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伤寒论》柴胡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吴梓敬 张涛 +1 位作者 杜世凡 邵琳琳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6期148-153,共6页
目的:比较《伤寒论》柴胡剂在现代临床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柴胡剂临床使用的特点与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近5年《伤寒论》柴胡剂的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并结合不同疾病的特点分析柴胡剂的现代临... 目的:比较《伤寒论》柴胡剂在现代临床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柴胡剂临床使用的特点与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近5年《伤寒论》柴胡剂的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并结合不同疾病的特点分析柴胡剂的现代临床应用。结果:共检索文献2 076篇,纳入研究1 458篇,应用于外感类疾病有101篇,涉及杂病有1 357篇。主要涉及的疾病分类依次为消化系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疾病、肿瘤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小柴胡汤在消化系疾病(24.03%)、呼吸系疾病(19.33%)中使用频率最高,在呼吸系疾病的使用显著高于其他柴胡剂,文献115篇;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疾病(55.23%)、内分泌疾病(13.40%)中使用最多,在消化系疾病的使用显著高于其他柴胡剂,文献169篇;柴胡桂枝汤在神经精神疾病中使用最多,占比21.33%;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消化系疾病中使用最多,占比33.5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神经精神(53.33%)、心血管疾病(23.19%)中使用最多,文献数分别为184篇、80篇,均高于其他柴胡剂;四逆散在消化系疾病(55.36%)、神经精神类疾病(14.59%)中使用最多,在消化系疾病的使用比例高于其他柴胡剂。结论:《伤寒论》柴胡剂的现代临床应用已不局限于外感疾病,因病机类似可广泛应用于杂病治疗。柴胡剂在不同类型疾病的应用存在明显差异,故仍具有探索其病机异同以及拓展临床应用范围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剂 《伤寒论》 临床研究 比较研究 方证
下载PDF
《伤寒论》仲景不用黄芪的思考
3
作者 张琦 邢亦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黄芪是一味经典的补气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然而,仲景诸方中仅有七方运用黄芪,且均出自《金匮要略》。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言“仲景治伤寒绝不用黄芪”,仲景《伤寒论》中为何不用黄芪,或蕴含深意。文章从东汉以前典籍对黄芪的认识入手,以... 黄芪是一味经典的补气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然而,仲景诸方中仅有七方运用黄芪,且均出自《金匮要略》。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言“仲景治伤寒绝不用黄芪”,仲景《伤寒论》中为何不用黄芪,或蕴含深意。文章从东汉以前典籍对黄芪的认识入手,以仲景用黄芪的情境为基,剖析仲景不用黄芪的原因,以管窥仲景用药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伤寒论 张仲景 理论探讨
下载PDF
黄星垣研究员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赜
4
作者 杜磊 成恋恋 +2 位作者 任毅 何德英 徐健众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455-1457,共3页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伤寒论》 中医药治疗 清热解毒法 黄星垣
下载PDF
从接受学隐含读者角度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体例
5
作者 赵东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1期226-229,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明能够探求《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则会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益良多,指出作者张仲景心目中所设定的隐含读者即理想读者,是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不... 《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明能够探求《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则会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益良多,指出作者张仲景心目中所设定的隐含读者即理想读者,是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内容与理论上与《黄帝内经》相联系,也能找到隐含读者对此书行文与体例的影响。其中的提纲式内容,联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与本书其他内容。条文体的设置,则可调动隐含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中医理论将不同条文以各种方式联系、填充,而且能以条文间不同的对比、结合方式来最大化展示细节,说明脉证及病因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学 隐含读者 《伤寒论》 内容体例
下载PDF
经方中白术应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白晨志 孙凤一 +1 位作者 崔家祥 王洪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204-207,共4页
通过查阅文献,从《伤寒论》所用术的种类、用量、主治证候、配伍等方面探究仲景白术应用规律,发现仲景用白术一般常用量为2~3两,针对病机不同也有4两与6铢的特殊用量,多用于补脾止疼痛、健脾利小便、升清止泄利。而在配伍上,与茯苓相伍... 通过查阅文献,从《伤寒论》所用术的种类、用量、主治证候、配伍等方面探究仲景白术应用规律,发现仲景用白术一般常用量为2~3两,针对病机不同也有4两与6铢的特殊用量,多用于补脾止疼痛、健脾利小便、升清止泄利。而在配伍上,与茯苓相伍共奏健脾止痛、利水渗湿之功;与桂枝配伍则可温阳利水、调畅气机;合芍药则能抑木扶土、健脾止痛;与附子相配可益火补土,温脾暖肾。同时,与桂枝、芍药、附子等配伍又可以起到温阳利水调畅气机、抑木扶土温暖脾肾等作用。白术应用广泛,配伍精妙,理圆法活,充分体现出仲景爱用、善用白术,顾护中土的学术思想。通过对白术在《伤寒论》经方应用规律研究,以冀为进一步研究仲景用药特色,深化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配伍规律 伤寒论 经方研究
下载PDF
从《伤寒论》合病并病理论探讨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旭鹏 任圆圆 +2 位作者 谢娜 卢伟 范开亮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1期1949-1952,共4页
