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方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从文本考察和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主旨,把它从《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以“... 从文本考察和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主旨,把它从《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以“致知在格物”为主题改造和重新诠释《大学》,目的在明了“吾心之全体大用”。这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同时更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过程,是出于其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朱熹这一学术创新有得有失,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文本 礼学 理学 格物致知
下载PDF
阳明学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论蕺山学派格物思想的哲学义蕴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32,共8页
学界向来视阳明学为尊德性之学、朱子学为道问学之学。但其实在阳明学派内部也有独特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蕺山学派刘宗周、黄宗羲师徒即为其中代表人物。其理论开展途径有三个步骤:(1)针对江右王门与王畿的辩论困境,刘宗周提出物至善无恶... 学界向来视阳明学为尊德性之学、朱子学为道问学之学。但其实在阳明学派内部也有独特的道问学开展途径,蕺山学派刘宗周、黄宗羲师徒即为其中代表人物。其理论开展途径有三个步骤:(1)针对江右王门与王畿的辩论困境,刘宗周提出物至善无恶说,确立物的本体论地位,以保障心体的真正安立;(2)刘宗周提出气一元论和诚意说,把人引向更为广大的天地自然秩序,为物至善说奠定哲学基础;(3)黄宗羲通过诠释其师门学术,实现从性命之学向经史之学的学术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道问学 格物
下载PDF
胡宏“致知”和“自反”的道德修养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谷嘉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0-94,共5页
胡宏“致知”和“自反”的道德修养论是他伦理思想的实施系统。“致知”意在说明道德人格不能自发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反”意在说明人的道德品性必须经过自觉的磨练,在道德矛盾运动中经受考验。
关键词 道德修养 “致知” 格物 “自反” 寡欲 自律
下载PDF
格物致知:一个永恒的教育理想——黄晓慧博士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序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甫全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3-6,21,共5页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知识的栖息地 教育理想
下载PDF
朱熹治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向清 周攀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4-80,共7页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三是格致的治学方法,体现为对程颐"格物致知"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四是务实的治学特点,体现为"下学而上达"的治学追求、通经以明理的治经特色和返本开新的路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治道 格致法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论朱程理学对宋代丝织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世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1,共6页
朱程理学不仅制约着宋人的思想与行为,它的核心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宋代丝织工艺的创作,使得宋代丝织艺术一改唐人的浪漫气质与诗意华章的美学追求,转而走上了文质彬彬的道路,强调的是一种典雅秀丽、理性文静的美。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人着... 朱程理学不仅制约着宋人的思想与行为,它的核心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宋代丝织工艺的创作,使得宋代丝织艺术一改唐人的浪漫气质与诗意华章的美学追求,转而走上了文质彬彬的道路,强调的是一种典雅秀丽、理性文静的美。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人着装观念的转变,而且也促进了宋代丝织工艺的改革与创新,比如缂丝、刺绣与织锦工艺等。宋代缂丝创新了掼戗、构戗、结戗、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以及参和戗等一些新技法。而刺绣工艺在宋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亦能做到"格物致知"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宋代 丝织工艺 缂丝 刺绣 格物致知 心物观 色彩观 着装观
下载PDF
方物,《山海经》的分类编码 被引量:4
7
作者 叶舒宪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20-30,共11页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名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名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成对事物利害的认识,并进而创立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从“方物”到“方神”以致于“方人”,都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同体现,甚至与此相关的“旗”。“族”等概念,也都反映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的分类义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方物 分类编码 类物 格物
下载PDF
《医古文》教学中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
8
作者 魏飞跃 曾晓进 蔡莹 《医学教育探索》 2008年第12期1250-1251,共2页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探讨当下医古文教学改革思路、方法及其意义。倡导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其创造兴趣,形成"格物致知"和"合理怀疑"的学风。
关键词 医古文 格物致知 创新
下载PDF
格物致知意义生成的多元维度
9
作者 冷天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6-8,共3页
