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动量词“番”的语义演变
1
作者 向琼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7-81,94,共6页
动量词“番”经历了从“客观计量次数”向“表主观情态义”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番”与基数词“一”组合是计数功能弱化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汉语中表主观大量义的“番”产生的源头。“番”在不同文体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语义特征和... 动量词“番”经历了从“客观计量次数”向“表主观情态义”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番”与基数词“一”组合是计数功能弱化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汉语中表主观大量义的“番”产生的源头。“番”在不同文体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语义特征和复杂的句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词 语义演变 计数量词
下载PDF
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昌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6,共8页
代动词"来"不仅可以带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中,宾语对数量词有强制性要求,不论是名词性宾语还是动词性宾语,宾语中一般要有数量词或量词,甚至用数量词直接代替宾语;数... 代动词"来"不仅可以带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中,宾语对数量词有强制性要求,不论是名词性宾语还是动词性宾语,宾语中一般要有数量词或量词,甚至用数量词直接代替宾语;数量词有使宾语有界化、指称化及标记焦点等功能,同时其标量功能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动词“来” 数量词 有界化 指称化
下载PDF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文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上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词 差异 运用
下载PDF
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峥琳 刘倩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动宾式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比较复杂的词汇集合,其内部不是一个均质的系统,它们在某些语法特征上存在着细微差异。根据离合词表示动作过程结构的差异,其带时量成分的扩展形式存在“V+(了)+时量+N”和“V+N+时量+(了)”两种。以说话... 动宾式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比较复杂的词汇集合,其内部不是一个均质的系统,它们在某些语法特征上存在着细微差异。根据离合词表示动作过程结构的差异,其带时量成分的扩展形式存在“V+(了)+时量+N”和“V+N+时量+(了)”两种。以说话人现在的时间点为参照点,两种时量成分的位置反映了离合词不同的时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离合词 时量补语
下载PDF
元代动量词概说
5
作者 邓帮云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动量词是计量动作次数或延续时间的量词,是量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前代,元代动量词出现了新的特点,更接近现代汉语了。按适用范围大小,动量词可分为通用、次通用和非通用三类。
关键词 动量词 通用动量词 次通用动量词 非通用动量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一阵+VP”构式的主观性研究
6
作者 陈新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36-142,共7页
现代汉语中“一阵+VP”是表示“与原因或结果有关的、高强度密集性动作”义的构式。该构式的主观性可以从理论与语料两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主观性视角、认识、情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中,视角对应于句子的次要成分... 现代汉语中“一阵+VP”是表示“与原因或结果有关的、高强度密集性动作”义的构式。该构式的主观性可以从理论与语料两个方面得到证实,其主观性视角、认识、情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中,视角对应于句子的次要成分,认识对应于句法结构,情感对应于句子的主要成分。影响“一阵+VP”主观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构式的构成成分、构式结构、句子结构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阵+VP” 主观性 动量结构
下载PDF
《元曲选》动量词系统考察
7
作者 高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6-49,共4页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动量词的产生使得汉语量词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元曲选》[1]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其动量词已经比较丰富,是一个小类完备、个体丰富的系统,这说明在近代汉...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动量词的产生使得汉语量词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元曲选》[1]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其动量词已经比较丰富,是一个小类完备、个体丰富的系统,这说明在近代汉语元明时期动量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为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选》 动量词 系统
