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Epidemic Risk Perception Within Living Spa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after the First Wave of COVID-19
1
作者 SONG Jiangyu ZHOU Suhong +1 位作者 KWAN Mei-Po ZHENG Zh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69-382,共14页
It is common to observe the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ERP)and a declin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SWB)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such a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 It is common to observe the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ERP)and a declin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SWB)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ealth events,such a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s’ERP within living space on their SWB,especially from a geographical and daily activity perspective after the resumption of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following a wave of the pandemic.In this paper,we conducted a study with 789 participants in urban China,measuring their ERP within living space and examining its influence on their SWB using path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ERP within their living spa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SWB.The density of certain types of facilities within their living space,such as bus stops,subway stations,restaurants,fast food shops,convenience shops,hospitals,and public toilets,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SWB,mediated by their ERP within living space.Additionally,participation in out-of-home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not only increased individuals’ERP within living space,but also strengthened its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SW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well-being epidemic risk perception living space the density of facilities out-of-home activities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he Verb of Perception zhij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2
作者 Huidan Lu 《Review of Educational Theory》 2020年第4期19-24,共6页
Verbs of perception include sight,hearing,smell,taste and touch,of which zhijian belongs to sight is very common in literary works,and its semantic meaning also begins to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Based on t... Verbs of perception include sight,hearing,smell,taste and touch,of which zhijian belongs to sight is very common in literary works,and its semantic meaning also begins to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Water Margin,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zhijian on the basis that Chinese emphasiz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mixed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while English stresses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with a clear boundary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regroups the appearance of zhijian and divides it into two categories,namely zhijian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a minor sentence.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xt and the changing function of zhijian,that is,the function of being a verb and being a discourse marker,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s the meaning of a verb,the real action,the meaning of zhijian is expressed by“seeing”,so translators usually adopt literal translation;while as a discourse marker,it is no longer the main compon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but to highligh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translators will adopt deletion,conversion and retaining.It can be seen that translators often need to convert Chinese characterized by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to English dominated by objective consciousness,thus conforming to various meaning of zhij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Verbs of perception zhijian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下载PDF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Clothing Comfort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Laboratory Test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丽英 张渭源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2期75-78,共4页
A series of polyester, cotton, and polyester/cotton blend fabrics were evaluated in a subjective wear. Subjective trial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sults of in-house laboratory tests with the regression methods. E... A series of polyester, cotton, and polyester/cotton blend fabrics were evaluated in a subjective wear. Subjective trial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sults of in-house laboratory tests with the regression method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lothing-comfort assessment by human perception provides a sound basis for comparison of apparel garments under combined microclimates and human-activity level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wear in-house laboratory tests regression methods clothing-comfort assessment human perception
下载PDF
Research on emotion spac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cene images based on subjective percep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Su Zhibin Qian Yahong +1 位作者 Gu Yu Ren Hui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I CSCD 2019年第1期75-81,104,共8页
