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comparison of the Impacts of Four Summer Teleconnections over Eurasia on East Asian Rainfall 被引量:8
1
作者 LIN Zhongd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366-1376,共11页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 disturbances.In this study,impacts of four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over Eurasia on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are investigated using Nati... East Asian summer climate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 disturbances.In this study,impacts of four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over Eurasia on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are investigated using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land precipitation data during 1979-2009.The four teleconnections include the Scandinavian (SCA),the Polar/Eurasian (PEU),the East Atlantic/Western Russian (EAWR),and th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CGT).Moreover,the related changes of low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explored,specifically,the low pressure over northern East Asia (NEAL)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SH).The results presented are in the positive phase.The PEU and SCA induce significant negative anomalies in North China rainfall (NCR),while the CGT induces significant positive anomalies.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PEU and SCA explain more than 20% of the variance in NCR,twice that explained by the CGT,suggest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ormer two teleconnections in NCR variation than the latter one.Meanwhile,the PEU and SCA reduce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 Korea,respectively,and the CGT enhances rainfall in Japan.The rainfall respons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SCA-induce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NEAL,and PEU-induced northward shift and weakening of the NEAL,respectively.For the CGT,the dipole pattern of rainfall anomalies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Japan is affected by both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NEAL and north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WNPSH.In addition,the EAWR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sporadic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as a result of the eastward retreat of the WNP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Eurasian teleconnection East Asian rainfall northern East Asian low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下载PDF
Revisiting the Second EOF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ongda LIN Qin SU Riyu L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The second EOF(EOF2)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se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South China(SC) and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YH).However,un... The second EOF(EOF2)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se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South China(SC) and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YH).However,understanding of the EOF2 mode is still limited.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dentify that the EOF2 mode physically depicts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ological summer-mean rainy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YRRB),based on a 160-station rainfall dataset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11.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YRRB is mostly attributed to two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one reflects the seesaw(SS)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the YH and SC(SS pattern),and the other features rainfall anomalies concentrated in SC only(SC pattern).Corresponding to a southward shift of the YRRB,the SS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 and below-normal rainfall in the YH,is related to a cyclonic anomaly centered over the SC-East China Sea region,with a northerly anomaly blowing from the YH to SC;while the SC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is related to an 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d southwest monsoon over SC.The cyclonic anomaly,related to the SS pattern,is induced by a near-barotropic eastward propagating wave train along the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originating from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 Atlantic.The anticyclonic anomaly,for the SC pattern,is related to suppressed rainfall in the W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rainy belt East China summer rainfall seesaw pattern South China pattern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extratropical wave train
下载PD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G KUROSHIO SSTA AND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3
作者 张天宇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忠贤 王栋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SST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 is analyzed of spring SSTA in the Kuroshio region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ummer 500 hPa field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using the ... Based on the data of SST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 is analyzed of spring SSTA in the Kuroshio region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ummer 500 hPa field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using the methods of Morlet wave,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 of spring SST in the Kuroshio region is distinct. Spring SST displays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re exist different 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the Kuroshio region, with the 23-year periodic oscillation being the most obvious. Troughs and ridges in the mid- and higher- latitudes turn deeper in high Kuroshio SSTA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trengthens and stretches westwards. As a result, the warm / wet air from the west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and summer rainfall in the above regions increases accordingly. Composite anomalous water vapor flux fields indicate that the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vapor from the north converge over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which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On the contrary,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decreases correspondingly in low Kuroshio SSTA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Kuroshio SST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ter vaportransport
下载PDF
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商林 孟祥新 汤子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月中旬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为山东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下旬降水偏多是由于台风“烟花”带来强降水;8月降水偏多主要是下旬副高强度偏强,水汽输送充沛造成。此外,2021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近3次拉尼娜事件发现,夏季副高强度偏强是造成近3个拉尼娜衰减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夏季副高强度是拉尼娜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夏季降水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势高度场 风场
