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ing a Subjective Evaluation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s of China’s Hygienic City Initiative 被引量:3
1
作者 ZHENG Wen Jing YAO Hong Yan +1 位作者 LIU Jian Jun YU Shi Che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72-378,共7页
Objective To develop a preliminary subjective evaluation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s of China’s Hygienic City Initiative and to evaluate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Methods The initial items of the sc... Objective To develop a preliminary subjective evaluation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s of China’s Hygienic City Initiative and to evaluate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Methods The initial items of the scale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a review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consultations with experts. The final items of the scale were confirme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residents combined with the discretetrend method, critical ratio metho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n, the dimensions of the scale were determined 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split-half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cale.Results A scale containing five dimensions with 22 items w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urban lifestyle,governance, basic functions,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amenities.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of the scale was 0.876, and 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was 0.796. The CFA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ch inspection level was within the standard limit.Conclusion The preliminarily subjective evaluation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s of China’s Hygienic City Initiative demonstrates a high level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dditional empirical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verify the value of the scale in term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built environment chinas Hygienic cit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cale
下载PDF
Research on a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for Japanese Rice
2
作者 L. Kiminami A. Kiminami S. Furuzaw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1期8-20,共13页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factors that form rice prices for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and brands in Japan, while ascertaining consumers' criteria in purchasing rice and their preference for taste in China, in or...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factors that form rice prices for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and brands in Japan, while ascertaining consumers' criteria in purchasing rice and their preference for taste in China,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to formulate an overseas marketing strategy for Japanese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consumer behavio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branding strategy Japanese rice china's consumer market.
下载PDF
劳动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三个维度及其启示
3
作者 魏泽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25-29,共5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其宗旨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人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民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其宗旨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人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民主体地位确证的历史前提;扬弃资本逻辑对劳动的占有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现实依据;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劳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劳动光荣,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靠人民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二是节制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劳动相关权利,确保劳动成果为人民所有;三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软环境建设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国勇 娄成武 李兴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11期64-70,共7页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人口形势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分析了该地区在思想环境、市场环境、政务...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人口形势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分析了该地区在思想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滞后的根源在于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不明晰,突出表现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主体,政府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通过树立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来完善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软环境高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全面振兴 软环境 硬环境 责任主体 优化策略
下载PDF
跨文化形象学:问题与方法的困境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共9页