The premise of image emotion recognition is to determine its representative emotional adjectives and establish the quantifiable emotion space.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aroused emotion from film and television(TV) sc... The premise of image emotion recognition is to determine its representative emotional adjectives and establish the quantifiable emotion space.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aroused emotion from film and television(TV) scene images, a method of selecting emotional adjectives and establishing the emotion space based on subjective perception experiment is proposed. Firstly, a special data set about film and TV scene images was established and a set of initial emotional adjectives was collected. Then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let subjects to evaluate the affection of all the initial adjectives during watching these scene images. Then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basis analysis was used for variable selection. Finally, the facto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ccomplish the second dimension reduction to form a 5-dimensional(5 D) orthogonal emotion space. The optimized emotion space can explain more than 94% of original emotional adjectives,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dimension of emotional adjectives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image content and emotion recogn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and TELEVISION SCENE images subjective perception EMOTION space principal basis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原文传递
社区老年人声景感知的地域差异研究
5
作者 晋美俊 曾佩如 +1 位作者 李俊明 史晓峰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适老化需求愈发显著,其中社区声景观是适老化最关键的需求之一。文章基于老年人声景感知,在福州市和太原市分别选取5个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研,时间前后跨越两年的3个不同季节,通过物理参数测量...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适老化需求愈发显著,其中社区声景观是适老化最关键的需求之一。文章基于老年人声景感知,在福州市和太原市分别选取5个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研,时间前后跨越两年的3个不同季节,通过物理参数测量、主观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地域下社区老年人声景感知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市老年人对不同声源感知和声景偏好共性特征包括:鸟叫声是最积极的声景元素,而交通声和施工声方面表现出声景容忍性;差异性包括两地气候导致的对自然声尤其是流水声的感知差异,地域文化影响引发的叫卖声感知差异。该研究为老年人社区声景感知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相关结论可以为不同地域适老化社区声景设计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 声景感知 主观满意度
下载PDF
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研究
6
作者 张士杰 王倩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1-70,共10页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别在主观阶层认同对市民化水平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对其市民化水平影响更大,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市民化发展潜力。据此,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多元化社交平台,畅通阶层的上向流动,尤其关注老一代和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中部地区可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鼓励就近市民化,西部地区应重点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阶层地位,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社会阶层 主观阶层认同 阶层流动感知
下载PDF
主观感知视角下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志伟 陈舒莹 +2 位作者 张敬唯 杨国荣 赖启福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以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8个村镇中的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云模型、异质性分析、QCA等方法,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组合方式。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可森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 以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8个村镇中的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云模型、异质性分析、QCA等方法,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组合方式。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可森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担忧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和社区矛盾等负面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存在异质性,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在亲友参与森林旅游项目或家庭成员为干部的情况下,会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耕地面积与住房面积对居民价值共创意愿有显著正面影响。文化程度和邻里关系对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具有普遍影响,反映了教育和社交因素在塑造个体态度和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限制森林旅游的过度开发,同时确保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社区则需要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确保环境和文化的保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居民参与能力,同时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居民需要积极参与森林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承担起环境和文化保护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感知 社区居民 森林旅游 价值共创
下载PDF
课次主观疲劳度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久翔 于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2,168,共12页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使用课次主观疲劳度(Session-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现状进行梳理,确定sRPE在青少年足球运动队中的适用范围,帮助青少年足球队进行便捷的科学化训练。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使用课次主观疲劳度(Session-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sRPE)的现状进行梳理,确定sRPE在青少年足球运动队中的适用范围,帮助青少年足球队进行便捷的科学化训练。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football、sRPE、youth等关键词检索文献,对纳入的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41篇文献42项研究,随机对照研究3项,质量评价平均16分;队列研究39项,质量评价平均6.87分。目前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使用sRPE的研究方向包括:检验sRPE的有效性;通过sRPE监控训练或比赛负荷;分析sRPE在恢复中的应用;比较sRPE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构建sRPE与伤病模型关联,确定二者潜在发生关系。结论:sRPE是一种简单、个性化的评估青少年训练内负荷的方式,可在训练后10~30 min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10或100量表(The Borg RPE Category Ratio CR-10/CR-100 Scale,Borg CR10/CR100)使用。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sRPE可用于:(1)监控训练内负荷,为教练员合理制定训练计划,为防止过度训练或伤病发生提供依据;(2)评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疲劳和恢复状况;(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有氧表现提升的训练计划制订;(4)sRPE无法准确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伤病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足球 训练负荷量化 sRPE 科学训练 主观疲劳感觉
下载PDF
AOPT联合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牧桑 祁薇 +1 位作者 黄荣 乔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治疗联合超完美脉冲光(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门诊玫瑰痤疮患者共60例,随机分... 目的:观察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治疗联合超完美脉冲光(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门诊玫瑰痤疮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OPT治疗,观察组采用AOPT联合皮肤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疗程结束后4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完成治疗。治疗后两组面部皮肤灼热、刺痛、瘙痒、紧绷症状均有改善,红色区计数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OPT联合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玫瑰痤疮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超完美脉冲光 贻贝粘蛋白 皮肤滚针 持续性红斑 主观感受