下载PDF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章大全 袁媛 韩荣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突出,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基于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总结和探讨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总体提前...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突出,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基于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总结和探讨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风季节进程总体提前,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华北和东北雨季开始均较常年偏早。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盛夏长江流域发生破纪录的高温伏旱。夏季降水异常的阶段性特征显著,6月上中旬主雨带位于华南,6月下旬至8月,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跳,多雨区北移至华北、黄淮、东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2022年夏季气候异常与海温等外强迫因子密切相关。La Ni?a事件在春季再次发展,赤道中太平洋冷海温加强和海洋性大陆上空对流活跃,热带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异常偏强,黑潮及延伸区海温偏暖,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北抬,对夏季主雨带位置偏北和长江流域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拉尼娜 菲律宾异常反气旋
下载PDF
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洪涝灾害及暴雨过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德方 孙淑清 +1 位作者 彭京备 巩远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7-1023,共17页
本文针对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的强降水产生的洪涝过程及相应的15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川渝地区大旱年同期情况进行了对比。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气候平均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其西伸脊点可达110°E以西... 本文针对2020年夏季川渝地区的强降水产生的洪涝过程及相应的15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川渝地区大旱年同期情况进行了对比。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气候平均位置偏西、强度偏强,其西伸脊点可达110°E以西;青藏高压东伸、偏强,上下层共同作用使副高稳定维持。中纬度小波动活动频繁,使得冷空气活动往往维持在川渝上空。副高西侧气流与北方偏北风的汇合使川渝地区形成较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十分必要的水汽条件。此外,来自印度的季风气流从印度北部至高原东侧,经由高原南侧向东输送水汽,成为另一支重要的水汽通道。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为重要的干旱年,暴雨个例也最少。在这一年,副高偏东,中纬西风带短波槽不活跃,西南季风偏弱,川渝地区水汽辐合较少,这些与2020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夏季暴雨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moderate ENSO on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strong ENSO 被引量:29
7
作者 XUE Feng1 & LIU ChangZheng1,2 1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5期791-800,共10页
The 6 major ENSO events since 1979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strong and moderate ENSO based on in-tensity. The composite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summ... The 6 major ENSO events since 1979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strong and moderate ENSO based on in-tensity. The composite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influence is changed with the seasonal cycle in summer, with a weaker influence in June and a stronger influence in August, in-dicating a long lagged effect of ENSO on EASM. Besides, the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anomalies caused by the strong ENSO are also stronger with an earlier starting time, while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ate ENSO is evident in August. The composite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for the moderate ENSO exhibits a northern rainfall pattern,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ENSO-type rainfall pat-tern. Based on the composite analysis, two moderate ENSO years with a similar intensity (i.e., 1995 and 2003) are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ponse of EASM to the moderate ENSO during June and July is, to a certain degree, modulated by the circulation systems in mid-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 an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reby inducing a different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trong ENSO in 1983, it 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strong ENSO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ern China as well as in controll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other factors on EASM. The strong ENSO is therefore different with the moderate 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海洋气象学 厄尔尼诺现象 东亚季风 降雨
原文传递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35
8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王启光 杨杰 龚志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8,共10页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最为显著,是造成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 诊断分析 海温距平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与西太平洋副高对福建旱涝影响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蔡学湛 高建芸 吴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利用NCEP/NCAR发布的 85 0hPa风场和OLR场以及福建 38个站月降水资料 ,分析了福建夏季旱涝与东亚夏季风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旱涝与夏季风强弱及副高南北位置密切相关。涝 (旱 )年在东亚季风系统中的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 利用NCEP/NCAR发布的 85 0hPa风场和OLR场以及福建 38个站月降水资料 ,分析了福建夏季旱涝与东亚夏季风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旱涝与夏季风强弱及副高南北位置密切相关。涝 (旱 )年在东亚季风系统中的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强 (减弱 ) ,副热带季风环流则出现异常减弱 (加强 ) ;涝年副高平均脊线位置偏北于 2 7°N附近 ,旱年则偏南于 2 4°N附近 ;由春入夏 ,再由夏入秋副高南北位置的季节位移 ,涝年先是急速北跳 ,而后又急速南撤 ,旱年却进退平缓。旱涝年东亚中高纬度环流亦表现出不同特征 ,涝(旱 )年一般没有 (有 )出现阻塞形势 ,中纬度纬 (经 )向环流发展 ,副热带锋区北抬 (南压 ) ,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夏季副高位置南北偏离影响夏季各月降水及其分布的不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东亚地区 季风 西太平洋 副高 福建 旱涝 降水 对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春季黑潮区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7
10
作者 张天宇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忠贤 王栋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利用海温资料、NCEP/NCAR 53 a(1951~2003年)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春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降水及其与夏季500 hPa高度场、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 利用海温资料、NCEP/NCAR 53 a(1951~2003年)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春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降水及其与夏季500 hPa高度场、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海温的增加趋势非常显著,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振荡,其中23 a左右的周期最显著。春季黑潮海温偏高时,中高纬地区的槽和脊加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多;水汽输送合成场表明来自南海、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较气候平均年偏强,向长江流域以北的水汽输送减少,使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增多;相反,海温偏低时,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黑潮区域海温 中国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闵锦忠 李春 吴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7-954,共8页
利用1979~2001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OLR和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对流活动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多).而西... 利用1979~2001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OLR和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对流活动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多).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副高的东西位置、面积、强度异常等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另外,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显著对应着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呈经向分布的Rossby波列(即东亚遥相关波列),该波列结构的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也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 长江中下游降水 副高 东亚遥相关
下载PDF
El Ni?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俊杰 薛峰 +1 位作者 林万涛 段安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8-686,共9页
