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and assembly of abundant and rare taxa in Zaopei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Daqu and pit mud:from microbial ecology to Baijiu brewing microeco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Yu Mu Jun Huang +5 位作者 Rongqing Zhou Suyi Zhang Hui Qin Hanlan Tang Qianglin Pan Huifang T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439-1452,共14页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aopei,especially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rare taxa.Here,an experiment on industrial size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6 combinations(3 kinds of Daqu×2 kinds of PM)on the composition and assembly of different taxa,as well as the flavor profi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aopei's microbiota was composed of a few abundant taxa and enormous rare taxa,and rare bacterial and abundant fungal sub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ombination patterns.The assembly processes of abundant/rare taxa and bacterial/fungal communities were distinct,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mediated the balance between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rare bacteria assembly.Furthermore,specific combination patterns improved the flavor quality of Zaopei by enhancing th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are taxa,especially rare bacteria.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at rare bacteria might be the keystone in involvi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maintaining metabolic function,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rewing microbiota from the viewpoint of microbi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ugmented daqu Artificial pit mud Abundant and rare taxa Community assembly Metabolic function
下载PDF
Environment microorganism and mature daqu powder shaped microbial community formation in mechanically strong-flavor daqu
2
作者 Shuangping Liu Yu Zhou +4 位作者 Dongna Ma Suyi Zhang Yi Dong Xiu Zhang Jian Mao 《Food Bioscience》 SCIE 2023年第2期1000-1009,共10页
Daqu is the fermenting starter in Chinese Baijiu brewing,contributing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enzymes and flavor substances to the grain fermentation.Traditional daqu is produced in open environment where environmen... Daqu is the fermenting starter in Chinese Baijiu brewing,contributing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enzymes and flavor substances to the grain fermentation.Traditional daqu is produced in open environment whe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icrobiota are critical to daqu and Baijiu quality.Mechaniz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Baijiu production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mechanized environment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on daqu production.Many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e.g.Acetobacter,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were distributed in the process environment,including indoor air,tube and equipment surfaces,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initial bacterial/fungal composition in daqu(71.62%/28.47%)along with mature daqu powder(21.1%/61.65%).Our results also showed daqu microbiota formatio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The initial microorganisms produced large amounts of organic acids(19.24 g/kg)and bioheat(58.3◦C)during early fermentation stage,leading to a rapid temperature rise and water loss under the stacking process.Mature daqu powder mainly provided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for fermentation stages during and after temperature rise,including Thermoactinomyces,Thermoascus,Thermomyces,Rhizomucor and Rhizopus,which produced enzymes and amino nitrogen for Baijiu fermentation,also ensuring stable microbiota among process batches.This work revealed the origi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strong-flavor daqu and showed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daqu fermentation was created during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production process by adding mature daqu powder during daqu brick making and sprinkling it in the workshop,by which product quality was guarant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ally strong-flavor daqu Chinese Baijiu starter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 Correlation analysis Source tracking
