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 被引量:49
1
作者 郝锦绮 刘力强 +4 位作者 龙海丽 马胜利 郭子祺 钱书清 周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5-482,共8页
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 ,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 ,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 ,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 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 ,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 ,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 ,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冲状突然变化 ,且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展布 .尽管有时应力σ值相当高 ,但当应力变化率γ =dσ dt为零 (恒载 )且保持正、负常数 (匀速加、卸载 )时 ,自电位始终没有异常出现 .反之 ,无论γ的增量Δγ为正值或负值 ,当γ突变 ,即对样品进行突然加卸载的时刻则出现了脉冲状自电位信号ΔV ,Δγ的正或负对ΔV的影响是相反的 .分析表明 ,应力突变时ΔV与Δγ的异常幅度成正比 .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过程中自电位明显的时空变化意味着 ,孕震区附近如果自电位有突变 ,就有可能观测到相关的自电位前兆和同震变化 ,并可能出现同步的应变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电位 应力变化率突变 岩石破裂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单轴压力下煤样表面电位实验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艳娜 王恩元 赵恩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09,共4页
建立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表面电位测试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试样单轴压力下变形破裂过程中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原煤、型煤和混凝土在受单轴压力变形破裂过程中都有表面电位产生,并且表面电位在整个变形破裂过程中始终存在.从总... 建立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表面电位测试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试样单轴压力下变形破裂过程中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原煤、型煤和混凝土在受单轴压力变形破裂过程中都有表面电位产生,并且表面电位在整个变形破裂过程中始终存在.从总体上看,表面电位和载荷的变化趋势一致;载荷突变时,表面电位信号也出现突变,表面电位的突变幅度和载荷的突变幅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位 变形破裂 载荷突变 卸载
下载PDF
超强台风“天鹅”(2015)路径突变过程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毕鑫鑫 陈光华 周伟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7-238,共12页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每6 h再分析资料作为研究工作的基本场,运用了分部位涡反演方法探讨影响2015年第15号超强台风"天鹅"路径突变的物理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每6 h再分析资料作为研究工作的基本场,运用了分部位涡反演方法探讨影响2015年第15号超强台风"天鹅"路径突变的物理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就天气系统而言,"天鹅"整个移动过程中都受到周围环境场及引导气流的影响,主要的影响系统包括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涡旋、邻近台风"艾莎尼"及台风外围反气旋;(2)定量分析了与各影响系统扰动位涡相关的引导气流矢量,发现整个过程中超强台风"天鹅"的移动始终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其次是来自季风涡旋及台风外围反气旋的贡献,而当"天鹅"有向北转向趋势时,与外围反气旋相关的东北向引导气流导致了台风的路径北折;(3)进一步定量分析了总扰动位涡在不同高度层上相关引导气流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中层系统的引导气流矢量与"天鹅"的移动最为吻合,而形成于低层系统的偏南风气流与"天鹅"向北突然转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转向后逐渐向中高层发展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位涡反演 路径突变 引导气流
下载PDF
泥石流起动的突变学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崔鹏 关君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53-61,共9页
泥石流起动是泥石流发生、发展、成灾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起动规律是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灾害防治的理论基础。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泥石流起动条件进行适当变换,得到泥石流起动势函数,它符合尖点突变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准泥石流体起动... 泥石流起动是泥石流发生、发展、成灾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起动规律是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灾害防治的理论基础。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泥石流起动条件进行适当变换,得到泥石流起动势函数,它符合尖点突变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准泥石流体起动时具有突变、缓慢和过渡状态等多条路径,并在起动临界点附近具有发散性和模态软化等性质。根据这些起动特性提出的单沟泥石流预测方法以及通过调控准泥石流体起动条件使之不起动,达到泥石流灾害治理防患于未然的新途径,已在泥石流防治中取得了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起动 突变学 势函数