基于1979-2012年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El Nin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n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偏强,位置偏向西南。副高的这种异常特征随夏季的季节进程有明显变化,初夏... 基于1979-2012年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El Nin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n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偏强,位置偏向西南。副高的这种异常特征随夏季的季节进程有明显变化,初夏异常较弱,盛夏期间异常达到最强。此外,根据东亚夏季风降水呈现阶段式北进的特征,将夏季分为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和东北雨期以及华南后汛期来分析东亚夏季风和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在上述各个时期,大气对流层低层表现为一致的环流异常型,副高及其以南区域为异常反气旋,其北部为异常气旋。这种异常环流型加强了副高南部偏东风及其北部偏北风,增强了热带水汽输送和高纬度地区冷空气的入侵,二者结合造成主汛期地区降水增加。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环流异常型随东亚夏季风逐步向北推移,导致东亚各地区的主汛期降水增加,非主汛期降水减少,降水分布更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副热带高压 EL Nino 季节内变化 夏季降水
下载PDF
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爱兰 郑彬 +2 位作者 谷德军 李春晖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进过程存在异常:前沿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维持时间偏长、在长江流域维持时间偏短,夏季风极端北界偏北,这种推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有关。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及推进过程异常导致东亚夏季(6—8月)降水为Ⅰ类雨带分布,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黄淮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降水偏多。从月时间尺度看,2006夏季各月都具有南海地区夏季风强度偏强、前沿位置偏北和偏东的异常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月偏西偏南,7、8月偏北,在这种异常形势下,长江流域6、7、8各月降水都偏少,华南地区各月以偏多为主,黄淮流域7、8月降水偏多。从季节内振荡看,2006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纬向传播与气候平均相比具有特殊性,长江流域纬度带西传波和静止波偏弱,华南地区纬度带东传波和静止波偏强,ISO这种异常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降水偏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前沿推进 副热带高压 雨带分布 季节内振荡(ISO) 纬向传播
下载PDF
SSR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4
作者 罗兵 孙海燕 +5 位作者 徐港明 扬志刚 沈宗根 顾雯雯 高阳 郑佳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5210-5212,5246,共4页
SSR标记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呈孟德尔遗传,多态性丰富,信息量大,已被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之一而广泛应用。文中重点介绍了SSR标记的开发和SSR技术试验体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SSR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SSR 分子标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东北夏季降水分型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孙照渤 曹蓉 倪东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7,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东北122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60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对东北6月、7月、8月的降水进行分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降水型对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东北6月、7月、8月降水均可划... 利用1961—2010年中国东北122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60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对东北6月、7月、8月的降水进行分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降水型对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东北6月、7月、8月降水均可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6月与8月的分型结果相同,为全区一致型(同多型、同少型)和南北反位相型(南部型、北部型),7月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同多型、同少型)和东西反位相型(东部型、西部型)。6月东北降水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冷涡越强,降水越多,且当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出现明显异常时,6月东北降水将呈现南北反位相特征;7月、8月降水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其中东北降水全区一致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以及沿亚洲西风急流东传的波列有关,而降水南北(东西)反位相型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降水 大气环流 东北冷涡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2020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芸芸 王永光 柯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四类雨型分布。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温等异常特征分析发现,6—7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偏西,第一次季节性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明显偏晚,且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特征;使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转向水汽输送偏强,并与中高纬不断南下的冷空气活动相配合,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江淮梅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持续偏暖对维持6—7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及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一脊”型,蒙古低压活跃;西太副高也由前期偏纬向型的带状分布转为“块状”分布,脊线位置偏北;沿西太副高外围的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延伸至华北—东北南部,形成自西南到东北的异常多雨带,与6—7月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空间分布有明显不同。异常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是导致8月中低纬大气环流发生调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印度洋暖海温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下载PDF
海温场与副热带高压及山东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晓霞 刘厚赞 +1 位作者 刘梦玉 王景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43-247,共5页
通过海温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山东夏季降水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海温场对山东降水产生影响的天气学机理。
关键词 海温场 副热带高压 降水 山东 夏季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时,定义为正(负)南印度洋偶极子PSIOD(NSIOD)事件。S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PSIOD年,5月份中国江南和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6-8月份华北、东北区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区域降水偏少,即主要为两条雨带的分布。NSIOD年,5月份中国大部降水偏少;6-8月中国西南、江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多。不同时段SIOD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月,SIOD主要通过改变马斯克林局地环流的变化,影响印度洋低层越赤道的水汽通量输送;6-8月,通过改变海洋大陆下垫面SST热状态,改变其上空对流强度以及水汽输送方向,并间接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南北位置,进而对中国雨带的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表温度 中国夏季降水 马斯克林高压 索马里急流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忠贤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分析了1月份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平均)降水的相关关系及其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偏高(低)时,乌拉尔山附近和雅库茨克附近的阻高加强(减弱),在这两个阻高之间的低压槽加深(减弱),西北... 分析了1月份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平均)降水的相关关系及其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偏高(低)时,乌拉尔山附近和雅库茨克附近的阻高加强(减弱),在这两个阻高之间的低压槽加深(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西伸(东撤),亚洲夏季风明显偏弱(强),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北方地区),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区域海温异常 中国夏季降水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夏季大西洋Niňo基本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忠贤 余滔 +3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王健治 吴玲玲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5-844,共10页
利用NCEP-DOE AMIP-Ⅱ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全国160站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大西洋Nin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 利用NCEP-DOE AMIP-Ⅱ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全国160站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大西洋Nin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夏季大西洋Nino是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的第一EOF模态,其方差贡献率为33.7%,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当夏季大西洋Nino处于暖位相时,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明显的异常反气旋,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位置西伸,中国华南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水汽向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输送,使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降水增多,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控制,不利于降水发生;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Nino EOF分解 中国夏季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