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和脊髓Ⅱ板层NT-3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廷华 吴良芳 +4 位作者 廖德阳 周雪 陈彦红 刘苏 A.Takeda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2,W014,共5页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0 d两时相 NT-3 m RNA大型神经元阳性数明显减少 ,而 NT-3阳性大型神经元数术后 10 d时方明显减少 (P<0 .0 1) ;NT-3及其 m RNA阳性小型细胞数在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者增多 (P<0 .0 1) ;而在中型神经元只有 NT-3阳性神经元数有增加。相对地 ,在脊髓 板层 ,两时相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加 (P<0 .0 1) ,且以 3 d组者为最明显 ,但均未见 NT-3 m RNA阳性信号。结果表明 ,部分去背根不仅导致背根节各类神经元中 NT-3的表达发生了变化 ,且对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也有明显影响。提示 NT-3可能在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去背根 备用背根节 脊髓Ⅱ板层 NT-3 MRNA 表达
下载PDF
应用超微结构定量法探讨针剌对猫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的可塑性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肖若渝 吴良芳 李观荣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本实验采用双侧备用根模型(切断双侧L_1-L_5,L_7—S_2脊神经背根,保留L_6背根),针刺动物一侧后肢L_6背根支配范围内的足三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四穴,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定量方法,观察电针刺激穴位28天后,对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终末可塑性... 本实验采用双侧备用根模型(切断双侧L_1-L_5,L_7—S_2脊神经背根,保留L_6背根),针刺动物一侧后肢L_6背根支配范围内的足三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四穴,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定量方法,观察电针刺激穴位28天后,对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终末可塑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Ⅱ板层单位面积中复合终末的数量,针刺侧比未针刺侧增多32%。提示针刺能促进完好背根纤维更快地侧支出芽和重建突触联系,以代偿损伤的背根纤维终末。本文也对针刺后第Ⅱ板层中复合终末的形态、面积,简单终末的数量以及电针刺激的某些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后角第Ⅱ板层 可塑性 针刺
下载PDF
足底伤害性刺激条件下大鼠腰骶髓SP、CGRP、L-ENK样神经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郑恒兴 吕岩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2,共6页
将10%福尔马林150~200μl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用注入等量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刺激后5、15、30、60、90、120min和12、24、48h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反应(ABC法),观察脊髓腰骶段后... 将10%福尔马林150~200μl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用注入等量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刺激后5、15、30、60、90、120min和12、24、48h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反应(ABC法),观察脊髓腰骶段后角浅层及后连合核区的SP、CGRP、L-ENK样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并随机抽样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福尔马林刺激后,脊髓后角浅层和后连合核区的SP、CGR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在5~60min明显减少,而到1.5~12h却呈增加趋势,12h后逐渐恢复正常.而L-ENK样纤维和终末始终无明显变化.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上述变化与痛与镇痛机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角浅层 后连合核 神经肽 SP CGRP L-ENK
下载PDF
5-羟色胺增强甘氨酸激活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的全细胞电流 被引量:6
4
作者 康杰芳 庞志平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3-339,共7页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了5-HT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甘氨酸作用于士的宁敏感型的甘氨酸受体,在钳制电位...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了5-HT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甘氨酸作用于士的宁敏感型的甘氨酸受体,在钳制电位为-40mV时,可引起内向电流(IGly);(2)5-HT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Gly反应;(3)5-HT的增强作用既不改变IGly的平衡电位,也不影响Gly与受体的亲和力;(4)5-HT2受体激动剂α-甲基-5-HT能模拟5-HT的增强效应;而5-HT2受体的拮抗剂ketanserine可阻断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5)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抑制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说明:5-HT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的IGly,5-HT经5-HT2受体介导其对IGly的调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经PKC的信号转导途径在5-HT对IGly的增强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提示5-HT和Gly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 甘氨酸 脊髓背角浅层 大鼠 全细胞电流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六种肽类和5-羟色胺的来源及其功能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彦军 李继硕(指导) 秦秉志(指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101-106,145,共7页
