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alternity vs. Hegemon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Cuba After the Revolution
1
作者 Angelo Baracc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10期662-679,共18页
Every developing country ha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overcoming a condition of subalterrnit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in 1959, Cuba tackled this challenge in a very original way,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 Every developing country ha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overcoming a condition of subalterrnit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in 1959, Cuba tackled this challenge in a very original way,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how and of an advanced scientific system. Moreover, it pursued this goal with an extremely open attitude, using characteristic Cuban resourcefulnes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advantage of every possible support and collaboration. While the country wa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the Soviet system and 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 (COMECON), and therefore benefited from a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systems, nevertheless it constantly sought collaboration with scientists and institu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in particular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 most meaningful instance of this collabo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since the 1980s of an advanced biotechn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ystem, which was created independently by the Soviet Union. Quite remarkably, when the socialist system collapsed, though Cuba faced a critical situation, the strategic choice was made not to cut support to this scientific sector, but rather to reinforce it. At present Cuba produces and exports advanced and in some cases unique vaccines and drugs, and this sector ranks as third in the country's source of current hard curr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A subalternity HEGEMONY UNDERDEVELOPMENT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BIOTECHNOLOGY
下载PDF
The Subaltern in Some Selected Poems by Mahmoud Darwish
2
作者 Tawfiq Yousef Aseel Abu Al-Rub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5期286-299,共14页
The concept "Subaltern" or the "Other" has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arxism, cultural studies, Orientalism, post-colonialism, history, sociology and politics. Consequently, ma... The concept "Subaltern" or the "Other" has been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arxism, cultural studies, Orientalism, post-colonialism, history, sociology and politics. Consequently, many eminent critics and theorists have approached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depending on the post-colonial theories of many critics such as Edward Said, Gayatri Spivak and others, explores the type of voice given to the subaltern in some selected poems by Mahmoud Darwish. For Darwish, the subaltern can and should sp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ltern postcolonial Darwish IDENTITY
下载PDF
Postcolonialism Revisite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ubaltern in Fadia Faqir's Pillars of Salt
3
作者 Tawfiq Yousef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5期373-390,共18页
Postcolonial theory is a well-established critical approach that addresses issues such as the quest for identity,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homelessness, resistance, and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colonized and the col... Postcolonial theory is a well-established critical approach that addresses issues such as the quest for identity,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homelessness, resistance, and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colonized and the coloniz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tcolonial elements utilized by the Anglo-Jordanian novelist Fadia Faqir in her novel Pillars of Salt. It discusses the novel's themes and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postcolonialism as a literary theory and as a critical approach. Being a postcolonial text, the novel shows the writer's attempt at writing back in response to the colonial past with its power structures and social hierarchies. Thematically, the novel is analyz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uch topics as the subaltern, Anglo-Jordanian ties, language, othemess, and identity. The paper also traces the continuity of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Faqir's novel and gives a short survey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provide the background to the main events in this essentially postcolonial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colonialism subaltern Faqir
下载PDF
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
4