原文传递
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daqus CICC 10681的DNA(G+C)含量分析
3
作者 张欣 姚粟 +3 位作者 刘洋 刘勇 张露 程池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通过热变性温度法(Tm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daqus)CICC 10681的(G+C)摩尔分数进行了分析,完善其遗传学特征。并对Tm法和HPLC法这两种常规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T... 通过热变性温度法(Tm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大曲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daqus)CICC 10681的(G+C)摩尔分数进行了分析,完善其遗传学特征。并对Tm法和HPLC法这两种常规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Tm法和HPLC法得到的CICC 10681(G+C)摩尔分数分别为47.0%(Tm)和49.3%(HPLC),与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相近,并且与已报道的高温放线菌属的(G+C)摩尔分数范围一致,符合高温放线菌低(G+C)摩尔分数的特征;与Tm法相比,HPLC法得到的(G+C)摩尔分数更准确,适合用于对微生物菌株(G+C)摩尔分数的分类学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高温放线菌CICC10681 (G+C)摩尔分数 分析方法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Yeasts from Luzhou Flavor Daqu 被引量:3
4
作者 Xinzhi Cao Jianming You +2 位作者 Hongmei Ming Jia Liu Linsheng Ren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年第5期307-310,共4页
A yeast strain had been isolated by dilution-plate from the Daqu samples in our study.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 strain of Rhodotorula aurantiac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micromorphologi... A yeast strain had been isolated by dilution-plate from the Daqu samples in our study.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 strain of Rhodotorula aurantiac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micr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biolog identific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qu YEAST SEPARATION BIOLOG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下载PDF
Production of microbial oils co-fermented by Trichoderma.koningii and Trichosporon cutaneum with Daqu distiller's grains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新社 陆步诗 唐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738-1743,共6页
Abstract: Daqu distiller's grains were co-fermented as raw materials by Trichoderma.koningii and Trichosporon cutaneum to produce microbial oils, which can provide raw materials for bio-diesel development. The singl... Abstract: Daqu distiller's grains were co-fermented as raw materials by Trichoderma.koningii and Trichosporon cutaneum to produce microbial oils, which can provide raw materials for bio-diesel development. The single factor tes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atio of strains, inoculum size, culture temperature and culture time on the production of microbial oils. The best process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by orthogonal test through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microbial oils in produ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crobial oils content of the co-fermented product under the ratio of Trichoderma.koningii to Trichosporon cutaneum of 1:1, the inoculum size of strains of 11% at 28 ℃ for 6 d is 7.15 g/L.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duction of microbial oils co-fermented by Trichoderma.koningii and Trichosporon cutaneum with Daqu distiller's grains is possible.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reuse of Daqu distiller's grains and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qu distiller's grains Trichoderma.koningii Trichosporon cutaneum CO-FERMENTATION microbial oils
下载PDF