下载PDF
山地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组态路径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10
作者 熊仁江 赵航 +3 位作者 刘思敏 贠艺涵 何莎 王晓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0,共11页
为切实缓解城市拥堵,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居民低碳出行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基于贵阳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调查数据,借鉴计划行为理论,考虑主观建成环境感知、环境意识因素,同时,引入地形感知变量(坡度感知、出行过程感知、绕行距离感知),... 为切实缓解城市拥堵,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居民低碳出行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基于贵阳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调查数据,借鉴计划行为理论,考虑主观建成环境感知、环境意识因素,同时,引入地形感知变量(坡度感知、出行过程感知、绕行距离感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因素间组态构型对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意识可单独构成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得出6条高低碳出行意愿路径组合,即知觉控制主导型、环境意识主导型、建成环境主导型、均衡性、缺失过程感知主导型、坡度感知主导型;其中,主观建成环境感知、知觉行为控制成为触发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重要核心条件,在坡度感知方面,低绕行距离感知、低出行过程感知,可激发居民低碳出行意愿,而坡度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有助于拓展低碳出行意愿研究视角,为政府有效提高山地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提供了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主观建成环境感知 fsQCA 地形感知
下载PDF
沉浸式视听技术在声景研究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一伦 朱嘉星 代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声景研究中常常需要对声音的原生环境进行音视频记录,以用于主观评价中的场景重现。沉浸式视听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重放的场景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拓展,从而让人类得到更逼真的视听体验。为了研究不同沉浸式技术在记录声景内容... 声景研究中常常需要对声音的原生环境进行音视频记录,以用于主观评价中的场景重现。沉浸式视听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重放的场景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拓展,从而让人类得到更逼真的视听体验。为了研究不同沉浸式技术在记录声景内容方面的有效性,本文使用了2种不同的方案采录了4个点位的声景素材,并采用主观评价实验的方法对采录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景视频+FOA音频的记录方案总体呈现出更好的视听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声 视听感知 声景 主观评价
下载PDF
数字生活:网络空间生产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骆正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2,I0003,共10页
网络空间是人类创造的全新的生活空间,它既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物质性、客观性,也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性、主体间性。社会世界是人类直观感受到的、现实生活的世界,是人类对经验的、感知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主体间不断进行的建构和再建... 网络空间是人类创造的全新的生活空间,它既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物质性、客观性,也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性、主体间性。社会世界是人类直观感受到的、现实生活的世界,是人类对经验的、感知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主体间不断进行的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空间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世界的一个载体或容器,网络社会世界是在网络空间内展开的数字生活。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世界不仅包含现实社会世界、网络社会世界,还包含现实社会世界与网络社会世界的融合。首先从“空间研究”的思想史出发,梳理康德、列斐伏尔、索亚等人的空间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空间的生产和结构进行阐释。其次,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传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改造出发,研究当前社会世界结构的复杂化,提醒公众注意智能机器在社会世界中不断强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感知 人工智能 网络空间 社会世界 智能机器主体性
下载PDF
权责主体认知偏移对农户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偏好的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全忠 朱赛 周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8,共14页
基于苏皖两省农村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视角下的农户权责主体认知偏移对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偏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流转视角下农户对耕地保护权责“各有所表”,“谁种谁保护”的实用主义和“是谁的,谁保护”的物权意识并存,农... 基于苏皖两省农村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视角下的农户权责主体认知偏移对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偏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流转视角下农户对耕地保护权责“各有所表”,“谁种谁保护”的实用主义和“是谁的,谁保护”的物权意识并存,农户耕地保护“角色—认知—行为”的多重偏离致使其技术选择偏好于短期和浅表型技术。(2)农户耕地保护权责主体非己认知对行为发生数、中长期行为和深入改进型行为均有负向影响。(3)农户权责主体偏移显著抑制耕地保护投资,但较长的流转租期能对冲非己认知对投资及行为偏好的负向影响。据此,未来引导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应通过“政府宣传+技术推广”体系适度纠正农户对耕地保护权责主体的认知偏移,立足产品增值与流转制度保障协同增进农户对采纳耕地保护技术的经济预期,以及推进耕地保护补贴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保护性耕作技术 权责主体认知 选择偏好
下载PDF
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14
作者 王昊懿 史亚伟 +1 位作者 鲁俊 许光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2023年2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分为垂直感知障碍... 目的探讨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2023年2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分为垂直感知障碍组(n=53)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n=4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侧推评估量表(SCP)、Burke侧倾量表(BLS)、线等分试验(LBT)、线段划消试验(LCT)、星消试验(SCT)、主观视觉垂直感知(SVV)、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垂直感知障碍组SVV方向性和稳定性,NIHSS、SCT、SCP、BLS、BBS、FAC和BI评分差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t|>2.414,Z=-3.481,P<0.05)。两组SVV,SCT、BLS和BBS评分两两相关(|r|≥0.273,P<0.05)。控制年龄和性别后,SVV方向性对BBS评分无直接作用(β=-0.011,P=0.920),但可通过BLS的部分中介效应(效应量=-0.173,95%CI-0.278~-0.076),以及SCT和BLS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0.073,95%CI-0.137~-0.027)两条路径对BBS评分产生影响。结论主观视觉垂直感知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通过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效应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主观垂直感知障碍 平衡 视空间认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城市公园游憩者声景感知、声景恢复性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以保定市植物园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紫婷 陈欣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为了探究游憩者声景感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动力机制,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以保定市植物园为案例地,构建声景感知、声景恢复性评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模型,进行结构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自然声和人工声对声... 为了探究游憩者声景感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动力机制,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以保定市植物园为案例地,构建声景感知、声景恢复性评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模型,进行结构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自然声和人工声对声景恢复性评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机械声与声景恢复性评价具有显著负相关;声景恢复性评价对游憩者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机械声不仅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的负向作用,还可通过声景恢复性评价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不仅在理论层面为声景感知、恢复性环境理论及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也在实践层面为城市公园景观开发与设计者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指导,最终有助于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游憩者幸福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感知 声景恢复性评价 主观幸福感 城市公园