《大学》文本"格物致知"意义的缺乏,为后人留下了较大的诠释空间;汉字的多义性使得"格物致知"的意义生成呈现出多元的维度,在时间中展开为哲学史中诸家的诠释意义;诠释的前理解则是基于孔子的仁智合一、生知学知的... 《大学》文本"格物致知"意义的缺乏,为后人留下了较大的诠释空间;汉字的多义性使得"格物致知"的意义生成呈现出多元的维度,在时间中展开为哲学史中诸家的诠释意义;诠释的前理解则是基于孔子的仁智合一、生知学知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能知与所知 意义生成
下载PDF
太谷学派的三教心法:“格物致知”释论
10
作者 王学钧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1-86,共6页
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他们释“格物”为合二为一之“合”,既以之指导人生,也以之构成合二为一的文化史观和世界观,主张建构和谐的世界。
关键词 太谷学派 三教合一 格物致知
下载PDF
“格物致知”释义的历史演进及现代意义
11
作者 刘松 陈斌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历代思想家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中体味格物致知的哲学真谛、领会格物致知的生存智慧、疏解当代人的生命困惑,帮助当代人建构人生信仰的理性航标,重塑科学理性的认知思维。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儒家 理学 理性
下载PDF
格致与乡土审美——以浙江民间绘画为例
12
作者 陈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7-111,共5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交流和内外同化的过程不断加剧,本土文化和传统意识减弱,在与西方同质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乡土审美认同感的逐渐降低。新时期,中国的乡土审美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乡土文化的外化,是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交流和内外同化的过程不断加剧,本土文化和传统意识减弱,在与西方同质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乡土审美认同感的逐渐降低。新时期,中国的乡土审美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乡土文化的外化,是某一地区或某一个阶层对美的基本认识。在浙江地区,浙江民间绘画特色鲜明,其作者大多来自乡村和海岛,对事物的描绘来源于生活的日常性。通过对浙江民间绘画中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的分析和比较,以格致之方法探索民间绘画的审美规律和趣味,推演出乡土审美与个人修身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此勾勒出以格致学说的方法展开对乡土审美的表达方式基本模式,为民间绘画的本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致 民间绘画 乡土审美
下载PDF
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
13
作者 刘宏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8-21,共4页
《大学》是儒家经典文本之一。朱熹(朱子)、王守仁(阳明)、刘宗周(蕺山)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都从《大学》中汲取营养以服务于自己的儒学体系,并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朱子将《大学》的主旨定位在"格物",阳明将其定位... 《大学》是儒家经典文本之一。朱熹(朱子)、王守仁(阳明)、刘宗周(蕺山)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都从《大学》中汲取营养以服务于自己的儒学体系,并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朱子将《大学》的主旨定位在"格物",阳明将其定位在"致知",蕺山将其定位在"诚意"。三位思想家对于同一部经典之主旨的不同定位,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为学致思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格物 致知 诚意
下载PDF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14
作者 郭媛 《天中学刊》 2022年第4期54-65,共12页
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共计36篇,与“格物致知”“以物观物”等理学观点和思维模式密切联系。朱熹等人在“格物致知”等理学观点影响下,能够在其咏物赋中通过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体现其对“心道合一”心态的向往和对“孔颜乐处”“曾点之境... 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共计36篇,与“格物致知”“以物观物”等理学观点和思维模式密切联系。朱熹等人在“格物致知”等理学观点影响下,能够在其咏物赋中通过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体现其对“心道合一”心态的向往和对“孔颜乐处”“曾点之境”美好道德境界的追求;在“以物观物”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杨万里、陈傅良、薛季宣能够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他们的济世热情,在辞赋“体物写志”“劝百讽一”的辞赋功能中抒发其入世情怀,践行其事功理念。两宋理学家咏物赋较文学家而言,能够凸显理趣韵致,更加呈现平易自然的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咏物赋 格物致知 以物观物 平淡自然
下载PDF
论儒家道德认知方式及其现实借鉴价值
15
作者 游毅文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己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认知方式,反映了儒家高度重视道德认知方式的研究,形成一整套关于道德认知方式的理论。儒家的道德认知方式,对于培养道德人格,推进公民道德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公民道德自律意识...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己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认知方式,反映了儒家高度重视道德认知方式的研究,形成一整套关于道德认知方式的理论。儒家的道德认知方式,对于培养道德人格,推进公民道德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公民道德自律意识具有较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认知方式 格物致知 推己及人 反求诸己
下载PDF
屠仁守《格致谱》考
16
作者 孙玉玲 刘卫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7-90,共4页
《格致谱》初成于约1874年,定稿于1900年,初刻于1902年。《格致谱》是我国第一部辑录格致学语录的著作。屠仁守在该著作中提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命题,丰富了传统格致学的内涵。
关键词 屠仁守 格致谱 格物致知 清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