脓毒症具有高费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死亡及危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是脓毒症的主要临床事件。尽管脓毒症在2016年才被新定义,人们对于脓毒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们对于脓... 脓毒症具有高费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死亡及危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是脓毒症的主要临床事件。尽管脓毒症在2016年才被新定义,人们对于脓毒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们对于脓毒症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机制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进一步探索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机制,是现今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治疗的关键。本文以《伤寒论》合病并病理论为切入点,阐明了合病并病和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从合病并病探讨中医对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以期为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从而减少了临床病死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合病并病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张志聪三阳阳明病浅析
8
作者 郝亚非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79-482,489,共5页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紧密联系,二者共同决定了脏腑经络的生理机制及病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阳阳明病 伤寒论 阳明病 六经气化 张志聪 伤寒论集注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下载PDF
《伤寒论》正虚外感的证治思想探讨
9
作者 王培屹 张晓虹 +3 位作者 张诗晓 李启勇 陶旺 孙杰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27-29,共3页
人体正气强弱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正虚外感从古至今都是医者不断探讨的命题。《伤寒论》不仅总结了正虚外感疾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还记载了很多扶正祛邪的方药,为后世医家开拓了以扶正祛邪为法的诊疗道路。作者将基于《伤寒论》,从... 人体正气强弱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正虚外感从古至今都是医者不断探讨的命题。《伤寒论》不仅总结了正虚外感疾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还记载了很多扶正祛邪的方药,为后世医家开拓了以扶正祛邪为法的诊疗道路。作者将基于《伤寒论》,从六经角度出发探析张仲景治疗正虚外感疾病的思想,并例举相关临床运用研究,为临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正虚外感类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正虚 外感 扶正祛邪
下载PDF
《伤寒论》辨治失眠浅析
10
作者 任海峰 任艳丽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664-667,共4页
失眠,《伤寒论》一书中将其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张仲景对失眠的辨证论治颇有卓见,并创制了多首后世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等。因失眠相关条文散布全书,使后学者不便掌握,现通... 失眠,《伤寒论》一书中将其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张仲景对失眠的辨证论治颇有卓见,并创制了多首后世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等。因失眠相关条文散布全书,使后学者不便掌握,现通过整理,总结归纳失眠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分析其中对于失眠的辨治思想,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失眠 张仲景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对应性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汪萌 闫永红 +3 位作者 邹慧琴 朱广伟 赵婷 吴浩忠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研究经方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方法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为载体,用5... 目的研究经方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芍药甘草汤功能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方法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为载体,用5个不同配伍组分的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陈列检测法测定含量。结果不同配伍的芍药甘草汤9种药效组分为(mg/ml):《伤寒论》方为1.92、0.90、3.51、0.53、8.35、3.16、0.77、0.77和0.15;《传信适用方》为0.92、0.45、1.62、0.37、0.78、0.34、0.06、0.10和0.01;《朱氏集验方》一为1.59、0.82、3.28、0.49、3.15、1.10、0.27、0.44和0.08;《朱氏集验方》二为1.14、0.52、2.12、0.41、2.92、0.97、0.22、0.36、0.06;《魏氏家藏方》为1.38、0.59、2.70、0.43、2.40、0.35、0.06、0.10和0.01;《医门八法》方为1.52、0.67、2.91、0.45、3.00、1.07、0.24、0.42和0.07。结论 1.9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为:《伤寒论》方>《朱氏集验方》一>《医门八法》方;《朱氏集验方》二中的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魏氏家藏方》,而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含量>《魏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方中9种药效组分含量最低。2.配伍不同,药效组分总量和比例也不同,临床疗效也各异:《伤寒论》方药效组分总量为20.06 mg/ml,用于止痛;《朱氏集验方》一药效组分总量为11.216 mg/ml,用于消渴;《朱氏集验方》二药效组分总量为8.72 mg/ml,用于治脚弱无力;《传信适用方》药效组分总量为4.65 mg/ml,用于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魏氏家藏方》药效组分总量为8.02 mg/ml,用于治湿热脚气;《医门八法》方药效组分总量为10.35 mg/ml,用于治胃气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药效组分 对应性研究 变化规律
下载PDF
立足《内经》与《伤寒论》,再探扶正祛邪治则 被引量:28
12
作者 江丹 林明欣 +1 位作者 李红 朱章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267-268,共2页
中医学之理法有千变,方药有万化,然医道虽繁,约之"邪正"而已,故临证之时,论治之际宜执简驭繁,以"邪正"为导向,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此乃执两端而驭全盘之准绳。邪正内涵阐发于《内经》,扶正祛邪治则落实... 中医学之理法有千变,方药有万化,然医道虽繁,约之"邪正"而已,故临证之时,论治之际宜执简驭繁,以"邪正"为导向,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此乃执两端而驭全盘之准绳。邪正内涵阐发于《内经》,扶正祛邪治则落实于《伤寒论》,扶正祛邪精蕴继承于后世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祛邪 内经 伤寒论
