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无毛细水上升对衬砌渠道冻胀影响差异研究
1
作者 王羽岱 王斌 +1 位作者 苗福生 马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118,共9页
衬砌渠道周围渠基土水热分布条件不同,当渠基土在冻结过程中有无毛细水上升条件下冻胀差异明显。基于这种差异,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渠基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无毛细水上升冻胀率试验,研究土体冻胀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 衬砌渠道周围渠基土水热分布条件不同,当渠基土在冻结过程中有无毛细水上升条件下冻胀差异明显。基于这种差异,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渠基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无毛细水上升冻胀率试验,研究土体冻胀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对冻结过程中有无毛细水上升渠基土冻胀下衬砌渠道冻胀影响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渠基土在有毛细水上升条件下,温度越高,所产生的冻胀率增量越多。温度越低,土体吸收水分越多。衬砌渠道在有无毛细水上升条件下冻胀变形及冻胀应力具有明显差异。当毛细水上升时,衬砌渠道因冻胀所产生的变形及应力均大于无毛细水上升时产生的变形及应力。-2℃、-4℃、-7℃下衬砌渠道有毛细水上升条件下最大冻胀变形与无毛细水上升条件下最大冻胀变形伴随温度越低,差异逐渐增大。-2℃、-4℃、-6℃下毛细水上升条件下最大冻胀应力与无毛细水上升条件下最大冻胀应力伴随温度越低,差异逐渐增大。有毛细水上升会加剧衬砌渠道在土体冻胀下裂缝的产生。研究可为有无毛细水上升时衬砌渠道冻胀影响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毛细水上升条件 渠基土 衬砌渠道 冻胀影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
2
作者 郝展宏 叶松林 +2 位作者 蔡东玉 张丽娟 米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59-64,共6页
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面临的出苗质量、播种—出苗期水分供应、灌溉施肥及时性及技术粗放等问题,并就进一步提高光温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该区域粮食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等,从2018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本研究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面临的出苗质量、播种—出苗期水分供应、灌溉施肥及时性及技术粗放等问题,并就进一步提高光温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该区域粮食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等,从2018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通过实施冬小麦“四密一稀”条带种植配套卫星导航播种技术、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结合配套现代化农机与信息技术装备,形成了一套集成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2010—2023年田间示范表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上述生产难题,达到了小麦玉米周年增产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与农民传统相比,小麦增产9%~17%,玉米增产12%~14%,周年节水450~750 m^(3)/hm^(2),节肥20%,节约人工成本2250~3000元/hm^(2)。该技术为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绿色高产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四密一稀 条带种植 卫星导航 浅埋滴灌 水肥药一体化 光温资源 产量 增产 绿色生产技术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Effects of Subsoiling on Soil Moisture Under No-Tillage for Two Years 被引量:32
3
作者 QIN Hong-ling GAO Wang-sheng +4 位作者 MA Yue-cun MA Li YIN Chun-mei CHEN Zhe CHEN Chun-l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8-95,共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the effects of subsoiling on soil moisture under notillage were studied. An experiment of 40 cm subsoiling in a field kept under no-tillage for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the effects of subsoiling on soil moisture under notillage were studied. An experiment of 40 cm subsoiling in a field kept under no-tillage for 2 years was operated from 2005 to 2006.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oil moisture and crop yield, the physical basis of subsoiling for water conservation and yield increas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water storage under subsoiling, from the soil surface to a depth of 100 cm was more than that under no-tillage for the growth season. In the 0-100 cm soil depth, the soil moisture in 50-100 cm depth under subsoiling was more compared with no-tillage, which increased when it's drought and decreased when it's rainy with the increase in soil depth. Compared with no-tillage, subsoiling could reduce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oats in the 0-50 cm depth and increase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50-100 cm depth. Also, subsoiling increased the yield by 18.29% and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16.8% in a two-year average. The effects of subsoiling on water conservation and yield increase were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 and a well-proportioned rainfall was better to increas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Meanwhile, subsoiling decreased bulk density,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available precipitation. Subsoiling under no-tillage is the effective rotation tillage to contain more soil moisture and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ecotone of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ILLAGE subsoilING water conservation yield increasing
下载PDF
Water Availability for Winter Wheat Affected by Summer Fallow Tillage Practices in Slope Dryland
4
作者 WANGXiao-bin CAIDian-xiong +9 位作者 JINKe WUHui-jun BAIZhan-guo ZHANGCan-jun YAOYu-qing LUJun-jiez WANGYu-hong YANGBo RogerHartmann DonaldGabriel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7期773-778,共6页