基于纯培养和超高深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茅台镇两企业高温大曲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荣 侯强川 +3 位作者 田龙新 刘菊珍 周加平 郭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5,共8页
以茅台镇不同酒厂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对高温大曲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发现,分离的212株芽孢杆菌主要为77株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39株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和19株... 以茅台镇不同酒厂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对高温大曲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发现,分离的212株芽孢杆菌主要为77株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39株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和19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等。通过宏基因组Binning技术共获得55个高质量基因组,其中有18个疑似新菌株,分别为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sp.和Weissella sp.等。菌群结构分析表明,高温大曲中的主要菌属分别为Desmospora sp. 8437、B. sonorensis和B. amyloliquefaciens等,其中A酒厂在B. sonorensis和B. amyloliquefaciens等的相对丰度显著较低(P<0.05)。A酒厂高温大曲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低于B酒厂(P<0.05),且两者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功能方面,A酒厂高温大曲中丰度较高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相关,而B酒厂高温大曲中丰度较高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与L-鼠李糖的降解相关。由此可见,本研究对后续发酵工艺的改良和优良菌株的筛选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纯培养技术 宏基因组 芽孢杆菌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不同制曲季节浓香型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
7
作者 刘孟华 陈仪 +3 位作者 樊科权 唐清兰 徐姿静 徐占成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82-85,116,共5页
本文以不同制曲季节的剑南春大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复杂,不同制曲季节的剑南春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下的优势真菌主要分布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 本文以不同制曲季节的剑南春大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复杂,不同制曲季节的剑南春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下的优势真菌主要分布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剑南春大曲的绝对优势真菌。属水平下的优势真菌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假丝酵母属(Candida)、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isis)、根霉属(Rhizopus)和红曲霉属(Monascu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假丝酵母属(Candida)等微生物随大曲入室温度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且不同季节大曲的理化性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为生产优质浓香型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高通量测序 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清香型白酒大曲中产酯化酶微生物分离筛选及鉴定
8
作者 刘小改 马美荣 +3 位作者 李洪媛 马东硕 王小伟 张坤 《酿酒科技》 2024年第3期53-58,73,共7页
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纯化高产酯化酶的微生物菌株,经过初筛、复筛,最终得到1株细菌HXX7,其麸曲酯化力可达20.6 mg/g,具有较强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能力。对HXX7菌株及微观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发现HXX7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应用16S rDNA测序... 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纯化高产酯化酶的微生物菌株,经过初筛、复筛,最终得到1株细菌HXX7,其麸曲酯化力可达20.6 mg/g,具有较强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能力。对HXX7菌株及微观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发现HXX7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应用16S rDNA测序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HXX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大曲 酯化酶 乙酸乙酯 细菌 鉴定
下载PDF
高产糖化酶的扣囊复膜酵母菌株筛选及其在清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茜 陈晖 +5 位作者 何国庆 刘秀继 常煦 张彦 廖蓓 谢再斌 《酿酒科技》 2024年第12期71-76,共6页
为了减少清香型大曲的用量,降低用曲成本,采用浅盘固态发酵法,从9株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菌株(编号分别为Y1、Y2、Y3、Y4、Y5、Y6、Y7、Y8、Y9)中筛选出1株高产糖化酶的菌株,同时将筛选菌株与其他功能微生物进行复... 为了减少清香型大曲的用量,降低用曲成本,采用浅盘固态发酵法,从9株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菌株(编号分别为Y1、Y2、Y3、Y4、Y5、Y6、Y7、Y8、Y9)中筛选出1株高产糖化酶的菌株,同时将筛选菌株与其他功能微生物进行复配,形成清香型拟大曲(清香型复合功能菌),并以传统清香型大曲为对照,将其应用于清香型白酒酿造生产,分析原料出酒率、酒体总酸总酯、风味物质,并对酒样进行感官评价。研究表明,在降低用曲量的同时,清香型拟大曲和传统清香型大曲的原料出酒率接近,均为54%左右;在总酸总酯方面,拟大曲总酸含量高出清香型大曲77.8%;在乳酸乙酯方面,拟大曲含量高出清香型大曲201.6%;在高级醇方面,拟大曲的含量均低于清香型大曲,其中正丙醇减少了56.78%,异戊醇减少了18.6%;在感官品评方面,清香型拟大曲比传统清香型大曲的效果更佳,花香、果香、甜香更为明显,苦味、涩味、酸味均得到一定程度降低,酒精刺激感降低,使得酒体风味更加柔和协调。清香型拟大曲能够增加酒体中风味物质的含量,降低高级醇,使得原酒的花果香、甜香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可改善酒体的口感,提升酒体品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 扣囊复膜酵母 应用 清香型大曲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结构及其来源分析
