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ALA PALACE:Qing Emperor’s Memorial Tablet and Portrait Enshrined
1
作者 ZHAXICERING 《China's Tibet》 1997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emperor POTaLa PaLaCE:Qing emperor’s memorial Tablet and Portrait Enshrined
下载PDF
明代大臣王德完治国思想蠡测——以其奏疏为中心
2
作者 陈剑波 符永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王德完为明万历时期大臣,历任兵科、户科、工科给事中,仕途虽短,但所上奏疏较多,涉及面广,且多能针砭时弊,从中即可一窥其治国思想。内政方面,因议立太子而被卷入国本之争,仕途几乎断送;面对朝廷沉重的财政压力与军费开支,所秉持的理财... 王德完为明万历时期大臣,历任兵科、户科、工科给事中,仕途虽短,但所上奏疏较多,涉及面广,且多能针砭时弊,从中即可一窥其治国思想。内政方面,因议立太子而被卷入国本之争,仕途几乎断送;面对朝廷沉重的财政压力与军费开支,所秉持的理财理念仅限于开源与节流;对日“封贡”及平“奢安之乱”上,能够提出正确的对策,显示出在边防战略上的前瞻性;而救民奏疏数量尤多,体现出他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注。究其奏疏之多的原因,在于万历时期暴露出的种种危机及言官地位的提升。王德完频繁上疏直言,亦是明代中后期君臣冲突的政治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完 奏疏 治国思想 君臣冲突
下载PDF
“回首”的诗学:杜诗中的“回首”事象及诗境建构
3
作者 刘晓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9,共11页
“回首”是兼具动态感和叙事性的诗歌事象。在诗歌史脉络中,杜甫在继承唐前诗歌将“回首”用于离别、恋阙语境的抒情传统的同时,对其诗意内涵和诗境塑造作出开拓性贡献。杜甫将“回首”事象纳入“事切”“理切”的事态组合中,营造了多... “回首”是兼具动态感和叙事性的诗歌事象。在诗歌史脉络中,杜甫在继承唐前诗歌将“回首”用于离别、恋阙语境的抒情传统的同时,对其诗意内涵和诗境塑造作出开拓性贡献。杜甫将“回首”事象纳入“事切”“理切”的事态组合中,营造了多样化的恋阙事境,从而使“回首长安”的恋阙情结被拓展为对国家、时代饱含理性的思索和审视。杜甫充分发掘了“回首”事象所蕴含的时空交互特质,赋予“回首”以时间意义,将个人与国家的记忆绾结起来,使“回首”由表行为动作的事象演变为带有时间性的回忆过程。杜甫对“回首”诗境的塑造,典型地体现了“篇终接混茫”的诗歌气象,构成其“老儒”“腐儒”形象的角色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回首” 恋阙 回忆 腐儒
下载PDF
论汉代奏议的经典化——以《史记》为例
4
作者 韩团结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51-60,共10页
汉代奏议是汉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体之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记》依据四条标准对汉代奏议进行了最早的筛选,按照四种类型对汉代奏议进行保存,这是汉代奏议经... 汉代奏议是汉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体之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记》依据四条标准对汉代奏议进行了最早的筛选,按照四种类型对汉代奏议进行保存,这是汉代奏议经典化的前提条件。《史记》“以文传人”的撰写方法,也有力推动了汉代奏议的传播。《史记》还包含了汉代奏议的最早注解与评价资料,不仅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汉代奏议经典化的重要环节。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汉代奏议的经典地位在汉代已得到初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代奏议 经典化 筛选标准 以文传人
下载PDF
汉代上封事考论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剑 彭卫(点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1-205,共5页
封事,即秘密章奏,是汉代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在汉代的文献中,它有多种称法,如密奏、密疏等。汉代朝臣上封事有如下特点:汉代臣民上封事是十分普遍的;西汉时并没有对臣民上封事的资格给予限定,而到了东汉时开始对臣民... 封事,即秘密章奏,是汉代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在汉代的文献中,它有多种称法,如密奏、密疏等。汉代朝臣上封事有如下特点:汉代臣民上封事是十分普遍的;西汉时并没有对臣民上封事的资格给予限定,而到了东汉时开始对臣民的上封事资格进行了规定;汉代臣民上封事的时机还与天象等偶然性因素相联系;汉代臣民上封事的保密性不强。这些特点是与汉代政治的发展相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封事 政治制度
下载PDF
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小野寺史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86,154,共7页
这几年,对于民国初年国庆日的研究比较盛行。但庆祝纪念日的习惯,并非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开始新政,其中,改变万寿圣节的形式,导入臣民悬挂国旗以庆贺君主诞辰这一全新的政治文化,无疑是以清末外交官在欧洲与日... 这几年,对于民国初年国庆日的研究比较盛行。但庆祝纪念日的习惯,并非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开始新政,其中,改变万寿圣节的形式,导入臣民悬挂国旗以庆贺君主诞辰这一全新的政治文化,无疑是以清末外交官在欧洲与日本目睹之各国的习惯为参考的。与此同时,非君主国美国与法国等独立或革命纪念日的概念,也被梁启超介绍到中国。于是,不是庆祝君主诞辰,而是通过纪念过去"事业"养成国民之爱国心的纪念日,此想法也在新政时期十分普及。此等新的政治文化,在构成"民国国民"的自我认同之前,已被赋予构成"大清臣民"的新自我认同之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圣节 国庆日 纪念日 政治文化 新政