下载PDF
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伤寒论》经方煎煮工艺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钟娜娜 吴思平 +2 位作者 周泽琴 胡梁及 朱盛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22-424,共3页
对《伤寒论》的经方汤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所载其成方制剂煎煮工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伤寒论》对汤剂加水量、煮取量有明确规定,而《中国药典》对伤寒论制剂加水量、煮取量规定不明确;《伤寒论》原... 对《伤寒论》的经方汤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所载其成方制剂煎煮工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伤寒论》对汤剂加水量、煮取量有明确规定,而《中国药典》对伤寒论制剂加水量、煮取量规定不明确;《伤寒论》原汤剂煎煮时间从14~65 min不等,而《中国药典》相应制剂累计煎煮时间均在3 h以上;《伤寒论》原汤剂皆只煎煮1次,而《中国药典》制剂煎煮达2~3次;《伤寒论》麻黄、葛根规定先煎,而《中国药典》对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葛根芩连片均未注明先煎操作。以上差异的存在提示在对从传统著作中挖掘出的古方进行现代化工艺研究时要研究并比较传统制剂的经验,要以传统制剂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经方 汤剂 煎煮工艺
下载PDF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国骏 刘恩顺 +1 位作者 王东强 刘春香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99-300,共2页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但在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论述之中,却对其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运用。现从气机升降相因与病气上下相传两方面对《伤寒论》条文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冀于加深和促进...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但在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论述之中,却对其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运用。现从气机升降相因与病气上下相传两方面对《伤寒论》条文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冀于加深和促进对肺肠关系的理解及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肺肠相关 肺病及肠 肠病及肺
下载PDF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竹兰 肖相如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6-908,共3页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煎煮工艺 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致重 刘颖恒 +1 位作者 黎家恒 唐德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16,共4页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 ,“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 ,使两者对峙起来 ,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 ,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 ,“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 ,使两者对峙起来 ,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 ,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 ,《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 ,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 ;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 ,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 ,其本质是相通的 ,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这一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 ,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理论体系 中医病理学
下载PDF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竹兰 肖相如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3-435,共3页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汤剂 加水量 剂量 煎煮
下载PDF
六经便秘证治辨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启鸿 张凯玲 蔡华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236-2239,2247,共5页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伤寒论》中涉及便秘治疗有70余条,尽显医圣张仲景治秘的高超技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变皆可致秘,然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伤寒论》中涉及便秘治疗有70余条,尽显医圣张仲景治秘的高超技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变皆可致秘,然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便秘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便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便秘 六经
下载PDF
《伤寒论》方药计量中重量单位的考察 被引量:17
19
作者 何丽清 傅延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9期19-21,共3页
分析《伤寒论》方药计量的继承与发展过程,认为《伤寒论》方药剂量以重量单位为主,其中"两""钱""分"各有不同含义。
关键词 《伤寒论》 计量 重量单位
下载PDF
从药到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方证辨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思毅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504-506,共3页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小柴胡汤 神农本草经 方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