下载PDF
土的弹塑性模型缺陷分析及改进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施维成 代国忠 +2 位作者 李雄威 史贵才 李书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106,共4页
针对传统弹塑性模型的塑性势面用于岩土材料时的两个固有缺陷,提出了塑性势面区域的概念和连续渐变塑性势面模型的构想,连续渐变塑性势面模型的优点就在于塑性势面的连续和渐变,连续使得在任何屈服面外侧的应力路径下均是一系列连续的... 针对传统弹塑性模型的塑性势面用于岩土材料时的两个固有缺陷,提出了塑性势面区域的概念和连续渐变塑性势面模型的构想,连续渐变塑性势面模型的优点就在于塑性势面的连续和渐变,连续使得在任何屈服面外侧的应力路径下均是一系列连续的塑性势面在起作用,不会出现一个塑性势面单独发挥作用的情况,从而避免了传统弹塑性模型仅有一个塑性势面发挥作用时不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与应力增量有关的缺陷;渐变使得屈服面处的塑性势面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为0,且越接近屈服面的塑性势面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小,无限接近屈服面的塑性势面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无限接近于0,从而解决了传统弹塑性模型屈服面两侧变形不连续的问题,将传统弹塑性模型发展成为连续渐变塑性势面模型,既能弥补传统弹塑性模型描述土体性质时的缺陷,又不将弹塑性理论全盘抛弃,是对传统弹塑性理论的继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模型 缺陷 塑性势面 连续渐变 突变
下载PDF
化工行业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统计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宗政 熊发 +2 位作者 袁雪竹 段鲁娟 曹井国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搜集1972—2011年间我国发生的化工行业突发大气污染事故案例,针对非交通运输源事故,分别从发生环节、污染物质、发生时间3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各个环节所发生事故的具体原因,指出事故发生量和等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贮存环节... 搜集1972—2011年间我国发生的化工行业突发大气污染事故案例,针对非交通运输源事故,分别从发生环节、污染物质、发生时间3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各个环节所发生事故的具体原因,指出事故发生量和等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贮存环节和生产环节是事故多发环节,事故类型以爆炸泄漏事故为主,每年的二、三季度为事故多发季,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苯及苯系物5类物质泄漏频次最多、伤亡量最大,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在统计区间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年际变化趋势,事故等级金字塔由底部小中间大的较大事故高发型向底部大上部小的较小事故高发型演变.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从生产者的角度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行业 突发事故 统计分析 变化趋势 事故等级金字塔
下载PDF
模拟法描绘静电场实验的数据处理 被引量:3
7
作者 郝清海 石明吉 杜瑞娟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0-22,共3页
在用水做电介质的静电场描绘实验中,如果用直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偏差较大;如果用交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则吻合较好。自制了静电场测试仪器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据实际情况对理论值进行修正的方法。结果表... 在用水做电介质的静电场描绘实验中,如果用直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偏差较大;如果用交流电源,理论值和实验值则吻合较好。自制了静电场测试仪器并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据实际情况对理论值进行修正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静电场测试仪和修正方法,可以使理论值和实验值较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场 电势突变 电解 电离层
下载PDF
模拟法描绘静电场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明吉 郭新峰 +1 位作者 刘斌 秦佳琼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2-25,共4页
针对静电场描绘实验误差较大的问题,搭建了以上位机为核心的一维静电场测量装置,测量了水盒同心圆电极和微晶同心圆电极沿径向的电势分布,针对不同的电介质,分析了主要误差的产生根源。结果表明:用水作电介质比用微晶作电介质误差更大... 针对静电场描绘实验误差较大的问题,搭建了以上位机为核心的一维静电场测量装置,测量了水盒同心圆电极和微晶同心圆电极沿径向的电势分布,针对不同的电介质,分析了主要误差的产生根源。结果表明:用水作电介质比用微晶作电介质误差更大。用水作电介质,最主要的误差根源是水的电解。用微晶作电介质,最主要的误差根源是薄膜的不均匀。本实验有助于理解静电场描绘实验的结果,也为静电场描绘仪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场 电势突变 上位机 微晶 主要误差分析 孔洞 裂缝
下载PDF
化学势专题研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凯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3-57,61,共6页
提出有关化学势在概念、状态函数阵中定位、极限定理和数值计算 ,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新的理论构思 .同时发现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加以探讨 .