下载PDF
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 被引量:7
7
作者 苏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6,共7页
近代以来 ,随着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 ,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从近代早期的龚自珍、魏源等著名士人到后来的左宗棠、岑春煊、赵尔巽、张荫棠、徐世昌等廷臣疆吏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 近代以来 ,随着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 ,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从近代早期的龚自珍、魏源等著名士人到后来的左宗棠、岑春煊、赵尔巽、张荫棠、徐世昌等廷臣疆吏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 ,提出了筹边改制的种种设想和主张 ,对清朝政府改变传统治边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方人士关于筹边改制的具体意见虽不尽相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主张废除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行省 ,使边疆与内地“联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筹边 奏议 政策
下载PDF
悟真于大中五年的奉使入奏及其对长安佛寺的巡礼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宝玉 吴丽娱 《吐鲁番学研究》 2011年第1期67-76,共10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悟真大中五年奉使入奏及巡礼长安佛寺、与京城高僧唱和交往的大致情形。认为悟真所率使团是张议潮夺得政权后第二个到达长安的沙州使团,其出发时间应比当年二月到朝的高进达使团晚得多,规格也要高得多。曾亲身参与起义... 本文着重探讨了悟真大中五年奉使入奏及巡礼长安佛寺、与京城高僧唱和交往的大致情形。认为悟真所率使团是张议潮夺得政权后第二个到达长安的沙州使团,其出发时间应比当年二月到朝的高进达使团晚得多,规格也要高得多。曾亲身参与起义、精通佛门教义、儒学功底亦深的悟真积极与长安学问僧交友往来,向长安佛教界文化界展示了敦煌风采,其人其行堪称文化使者宗教外交,为后续最为正式的张议潭使团最终争取到归义军的建立和节度使的旌节在人际关系等方面做了良好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真 入奏 长安佛寺 大中五年
下载PDF
从海昏侯墓出土奏牍看刘贺的举动与失落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今言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9,共7页
从出土《奏牍》看,刘贺远封海昏的四年中,自称"藩臣",有臣服汉廷中央王朝的理念。他曾向宗庙奉献"酎金",申请"秋请",还和夫人"待"向宣帝、太后频繁"上书",呈述自己的诉求。但刘贺的... 从出土《奏牍》看,刘贺远封海昏的四年中,自称"藩臣",有臣服汉廷中央王朝的理念。他曾向宗庙奉献"酎金",申请"秋请",还和夫人"待"向宣帝、太后频繁"上书",呈述自己的诉求。但刘贺的这些举动往往不得如愿,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这和他在北方做帝王时的境遇存在明显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庙 酎金 秋请 上书 海昏侯
下载PDF
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飞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11,共8页
以往的晚清中外关系研究往往强调了甲午战后民教冲突的一面,而从未提到过传教士迫切希望减少这种冲突并为此作的努力。虽然清廷两派在基督教问题上的分歧导致1895年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的成效甚微,但清廷高层的改良派官员与李提摩太... 以往的晚清中外关系研究往往强调了甲午战后民教冲突的一面,而从未提到过传教士迫切希望减少这种冲突并为此作的努力。虽然清廷两派在基督教问题上的分歧导致1895年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的成效甚微,但清廷高层的改良派官员与李提摩太等传教士的交往和了解成为基层民教冲突影响高层政治决策的中间环节,预示了日后清廷修正基督教政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李提摩太 翁同龢 上疏
下载PDF
密奏与京控:嘉庆帝的“言路”及其疏通努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123,共12页
由于将乾隆末年以来政治衰退的关键原因归结为和珅擅权导致的上下"壅弊",嘉庆帝亲政后立即将"去壅弊"树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帝王"治道",认为只有实现"下情无不上达",方能顺利施行"新政"... 由于将乾隆末年以来政治衰退的关键原因归结为和珅擅权导致的上下"壅弊",嘉庆帝亲政后立即将"去壅弊"树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帝王"治道",认为只有实现"下情无不上达",方能顺利施行"新政"中的各项"治术"。为此,嘉庆帝倡导"广开言路",先是鼓励官员积极上奏言事并扩大奏事官员的范围,继而下令受理所有士民的京控呈词,从而形成两条分别以官、民为载体的"言路",并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采取多种举措以维护两条"言路"传递"下情"的能力。嘉庆帝对官员密奏的鼓励和彻底放开京控不仅一度改变了官场气象,而且士民因遭受冤屈而产生的压抑和愤怒亦得到了释放的机会。嘉庆帝的"去壅弊"努力使他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到了吏治民情的真实信息,并为其展开相应的整顿奠定了基础。虽然最终无力挽回颓势,嘉庆帝的积极行动却多少延缓了"国家的崩溃",从而对清帝国的历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庆帝 “广开言路” 密奏 京控