The tillage experiments for winter wheat were conducted on the slope farmlan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in the semihumid to arid loess plateau areas of North China.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cluding reduced tillage... The tillage experiments for winter wheat were conducted on the slope farmlan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in the semihumid to arid loess plateau areas of North China.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cluding reduced tillage(RT), no-till(NT), 2 crops/year(2C), subsoiling(SS),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CT)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availability, and wheat yields in a search for better farming systems in the areas. The NT and SS showed good effects on water conservation. The soil water storage increased 12 - 33 mm with NT and 9-24 mm with SS at the end of summer fallow periods. The soil evaporation with NT and SS decreased 7-8 mm and 34 - 36 mm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s of 1999 and 2001, respectively. Evapotranspiration(ET)with NT and SS increased about 47 mm during wheat growth periods of 2000 to 2001. Treatment RT and 2C had low water storage and high water losses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s. The winter wheat yields with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were improved in the 2nd year, increased by 3, 5 and 8% with RT, NT and S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T. The highest wheat yields were obtained with subsoiling, and th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from no-till. All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provided great benefits to saving energy and labors, reducing operation inputs,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s. No-till and subsoiling have shown promise in increasing water storage, reducing water loss, enhancing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aving energy, as well as increasing wheat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Slope l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NO-TILL subsoilING Soil water
下载PDF
免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覆盖提升土壤碳氮水含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龙 李简 +3 位作者 赵富贵 李丹 侯贤清 李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探明耕作结合秸秆覆盖措施的增产机理,为宁南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方法】于2014—2016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处理:免...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探明耕作结合秸秆覆盖措施的增产机理,为宁南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方法】于2014—2016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处理: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不覆盖(NN)、深松+秸秆覆盖(SS)、深松+不覆盖(SN)、传统耕作+秸秆覆盖(CS)、传统耕作+不覆盖(CN)。在2016年马铃薯收获期取样测定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播种、现蕾、块茎形成和块茎膨大期测定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苗期、现蕾、块茎形成、块茎膨大以及收获期测定了地上部生物量,成熟期调查了产量。【结果】同一耕作措施下,覆盖秸秆较不覆盖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提高马铃薯播种期、现蕾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以CN处理为对照,0—2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的提高幅度以SS处理最高,增幅分别为29.9%和24.7%,20—40 cm土层则以NS处理最高,增幅分别为52.4%和27.4%(P<0.05);播种期土壤蓄水量2014年(干旱年)以NS处理最高,2015年(平水年)和2016年(干旱年)以SS处理最高,增幅依次为6.4%、11.4%和29.6%;马铃薯关键生育期平均土壤蓄水量的增幅在2014和2016年以SS处理最高,分别为21.6%和26.0%,2015年以NS处理最高,增幅为17.2%。根据马铃薯生物量累积动态变化的Logistic模型计算,3年均以SS处理进入快速增长起始期最早,最大累积速率在2014年以NS处理最高,2015和2016年以SS处理最高。相比CN,马铃薯产量2014年以NS处理最佳,增幅为51.8%,2015和2016年均以SS处理最佳,增幅分别为36.7%和87.5%。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土壤蓄水量、马铃薯地上部生物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马铃薯产量与土壤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蓄水量和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蓄水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耕作措施配合秸秆覆盖可进一步提高土壤碳、氮含量和0—200 cm土层蓄水量,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在秸秆覆盖条件下,连续深松能够显著提升0—2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提早马铃薯的生物量快速累积期,并在干旱年份延长快速增长持续期和提高最大累积速率;免耕在第一年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效果最佳,但连续免耕的增产效果不如连续深松甚至传统耕作。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碳氮水与作物产量的协同效应,建议免耕、深松配合秸秆覆盖措施在宁南山区马铃薯栽培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 秸秆覆盖 土壤碳氮 土壤蓄水量 马铃薯产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麦田深层土壤水利用与小麦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文稼 肖庆红 +3 位作者 王仕稳 韦伟 殷俐娜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对该区域小麦生产至关重要。