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ll flow velocity affected by the subsurface water flow depth of purple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TAO Ting-ting CHEN Shi-qi CHEN Xiao-y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704-714,共11页
Subsurface water flow above the weakly permeable soil layer commonly occurs on purple soil slopes.However,it remain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ubsurface water flow on the surface flow velocity.Laboratory ex... Subsurface water flow above the weakly permeable soil layer commonly occurs on purple soil slopes.However,it remain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ubsurface water flow on the surface flow velocity.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rill flow velocity on purple soil slopes containing a subsurface water flow layer with the electrolyte tracer method considering 3 subsurface water flow depths(SWFDs:5,10,and 15 cm),3 flow rates(FRs:2,4,and 8 L min^(-1)),and 4 slope gradients(SGs:5°,10°,15°,and 20°).As a result,the pulse boundary model fit the electrolyte transport processes very well under the different SWFDs.The measured rill flow velocities were 0.202 to 0.610 m s^(-1) under the various SWFDs.Stepwise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a positive dependence of the flow velocity on the FR and SG but a negative dependence on the SWFD.The SWFD had notable effects on the rill flow velocity.Decreasing the SWFD from 15 to 5 cm increased the flow velocity.Moreover,the flow velocities under the 10-and 15-cm SWFDs were 89%and 86%,respectively,of that under the 5-cm SWFD.The flow velocity under the 5-,10-and 15-cm SWFDs was decreased to 89%,80%,and 77%,respectively,of that on saturated soil slopes.The results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rill flow hydrological processes under SWFD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ll erosion subsurface water flow Electrolyte tracer method Flow velocity Purple soil
下载PDF
Drivers of soil erosion and subsurface loss by soil leakage duri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W 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Xudong Peng Quanhou Dai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As an extreme manife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s caused by soil loss and rock exposure.In some areas with serious rocky desertification,there is no soil to be eroded or leaked.The... As an extreme manife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s caused by soil loss and rock exposure.In some areas with serious rocky desertification,there is no soil to be eroded or leaked.The soil loss in these areas superimposes soil erosion and unique subsurface loss by soil leakage through fissures,pipelines,sinkholes,etc.,which directly reduce soil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However,the factors driving soil erosion and subsurface loss by soil leakage are still unclear.Rainfal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imulated slopes with surface-exposed bedrock and subsurface fissure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a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China.Four factors,including rainfall intensity,slope gradient,bedrock exposure rate and subsurface fissure degree,were considered in the experiment.We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soil surface erosion and subsurface leakage loss is driven not only by the runoff volume but also by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Rainfall intensity is the driving factor determining the amount of surface erosion and subsurface leakage loss of soil and wat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The slope gradient plays a leading role only in subsurface fissure flow leakage loss.The bedrock exposure rate drives the surface soil erosion rate,shows a critical value(30%),and dominates the fissure flow leakage loss rate.Subsurface fissure dens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face loss of soil and water;however,an increase in the subsurface fissure density does not obviously accelerate