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Microclimate and Spatial Layout of Street Canyons in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of Beijing
1
作者 HE Shuang YANG 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83-89,共7页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an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new districts have been built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old town of cities has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by people and its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an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new districts have been built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old town of cities has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by people and its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harsh. The old town usually has diversified space and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ld town, the street canyon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ettlements is a public space where people communicate and do activiti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microclimate-based improvement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old tow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ix typical street canyons in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explo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canyon. Microclimat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 speed, and solar radiation were measured on the spot in summer. These factors were combined with two microclimate assessment indexes of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 and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 to evaluate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the mean value comparis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microclimate factor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patial layout of microclimate includ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anyon, the ratio of the canyon height to canyon width, and green coverage of the canyon, and an in-depth study was made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canyon.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and microclimate improvement in the old town, so 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residents in the old t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stupa Temple Street canyon Microclimate Spatial layout Actual measurement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Architectural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Form between Two Religious Buildings in Brasilia: The Cathedral and the Tibetan Stupa
2
作者 Claudia Estrela Porto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3年第9期1092-1110,共19页
Brasilia, born of the urban plan by Lficio Costa and of the unexpected concrete structural forms designed by Oscar Niemeyer, knew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forms that came from the country's religious syncretism. This ... Brasilia, born of the urban plan by Lficio Costa and of the unexpected concrete structural forms designed by Oscar Niemeyer, knew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forms that came from the country's religious syncretism.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are, through religious symbolism, structural forms and architectural spaces, two sacred monuments: The cathedral of Brasilia (1958-1967) and the stupa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Center, inaugurated in 2006. The millenary construction form of the stupa, one of the primordial sacred structures for all Buddhism traditions, the sacred symbol of enlightenment, must obey some construction rules according to its lineage's Buddhist tradition. In this way, the stupa is the opposite of a strong and fearless structural form embodied in the cathedral, with its 16 revolution hyperboloid concrete pillars and its subterranean entrance. Although built in concrete both are unusual forms of architecture with distinct spatial conception and sculptural form structures. While respecting religious differences, it is noticeable a real commitment between form and structure, volume and religious symbolism. At the conclusion, it is perceivable how distinct forms--the Cathedral and the Stupa--can respond in analog manners to the necessity of a gathering space where visitors go in search of expressing their faith. Along with them, Buddhism and Catholicism are rooted in Brazil's new capi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gious architecture structural form cathedral stupa.