下载PDF
刍论中国古代舆情收集制度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24-427,共4页
中国古代舆情收集制度可以大致归纳为采诗观风制度、吏民上书制度、朝议制度和官员巡查制度。采诗观风是一种古老的舆情收集方法,目的是观风察政,通过它可以体察民情,了解民俗,人们也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吏民上书言事也是执政... 中国古代舆情收集制度可以大致归纳为采诗观风制度、吏民上书制度、朝议制度和官员巡查制度。采诗观风是一种古老的舆情收集方法,目的是观风察政,通过它可以体察民情,了解民俗,人们也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吏民上书言事也是执政者了解舆情的一个重要方式,其目的是劝谏统治者,具有多种形式;朝议也叫集议,朝议是官员们对政治的议论和对舆情的反映,因而是沟通皇帝与民众舆情的中介;官员巡查则是官方主动收集民间舆情的重要措施,每一种巡查方式都会根据需要探访的不同的舆情信息采取或"明察"或"暗访"的手段。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对我国古代的舆情制度进行梳理,无疑是对于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采诗观风 吏民上书 朝议 官员巡查
下载PDF
论祭祀黄帝的传统和现代公祭黄帝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桂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祭祀黄帝滥觞于先秦时期的祖灵崇拜,秦汉以后长期保持着黄帝作为方帝和帝王的并行祭祀格局。魏晋时期发生的五帝是方帝或人帝及宋代五帝的帝名、帝号之争,透露出祭祀礼仪的繁琐和认识的歧异。元代至顺以后,官方祭天祀典中摒除了五帝之祀... 祭祀黄帝滥觞于先秦时期的祖灵崇拜,秦汉以后长期保持着黄帝作为方帝和帝王的并行祭祀格局。魏晋时期发生的五帝是方帝或人帝及宋代五帝的帝名、帝号之争,透露出祭祀礼仪的繁琐和认识的歧异。元代至顺以后,官方祭天祀典中摒除了五帝之祀,形成了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或人文始祖享祀的传统。崇拜黄帝的传统是文化认同的结果,祭祀活动本身表达的是对去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更是团结海外华人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公祭 方帝 人帝
下载PDF
“土流共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士宏 马东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土司制度是唐代“羁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始于元末,兴于明,衰于清,是历代封建王朝有效治理边疆的制度安排。土司制度与地方政府构成了“土流共治”的管理体系,对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土司制度是唐代“羁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始于元末,兴于明,衰于清,是历代封建王朝有效治理边疆的制度安排。土司制度与地方政府构成了“土流共治”的管理体系,对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司承袭须逐级上报,袭职次第为嫡系子嗣,以此类推。各级官员为第一责任人,武职土司报兵部,兵部议奏皇帝;土司承袭的法定年龄为15岁,在符合民意的前提下,须有宗图谱系、原封号纸、邻近土司举荐等方可袭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折 洮州土司 题奏 责任人 兵部议奏
下载PDF
康熙朝奏折和来华西方传教士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新良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中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的部分 ,是研究当时中西关系的重要史料。经过笔者清理 ,其中载录来华西方传教士已达一百余人 ,一些人的汉文名字还为他书所不载。另如教皇特使多罗离京时间、康熙帝致罗马教皇信函颁发时间等重...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中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的部分 ,是研究当时中西关系的重要史料。经过笔者清理 ,其中载录来华西方传教士已达一百余人 ,一些人的汉文名字还为他书所不载。另如教皇特使多罗离京时间、康熙帝致罗马教皇信函颁发时间等重要问题也都因奏折所载内容应然而解。除此之外 ,康熙朝奏折还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在华西方传教士的具体活动内容和康熙帝积极招徕挟有专技的西方传教士来华献技的情形。同时 ,还详细显示了礼仪之争后康熙帝为争取教廷对中国立场的理解而三次遣使、四次致书及由允许传教到部分禁教再到全面禁教的全过程。这些表明 ,研究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清朝政府有关政策的转变 ,康熙朝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朝奏折 西方传教士 礼仪之争 康熙帝
下载PDF
康熙朝诸皇子奏折考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新良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85,共8页