关键词 化学势 热力学曲面 状态函数阵 零点极限定理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二极相变
下载PDF
两类化学势判据的引出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英文)
10
作者 万洪文 瞿金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引出了变组成系统的两类化学势判据,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反应系统,阐明了单位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及其具体途径的性质。
关键词 化学势 判据 化学反应 自发性 途径
下载PDF
台风“鲇鱼”路径突变前后等熵位涡非对称结构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颖斌 沈新勇 +1 位作者 刘佳 黄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9,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WRF模式对2010年13号超强台风"鲇鱼"移入南海以后的路径突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较好模拟出了台风由缓慢西行转为突然北上的过程。利用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路径突变前期、突变时和突变后的不同高度上等熵位涡的分... 利用高分辨率WRF模式对2010年13号超强台风"鲇鱼"移入南海以后的路径突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较好模拟出了台风由缓慢西行转为突然北上的过程。利用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路径突变前期、突变时和突变后的不同高度上等熵位涡的分布特征。路径突变前期和后期不同高度上的等熵位涡的对称结构较明显;路径突变时各个层次上的位涡等熵分布均表现出明显非对称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该路径突变过程前后台风对流发展和能量分布的变化,结果验证了等熵位涡结构的演变情况。非对称风场的切变存在一次逆时针方向倾斜而后恢复的过程,整层大气动能的分布也由近似轴对称发展为东部强于西部的显著的非对称。位于台风环流东南侧的非对称扰动所引起的平流和次级环流输送有助于台风路径由西行转为北上,这可能是环境流场偏弱条件下台风路径转折的有利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非对称结构 路径突变 位涡反演 等熵分析
下载PDF
水溶液重金属离子在蛭石上的动态吸附行为与化学势变 被引量:7
12
作者 冀泽华 吴晓芙 +1 位作者 李芸 冯冲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09-2117,共9页
测试了蛭石-水溶液体系中Pb2+、Cd2+、Zn2+离子的等温动态吸附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蛭石具有较强的去除水溶液中Pb2+、Cd2+、Zn2+离子的能力.基于等温条件下物理化学反应组分的标准化学势为常数的原理,建立了反应体系的动态化学势变方程,... 测试了蛭石-水溶液体系中Pb2+、Cd2+、Zn2+离子的等温动态吸附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蛭石具有较强的去除水溶液中Pb2+、Cd2+、Zn2+离子的能力.基于等温条件下物理化学反应组分的标准化学势为常数的原理,建立了反应体系的动态化学势变方程,为分析离子吸附机理和发展离子吸附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用方法.测试离子化学势的动态变化证明离子吸附反应遵循电化学势作用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吸附 化学势变 PB^2+ CD^2+ ZN^2+ 蛭石 重金属离子
下载PDF
Organic matter quality of forest floor as a driver of C and P dynamics in acacia and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on a Ferralic Arenosols, Congo 被引量:1
13
作者 Lydie-Stella Koutika Lorenzo Cafiero +1 位作者 Annamaria Bevivino Agustín Merino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511-525,共15页
Background: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 management may alter soil organic matter(SOM) and nutrient dynamics,due in part to alterations in litter input and quality. Acacia was introduced in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 Background: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 management may alter soil organic matter(SOM) and nutrient dynamics,due in part to alterations in litter input and quality. Acacia was introduced in eucalypt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Congolese coastal plains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and tree growth. Eucalypt trees were expected to benefit from N2 fixed by acacia. However, some indicators suggest a perturbation in SOM and P dynamics might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In tropical environments, most of the nutrient process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high rates of organic matter(OM) mineralization. Therefore, SOM stability migh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soil-plant processes. In spite of th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 quality, C and other nutrient dynamic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OM quality and P forms in forest floor and soil were investigated to get more insight on the C and P dynamics useful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plantations.Methods: Thermal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and thermogravimetry(TGA))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olid state13 C CPMASS and NMR and31 P-NMR) spectroscopy have been applied to partially decomposed forest floor and soils of pure acacia and eucalypt, and mixed-species acacia-eucalypt stands.Results: Thermal analysis and13 C NMR analysis revealed a more advanced stage of humification in forest floor of acacia-eucalypt stands, suggesting a greater microbial activity in its litter. SOM were related to the OM recalcitrance of the forest floor, indicating this higher 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forest floor in this stand might be favour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C into the mineral soil.Conclusions: In relation with the fast mineralization in this environment, highly soluble orthophosphate was the dominant P form in both forest floor and soils. However, the mixed-species forest stands immobilized greater P in organic forms, preventing the P losses by leaching and contributing to sustain the P demand in the medium term.This show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can sustain the demand of this ecosystem.For this, the forest floor plays a key role in tightening the P cycle, minimizing the P lo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species plantations Soil chemical stability Organic P Forest ecosystems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下载PDF
Motoyosi Sugita—A “Widely Unknown” Japanese Thermodynamicist Who Explored the 4th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 Creation of the Theory of Life
14