作者 梁永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文章回顾了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前独立时代的印度思想家有意识地将南亚的命运与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人类学家杜蒙的种姓研究及其遭遇的批评,反映了欧美学者的区域比较视野和南亚本土学者“就南亚论南亚”的倾向。尽管南亚... 文章回顾了南亚研究的区域视野。前独立时代的印度思想家有意识地将南亚的命运与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人类学家杜蒙的种姓研究及其遭遇的批评,反映了欧美学者的区域比较视野和南亚本土学者“就南亚论南亚”的倾向。尽管南亚“庶民研究”价值巨大,但基本丧失了区域视野。南亚研究的突出特色在于其“区域”想象,以及这种想象的区域转换。失去区域视野的本土研究将不得不认可“西方谈普遍,非西方谈特殊”的学术分工。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特别需要从南亚研究中吸取教训,坚持广阔的区域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 区域视野 种姓 “庶民研究”
下载PDF
城乡社会的“影像切片”——李一凡纪录片研究
5
作者 赵雅婷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22,共9页
纪录片承担着关注平凡个体、展现多元图景的社会责任。李一凡的纪录片具有强烈的影像自觉和知识分子特性,从叙事层面探讨了中国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城镇劳工等底层现状,透过细微的“影像切片”,发掘被宏观历史书写遮蔽、遗忘的个体记忆... 纪录片承担着关注平凡个体、展现多元图景的社会责任。李一凡的纪录片具有强烈的影像自觉和知识分子特性,从叙事层面探讨了中国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城镇劳工等底层现状,透过细微的“影像切片”,发掘被宏观历史书写遮蔽、遗忘的个体记忆,并采用客观记录、多屏装置、蒙太奇等视听手法揭示城乡社会的多重面貌,建构社会历史的影像档案。从早期的《淹没》《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延续“直接电影”式的客观记录,到《杀马特我爱你》打破机械式的观察,李一凡在“后电影”背景下营造具身化影像场景,他的创作转变蕴含了创作者探寻真实的深刻主体性,引发了观众对城乡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对现代性的理性认知,彰显了创作主体与媒介、社会共生的良性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李一凡 底层研究 “直接电影” “后电影”
下载PDF
短视频平台农民用户的数字劳工化分析
6
作者 刘恒 《新闻知识》 2023年第6期75-79,96,共6页
短视频平台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原被期望着能够助力农民发声,但现实是农民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了数字劳工。本文基于底层研究视角,从科技赋权、社会需求、经济需求等方面分析农民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原因,试图探析农民在短视频平台的劳动过程,... 短视频平台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原被期望着能够助力农民发声,但现实是农民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了数字劳工。本文基于底层研究视角,从科技赋权、社会需求、经济需求等方面分析农民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原因,试图探析农民在短视频平台的劳动过程,了解短视频平台的隐形剥削机制,呼吁讲述真正且完整的农民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研究 短视频 数字劳工 农民话语
下载PDF
从故事到赛事——汨罗龙舟竞渡的底层视角 被引量:19
7
作者 罗湘林 刘亚云 谢玉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5,共5页
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地域体育的国际化,无疑提升了汨罗龙舟竞渡的影响力。只是高度规范化的赛事,逐渐改变了民俗体育的本真性,虚空了地方小传统的故事内容。本文依据社会空间理论,从地方小事件到体育大事件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乡土大事件到... 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地域体育的国际化,无疑提升了汨罗龙舟竞渡的影响力。只是高度规范化的赛事,逐渐改变了民俗体育的本真性,虚空了地方小传统的故事内容。本文依据社会空间理论,从地方小事件到体育大事件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乡土大事件到政府小事件的心理感知空间,探析汨罗龙舟竞渡的底层民众认知与情感。历史空间下的地方小事件,其熟悉的情境构成了民众的情感呼应与记忆触动;而全球空间下的体育赛制,其宏大的规模与抽象空间却引致居民的疏离。由此进而解析龙舟竞渡现代发展走向的得失,以及其应有的民俗意蕴与深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竞渡 地方故事 社会空间 底层视角 民俗体育嬗变
下载PDF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瑾 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68,共14页
群体性事件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也是透视当下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渠道之一。聚焦于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对既有学术作品回顾和反思,可以发现:在国家取向下,群体性事件意味着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不足,谁来治理、... 群体性事件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也是透视当下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渠道之一。聚焦于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对既有学术作品回顾和反思,可以发现:在国家取向下,群体性事件意味着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不足,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怎样治理、治理成效、治理困境是研究的侧重点;在社会取向下,群体性事件则凸显社会力量不断成长,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之间存在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特征、内在动机、行动逻辑、后果影响等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底层研究一直是群体性事件讨论中的两个重要视角。在分析框架上,现有研究形成了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各具特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国家治理 底层研究 文献述评
下载PDF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被引量:130
9
作者 王洪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5-234,共20页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1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1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又不同逻辑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以身抗争"模式的形成机理和运转规则,发现中国底层农民抗争的"非政治性"、"弱组织性"和"具体利益性"取向,"有组织"的政治抗争乃至革命性转化是不太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研究 艾滋村民 以身抗争 以法抗争
下载PDF
底层中国的主体性建构:一个研究评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赖伟军 吴志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9-26,共8页
30多年的改革进程在推动中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规模庞大的底层社会,这客观上要求一种从底层出发观察中国社会的新视角。在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主流讨论中,学者们普遍承认底层存在的事实,并以贫困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及下岗失... 30多年的改革进程在推动中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规模庞大的底层社会,这客观上要求一种从底层出发观察中国社会的新视角。在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主流讨论中,学者们普遍承认底层存在的事实,并以贫困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及下岗失业工人为其构成主体,表现底层的结构主体性。当面对自身利益遭受侵害的困境,底层群体也会奋起反抗,通过一系列维权策略的建构和行动资源的调用展现出极强的主体性行动力量。社会整体必须对底层进行积极的回应,要通过制度改革和社会建设消减底层,制度化底层的利益表达通道,并将底层有效地组织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中国 主体性 研究评述
下载PDF
后殖民批评的政治伦理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曹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1,共9页
“贱民能否发言”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心话题。本文围绕斯皮瓦克提出的“贱民能否发言”的后殖民命题,结合其对相关文学文本的阅读,探讨后殖民批评背后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政治伦理 斯皮瓦克 “贱民能否发言?”