下载PDF
贵霜帝国与中国西域地区佛塔建筑的联系和分殊
3
作者 张超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54-163,193,共11页
贵霜帝国时期的城市建筑中,现保存较多的是宗教建筑,在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佛教建筑群。贵霜国王建立的如乌什库尔、伽腻沙普尔、哈旺和实沈等城市的出土遗迹中,以建造技巧高超的佛塔建筑最有代表性。本文以... 贵霜帝国时期的城市建筑中,现保存较多的是宗教建筑,在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佛教建筑群。贵霜国王建立的如乌什库尔、伽腻沙普尔、哈旺和实沈等城市的出土遗迹中,以建造技巧高超的佛塔建筑最有代表性。本文以北印度和巴基斯坦考古发掘的贵霜帝国时期佛塔为例,分析贵霜帝国佛塔建筑的特点、佛塔的结构设计和所使用的建材,通过对比我国西域地区的佛塔遗迹,研究认为我国西域地区佛塔其建筑结构和外形同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塔建筑存在较深的渊源:中国西域地区佛教建筑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了贵霜帝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东传过程中,佛塔的结构设计和所使用的建材具有中亚或西域的本土特征,在传入中国内地后,西域佛塔也吸收了内地建筑文化的因素,反映了西域佛塔复杂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霜帝国 佛塔 建筑 西域地区
下载PDF
西藏昂仁县白日吾其佛塔建筑风格与艺术特征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罗伯特·维塔利 仁青卓玛(译) 完么东智(译)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64-76,124,共14页
14世纪初至15世纪末,印度波罗风格及尼泊尔风格在后藏拉堆南北和阿里贡唐等地极为盛行,对西藏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地质考古研究和发现的史料记载,发现西藏早期修建的白日吾其佛塔、觉囊佛塔、江本墨切佛塔及江孜大佛塔... 14世纪初至15世纪末,印度波罗风格及尼泊尔风格在后藏拉堆南北和阿里贡唐等地极为盛行,对西藏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地质考古研究和发现的史料记载,发现西藏早期修建的白日吾其佛塔、觉囊佛塔、江本墨切佛塔及江孜大佛塔等吉祥多门佛塔类的建造风格不仅运用了印度波罗风格、尼泊尔风格、萨迦风格,还参考了彼时“元代宫廷”的建筑及造像风格。此文以白日吾其佛塔为例,重点研究了其建造背景、建筑布局、建筑艺术风格特征及来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日吾其佛塔 波罗风格 尼泊尔风格 艺术特征
下载PDF
麦积山第140窟天人佛塔图考析
5
作者 张铭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了自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佛塔图 背屏式造像 北周
下载PDF
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晓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72,共10页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对楼兰八面体佛塔进行了复原,归纳出八面体佛塔从犍陀罗到中国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楼兰 佛塔
下载PDF
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 被引量:5
7
作者 栾睿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81,共5页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塔又称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交河密教随本地佛教的消亡而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河 塔林 密教 五佛曼陀罗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早期楼阁式佛塔形制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3-128,共6页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砖佛塔明显源于古印度西北广为流行的高层佛塔,中国佛塔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楼阁式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基于信仰观念引导宗教艺术的看法,汉代神仙好楼居的传统思想,使得犍陀罗佛塔得以比附仙人所居的木作高楼得以在中国安家落户。宗教信仰的类同性,其重要性,远在单纯型制模仿改造之上,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楼阁式佛塔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另外,什邡画像中与佛塔并置的三宝柱被辨识出来,同时也构成上述观念的一个重要证据。作为早期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物,什邡佛塔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印佛塔型制演变、中国汉代神仙信仰以及佛教初传中国的重大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文化 什邡佛塔画像砖 楼阁式佛塔 窣堵坡建筑 犍陀罗艺术 早期道教 神仙信仰
下载PDF
日本出土的吴越国钱俶造铜阿育王塔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天跃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98-105,共8页
五代吴越国(907~978年)国王钱俶所造铜阿育王塔在东亚诸国的传播,是10世纪佛教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形制、图像、意义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日本出土的钱俶造乙卯岁(955年)铜阿育王塔和镰仓时代的金铜... 五代吴越国(907~978年)国王钱俶所造铜阿育王塔在东亚诸国的传播,是10世纪佛教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形制、图像、意义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日本出土的钱俶造乙卯岁(955年)铜阿育王塔和镰仓时代的金铜宝箧印塔等实物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对钱俶造塔流传日本的历史过程,抵达日本之后如何与本土信仰结合,如何纳藏和供养作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与之相关的日本镰仓时代金铜宝箧印塔的形制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国 钱傲 铜阿育王塔 镰仓时代 金铜宝箧印塔
下载PDF
早期印度佛教美术的华盖图像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同标 《艺术探索》 2015年第5期18-36,共19页
古印度象征王侯身份和权势的"五威仪"中,尤以伞盖为代表。伞盖本为遮阳蔽雨的实用器具,后转为王仪标志,美称为"华盖"。早期印度佛教图像中的"华盖"既表示释迦牟尼的世俗身份为迦毗罗卫王子,又表示他是极... 古印度象征王侯身份和权势的"五威仪"中,尤以伞盖为代表。伞盖本为遮阳蔽雨的实用器具,后转为王仪标志,美称为"华盖"。早期印度佛教图像中的"华盖"既表示释迦牟尼的世俗身份为迦毗罗卫王子,又表示他是极受人尊重的出家僧侣,其思想底层是极易被忽视的王权意识。而在中国汉晋时期,华盖与神仙方术系统联系密切,多用于道教性质的仪式和图像,与王权无关。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长江流域出现的华盖楼阁和华盖佛像,及汉桓帝设华盖之座并祠浮图、老子的文献记载,表现了中国当时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华盖的理解,既显示了把佛陀视为神仙的基本态度,又意味着印度华盖作为图像原型的主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盖 窣堵波佛塔 华盖佛像 华盖楼阁 神仙方术
下载PDF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之佛本生窣堵波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尚勇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8,共11页