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以往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冬小麦产量水平下土壤水利用并不充分;进一步分析表明,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和产量高度相关,即在冬小麦收获期,当1~2 m深层土壤中有效水残留量为100~130 mm时,冬小麦产量为2640~4920 kg·hm^(-2),而当残留量减少至30~70 mm时,其产量可显著提高至5250~6576 kg·hm^(-2);此外,加强深层土壤水利用亦可显著提高高产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在可用水量为666~766 mm(播前0~2 m土层储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条件下,收获时如果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从270~210 mm降低至150~90 mm时,小麦产量高于4000 kg·hm^(-2)和5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6%提高至92%、1%提高至66%;在可用水量大于766 mm条件下,小麦产量高于5000 kg·hm^(-2)和6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14%提高至99%、1%提高至41%。进一步讨论了如何通过品种和农艺措施的选用来提高小麦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印证了在该区域可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增加深层水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层土壤水 产量稳定性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农业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关中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影响
7
作者 杜小娟 杨林 +3 位作者 李瑞国 韩魁魁 岳前进 郭龙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61-67,共7页
2020-2021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设置3个深松深度和2个深翻深度,研究了不同深度的机械深松、深翻对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深层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播前深翻30 cm和深松30 cm处理80~200... 2020-2021年在陕西省泾阳县设置3个深松深度和2个深翻深度,研究了不同深度的机械深松、深翻对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深层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播前深翻30 cm和深松30 cm处理80~200 cm各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较对照分别高1.27%和1.64%,冬前、返青期和收获期3个深松深度和2个深翻深度处理80~200 cm各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较对照提高0.13%~3.98%。在深松3个处理中30 cm深度处理产量最高为8257.5 kg/hm^(2),较CK增产6.0%,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在深翻2个处理中25 cm深度处理产量最高为8017.5 kg/hm^(2),较CK增产3.0%,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深翻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处理深度密切相关,深松以30 cm深度处理,深翻以25 cm深度处理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松 深翻 土壤含水率 产量
下载PDF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51
8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马丽 尹春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 保墒 增产
下载PDF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9 位作者 金轲 吴会军 白占国 张灿军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育红 杨波 Roger Hartmann Donald Gabriels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44-1049,共6页
麦田夏闲期末 ,免耕覆盖和深松留高茬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各增加 12~ 33和 9~ 2 4mm。土壤水分蒸发量(E)在 1999和 2 0 0 1年夏休闲期间分别减少 7~ 8和 34~ 36mm ,然而 ,小麦生育期的水分蒸散量 (ET) ,尤其是在2 0 0 0~ 2 0 0 1年期... 麦田夏闲期末 ,免耕覆盖和深松留高茬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各增加 12~ 33和 9~ 2 4mm。土壤水分蒸发量(E)在 1999和 2 0 0 1年夏休闲期间分别减少 7~ 8和 34~ 36mm ,然而 ,小麦生育期的水分蒸散量 (ET) ,尤其是在2 0 0 0~ 2 0 0 1年期间较传统耕翻处理提高约 4 7mm。连续采用保持耕作措施的第 2年冬小麦产量增加 ,少耕、免耕和深松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 3%、5 %和 8%。深松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 ;免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采用保持耕作措施 ,尤其免耕和深松 ,对于增加土壤蓄水、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分有效性、节省能耗以及改善作物产量显示出最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坡地 麦田 夏闲期 耕作措施 土壤水分 有效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的蓄水增产效应 被引量:53
10
作者 孙敏 温斐斐 +7 位作者 高志强 任爱霞 邓妍 赵维峰 赵红梅 杨珍平 郝兴宇 苗果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59-1469,共11页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枯水年增加63~91 mm,平水年增加41~70 mm,丰水年增加54~74 mm,尤其在枯水年和丰水年生育后期蓄水效果仍显著,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枯水年提高147%~205%。深翻和深松处理在枯水年和丰水年可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吸收300 cm土层土壤水分,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尤其在枯水年产量提高34%~45%。在平水年,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在平水年和丰水年深翻和深松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影响最大。深翻和深松处理后降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条件下,穗数与播种至拔节期120~180 cm、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减少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播种至拔节期60~120 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开花至成熟期120~180 cm土层关系密切。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或深松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改善底墒,尤其枯水年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向深层吸收土壤水分,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在枯水年和平水年,以休闲期深翻效果较好,在丰水年以休闲期深松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旱地小麦 深翻和深松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深松条件下不同地表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1
11