the subsurface leakage loss of soil and water.Although this result,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simulations,may differ at the field scale or larger,it could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systematic studies on soil erosion/leakage and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leakage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ving factors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subsurface leakage Sou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A physically-based 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for flow,upland erosion,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surface-subsurface systems
3
作者 HE ZhiGuo1 & WU WeiMing2 1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and Ocean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Oxford, MS 38677, US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3391-3400,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physically-based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 that can simulate the rain-fall-induced 2D surface water flow, 3D variably saturated subsurface flow, upland soil erosion and transport, and contam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physically-based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 that can simulate the rain-fall-induced 2D surface water flow, 3D variably saturated subsurface flow, upland soil erosion and transport,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the surface-subsurface system of a watershed. The model couples surface and subsurface flow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continuity conditions of pressure head and exchange flux at the ground, considering infiltr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The upland rill/interrill soil erosion and transport are simulated using a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model.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the integrated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omains is simulated using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with mass changes due to sediment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wo domains due to infiltration, diffusion, and bed change. The model requires no special treatments at the interface of upland areas and streams and is suitable for wetland areas and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with shallow str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subsurface system infiltration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 RAINFALL-RUNOFF evapotranspiration erosion pollution sorption
原文传递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丁文峰 张平仓 王一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总径流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形式组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相同坡度情况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减小而增大,在雨强相似的条件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普遍存在的壤中流在土壤侵蚀尤其是重力侵蚀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壤中流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这与以往研究表明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面 侵蚀产沙 壤中流 地表径流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湖泊地带苏打盐渍土溶陷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高金花 徐阳 +2 位作者 闫雪莲 王岩 杨金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4-1111,共8页
吉林省西部苏打盐渍土的溶陷性是该地区河湖连通工程无衬砌渠道的主要工程问题之一,研究苏打盐渍土溶陷特性可为渠道溶陷防治提供依据。以乾安县内湖泊规划渠道经过的盐渍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原状土的室内溶陷试验,得到了苏打盐渍土溶... 吉林省西部苏打盐渍土的溶陷性是该地区河湖连通工程无衬砌渠道的主要工程问题之一,研究苏打盐渍土溶陷特性可为渠道溶陷防治提供依据。以乾安县内湖泊规划渠道经过的盐渍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原状土的室内溶陷试验,得到了苏打盐渍土溶陷系数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深度150cm以上土壤溶陷系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苏打盐渍土在200kPa的压力下,首次遇水时产生最大的溶陷变形量,溶陷系数最大,溶陷性最强,随着压力增大,溶陷系数降低;深度30cm以上和120cm以下的土壤不具溶陷性,30~120cm的苏打盐渍土具有轻微溶陷性;30cm以上的土壤作为积盐层,高浓度的交换性Na+使得土壤颗粒聚结,孔隙比较低,土壤水分入渗受阻,渗流作用微弱,盐分不易溶解、流失;30~120cm的土壤间理化性质的差异是造成盐渍土溶陷的原因之一,是渠道溶陷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渍土 潜蚀 溶陷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对鄂西土地整治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大兵 邓建强 +5 位作者 上官力 覃永生 佀国涵 袁家富 赵书军 王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6,109,共5页