《大唐西域记》所载与佛本生故事相关的窣堵波,凡十七处,文中选择了其中的五处,通过与相关佛教经典及印度文献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些遗迹都是某一佛本生故事的最初上演之地,亦皆反映了相关经典的戏剧表演背景。六群比丘表演佛本生戏剧的事... 《大唐西域记》所载与佛本生故事相关的窣堵波,凡十七处,文中选择了其中的五处,通过与相关佛教经典及印度文献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些遗迹都是某一佛本生故事的最初上演之地,亦皆反映了相关经典的戏剧表演背景。六群比丘表演佛本生戏剧的事实,说明本生经可能都是在相关戏剧表演的基础上形成文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率堵波 戏剧背景
下载PDF
隋唐丝路文化传播中须弥座图像适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令贵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68,共5页
须弥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象征须弥山宇宙空间观,在隋唐时期从塔座延伸至殿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级制度中。文章从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出发,研究隋唐丝路文化传播中须弥座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文化表现,通过案例研究和类型分析其形制及... 须弥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象征须弥山宇宙空间观,在隋唐时期从塔座延伸至殿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级制度中。文章从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出发,研究隋唐丝路文化传播中须弥座作为媒介融合演进的文化表现,通过案例研究和类型分析其形制及纹饰的图像演变,进一步佐证丝路艺术呈现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融合趋势。须弥座在隋唐时期从塔座到殿座的适应表明,传播的载体和动力是影响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佛塔为其发展演变提供传播媒介基础,涅槃学说的广泛传播为其奠定了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 文化传播 须弥座 佛塔 涅槃 文化适应
下载PDF
吐蕃塔形墓的起源与原始塔葬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41-145,共5页
文章通过吐蕃塔形墓考古材料的分类研究,把各类吐蕃塔形墓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文化形态上,早期塔形墓是由原始苯教的丧葬文化发展而来;晚期则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关键词 吐蕃 塔形墓 塔葬
下载PDF
甘肃永昌县花大门藏传佛教石刻塔群遗址考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光建 张振华 黎大祥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8,F0002,共5页
甘肃省永昌县花大门石刻塔群遗址是一处西夏、元、明时期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塔群遗址。该处石刻塔群时间跨度长,形制功能多样独特。按照功能可分为安置僧侣骨灰的石刻舍利塔、瘗埋僧人遗骨的瘗窟和信徒刻画的功德塔。同类遗址在宁夏、... 甘肃省永昌县花大门石刻塔群遗址是一处西夏、元、明时期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塔群遗址。该处石刻塔群时间跨度长,形制功能多样独特。按照功能可分为安置僧侣骨灰的石刻舍利塔、瘗埋僧人遗骨的瘗窟和信徒刻画的功德塔。同类遗址在宁夏、内蒙古、青海以及甘肃其它地区都有发现,该石刻塔群遗址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在河西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昌县 花大门石刻塔遗址 西夏至明 舍利塔 功德塔
下载PDF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石刻重构中的图像与复原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文 《艺术探索》 2016年第3期75-91,共17页
通过对七宝台石刻造像的图像排列组合等问题的讨论,初步认为光宅寺七宝台很可能是一座五层方形土木石结构的舍利佛塔。石刻图像意义则体现了释迦舍利法身所具有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永恒的时间、空间序列,以此作为载体祈愿武则天摆脱... 通过对七宝台石刻造像的图像排列组合等问题的讨论,初步认为光宅寺七宝台很可能是一座五层方形土木石结构的舍利佛塔。石刻图像意义则体现了释迦舍利法身所具有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永恒的时间、空间序列,以此作为载体祈愿武则天摆脱生死轮回,能像释迦精神一样周而复始、永恒不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宅寺 七宝台 舍利塔
下载PDF
中国古塔的儒释道文化意蕴钩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24-30,共7页
塔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类型。它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从古印度的堵坡到现代千姿百态的塔的变迁 ,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特征。其中 ,儒、佛。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历程 核心内容 特征 变迁 形象 道文化 类型 意蕴
下载PDF
西安土门村出土善业泥像考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青 《文博》 2017年第4期90-94,89,共6页
1956年在西安土门村南一处唐代遗址发掘善业泥300余件,这是目前已知的出土唐代善业泥数量最大的一批。这批善业泥入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年来未有做过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批善业泥像进行整理研究并对出土地点做以考证。
关键词 土门村 善业泥 考证
下载PDF
北京古塔考略(二)——长椿寺鏒金多宝佛塔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建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对明代长椿寺金多宝佛塔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并参考与其有关的史料 ,对金多宝佛塔的造型及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北京 古塔 长椿寺 参金多宝佛塔 佛教造像 米万钟 造型特色 艺术特色 金属制作工艺
下载PDF
山东兖州兴隆塔碑刻录文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孝忠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4-21,共8页
兴隆塔碑刻全面记载康熙年间重建该塔的人物,有利于研究清代职官和清代佛教政策。统治者已将佛教事务管理权牢牢控制在手中。碑刻与方志结合可理清兴隆塔重建经过,足见当时兖州佛教之兴盛。嘉礻右八年碑刻应不是宋代原碑。
关键词 山东佛教 清代职官 僧官 金一凤 舍利塔
下载PDF
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的历史主义美学风格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礼锡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12,共3页
具有历史主义美学风格的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其塔顶与塔心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印度佛教传统建筑文化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文化特色,以及这两种文化相互交流,融为一体的形体建制,充分展示了古代佛塔建筑的珍贵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 广德寺 多宝佛塔 历史主义美学 艺术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