下载PDF
晋语中的“圪”头“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岳俊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7-28,共2页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圪头名词 圪头动词 圪头量词 圪头形容词 “小”义
下载PDF
汉语中表达动量的数词与动量短语的消长
9
作者 南北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7-62,共6页
从古至今,汉语动量表达总趋势是动量短语对数词的逐步取代。通过对上古、中古、近代数十部文献中表达动量的数词与动量短语的比较分析,发现动量短语对动词的取代过程表现为:数量上,直接表达动量的数词渐少,动量短语渐增;结构上,数词所... 从古至今,汉语动量表达总趋势是动量短语对数词的逐步取代。通过对上古、中古、近代数十部文献中表达动量的数词与动量短语的比较分析,发现动量短语对动词的取代过程表现为:数量上,直接表达动量的数词渐少,动量短语渐增;结构上,数词所在结构趋简,动量短语所在结构趋繁;语义上,数词直接表达动量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严,动量词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宽。汉语分析性的增强及汉语动补结构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取代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动量表达 数词 动量短语 消长
下载PDF
“数+动词性量词+名”结构的认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雪瑶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5-90,共6页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数+动词性量词+名”结构进行了描写,并对该构式的成因及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数量名”结构的构式压制和惯性压制作用下,动词性词项得以进入表量结构中,获得临时量词的身份,具有计量功能。对该构...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数+动词性量词+名”结构进行了描写,并对该构式的成因及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数量名”结构的构式压制和惯性压制作用下,动词性词项得以进入表量结构中,获得临时量词的身份,具有计量功能。对该构式进行认知解读时,涉及突显和概念整合。名词的来源角色,即名词所指称事物的创造方式或者动作结果、事物的功能角色、事物当前进行的活动或其典型行为常常得到突显。同时,“数+动词性量词+名”的识解,是动词和名词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跨空间映射,将相关信息投射到类属空间,最终形成新显结构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性量词 构式压制 突显 概念整合
下载PDF
上古汉语否定词“莫”研究的若干议题
11
作者 谷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1-485,512,共16页
成分排序、代词格位、对句末助词的选择、指代链等证据显示“莫”既不做主语也不是代词,上古汉语中“莫”有副词、动词两种属性。就历史来源而言,“莫”不是“无或”“无攸”的合音,也不是“无”加后缀-k形成的。虽然语源难以追溯,但是... 成分排序、代词格位、对句末助词的选择、指代链等证据显示“莫”既不做主语也不是代词,上古汉语中“莫”有副词、动词两种属性。就历史来源而言,“莫”不是“无或”“无攸”的合音,也不是“无”加后缀-k形成的。虽然语源难以追溯,但是可以肯定“莫VP”脱胎于存在结构。在语义上,“莫”多数时候有全称含义,但是不体现明显的分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 代词 副词 动词 存在结构 全称含义
原文传递
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 被引量:83
12
作者 刘探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本文讨论了汉语中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详细分析了这种论元结构各构件的允准条件,指出这种结构主要表达强调数量的计数义。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的事实,打破了判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句法标准,而两类在计数句中相同的句法... 本文讨论了汉语中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详细分析了这种论元结构各构件的允准条件,指出这种结构主要表达强调数量的计数义。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的事实,打破了判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句法标准,而两类在计数句中相同的句法意义和形式构造,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生成过程是相同的。计数句在深层结构中存在一个低位置的FocusP,数量形式的NP2移入这个FocusP位置,而动词再上移与更高位置的功能性中心语结合,共同实现NP2的尾焦点化,是计数句生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格 非宾格 计数 数量短语 生成 动因 FocusP 尾焦点化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的尝试构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汤敬安 石毓智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汉语学界一直都把句尾的"看"当作表达尝试态的动态助词。