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是康熙朝奏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初奏折发展中也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已刊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数量、分布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由于整理不当,今刊诸皇子奏折内容及进折时间多有错误,无年月奏折甚多。同时,由于康雍之际皇... 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是康熙朝奏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初奏折发展中也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已刊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数量、分布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由于整理不当,今刊诸皇子奏折内容及进折时间多有错误,无年月奏折甚多。同时,由于康雍之际皇室内部斗争和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时未行全译,致使其中阙漏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的学术质量。通过考辨,还可看出,奏折起源于顺治时期,其原始形态是皇室戚属致送皇帝及皇太后之请安折。康熙间,奏折使用范围扩及内外臣工,内容也改以政事为主。与之同时,在上行文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作为奏折原始形态的继承,康熙朝诸皇子奏折亦呈现过渡状态。这些变化,对于当时政局和此后奏折发展方向,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帝 诸皇子 奏折
下载PDF
双栖写作下的文体渗透——以汉赋和汉代奏议文体关系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良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6-142,共7页
汉赋和汉代奏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作者双栖、同时关涉政治和经学、文体互渗的现象,但汉人重奏议而轻赋,这说明汉赋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在汉代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
关键词 汉赋 奏议 交叉和渗透 实用与审美
下载PDF
论曹植的表 被引量:2
18
作者 崔积宝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曹植诗文成就都很突出。在曹植诗歌形象中那些隐括着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表”中则清楚地表达出来。读他的表文 ,他那当时的处境 ,他那些应对 ,他的识见 ,他一生的悲剧都会在眼前“逸”出来。刘勰说曹植“诗丽而表逸” ,用一个“逸”字... 曹植诗文成就都很突出。在曹植诗歌形象中那些隐括着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表”中则清楚地表达出来。读他的表文 ,他那当时的处境 ,他那些应对 ,他的识见 ,他一生的悲剧都会在眼前“逸”出来。刘勰说曹植“诗丽而表逸” ,用一个“逸”字来评价曹植的表 ,无论就其文思情感的飞涌充沛 ,还是就其语言修辞的舒卷自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清末新政与奏折制度变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文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7,共9页
庚子事变爆发后,两宫西逃至西安,军机处奏准全面暂行改题为奏,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暂行改题为奏方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颁布废除题本、改题为奏上谕,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执行办法。改题为奏之后,外省奏折数... 庚子事变爆发后,两宫西逃至西安,军机处奏准全面暂行改题为奏,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暂行改题为奏方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颁布废除题本、改题为奏上谕,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执行办法。改题为奏之后,外省奏折数量大增,加重了皇帝处理折件的负担,并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宣统二年,宪政编查馆提请各省循例具奏事件改咨各部,得到了摄政王的部分批准。随后,在内阁官制的拟订中,奏事权问题成为重要的争议点。宣统三年下半年,责任内阁成立后,与各部酝酿重要事件须经阁议,并缩小各部具奏事件范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内阁成立,更是垄断奏事权,清朝皇权名存实亡。清末新政的迅速推进,导致奏折制度的快速变革,甚至动摇了皇权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奏折 奏事权 皇权
下载PDF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文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4,共8页
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对内阁票拟意见的更改成为其理政的惯性,"改票"之举成为崇祯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崇祯帝通过对大小章奏的"改票",试图表明其在理政能力上对阁臣群体的全面超越,同时展现出对士大夫辅政的戒备与疏... 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对内阁票拟意见的更改成为其理政的惯性,"改票"之举成为崇祯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崇祯帝通过对大小章奏的"改票",试图表明其在理政能力上对阁臣群体的全面超越,同时展现出对士大夫辅政的戒备与疏离。阁臣对崇祯帝"改票"的态度,经历了从试图匡救国事到完全将顺逢迎的前后变化。崇祯帝的"改票"使得原有的票拟-批红决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同时"改票"之举也消解了内阁的辅弼职能,并为宦官参政提供了更大空间。由崇祯朝的"改票"现象向前回溯,可以勾勒出明末皇权强化的演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祯 “改票” 皇权 内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