下载PDF
斯皮瓦克“属下”研究及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于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晓琴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8,共6页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下/贱民” 斯皮瓦克 后殖民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下载PDF
属下能说话吗 “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评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丹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5-235,共31页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 本文回顾了"诉苦"的中国经验,以诉苦文类涵盖丰富的诉苦文本,意不在诉苦本身,而是透过诉苦的权力谱系开展民族志批评,指出诉苦权力塑造的主体性包含的被占有支配能量,吸附了庶民研究者与主体欲望同构的缓冲地带。尽管如此,由于民族志批评者的寄生性,诉苦谱系的节点拆解了封闭的现代性寓言,苦痛的延展使得属下呈现出差异性、延迟性的庶民性裂痕,从而揭示知识分子"中介化"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下 僭越 诉苦
下载PDF
农业“去集体化”过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底层政治 对一段乡村历史的分层解读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洁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84,共29页
本文采用底层史观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去集体化进程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江淮地区某村庄口述历史材料和文字档案材料的并置后发现,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讲述存在不同层次的叙述文本。乡村共同体的隐藏文本揭示了集体化末期基层村庄的... 本文采用底层史观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去集体化进程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江淮地区某村庄口述历史材料和文字档案材料的并置后发现,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讲述存在不同层次的叙述文本。乡村共同体的隐藏文本揭示了集体化末期基层村庄的行动能力仍然是权宜而分散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仰仗外部局势的变化。然而在上层精英的叙述中,群众及其需要却被赋予附加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主流历史的叙述方式与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的合法性需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共同体 底层政治 权力治理 “群众路线” 分层的叙事
下载PDF
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构——评帕萨·查特杰的政治社会理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冈 储俊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印度"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著名学者帕萨.查特杰(Partha Chattelilee)对目前盛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质疑。查特杰认为规范性的公民社会理论无法解释印度的现实情况,故提出"政治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以弥... 印度"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著名学者帕萨.查特杰(Partha Chattelilee)对目前盛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质疑。查特杰认为规范性的公民社会理论无法解释印度的现实情况,故提出"政治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以弥补公民社会理论的短处,维护印度底层社会成员的权益。查特杰对印度社会底层的民主参与做出了具有新意的论证,但其政治社会理论尚有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政治社会 被治理者的政治 底层研究
下载PDF
底层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文中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动维权为主。由于底层缺乏制度化的维权渠道,往往处于不利位置,难以实现预期的抗争结果,底层利益述求得不到合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维权 底层视角 抗争策略
下载PDF
幻象与认同:历史上太湖流域渔民身份的底边印象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身份是从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多面性的有序建构。传统社会中,传统的想象和污名化构筑了社会等级的结构,并形成了对渔民的偏见与歧视。而被污名化的渔民却产生了对"污名的认同",并呈现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些... 身份是从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多面性的有序建构。传统社会中,传统的想象和污名化构筑了社会等级的结构,并形成了对渔民的偏见与歧视。而被污名化的渔民却产生了对"污名的认同",并呈现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可见,在传统时代,渔民底边身份的形成和污名化与国家权力和主流社会的排斥不无关系。考察渔民身份的多重性,是对太湖渔业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践行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最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渔民 身份认同 底边 他者 身份多重性 疍民
下载PDF
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理论建构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义华 林培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5-180,共6页
斯皮瓦克是庶民学派早期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在后续研究中引入臣属者视角,重修界定了庶民学派的核心概念,同时还修正了该学派早期所建构的批评方法。她的"庶民研究"并非中西学界认为的那样从属于"后殖民批评"或"... 斯皮瓦克是庶民学派早期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在后续研究中引入臣属者视角,重修界定了庶民学派的核心概念,同时还修正了该学派早期所建构的批评方法。她的"庶民研究"并非中西学界认为的那样从属于"后殖民批评"或"女性主义批评"。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为读者勾勒出了庶民经验被遮蔽的踪迹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进而挖掘出庶民反抗所具备的政治意义,为庶民经验进入知识生产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皮瓦克 庶民研究 底层经验 知识生产 政治意义
下载PDF
解构视野下的反抗及其可能性——斯皮瓦克论属民阶层及其主体意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应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解构主义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激进理论。但斯皮瓦克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我们"不得不寓居于其中"的东西的批判,这意味着解构不仅允许、同时也必然对本质主义进行策略性利用。本文认为,正是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这一解... 解构主义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激进理论。但斯皮瓦克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我们"不得不寓居于其中"的东西的批判,这意味着解构不仅允许、同时也必然对本质主义进行策略性利用。本文认为,正是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这一解读,使解构摆脱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嫌疑,并得以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使属民阶层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反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策略性的本质主义 属民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崇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其实不是单纯以术语重新归纳拼凑、重复劳作,而是要将"不幸的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其间的权力话语运行轨迹、反弹的悖谬性和发声的差异性及其后果进行新的梳理与剖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悟鲁迅...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其实不是单纯以术语重新归纳拼凑、重复劳作,而是要将"不幸的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其间的权力话语运行轨迹、反弹的悖谬性和发声的差异性及其后果进行新的梳理与剖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悟鲁迅小说创作的匠心与意义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贱民话语 鲁迅小说 反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