本文在对历时和共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论证"看"自身并不表达尝试义,只是表示"观察"尝试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如何,而整个构式的尝试义则是由谓语动词... 汉语学界一直都把句尾的"看"当作表达尝试态的动态助词。本文在对历时和共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论证"看"自身并不表达尝试义,只是表示"观察"尝试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如何,而整个构式的尝试义则是由谓语动词自身所带的表达短时量的成分承担的,这些成分主要是动词重叠式、动量词、趋向补语、宾语的数量定语等。既然确定"看"并不是表达尝试义的,就不难发现尝试构式的使用范围并不限于祈使句或者非现实句,也常见于表达现实已发生事件的陈述句中。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汉语方言表达尝试范畴的多种形式,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尝试构式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尝试构式 助词“看” 短时量 小称 动词重叠
原文传递
“有所”的语法化及其表量功能的形成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宏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0,共4页
表量粘着副词"有所"形成于南宋。机制是[有[所VP]]结构重新分析为[有所[VP]]造成界限转移而成的。基本动因是"所"的语义所指消失,双音化句法韵律的促使以及VP具有相对明显的量域特征。
关键词 有所 语法化 动词量域
原文传递
试析“V+个+VP”结构的句法属性及生成机制——兼议汉语的“隐性述补结构”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天琦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2-674,766,共14页
汉语中“打(了)个落花流水”类“V+个+VP”结构的句法属性以及其中“个”的性质一直存在不小争议。机械地将“V+个+VP”归入“述宾”或“述补”无法全面解释此类结构的特殊性质。本文说明:“V+个+VP”结构其实是补语标记为零形式的“隐... 汉语中“打(了)个落花流水”类“V+个+VP”结构的句法属性以及其中“个”的性质一直存在不小争议。机械地将“V+个+VP”归入“述宾”或“述补”无法全面解释此类结构的特殊性质。本文说明:“V+个+VP”结构其实是补语标记为零形式的“隐性述补结构”。一方面,其句法底层为述补构造,自然会表现出若干述补结构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此类述补结构由于满足了“极性量化”条件,其补语标记可以隐而不现,故在表层形式上又表现出部分“述宾”特性。本文提供的方案可以统一解决“V+个+VP”结构的若干难题。从述补结构的底层可以推导出此类结构的各种实现模式,包括带“得”、不带“得”的诸多变体,也包括“了”的隐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个+VP”结构 隐性述补结构 隐性补语标记 “极性量化”条件
原文传递
询问语义学及汉语疑问相关现象研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家法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0-624,共15页
标准的类型理论语义学难以处理询问等语言行为。近年来,询问语义学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询问语义学认为句子意义是信息状态的支持条件,它要求信息不仅蕴涵句子表达的信息,而且具有句子提及的问题事项的确定方式。关于逻辑联结... 标准的类型理论语义学难以处理询问等语言行为。近年来,询问语义学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询问语义学认为句子意义是信息状态的支持条件,它要求信息不仅蕴涵句子表达的信息,而且具有句子提及的问题事项的确定方式。关于逻辑联结词,询问语义学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句子意义是向下的命题集,语句之间的蕴涵关系可以据此做出合理解释。2)合取语句中,删略的条件可以表述为,后续句涉及的问题事项必须在先行句中已经引入。3)陈述和疑问的析取句都禁止冗余操作并允许穷尽解读。4)否定的合取句只引入一个备择选项,其语义不同于对应的析取句。5)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极性助词具有两种功能,分别体现为绝对特征([+],[-])和相对特征([一致],[互逆])。关于情态和量化词,询问语义学认为,模态算子表达可能世界和i命题之间的关系,i命题同时包含信息和问题事项,据此可以统一分析论元为陈述的命题态度动词和论元为询问的命题态度动词。量化词是将i属性映射到i命题的算子。询问语义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处理汉英差异与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询问语义学 联结词 命题态度动词 量化词 汉英比较
原文传递
宾语和动词对"了1"的制约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晓蕾 《语言学论丛》 2020年第1期223-280,共58页
本文综合描写了普通话里宾语和动词如何制约词尾"了1"的使用.对于"了1"谓语的诠释,数量宾语和结果型动词有独特的制约效果:"V了1+数量宾语"最易有完结义,且仅用于现实性谓语;"结果型动词+了1+定指宾... 本文综合描写了普通话里宾语和动词如何制约词尾"了1"的使用.对于"了1"谓语的诠释,数量宾语和结果型动词有独特的制约效果:"V了1+数量宾语"最易有完结义,且仅用于现实性谓语;"结果型动词+了1+定指宾语"也有完结义,且最易用于非现实谓语.对于"了1"的分布,宾语和动词主要制约它的隐去倾向:如果宾语的有界性越高,或动词的影响性越强,那么"了1"越难以隐去.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谓语构件的制约效力呈现出如下的优先等级:宾语类型>动词类型.这些事实反映出"了1"的有界性体貌义会因宾语和动词的情况而有细微变异,它性质上存在复杂的语法异质性.本文也讨论到相关的语法问题,如完结义和持续义之间的关联、有界事件句的完句要求、数量宾语排斥进行体的动因、位移动词的特异性……望所得结论助益于其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1 数量宾语 影响性动词 完句 语法异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