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1
作者 ZHAO Mei-feng WANG De-g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1期3041-3057,共17页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has broad and far-reaching impacts on 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paid less attention on the eth...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has broad and far-reaching impacts on 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paid less attention o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fragil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arginal socio-economic contex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due to the dearth of reliable data.Based on the 2015 national 1%population sampling survey at the village/community scale,taking Yulong Naxi Autonomous County,Yunnan Province,China as the case stud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migration in Yulong Naxi Autonomous County exhibited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ggregation,population loss,migration direction,and migration activity;(2)the overal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migration exhibited a"layer+sector"pattern in Yulong Naxi Autonomous County:the first layer was active areas with net inflows(<20 km from the seat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the second layer was inactive areas(within 20–60 km of the seat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and the third layer was a mixed"layer+sector"zone(>60 km to the seat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comprised of inactive areas and active areas with net outflows;(3)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migration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s includ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ical factors had i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igration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Regional contexts ethnic minority area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Sur vival Pressure in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the Biandan Mountain Area
2
作者 Zhou Zhengxu Feng Jicheng Li M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6年第4期64-73,共10页
During the farming era, people were living under remarkable survival pressure, which was even harder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unique land morphology. In t... During the farming era, people were living under remarkable survival pressure, which was even harder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unique land morphology. In this situation, the ancestors of Buyi ethnic group living in the Biandan Mountain Area gave priority to a reasonable response to the survival pressure when they started their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When choosing settlement location, they fully took into account the mountain forms,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lley plateaus. In addition, they considered the valley plateau as the key element while building the "mountain-water-paddy fi eld-woods-village" settlement organism through the general layou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fter a long-lasting evolution, the settlement space was constantly improved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adjustments to nature, responses to wars, and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Han people. As a result, attractive human settlements are fi nally formed in this mountainou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al pressure settlem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human settlements ethnic minority Biandan mountain area
原文传递
脱贫民族地区韧性乡村建设:逻辑、测度与进路
3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乡村 脱贫民族地区 评价体系 大湘西地区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4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我国民族八省区旅游发展与区域韧性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5
作者 何佳萌 李啸虎 +1 位作者 康梓蝶 董美玲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1-71,共11页
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的相关指标数据建立旅游发展与区域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旅游发展与区域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索了影响其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 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的相关指标数据建立旅游发展与区域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旅游发展与区域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索了影响其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八省区旅游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各省区旅游发展综合值大致相近,且均在2019年达到峰值;(2)民族八省区的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逐年上升,且社会韧性增长速度高于经济韧性和生态韧性;(3)民族八省区旅游发展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是旅游与区域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此,我国民族八省区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加强环保建设,依托自身地质资源和环境优势努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发展 区域韧性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地方立法研究(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华袁媛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0-35,共6页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传承的载体,也是开发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指引,而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所...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传承的载体,也是开发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指引,而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难、少数民族非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非遗进行开发利用的期望则彰显了在国家非遗法框架下以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立法推进非遗工作的必然性。这样的立法具有上位法的制度空间、也有大量先行实践的立法先例、更有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下载PDF
四川民族地区师范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探索实践——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7
作者 李久东 吴文权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发展困境,地方师范院校应坚持走“应用转型发展”道路,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施路径,深入探索,寻求破解之道。阿坝师范学院在师范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培根铸魂,... 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发展困境,地方师范院校应坚持走“应用转型发展”道路,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施路径,深入探索,寻求破解之道。阿坝师范学院在师范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培根铸魂,突出职业能力;基于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考量,构建融合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构建立德树人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融通,促进知识建构、能力生成”为思路,构建“四年全程不间断、目标主题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一体两翼”贯通、融合一二三课堂,发挥课程综合育人效力;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共建基地、共育学生、共同教研、共建教材、共促就业、共育师资”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师范人才 协同育人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优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8
作者 李婷婷 王洋 盘璇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边疆民族地区,该地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 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边疆民族地区,该地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加强、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以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为关键,增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性,进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意义 问题 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月娥 袁杰萍 舒瀚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第9期5-10,共6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方式。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民族地方的职责与使命。文章以武陵山民族地区8所高校图书馆为例,就其阅读推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存...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方式。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民族地方的职责与使命。文章以武陵山民族地区8所高校图书馆为例,就其阅读推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即构建完善的阅读推广运行体系、建立科学的阅读推广长效机制、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六维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乡村文化振兴 武陵山民族地区
下载PDF
师范生暑期支教对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研究——以保山学院为例
10
作者 范华凤 戴铁军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暑期支教是师范生体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对留守儿童表达关爱的具体行动。云南省保山学院教育学院连续5年开展暑期师范生送教下乡关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志愿活动,让师范生初步感受课... 暑期支教是师范生体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对留守儿童表达关爱的具体行动。云南省保山学院教育学院连续5年开展暑期师范生送教下乡关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志愿活动,让师范生初步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带给留守儿童关心与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成长成才,探索出一条政府、高校、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与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暑期支教 边疆少数民族 留守儿童