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结构以及其中展现的西方话语霸权,分析西方现代性在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形塑力",其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向中国文化自觉,试图从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建构中国思想主体。这种... 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结构以及其中展现的西方话语霸权,分析西方现代性在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形塑力",其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向中国文化自觉,试图从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建构中国思想主体。这种在中国/西方、自我/他者二元对立框架内提出的问题与思考的方法,是未经反思的。就问题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未必能够建构中国思想主体,中国不是缺乏思想的主体意识,而是缺乏思想的能力,甚至建构中国思想主体的问题都是意识形态性的;就方法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后学"方法,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是合理的,移植到中国语境中,意义可能相反。我们的反思有必要回溯30年中国思想历程,追问思想的主体究竟应该是"人"还是"国家",究竟应该是知识哲学与道德哲学问题,还应该是政治哲学甚至意识形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形象学 文化自觉 思想主体 中国思想
下载PDF
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产生机理、逻辑进路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3
6
作者 封铁英 刘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9,共10页
获得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衡量老年群体生活福祉提供“中国概念”。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的产生是客观获得与主观评价合力作用的结果,精准化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的实际获得是养老获得感产生的客... 获得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衡量老年群体生活福祉提供“中国概念”。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的产生是客观获得与主观评价合力作用的结果,精准化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的实际获得是养老获得感产生的客观基础,通过公平认知与多重比较叠加对实际获得产生满意的主观评价是养老获得感产生的主观基础,而遵循的逻辑进路为,“基本权利要求的获得产生逻辑”“实现多维度发展的需求满足逻辑”,以及“基于获得利益比较的主观评价逻辑”。中国为有效提升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应通过革新养老理念、发展科技驱动的智慧化养老模式、优化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养老保障从“福利”到“权利”、从“供需错位”到“精准供给”、从“隐形失衡”到“适度平衡”的三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养老保障 主观幸福感 新时代老年群体 养老获得感
下载PDF
谁之中国?何种主体性?——再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被引量:2
7
作者 柯岚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85,共4页
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在批判其他法学理论模式陷入“现代化范式”危机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现代化范式”危机,邓正来教授提出了“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仍然是一种根据西方的“法律理想图景”。
关键词 现代化范式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主体性
下载PDF
欧阳炯《花间集叙》之词学审美标准探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彦永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5-97,共3页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体现着编选者的审美评价标准,欧阳炯为其所作的叙则从理论上给予了认同和张扬。因此,欧阳炯的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而且他所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体现着编选者的审美评价标准,欧阳炯为其所作的叙则从理论上给予了认同和张扬。因此,欧阳炯的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而且他所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所张扬的词为艳科的理论,是在六朝以来诗人们对“情”的特殊理解的影响下,对晚唐以来诗歌审美倾向和词体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欧阳炯对词的侧艳品格的确定,还与他对词和音乐之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炯 《花间集叙》 词学 审美标准
下载PDF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的扎根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6-62,共7页
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客体参与方式上与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扶贫短期、中期和长期扶贫措施制定方面,构建了合理的战略发展体系,以解决贫困个体获得均等扶贫... 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客体参与方式上与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扶贫短期、中期和长期扶贫措施制定方面,构建了合理的战略发展体系,以解决贫困个体获得均等扶贫机会问题,体现了贵州旅游精准扶贫包容性发展特征。借鉴于此,提出从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确定、主体参与方式、客体参与方式、主客互动激发贫困者脱贫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旅游精准扶贫 主客互动 扎根分析 贵州省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0
作者 席扬 温左琴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各个时期对经典指认的主导思维与其时的文化思潮、学术思潮的启迪和制约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更移,具体体现为从"主题本位论"到"审美本位论",再到"价值多元性体认"等方面的梯次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阶段性 主体分化 重释 方法更移
下载PDF
大学生汉英口译人称代词主语显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3-65,共3页
基于PACCEL-S语料库分析中国大学生在汉英口译过程中人称代词主语显化现象,结果表明:汉英口译过程中人称代词的添加十分突出。汉英两种语言形式化程度不同,英语属于主语显著语言,而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故汉英口译人称代词主语显化。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 汉英口译 人称代词 主语显化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思路探析
12
作者 谢丽霜 唐邦勤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7-90,共4页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学界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思路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是无限西化还是有限西化。实际上,在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思路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和国度性。在阶级和国家尚还存在的人类社...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学界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思路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是无限西化还是有限西化。实际上,在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思路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和国度性。在阶级和国家尚还存在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研究主体的阶级立场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研究对象的国别特殊性又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在于其研究主体应该代表中国劳动者的利益,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在于其研究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经济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思路,既不能是无限西化,也不能是有限西化,而应该是内生外化,即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劳动者的立场、利益和意识来揭示与论证中国特殊的经济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经济学 发展思路 主体性 国度性 内生外化
下载PDF
消失的风景——中国西部电影及其理论变迁与转向
13
作者 赵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2年第2期20-24,44,共6页