10
作者 张红霞 徐岩 杜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2-49,共8页
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最难掌握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是环境微生物参与白酒发酵的“窗口”。真菌群落被认为是酱香型白酒糖化及产酒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旨在揭示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演替规律及可能来源,为管理和调控堆积发酵提... 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最难掌握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是环境微生物参与白酒发酵的“窗口”。真菌群落被认为是酱香型白酒糖化及产酒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旨在揭示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演替规律及可能来源,为管理和调控堆积发酵提供生物学依据。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并通过三相图和SourceTracker分析真菌来源和比例。结果表明,堆积过程中真菌多样性随时间延长显著下降,表明堆积过程对真菌的强烈选择作用。堆积过程的优势真菌主要包括:毕赤酵母属(Pichia,平均相对丰度82.75%)、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5.75%)、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2.75%)、曲霉属(Aspergillus,2.25%)和红曲霉属(Monascus,1.12%)等。溯源分析表明大曲(平均贡献比例33.14%)主要贡献霉菌等;操作环境(平均贡献比例66.71%)主要贡献酵母类微生物。该研究强调了堆积发酵对核心微生物的富集作用,大曲及操作环境共同贡献功能微生物的来源。该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酱香型白酒堆积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发酵 环境微生物 微生物来源 真菌群落 大曲
下载PDF
邯郸地区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与理化特性差异性分析
11
作者 王玉荣 侯强川 +5 位作者 田龙新 张振东 黄利科 孔金钊 郝光飞 郭壮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45,共10页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进行了解析,继而对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2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使用纯培养技术对细菌资源进行挖掘。测序结果表明,黄色高温大曲中Thermoactinomyces、Limosilactobacillus和...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进行了解析,继而对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对2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使用纯培养技术对细菌资源进行挖掘。测序结果表明,黄色高温大曲中Thermoactinomyces、Limosilactobacillus和Weissella的平均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分别为21.04%、14.30%和3.15%,Lentibacillus和Kroppenstedtia的平均相对含量显著偏低(P<0.05),分别为3.30%和2.81%,而其在黑色高温大曲中分别为1.93%、0.036%、0.027%、34.45%和20.75%。此外,LEfSe分析发现Thermoactinomyces和Lentibacillus可分别作为黄色和黑色高温大曲的生物标志物。理化指标测定显示,黄色高温大曲的水分含量、液化力、糖化力、酯化力和酒化力显著偏高(P<0.05),而酸度显著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优势细菌属与理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采用纯培养技术从高温大曲样品中共分离得到33株细菌菌株,鉴定为5个属的10个种,主要以Bacillus为主,且B.licheniformis为优势分离株,占分离株总数的30.30%。由此可见,2种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与理化指标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微生物与理化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细菌群落结构 理化指标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高温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及其感官特性解析
12
作者 王玉荣 侯强川 +5 位作者 田龙新 张振东 黄利科 孔金钊 郝光飞 郭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56-62,共7页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白色和黑色高温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风味和滋味品质进行了差异性解析,同时对其微生物群落与风味和滋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在白色高温大曲中Pichia的平均相对含量...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白色和黑色高温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风味和滋味品质进行了差异性解析,同时对其微生物群落与风味和滋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在白色高温大曲中Pichia的平均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Monascus的平均相对含量显著偏低(P<0.05),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9.62%和0.32%,而在黑色高温大曲中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3.17%和7.50%。此外,坐标分析、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表明2种类型高温大曲的微生物类群存在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发现,Pichia和Monascus可分别作为白色和黑色高温大曲的生物标志物。电子鼻结果显示,白色高温大曲中的烷烃类物质响应值显著高于黑色高温大曲(P<0.05)。电子舌结果显示,相较于黑色高温大曲,白色高温大曲的鲜味、丰度和咸味显著偏高(P<0.05),而酸味显著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温大曲优势真菌属与滋味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风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白色和黑色高温大曲的真菌类群和品质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高温大曲真菌类群与感官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结构 相关性