下载PDF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以武陵山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庆功 唐义 肖希明 《中国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4,共17页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4省1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行田野调查,总结该地区总分馆建设现状和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借...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4省1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行田野调查,总结该地区总分馆建设现状和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借鉴人类社会学理论分析影响总分馆治理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出未来基层图书馆尤其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总分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调研发现,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治理制度建设滞后、因地制宜实践程度较低、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有待规范化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建设整体薄弱等突出问题;影响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治理体制、政策执行者个人及运行机制等。研究提出,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要以总分馆制为抓手,构建总分馆治理制度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新模式;完善总分馆制的运行机制,提高总分馆制运行效率;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图书馆馆员职业使命和专业能力。图3。表3。参考文献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图书馆 民族地区 总分馆 治理效能 高质量发展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探析——基于对青海省两所高校的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珂珂 狄文婧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84-97,共14页
为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效果,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采用自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整体表现量表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青海省两所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 为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效果,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采用自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整体表现量表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青海省两所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师范生在师德养成教育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随教育培养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两所高校为提升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效果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师范生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受到学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评价方式的制约,还受到社会支持不足等多方面影响。据此建议:以学校为主体,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德养成教育氛围;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课程共同体,发挥“大思政”的协同作用;持续推进实践育人,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师德养成教育场域协同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养成 师德养成教育 师范生 民族地区 西部地区 高等学校 本科院校
下载PDF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责任”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寿文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通过配套立法、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而无法依赖法院的司法裁判加以实施;其“法律责任”内容隐含在备案审查、公职人员惩戒等相关法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条件模式”的法律 法律责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的现代化及使命意识的培养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慧琼 陈一铭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155,170,共9页
师范生公费教育是由各级政府主导,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为目的的重要政策。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预备力量,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自洽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锚... 师范生公费教育是由各级政府主导,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水平为目的的重要政策。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育的重要预备力量,其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自洽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锚点在教师现代化。当前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薄弱环节在民族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而乡村教师严重流失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扎根并促进民族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赋予公费师范生的使命担当。具体来说,公费师范生的使命意识的时代意蕴包括促进乡村社会在地化发展的社会使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人使命,促进乡村教育高质化发展的教育使命。通过调查发现,公费师范生现代化使命意识整体向好,但是部分学生存在使命意识仍显薄弱、现代化认知存有模糊、教学过程出现“离地化”等问题。以向农性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以在地化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以自觉性为目标,提高自我效能等是培养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使命意识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使命意识 公费师范生 乡村教育 民族地区 在地化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康区政治秩序建构与社会制度的历史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海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7,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央政府对康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渐将之纳入省县制度的框架。作为边地多民族省份,省制在康区的施行存在特殊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国民政府将民族问题定位为地方问题,以地方自治解决康区土司问题,并对农奴制度进行初... 20世纪上半叶,中央政府对康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渐将之纳入省县制度的框架。作为边地多民族省份,省制在康区的施行存在特殊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国民政府将民族问题定位为地方问题,以地方自治解决康区土司问题,并对农奴制度进行初步改革。由于受康藏局势的影响以及阶级局限性,国民政府没有对农奴制度、土司制度所依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康巴精英格桑泽仁则从族裔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废除省制建立自治地方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康区的制度架构。民主改革后,康区社会制度实现了全面转型,这是近代康藏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康区 地方自治 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就业对策研究
16
作者 李童 谢欣 黄锁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1期29-32,共4页
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旗帜。研究生教育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响应国家对于培养高等人才的战略需求,高等院校在近些年不断扩大研究生的... 教育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旗帜。研究生教育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响应国家对于培养高等人才的战略需求,高等院校在近些年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的影响,就业问题尤为凸显。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就业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 研究生 就业问题 就业对策
下载PDF
山地户外旅游对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例
17
作者 龚剑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第4期92-96,133,共6页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自由式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西南地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效益,得出山地户外旅游对四姑娘...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自由式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西南地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效益,得出山地户外旅游对四姑娘山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总结出发展山地户外旅游应注重教育化水平的提升和政府支持引导等带动民族地区山地户外旅游发展,最后提出对山地户外旅游发展和建设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户外旅游 民族地区 四姑娘山
下载PDF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同伴信任和自尊的关系研究——以大理州M中学为例
18
作者 张雅伦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为了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同伴信任与自尊水平的现状,探讨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同伴信任对自尊的影响,选取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M中学52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同伴信任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初... 为了解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同伴信任与自尊水平的现状,探讨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同伴信任对自尊的影响,选取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M中学52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同伴信任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初中生同伴信任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在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关系及家庭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自尊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在独生与否、留守与否、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关系、家庭收入以及母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初中生 同伴信任 自尊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垂直地带传统聚落选址特征及分异研究
19
作者 李睿达 杨林梅 +1 位作者 程海帆 胡荣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年第2期76-88,共13页
高山纵谷区受到严苛的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显著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对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以往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表征人文环境的民族属性,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德钦-维西段... 高山纵谷区受到严苛的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显著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对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以往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表征人文环境的民族属性,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德钦-维西段传统聚落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00余个自然村进行选址特征及其分异总结。结果表明:①海拔、地形、气候条件和民族属性对聚落选址具有显著影响;②根据聚类分析所得的四种聚落选址类型分别为高半山型干寒平坡单民族聚落、中半山型干温坡地民族聚落、河谷型干热小阶地单民族聚落以及复合型暖湿大阶地多民族聚落;③不同聚落形成了具有垂直和水平差异的景观格局以及不同民族适应地形、气候的聚落生计特点。文章进一步识别了高山纵谷地带聚落在垂直和水平维度的适应性规律,强调聚落在进行选址营建时充分融入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智慧,实现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垂直地带性 少数民族聚落 空间分异 选址特征 适应性
下载PDF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史慧颖 张庆林 范丰慧 《民族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32-36,共5页
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 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认同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