在土地整治区建立12°坡度径流小区,定量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前期地膜覆盖(前膜)、前期地膜后期秸秆覆盖(前膜后秸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全膜)和裸露处理对土地整治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膜后秸秆处理2013年和201... 在土地整治区建立12°坡度径流小区,定量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前期地膜覆盖(前膜)、前期地膜后期秸秆覆盖(前膜后秸秆)、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全膜)和裸露处理对土地整治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膜后秸秆处理2013年和2014年径流总量分别比前膜、全膜处理减少了61.10%和43.10%,37.32%和14.71%,径流泥沙损失量分别减少了82.71%和40.38%,67.13%和4.25%。前膜后秸秆处理2013年和2014年地表径流占总径流量62.04%和55.49%。全膜处理地表径流量和地表径流泥沙损失量分别占42.81%~43.98%和37.65%~44.65%。前膜、前膜后秸秆和裸露地表径流泥沙损失量占全部径流的55.00%~88.00%。与裸露相比,不同覆盖措施增加了0.25~1mm土粒的流失。总之,前膜后秸秆作为一种有效的覆盖措施能够减少土地整治区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水土流失 壤中流 地表径流 团粒结构
下载PDF
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前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努力探索,一些单位开展了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获得了宝贵数据,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比较公认的"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作者通过对已有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努力探索,一些单位开展了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获得了宝贵数据,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比较公认的"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作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对支撑"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的分析,结合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岩溶塌陷的长期调查成果,认为研究岩溶塌陷,不能离开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不一,变形破坏方式也不一样。岩溶塌陷的形成发生,往往是多种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时提出了"溯源潜蚀"和"土体流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形成机制 溯源潜蚀 流变 潜蚀论 真空吸蚀论
下载PDF
榆林南地下储气库注采井完井管柱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6
8
作者 汪雄雄 樊莲莲 +1 位作者 刘双全 韩强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6,共5页
地下储气库注采井与常规气田开发井运行工况存在着很大差异,要求具有采气和注气双重功能,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动态,在长期(30~50a)频繁剧烈的注采气和压差变化下能够确保井筒的密封性和安全性。为此,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地下储... 地下储气库注采井与常规气田开发井运行工况存在着很大差异,要求具有采气和注气双重功能,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动态,在长期(30~50a)频繁剧烈的注采气和压差变化下能够确保井筒的密封性和安全性。为此,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地下储气库注采井气量大、周期性强注强采的特点以及高安全性能、长使用寿命等的特殊要求,应用节点分析方法对天然气的流入、流出注采过程、不同尺寸油管注呆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冲蚀流量和临界携液流量等的计算结果,最终确定了I类注采井(小于等于200×10^4m^3/d)采用p139.7mm油管,Ⅱ类注采井(小于等于80×10^4m^3/d)采用乃114.3mm油管。通过管柱结构优化设计,注采井采用井下悬挂压力计测压完井管柱,从上至下完井工具包括“上流动短节+井下液控安全阀+下流动短节+循环滑套+永久式封隔器+磨铣延伸筒+堵塞坐落短节+带孔管+悬挂坐落短节”等。现场2个注采周期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完井管柱能够满足地下储气库生产运行要求,其设计方法可供同类储气库注采井完井设计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榆林南地下储气库 完井管柱 节点分析 敏感性 冲蚀流量 完井工具 井下安全阀 强注强采
下载PDF
盐渍土化学潜蚀溶陷过程阶段化模型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耿鹤良 杨成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32-234,共3页
将盐渍土化学潜蚀溶陷变形过程划分为3状态2阶段进行分析,并根据阶段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状态时土体物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该关系分析出盐渍土溶陷发生的关键阶段,并推导了盐渍土溶陷系数与溶陷前后土体物理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分析... 将盐渍土化学潜蚀溶陷变形过程划分为3状态2阶段进行分析,并根据阶段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状态时土体物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该关系分析出盐渍土溶陷发生的关键阶段,并推导了盐渍土溶陷系数与溶陷前后土体物理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分析并验证了土体的孔隙比、含盐率以及土体的结构组成形式都是影响盐渍土潜蚀溶陷变形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溶陷系数 化学潜蚀 三状态两阶段
下载PDF