下载PDF
高温大曲中真菌类群解析及其风味品质评价
13
作者 王玉荣 高君 +4 位作者 雷炎 管桂坤 刘宇 侯强川 郭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5-231,239,共8页
该研究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陵地区高温大曲的真菌类群结构进行了解析,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其风味品质进行了评价,并探究了真菌属与风味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分析显示,15份高温大曲被分为2个聚类。α多样性分... 该研究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陵地区高温大曲的真菌类群结构进行了解析,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其风味品质进行了评价,并探究了真菌属与风味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分析显示,15份高温大曲被分为2个聚类。α多样性分析显示,较之聚类II,聚类I真菌类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极显著偏低(P<0.001)。属水平上,聚类I高温大曲中Thermomyces(嗜热真菌属)丰度极显著偏高(P<0.001),Aspergillus(曲霉属)丰度极显著偏低(P<0.001),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96.44%和1.47%,而在聚类II高温大曲中分别为46.60%和37.89%,且兰陵高温大曲中Thermomyces与Aspergillus之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P<0.001)。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较之聚类II,聚类I高温大曲中有机硫化物显著偏低(P<0.05)。多元统计学分析发现,聚类I高温大曲中Thermomyces丰度较高且芳香类物质含量丰富。由此表明,Thermomyces对高温大曲风味品质形成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MiSeq高通量测序 真菌类群结构 电子鼻 风味品质
下载PDF
曲虫主要类群、危害风险性及其防控研究现状
14
作者 李莉 罗秋成 +4 位作者 刘滕 符金京 姚小芳 张萌萌 刘永翔 《酿酒科技》 2024年第9期109-115,共7页
曲虫是指以酒曲为食的昆虫,其栖息在酒曲中,进行取食、排泄和繁殖等活动,对酒曲理化性质、酒品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白酒企业的巨大损失。因其种类多、繁殖快、个体小和善于隐蔽等适应性特点,在酒曲仓... 曲虫是指以酒曲为食的昆虫,其栖息在酒曲中,进行取食、排泄和繁殖等活动,对酒曲理化性质、酒品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白酒企业的巨大损失。因其种类多、繁殖快、个体小和善于隐蔽等适应性特点,在酒曲仓储中不易被发现,一旦猖獗繁殖,会引起酒曲仓库周围环境的仓储害虫滋生和惊扰民生等问题。为了明确曲虫发生情况和防治策略,本文从曲虫的主要种类、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和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曲虫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虫 主要种类 生物学习性 为害特点 管理现状
下载PDF
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紫萱 曾珊 +6 位作者 孙敏 沈才洪 熊燕飞 宋萍 童钰琴 杨雅琼 敖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历史悠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酿造工艺、原料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风味的白酒,迄今为止已根据其主体风味特征将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白酒风味成分在白酒组分中占比不多,对...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历史悠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酿造工艺、原料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风味的白酒,迄今为止已根据其主体风味特征将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白酒风味成分在白酒组分中占比不多,对白酒风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微量成分仅占1%~2%。白酒微量成分的提取、检测、分析对白酒的品质提高十分重要。由于白酒酿造过程工序复杂,可能出现不同批次风味不稳定性的问题。该文系统综述了不同香型白酒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及其影响因素,从样品处理、定性和定量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发展的风味物质主要检测方法,并对风味物质检测手段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风味物质检测技术创新,提高白酒现代化生产水平,以及稳定或改良白酒风味提供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风味 风味化合物检测 大曲 窖泥 糟醅
下载PDF
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一然 程寒 +4 位作者 孙敏 曾珊 沈才洪 杨雅琼 敖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其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酒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文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其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酒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文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窖泥、大曲及糟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此外,阐述了微生物群落对白酒风味品质的影响,以及白酒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为白酒酿造微生物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多样性 大曲 窖泥 糟醅
下载PDF
3种不同香型大曲细菌群落与酒曲及白酒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17
作者 剧慧栋 水小溪 +7 位作者 王宇 杜鑫 张文娜 秦丽云 贾玉婷 张东红 王贺 蒋瑞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288-296,共9页