下载PDF
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机制研究
16
作者 刘滨谊 冯晶磊 +2 位作者 马淑菡 罗范颖 徐臻彦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9,共8页
【目的】以景观多维感知为研究背景,聚焦中国八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八景多维感知组成的主观元素、客观元素,以及主客观八景之间的互动机制。【方法】继承中国传统八景思想,在分析古今八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八景的主观、客观、主客观合... 【目的】以景观多维感知为研究背景,聚焦中国八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八景多维感知组成的主观元素、客观元素,以及主客观八景之间的互动机制。【方法】继承中国传统八景思想,在分析古今八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八景的主观、客观、主客观合一及其构成要素,以及八景多维景观感知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澳门地区新老八景中的灯塔松涛、路环渔韵、双湖塔影和普济寻幽四景,对其八维感知占比分别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从八景的主客互动、八景的主客流动、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3个方面分析,探索了八景与人类个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结论】构建了主观八景的感受、认知、应对与客观八景的能量、信息、时空两方面相互流动的八景流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感知 多维感知 八景 主观八景 客观八景
下载PDF
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公平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CGSS 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李卓 王延涛 张红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1,共13页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基于CGSS 2018数据,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对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公平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均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基于CGSS 2018数据,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对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公平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均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公平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社会发展水平的调节,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公平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替代效应;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社会公平感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因此,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和地区,未来面临着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双重压力,要避免发展不足与不公平对居民幸福感造成的负面效应叠加;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地区,要注重发展总量向更高发展质量转型,提升发展的公平性,为提高居民幸福感“锦上添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社会公平感 主观幸福感 调节效应
下载PDF
大学生稀缺感知与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检验
18
作者 曾欣虹 蒋怀滨 +2 位作者 林语嘉 林逸雯 方绵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3-120,共8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稀缺感知与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关系,同时也考察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和主观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方法:以692名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稀缺感量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阶梯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问... 目的:探究大学生稀缺感知与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关系,同时也考察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和主观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方法:以692名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稀缺感量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阶梯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后,稀缺感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强迫性购物(β=0.251,P<0.001);(2)物质主义在大学生稀缺感知与网络强迫性购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91,P<0.001);(3)主观社会阶层在大学生稀缺感知对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影响的直接路径(β=0.072,P<0.05)和物质主义起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β=0.098,P<0.05)中均起调节作用。结论:物质主义是稀缺感知诱发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重要中介,主观社会阶层是稀缺感知、物质主义影响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促进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强迫性购物 稀缺感知 主观社会阶层 物质主义
下载PDF
否定性困境的再现——时尚虚拟化进程中的身体危机
19
作者 廖茹菡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身体是时尚文化研究的核心视角之一。以建构历史框架为分析方法,划分“束缚性时尚”“自由化时尚”“虚拟时尚”三个形态阶段,身体呈现出“从否定到肯定”与“从肯定到否定”两个宏观转变过程,并体现在材质基础、身体地位和审美意识三... 身体是时尚文化研究的核心视角之一。以建构历史框架为分析方法,划分“束缚性时尚”“自由化时尚”“虚拟时尚”三个形态阶段,身体呈现出“从否定到肯定”与“从肯定到否定”两个宏观转变过程,并体现在材质基础、身体地位和审美意识三个微观层次。快速发展的虚拟时尚虽然兼具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它再现并加剧了身体存在的否定性困境,让身体在由顺从规训走向尊重感知后,又退回至主动隐匿。这种困境不仅带来了身体虚无化的危机,更造成了现实感和主体性的消亡。只有确认现实自我的优先性,重申身体感知的重要性,发挥现实身体的能动性,才能化解数字时代中的存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 身体感知 主体性 元宇宙 数字技术
下载PDF
行为效力认知的调节作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何兴邦 毛洁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9-45,61,共8页
基于CGSS(2021)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居民的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公民对自身环境行为效力的认知能够调节环境问题感知转化为居民行动意愿的程度,积极评价自身的环境行为是实现公民环境行为领域“知行合一”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CGSS(2021)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居民的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公民对自身环境行为效力的认知能够调节环境问题感知转化为居民行动意愿的程度,积极评价自身的环境行为是实现公民环境行为领域“知行合一”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机制,发现负向的环境行为效力认知会使得个体主观排除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从而降低亲环境行为意愿。研究认为决策者应通过教育、宣传、制度约束等干预手段,避免公民掉入个体环境行为无用的“认知陷阱”,从而引导居民更为积极地践行亲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效力认知 环境问题感知 主体责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