作者 Kazumoto Iguchi 《Open Journal of Biophysics》 2016年第4期125-232,共109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o you, the Western people, nowadays a “widely unknown” Japanese thermodynamicist by the name of Motoyosi Sugita and his study on the thermodynamics of transient phenomena 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o you, the Western people, nowadays a “widely unknown” Japanese thermodynamicist by the name of Motoyosi Sugita and his study on the thermodynamics of transient phenomena and his theory of life. This is because although he was one of the top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Japa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WWII and after WWII he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io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a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he himself and his studies themselves have seemed to be totally forgotten nowadays in spite that his study was absolutely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life.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present what kind of person he was and what he studied in physics as a review on the physics work of Motoyosi Sugita for the first time. I will follow his past studies to introduce his idea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as well as in biophysics as follows: He proposed the bright ideas such as the quasi-static change in the broad sense, the virtual heat, and the field of chemical potential etc. in order to establish his own theory of thermodynamics of transient phenomena, a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Onsager-Prigogine’s theory of the irreversible processes. By the concept of the field of chemical potential that acquired the nonlinear transport, he was seemingly successful to exceed and go beyond the scope of Onsager and Prigogine. Once he established his thermodynamics, he explored the existence of the 4th law of thermodynamics for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of life. He applied it to broad categories of transient phenomena including life and life being such as the theory of metabolism. He regarded the 4th law of thermodynamics as 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transient phenomena. He tried to prove it all life long. Since I have recently found that his maximum principle can be included in more general maximum principle, which was known as the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control, I would like to explain such theories produced by Motoyosi Sugita as detailed as possible. And also I have put short history of Motoyosi Sugita’s personal life in order for you to know him well. I hope that this article helps you to know this wonderful man and understand what he did in the past, which was totally forgotten in the world and even in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known Japanese Thermodynamicist Motoyosi Sugita Thermodynamics of Transient Phenomena Virtual Heat Broad Quasi-Static change chemical potential Field of chemical potential Diffusion Phenomena Number of Partition Dissipation Function Onsager’s Theory of Irreversible Processes Prigogine’s Least Production of Entropy 4th Law of Thermodynamics Maximum Principle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Bellman’s Optimality Principle Theory of Metabolism Theory of Life CYBERNETICS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对生物柴油废水的降解效应与化学势变
15
作者 刘子璇 石卉 +2 位作者 王平 王沛颖 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0期77-82,共6页
为了解决生物柴油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废水,研究试验系统COD的降解效应与化学势变。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采用四级串联系统可使末端出水COD浓度达到GB 18918—200... 为了解决生物柴油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废水,研究试验系统COD的降解效应与化学势变。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采用四级串联系统可使末端出水COD浓度达到GB 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试验系统COD去除的基本过程可用吸附-好氧生物降解两级反应来描述,好氧生物降解反应中COD的去除率随串联级数增大而增大,说明好氧降解的总贡献率与系统串联级数呈正相关。试验系统COD去除反应的化学势变为负值,其绝对值随单元级数增大而增大,说明系统COD的去除是自发反应,系统去除COD能力随串联级数增大而增强,好氧生物降解反应在维持系统处理效果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废水 活性炭 好氧生物降解 COD 化学势变
下载PDF
化学电池电动势及内外电压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彭丽 黄绍书 +1 位作者 岳国联 朱丽霞 《物理通报》 CAS 2022年第5期129-131,共3页
采用4只电压表分别对市售研究闭合电路可调内电阻的专用化学电池和自制化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正极与正极附近的探针之间、负极与负极附近的探针之间以及正极附近的探针与负极附近的探针之间的电势差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对闭合电... 采用4只电压表分别对市售研究闭合电路可调内电阻的专用化学电池和自制化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正极与正极附近的探针之间、负极与负极附近的探针之间以及正极附近的探针与负极附近的探针之间的电势差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对闭合电路中电场力做功与非静电力做功引起的电势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化学电池中电场力和非静电力的作用区域,同时也验证了闭合电路中电动势与内电压和外电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内电阻化学电池 闭合电路 电势变化 实验探究 非静电力 化学反应 电极附近
下载PDF
规范不同均相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表示及其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桦 《化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4-37,共4页
尝试对均相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表述进行规范,如浓度的表示形式、不同标准状态、B组分标准状态化学势μ(Φ)B、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ΔrG(Φ)m,a、平衡常数K(Φ)a、反应的热效应ΔrH(Φ)m,a等.
关键词 热力学基本原理 化学势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 平衡常数
原文传递
泛函积分方法计算推广的Anderson模型的化学势
18
作者 温涛 戴显熹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7-281,288,共6页
寻找能够越出平均场近似的理论方法是量子统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泛函积分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超越平均场近似的重要途径.以推广的Anderson模型为出发点,利用泛函积分方法所得到的一阶谐波近似(FHA),可... 寻找能够越出平均场近似的理论方法是量子统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泛函积分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超越平均场近似的重要途径.以推广的Anderson模型为出发点,利用泛函积分方法所得到的一阶谐波近似(FHA),可以得到这一模型体系的化学势随载流子数密度的变化结果.化学势在一定的载流子密度下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突变.关于化学势突变这一结果可以对最新的有关高温超导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并且能够对高Tc超导体在这些点上掺杂效率的突变以及Tc与二维载流子相对浓度的普适关系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函积分方法 ANDERSON模型 化学势 量子统计 载流子密度 一阶谐波近似 高温超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