分别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和半横切颈髓上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L_(4-6)后角浅层内SP、CCK、SOM、VIP、L-ENK、NT、5-HT等的量的改变。并半横切L_(5)节段的吻、尾侧,观察了NT在同节段内的含量改变。1.切断坐骨神经后,术侧L_(4-6)... 分别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和半横切颈髓上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L_(4-6)后角浅层内SP、CCK、SOM、VIP、L-ENK、NT、5-HT等的量的改变。并半横切L_(5)节段的吻、尾侧,观察了NT在同节段内的含量改变。1.切断坐骨神经后,术侧L_(4-6)后角浅层的坐骨神经占位区内SP、CCK、SOM、VIP有不同程度的脱失,SP、CCK最明显。结合文献,作者认为后根节中SP、CCK、SOM、VIP阳性神经元外周突部分分布于外周躯体神经。2.半横切颈髓后,术侧L_(4-5)后角浅层的5-HT阳性反应物基本消失,而L_(6)后角浅层内有少量存留。CCK、L-ENK阳性反庆物在L_(4-6)节段背外侧索中明显减少,但后角浅层只有轻微减少。SOM在术侧后角浅层中也似有轻微减少。这些提示脑结构到脊髓后角浅层的下行纤维中除含有5-HT外还含有一些神经肽。3.L—ENK阳性反应物在切断坐骨神经后轻度增高;SOM无论在切断坐骨神经或半横切劲髓例均变比不大;NT在此两组实验中均无变化,且在L_(5)节段吻、尾侧半切腰髓后L_(5)后角浅层内仍无变化。以上提示分布于后角浅层的某些肽类有一部分直接来自脊髓内甚至同节段内的固有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角浅层 SP CCK SOM VIP L-ENK NT 5-HT 免疫组织化学切断试验 大鼠
下载PDF
两种切片法对脊髓Ⅱ板层BDNF免疫组化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李明 尹昭 +1 位作者 王廷华 罗敏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10-111,共2页
目的 :为比较不同组织切片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 .方法 :用成年SD大鼠L5脊髓分别制成冰冻 (2 0 μm)和石蜡 (5 μm)切片 ,用兔抗BDNF多克隆抗体作ABC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冰冻切片组背角Ⅱ板层除有大量BDNF阳性神经膨体外 ,尚... 目的 :为比较不同组织切片方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 .方法 :用成年SD大鼠L5脊髓分别制成冰冻 (2 0 μm)和石蜡 (5 μm)切片 ,用兔抗BDNF多克隆抗体作ABC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冰冻切片组背角Ⅱ板层除有大量BDNF阳性神经膨体外 ,尚可见一些阳性神经元 .石蜡切片组则仅有大量阳性神经膨体 ,而几乎未见阳性神经元 .结论 :不同制片法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有影响 ,即冰冻切片可能较石蜡切片具有更高的免疫反应敏感性 .本文中石蜡切片较低的BDNF免疫活性可能与其制作过程中有机溶剂 (酒精、二甲苯 )的使用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切片 石蜡切片 BDNF 脊髓背角Ⅱ板层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天麻素对小鼠炎性痛脊髓背角自发放电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梅梅 胡三觉 +1 位作者 董辉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究天麻素(gastrodin or GAS)对炎性痛小鼠诱致的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成年小鼠10只,一侧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制备炎性痛模型后,于6、12、24、48、96、168 h分... 目的:探究天麻素(gastrodin or GAS)对炎性痛小鼠诱致的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成年小鼠10只,一侧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制备炎性痛模型后,于6、12、24、48、96、168 h分别观察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的变化。选取出生14~18 d小鼠,按照上述相同方法建立炎性痛模型,24 h后制备脊髓薄片(300μm),孵育1 h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通过灌流系统给予GAS(300μmol/L),并探究其对炎性痛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1)在成年小鼠炎性痛模型中,CFA诱致的痛觉过敏可持续1~2周,在24 h达到高峰;(2)在出生14~18 d小鼠CFA注射24 h后,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出现显著的自发放电增强现象;(3)GAS可以显著抑制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对幅度无显著作用。结论:GAS对炎症导致的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缓解炎性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脊髓背角I层神经元 自发放电 CFA炎性痛 小鼠
下载PDF
猫腰骶背根全切后脊髓Ⅱ板层非典型复合终末神经活性物质的探讨
8
作者 陈建军 吴良芳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15-220,共6页
采用光镜电镜技术探测猫腰骶背根全切后脊髓Ⅱ板层内新出现的一类终末—非典型复合终末(ACT)神经活性物质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光镜下Ⅱ板层内SP与CCK阳性反应强度早期(7~24天)减弱、范围减小;晚期(2—4.5月)有所回升。m-ENK与5-HT阳... 采用光镜电镜技术探测猫腰骶背根全切后脊髓Ⅱ板层内新出现的一类终末—非典型复合终末(ACT)神经活性物质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光镜下Ⅱ板层内SP与CCK阳性反应强度早期(7~24天)减弱、范围减小;晚期(2—4.5月)有所回升。m-ENK与5-HT阳性反应强度和范围早期无变化,晚期增加。电镜下分别找到SP、CCK、m-ENK,5-HT阳性的ACT,表明至少存在这四种神经活性物质类型的ACT。本文讨论了四种ACT的机能意义和可能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Ⅱ板层 非典型复合终末(ACT) 神经活性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瘙痒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迪 俞卫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958-960,I0001,共4页
背景脊髓背角浅层中间神经元与初级传人纤维、背角浅层的投射神经元、来自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纤维以及其他类型的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局部环路,在感觉信息(如痛觉、触觉和痒觉等)的传导和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 背景脊髓背角浅层中间神经元与初级传人纤维、背角浅层的投射神经元、来自上位脑结构的下行投射纤维以及其他类型的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局部环路,在感觉信息(如痛觉、触觉和痒觉等)的传导和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究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瘙痒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为瘙痒治疗提供的新靶点。内容脊髓背角浅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表达的Bhlhb5抑制性中间神经元(Bhlhb5-expressinginhibitoryinterneurons,B5-I)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中间神经元分别在“化学痒”和“机械痒”的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趋向瘙痒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浅层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瘙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