雨强和坡度对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及壤中流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陈晓安 杨洁 +2 位作者 汤崇军 郑太辉 李龙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146,共6页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是坡面重要水文过程,雨强和坡度是影响坡面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主要因素。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地表坡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在长3.0 m、宽1.5 m、深0.5 m土槽,设计4个不同坡度(5&...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是坡面重要水文过程,雨强和坡度是影响坡面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主要因素。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地表坡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在长3.0 m、宽1.5 m、深0.5 m土槽,设计4个不同坡度(5°、10°、15°、20°)和3个不同雨强(30、60、90 mm/h)对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及壤中流产流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壤中流开始产流时间滞后于地表径流,降雨强度从30到90 mm/h,地表径流、壤中流产流开始时间均随雨强增大而减小,壤中流比地表产流开始滞后时间随着雨强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2)地表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壤中流初始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不同雨强下壤中流径流峰值相近;3)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过程曲线有明显差异,地表径流产流过程线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壤中流产流过程线呈抛物线型即先增大后减小;4)从5°到20°,地表产流开始时间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壤中流产流开始时间随坡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5)从5°到20°,地表径流强度先增大后减小,10°为转折坡度,壤中流产流峰值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坡度增大达到壤中流峰值时间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产流 红壤坡耕地 雨强 坡度 地表径流 壤中流
下载PDF
土石坝坝基内部侵蚀规律研究现状述评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阳 侍克斌 +1 位作者 毛海涛 胡洪浩 《人民珠江》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内管涌是土石坝坝基内部侵蚀的一种管涌现象,是大坝的安全隐患。由于它的发生难以预测、过程无法观测,对准确认识其机制造成很大的困难。已有大量的学者通过理论、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对内管涌的机理进行探索。在分析大量现有的研究成果... 内管涌是土石坝坝基内部侵蚀的一种管涌现象,是大坝的安全隐患。由于它的发生难以预测、过程无法观测,对准确认识其机制造成很大的困难。已有大量的学者通过理论、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对内管涌的机理进行探索。在分析大量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内管涌的定义,分析了内管涌的研究意义。从理论研究方面阐述了内管涌侵蚀发生的水力条件与几何条件研究现状。从数值模拟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最新的有限元、离散元模型进行归纳,并提出现有的不足。在试验研究方面,对内管涌可视化试验的研究进程进行梳理。最后对各技术方法中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内管涌 内部侵蚀 研究现状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平仓 丁文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7,共5页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其原理是,在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和布局中,以坡面细沟发育临界坡长为截水沟布设间距,阻断细沟发生,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和面源污染物;截获的坡面污染物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排、蓄、集,经处理后可再次利用。该技术有效改善了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缺肥以及河流水质问题,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水文过程 侵蚀产沙调控 长江中上游
下载PDF
我国抽、排(突)岩溶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诗礼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47-55,共9页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的资料,就抽、排(突)岩溶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预测、防治的研究现状给予概要综述。
关键词 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下水的抽、排(突) 潜蚀 真空吸蚀 自然充气法
下载PDF
青海省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4
作者 巨广宏 卢金 吕耀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对其发育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与预测。该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渗透稳定性、河流侵蚀等。其中边坡稳定性主要包括天然岸坡整体稳定性及崩塌、坠溜、滑塌等;渗透稳定性主要包括潜蚀与管涌;河流下切与溯源侵蚀则成为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诱发因素。探讨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机理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演化机制 水土流失 边坡稳定性 渗透稳定性 河流下切 溯源侵蚀 潜蚀 格拉沟 管涌
下载PDF
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艳平 郑粉莉 刘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和磷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施肥水平(低肥和高肥水平),4个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一个降雨强度(60 mm/h,历时60 min)。...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和磷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施肥水平(低肥和高肥水平),4个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一个降雨强度(60 mm/h,历时60 min)。结果表明: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3.1和1.7倍,同自由下渗相比,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HPO4-P的浓度和流失量有显著增加;低肥水平条件下,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和壤中流+降雨地表径流中,NO3-N的浓度分别是0.88、58.90、698.41和87.80 mg/L,对应水文条件下地表径流中,HPO4-P的浓度分别是0.252、0.322、0.811和0.383 mg/L,高肥水平条件下,径流中的NO3-N和HPO4-P的浓度也有相同的趋势;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27~39和1.3倍,壤中流+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100~114和1.5~1.7倍,同时,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泥沙中NO3-N和HPO4-P的流失量也比自由下渗条件下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条件 紫色土 壤中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下载PDF
