组织化鉴定神...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质细胞,探索大鼠骨髓间质细胞体外诱导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细胞培养、扩增,检查细胞活力。应用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β-巯基乙醇(-βME)对细胞诱导分化,行大体观察,6 h后免疫组织化鉴定神经丝蛋白(NF-200)、神经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并用RT-PCR鉴定NF-200、NSE和GFAP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用BDNF、-βME单独或者共同诱导3 h,骨髓间质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6 h后神经细胞标记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且BDNF+-βME组诱导率最高。结论BDNF和-βME能协同刺激大鼠骨髓间质细胞转化并分化为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细胞 神经元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硫酸钙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骨过程中B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华 田学忠 +3 位作者 魏均强 唐佩福 王岩 张伯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5期374-377,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硫酸钙(CS)对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成骨基因改变的影响,以明确CS促进骨形成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BMSC,随机分为2组,第1周均用成骨诱导液培养,实验组在第2周改以含CS的成... 目的探讨硫酸钙(CS)对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成骨基因改变的影响,以明确CS促进骨形成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BMSC,随机分为2组,第1周均用成骨诱导液培养,实验组在第2周改以含CS的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而对照组仍继续使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实验第14天收集细胞,进行RNA的抽提、纯化和质量检测,并合成cD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细胞爬片后,用含或不含CS的成骨诱导培养液分别连续培养hBMS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细胞均生长并缓慢增殖,细胞生长形态和矿化结节形成情况分别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无显著区别。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MP-2和VEGF相对表达量均增高(P<0.05)。结论 CS可能具有潜在的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骨形成,与含CS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BMSC成骨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成骨机制
下载PDF
37例晚期肿瘤患者苹果酸舒尼替尼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护理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剑霞 《护理学报》 2013年第17期29-31,共3页
苹果酸舒尼替尼为新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类药物,对37例肿瘤患者采用单药口服的治疗方法,治疗中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9例,皮疹5例,疲劳8例,恶心、呕吐7例,血压升高7例,白细胞减少3例,血小板减少2例,红细胞减少1例,出血3例,肝毒性3例,血栓... 苹果酸舒尼替尼为新型的分子靶向治疗类药物,对37例肿瘤患者采用单药口服的治疗方法,治疗中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9例,皮疹5例,疲劳8例,恶心、呕吐7例,血压升高7例,白细胞减少3例,血小板减少2例,红细胞减少1例,出血3例,肝毒性3例,血栓1例。认为用药过程中,重点是给予早期的皮肤护理干预,适当的饮食调护,避免外伤和碰撞引起出血,预防感染;密切监测血压、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心功能变化,合理进行药物梯度剂量的调整,以确保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酸舒尼替尼 肾癌 胃肠间质瘤 肺癌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Pin1与CyclinD1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子成 陈清 +3 位作者 翁晓源 杨振荣 陈惠忠 周永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检测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in1和Cyclin D1蛋白在... 目的检测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in1和Cyclin D1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率[64.7%(55/85),42.3%(36/85)]高于癌旁组织[26.7%(4/15),6.7%(1/15)];Pin1和Cyclin D1 m RNA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量为癌旁组织中的7.03倍和5.53倍。Pin1蛋白及m RNA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与GIST的NIH分级和肿瘤直径大小有关(均P<0.05)。GIST组织中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in1与Cyclin D1蛋白和m RNA在GIST中表达增加,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PIN1 CYCLIND1 免疫组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