作者 李荣 侯贤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15-123,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旱区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覆盖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探讨深松结合地表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宁南旱区采用深松覆盖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旱区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覆盖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探讨深松结合地表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宁南旱区采用深松覆盖秸秆、深松覆盖地膜、深松不覆盖3种覆盖耕作模式,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对土壤体积质量、团聚体、水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结合地表覆盖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体积质量,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40 cm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较传统耕作降低17.1%。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地膜和深松覆盖秸秆处理可使0~40 cm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30.7%和17.4%。深松结合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深松覆盖地膜对作物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深松覆盖秸秆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最佳。深松结合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作物生育前期以深松覆盖地膜处理效果最佳,中后期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促进作用明显。深松结合地表覆盖能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深松覆秸秆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提高37.3%、93.3%和41.2%。通过两年试验研究,在宁南旱区采用深松结合地表覆盖措施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对马铃薯生长有利,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产量 水分 深松结合地表覆盖 土壤蓄水量 马铃薯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战东 刘祖贵 +4 位作者 宁东峰 秦安振 南纪琴 张霄 肖俊夫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2,共7页
2013—2014年在哈尔滨、忻州、济宁及焦作试验站联合开展试验研究了深松改土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各深松处理0-40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较常规旋耕降低1.5%-9.5%,田间持水率较常规旋耕增加4.4... 2013—2014年在哈尔滨、忻州、济宁及焦作试验站联合开展试验研究了深松改土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各深松处理0-40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较常规旋耕降低1.5%-9.5%,田间持水率较常规旋耕增加4.4%-39.5%;深松处理能显著提高20-60cm根层和60-120cm深层土壤水分,全生育期较常规旋耕分别提高了5.0%-20.7%和3.5%-19.5%。整体上,深松处理耗水量(327-446mm)较常规旋耕显著提高了3.3%-9.5%,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分别较常规旋耕显著提高4.4%-42.6%和1.8%-36.1%,深松耕作后玉米增产增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传友 郝东生 +2 位作者 杨立国 熊波 郭建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259-264,共6页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图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3.4%,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在0~100 cm土层内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因此深松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蓄水 犁底层
下载PDF
免耕及深松耕对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48
14
作者 魏欢欢 王仕稳 +3 位作者 杨文稼 孙海妮 殷俐娜 邓西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目的】明确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春玉米、冬小麦种植中的适用性和增产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大田试验文献和209组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 【目的】明确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春玉米、冬小麦种植中的适用性和增产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大田试验文献和209组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年均温度下对春玉米、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北部和中部采用免耕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0%以上;在年降雨量≤500 mm地区免耕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13.4%和13.6%(P<0.05);在年均温度≤10℃地区免耕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7.6%和9.3%(P<0.05)。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采用深松耕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500—600 mm地区,采用深松耕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14.5%和12.2%(P<0.05);在不同年均温度地区,深松耕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年均温度下,采用深松耕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均高于免耕。【结论】免耕、深松耕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适应性不同,在黄土高原中部和北部采用免耕更有利于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500 mm地区和年均温度≤10℃地区采用免耕更有利于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采用深松耕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效果优于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耕 作物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整合分析
下载PDF
深松对干旱牧区天然牧场牧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鑫 王岭 +2 位作者 徐忠辉 江培福 武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1,共3页
为了解决干旱牧区天然牧场的雨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天然牧场进行全方位深松来增加雨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深松后牧场的土壤密度平均下降0.14 g/cm3,牧场牧草的株高和产量增长量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 为了解决干旱牧区天然牧场的雨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天然牧场进行全方位深松来增加雨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深松后牧场的土壤密度平均下降0.14 g/cm3,牧场牧草的株高和产量增长量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2.98%和215.6%;水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株高和产量的水利用效率增长幅度分别为130.3%和210.1%。深松后不仅增加牧草的生长高度,而且增加了牧草的生长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牧场 牧草 深松 水利用效率