黄土潜蚀机理及其致灾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卜平 朱兴华 +3 位作者 成玉祥 张智锋 孙恒飞 蔡佳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41-52,共12页
黄土潜蚀指地表水沿黄土大孔隙、节理裂隙等优势渗流通道饱水入渗时对黄土产生的渗透潜蚀、冲刷搬运及浸水湿陷作用。黄土由于水敏性、结构面发育、优势渗流等特点,导致黄土地区潜蚀广泛发育,且黄土潜蚀具有显著的致灾效应,使得潜蚀诱... 黄土潜蚀指地表水沿黄土大孔隙、节理裂隙等优势渗流通道饱水入渗时对黄土产生的渗透潜蚀、冲刷搬运及浸水湿陷作用。黄土由于水敏性、结构面发育、优势渗流等特点,导致黄土地区潜蚀广泛发育,且黄土潜蚀具有显著的致灾效应,使得潜蚀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文章首先梳理了黄土潜蚀的基本概念,在总结黄土潜蚀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黄土潜蚀的成因机理,延伸了黄土潜蚀致灾效应的基本内涵。最后根据黄土潜蚀研究现状,对未来黄土潜蚀研究作了简要展望,指出今后需更加重视黄土潜蚀在黄土地质灾害链中关键链接作用方面的研究。文章针对黄土地区潜蚀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黄土潜蚀致灾效应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潜蚀 节理裂隙 优势渗流 水-土耦合 致灾效应
下载PDF
紫色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对近地表水流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彦海 陈晓燕 +2 位作者 韩珍 顾小杰 陈仕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664,共8页
地表径流与近地表水流耦合作用会引发强烈的土壤侵蚀。输沙能力作为土壤侵蚀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完善近地表水流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限定性细沟模拟试验,采用从底部供水的方式构建近地表水流,在此基础上测定了... 地表径流与近地表水流耦合作用会引发强烈的土壤侵蚀。输沙能力作为土壤侵蚀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完善近地表水流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限定性细沟模拟试验,采用从底部供水的方式构建近地表水流,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距弱透水层不同饱和深度(5、10、15 cm)与水力条件(3个流量2、4、8 L·min^(-1),3个坡度5°、10°、15°)下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进一步采用多变量非线性方程分析流量、坡度、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输沙能力随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最终输沙能力趋于稳定。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流量、坡度及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坡度相比流量对输沙能力的影响作用更大。试验结果为明确地表径流与近地表水流耦合作用的土壤侵蚀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能力 近地表水流 流量 细沟侵蚀 水槽试验 紫色土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沛森 张连胜 +1 位作者 周文 闫亚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4,149-150,共2页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是河势突变对河流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渗流潜蚀作用降低和改变土体介质的力学强度和物理性状,可引发渗漏、沙沸、流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和堤岸溃决险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 地质作用 淤积作用 侵蚀作用 渗流潜蚀 黄河下游
下载PDF
紫色土细沟剥蚀率对近地表水流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小杰 陈晓燕 +2 位作者 韩珍 李彦海 陈仕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2,共7页
近地表水流的存在会加剧土壤侵蚀过程,剥蚀率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重要物理参数,其对近地表水流的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采用限定性细沟模拟冲刷试验,探讨不同工况条件(3个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5,10,15 cm;3个坡度5°,10°,15°... 近地表水流的存在会加剧土壤侵蚀过程,剥蚀率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重要物理参数,其对近地表水流的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采用限定性细沟模拟冲刷试验,探讨不同工况条件(3个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5,10,15 cm;3个坡度5°,10°,15°;3个流量2,4,8 L/min)下紫色土细沟剥蚀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下细沟剥蚀率随沟长和含沙量分别呈指数和线性下降,剥蚀能力在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为15 cm时最大,随着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减小而减小;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细沟剥蚀率与流量、坡度和近地表水流饱和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标准化系数分别为1.14,0.72,0.36,说明细沟剥蚀率在近地表水流存在的条件下对流量的敏感性大于坡度。研究结果为紫色土近地表水流作用下细沟侵蚀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剥蚀率 沟长 含沙量 近地表水流 细沟侵蚀 紫色土
下载PDF
册田水库南副坝工程地质问题论证及处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兰艇雁 任林森 +1 位作者 安民 王爱珍 《山西水利科技》 1999年第S1期25-28,共4页
册田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 年,南副坝在建库以后曾发生过危险性管涌。1995 年进行了补充地质勘察,查明了南副坝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了处理。
关键词 潜蚀 管涌 液化 湿陷 古河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