本文从中国西部类型电影的概念反思入手,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现代性内涵作了理论剖析,进而对其中隐含的民族文化主体性进行分析,把西部电影的没落(或转型)的原因定位为作为民族主体性的他者的消失。这一原因也为确立了一种崭新的中国西部... 本文从中国西部类型电影的概念反思入手,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现代性内涵作了理论剖析,进而对其中隐含的民族文化主体性进行分析,把西部电影的没落(或转型)的原因定位为作为民族主体性的他者的消失。这一原因也为确立了一种崭新的中国西部电影文化研究的思路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参考。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西部电影及相关理论的转向,倡导用较新颖和有效的理论视角处理中国西部电影及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中国西部片 中国西部电影 民族主体性 文化研究
下载PDF
社会历史主体角色转换的思考
14
作者 孔俊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把主体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中国高扬历史主体精神,正逐步迈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科学技术 社会主义中国
下载PDF
近代学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利荣 阮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4-59,共6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分科 中国经济史 学科发展
下载PDF
法律授权的组织的经济法地位——兼评中国证监会的地位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少臣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2-85,共4页
主体理论是法学理论的重点,大多数法学主体理论不能满足整体社会和混合社会的法律实践的需要。主体理论的革命带来对经济法主体的重新认识。维护整体经济利益的主体享有经济监督权,是经济法主体的核心。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享有经济监... 主体理论是法学理论的重点,大多数法学主体理论不能满足整体社会和混合社会的法律实践的需要。主体理论的革命带来对经济法主体的重新认识。维护整体经济利益的主体享有经济监督权,是经济法主体的核心。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享有经济监督权的法律授权的主体需要变革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利益主体 法律授权的组织 经济监督权 中国证监会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中的批判传播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鸥帆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4期23-38,共16页
中国批判传播研究在21世纪以来获得长足发展,新时代以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思想中国化逻辑路径中的新进一环。历经30年学术引介和积淀之后,中国批判传播研究新兴力量通过持续组织文献译介、社会调研、中国本位理论研讨等实践形式,... 中国批判传播研究在21世纪以来获得长足发展,新时代以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思想中国化逻辑路径中的新进一环。历经30年学术引介和积淀之后,中国批判传播研究新兴力量通过持续组织文献译介、社会调研、中国本位理论研讨等实践形式,全面调动中青年学者、高校学生、海内外华裔学者关注和回应“全球-中国”新闻传播结构性、深层次现实问题;引领并组织欧美及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批判传播学者有意识地将研究关注从西方主导话题,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把握当代全球传播的枢纽性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脉络中的全球多元批判理论资源吸纳整合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中;推动中国批判传播研究全方位复归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和实践本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主体性;重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生态;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把握文化政治领导权和在全球范围构建理论话语权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批判传播研究 整体性视野 中国本位 实践理论主体性
下载PDF
社会风险对中国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与对策
18
作者 张进军 王胜坤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61-166,共6页
社会风险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议题。就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频发的社会风险使中国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从公共政策学科视野来看,社会风险对中国公共政策系统的治理能力、议题范围、议程边界、思维范式等构成了直接影响。为此,要有效应... 社会风险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议题。就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频发的社会风险使中国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从公共政策学科视野来看,社会风险对中国公共政策系统的治理能力、议题范围、议程边界、思维范式等构成了直接影响。为此,要有效应对和治理社会风险,中国公共政策主体需要强化风险意识、拓展治理思维、实施追踪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险 中国场景 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
下载PDF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评中国药科大学的科技论文状况
19
作者 江凌 章成敏 古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第4期59-60,共2页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药科大学教学、科研人员近年来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统计对象,从载文量、学科类型、被引用情况、发表论文的主要刊物等几方面,揭示中国药科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学科方向和水平。
关键词 :中国药科大学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栽文量 被引频次
下载PDF
Premise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 "The World Structure" as a Historic Condition
20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1期1-28,共28页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 The World Structure,"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in its redefinition of "China" and its survey of "China's issues," must construct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 From this relati...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 The World Structure,"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in its redefinition of "China" and its survey of "China's issues," must construct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 From this relational perspective, "The World Struc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presents a dualistic character,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is the fact that " The World Structure" forces double constrain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nder these double constraints, China's issues become "synchronic. " This "World Structure," with its double constraints, turns out to be the historic condition of the fundamentcd tasks of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and it calls for a redefinition of China by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v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synchronic perspect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a "Subjective China" is to be constructed, upon which China's ideal law picture can also be perf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law philosophy world structur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synchronic issues subjective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