下载PDF
深松和尿素类型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胡恒宇 李增嘉 +4 位作者 宁堂原 王瑜 田慎重 仲惟磊 张总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63-197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尿素类型为副区(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均为225 kg N.hm-2)。【结果】相同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和品种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较高,而收获期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控释尿素处理的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郑单958相比,登海3号有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控释尿素、深松和品种间有明显的正耦合效应,利于旱作高产。【结论】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和较高的灌浆速率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半湿润玉米种植区,选用适宜品种、施用控释尿素并结合深松,可以更好地调控土壤的水分供应状况,实现土壤水分供应与作物需水的时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控释尿素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硝酸根电极法测定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燮京 李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4-27,共4页
用硝酸根电极法间接测定亚硝酸盐氮并与硝酸盐测定的经典方法——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比较, 结果表明: ①该方法对亚硝酸盐氮标准系列样品测定的相关系数都在0.9998以上; ②该法对稀释的NO3- - N标液中加入NO2- - N标准系列的回收率为98.... 用硝酸根电极法间接测定亚硝酸盐氮并与硝酸盐测定的经典方法——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比较, 结果表明: ①该方法对亚硝酸盐氮标准系列样品测定的相关系数都在0.9998以上; ②该法对稀释的NO3- - N标液中加入NO2- - N标准系列的回收率为98.0% ~103.2% , 平均为101.0% , 优于二磺酸酚法; ③该法对野外地下水样加NO2- - N标准系列的回收率为94.0% ~110.0% , 总体平均回收率为102.6% 。硝酸根电极法是野外测定地下水亚硝酸盐氮的较好方法。对该方法中尚存在的读数稳定性、氧化剂的选择、亚铁离子干扰的排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根电极法 地下水 亚硝酸盐氮
下载PDF
非灌溉条件下播前深松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云奇 陶洪斌 +4 位作者 赵鑫 鲁来清 任伟 周楠 王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了解华北地区深松土壤的蓄水保墒节水和增产效果,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对播前深松+旋耕(S)和旋耕(N)两种耕作方式下非灌溉冬小麦田的土壤容重和水分及小麦根条数、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 为了解华北地区深松土壤的蓄水保墒节水和增产效果,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对播前深松+旋耕(S)和旋耕(N)两种耕作方式下非灌溉冬小麦田的土壤容重和水分及小麦根条数、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S处理下0~35cm土层的容重显著降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35.8、34.2、23、80和41.3mm,越冬期和拔节期根数显著增加,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1%、16.3%和23.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变化不明显,同时耗水量降低28.7mm,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3%。因此,冬小麦播前深松在降水量稀少的华北地区应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松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容重 根数
下载PDF
深松截流对干旱牧区柠条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鑫 江培福 +4 位作者 武阳 孙淑云 雷廷武 袁建平 张孝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90-94,共5页
为了解决干旱牧区柠条地雨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柠条地深松形成线状沟截流和在旱季剪枝减少柠条腾发量措施来增加雨水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深松后的柠条地土壤密度降低,平均下降0.21 g/cm3,柠条的株高和冠幅增长量都比对照组有明显... 为了解决干旱牧区柠条地雨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柠条地深松形成线状沟截流和在旱季剪枝减少柠条腾发量措施来增加雨水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深松后的柠条地土壤密度降低,平均下降0.21 g/cm3,柠条的株高和冠幅增长量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5.54%和30.71%,水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剪枝后的柠条株高和冠幅比对照组增长速度快,株高和冠幅的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31.15%和32.32%;剪枝柠条和对照组柠条的株高与冠幅在试验结束时二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深松 剪枝 水利用效率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3 位作者 张洁梅 潘晓莹 王越 何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66,共9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cm土层土壤入渗过程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土柱顶部开始供水(恒定水头)到水分全部入渗到土柱底部的时间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柱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为: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土柱累积蒸发量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表现为:0~10 cm和50~60 cm土层,免耕>深松>常规耕作;20~50 cm和60~100 cm土层,深松>免耕>常规耕作。随土层的加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10~20 cm)再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和80~100 cm土层,均以深松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6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而60 cm土层以下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均低于4 g·kg?1,且在70 cm以下土层,常规耕作>免耕>深松。综上,耕作措施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深松更利于水分就地入渗,而免耕则更利于有机碳的提升和水分的储存,其作用深度在0~6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耕作 深松 免耕 水分入渗 土壤有机碳 土壤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