目的分析清香、浓香、酱香3种不同香型白酒酒曲中细菌多样性与相应白酒及酒曲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贵州省酱香型高温大曲、四川省浓香型中温大曲、山西省清香型低温大曲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对... 目的分析清香、浓香、酱香3种不同香型白酒酒曲中细菌多样性与相应白酒及酒曲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贵州省酱香型高温大曲、四川省浓香型中温大曲、山西省清香型低温大曲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同时对不同酒曲的理化指标与菌群的相关性及酒曲所酿白酒的理化指标与菌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种酿酒酒曲中均有丰富的细菌类群但差异很大;浓香型酒曲的细菌多样性最高,酱香型酒曲次之,清香型酒曲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在酱香型酒曲中优势菌属为潘多拉菌属(Pandoraea)、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在浓香型酒曲中优势菌属为潘多拉菌属(Pandoraea)、泛菌属(Pantoe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在清香型酒曲中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泛菌属(Pantoe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通过对3种不同香型白酒和酒曲理化指标与酒曲中菌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等21种菌属与白酒中甲醇、总酸和总酯有显著相关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15种菌属与白酒中的固形物和杂醇油有显著相关性;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13种菌属与酒曲的发酵力、水分和糖化力有显著相关性,雷夫松氏菌属(Leifsonia)等9种菌属与酒曲的酯化力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不同种类酒曲中优势细菌类群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3种不同香型白酒和酒曲理化指标与特定菌属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发不同功能的酒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大曲 微生物 浓香 酱香 清香
下载PDF
高效定向驯化人工窖泥功能菌群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凤娇 黄钧 +2 位作者 周荣清 张宿义 秦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1-218,共8页
窖泥的质量和窖龄密切相关,且显著影响基酒的品质和产率。窖泥中功能菌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缩短优质人工窖泥(artificial pit mud,APM)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挖掘优良窖泥功能菌群资源,优化窖泥培养工艺是攻克发展障碍的... 窖泥的质量和窖龄密切相关,且显著影响基酒的品质和产率。窖泥中功能菌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缩短优质人工窖泥(artificial pit mud,APM)的生产周期迫在眉睫。挖掘优良窖泥功能菌群资源,优化窖泥培养工艺是攻克发展障碍的关键。研究了太空(taikong,TK)大曲对窖泥群落结构的影响特点,确定了百年窖龄泥是人工窖泥功能菌群的强化源。TK大曲驯化生产APM及发酵后窖泥(pit mud,PM)显著改善了窖泥群落结构及挥发性代谢组分,提高了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浓香型白酒酿造功能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和古菌,尤其是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les)的丰度显著增高了2~4倍,其中己酸和己酸乙酯是关键代谢物。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优质窖泥和大曲的人工窖泥培养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太空大曲 人工窖泥 功能菌群 挥发性代谢物
下载PDF
实验室规模大曲发酵虚拟仿真与控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靳光远 赵玉杰 +4 位作者 唐群勇 孙莹 周振苏 吴建峰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3-110,共8页
高温大曲制曲工艺在改造升级时,采用架子曲生产方式下顶温下降且维持困难,而现有控温策略仅考虑散热角度,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该研究从产热角度解析大曲升温机理,在20 L固态发酵体系,探讨通气(50、100、200 L/h)对大曲发酵产热的调控效... 高温大曲制曲工艺在改造升级时,采用架子曲生产方式下顶温下降且维持困难,而现有控温策略仅考虑散热角度,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该研究从产热角度解析大曲升温机理,在20 L固态发酵体系,探讨通气(50、100、200 L/h)对大曲发酵产热的调控效果。基于曲房热量平衡模型,基于COMSOL平台构建虚拟仿真,实现了大曲发酵的热量变化可视化。通过实验室培养箱制曲实验,对照组顶温52.23℃,通气50 L/h组顶温53.63℃,上升2.68%,通气100 L/h组顶温53.90℃,上升3.20%,通气200 L/h组顶温48.10℃,下降7.91%。经验证,对照组虚拟仿真效果较好,平均相对误差2.93%,相关系数R^(2)=0.97。而实验组仿真效果变差,证明了通气操作影响到了微生物代谢产热。研究基于虚拟仿真,结合散热和产热两个角度探讨了大曲温度的调控策略,证明了虚拟仿真技术在调控优化大曲发酵工艺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结论可为推进曲房固态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虚拟仿真 固态发酵 发酵热 发酵控制
下载PDF
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优良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麸曲制曲工艺研究
20
作者 张家辉 海超 陈国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99,共7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高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的霉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麸曲,并以糖化酶及液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高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的霉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麸曲,并以糖化酶及液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制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产糖化酶、液化酶性能优良的霉菌,编号为JW-3,经鉴定其为伞枝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使用伞枝横梗霉JW-3制作纯菌种麸曲的最佳制曲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91 h,水分含量55%。在此优化条件下,霉菌纯菌种麸曲的糖化酶活力为409.67 U/g,液化酶活力为1597.00 U/g,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霉菌 筛选 鉴定 麸曲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