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eries Settling Particl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1
作者 陈建芳 徐鲁强 郑连福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8年第3期275-283,共9页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mino acids, sugars, and chlorophyll were determined in < 1 mm fractions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by successive large aperture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s (Honjo-Mark Ⅵ ) in northern...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mino acids, sugars, and chlorophyll were determined in < 1 mm fractions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by successive large aperture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s (Honjo-Mark Ⅵ ) in northern China China Sea during September 1987 to October1988. The ratio of C/N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mino acids and sugars show that organicmatter in the settling particles from northem South China Sea is derived mainly from marineplantkon (especially phytoplankton). The organic carbon fluxes in our sediment traps are lowerthan those in other sediment traps. But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Corg/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aregenerally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Panama Basin, Arabian Sea and Subarctic Pacific. It is suggested that monsoon-caused chang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in the upper euphoticlayer would contro the fluxes of organic matter as well as its composition and transport 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海洋沉积物 季风 华南海 有机碳 总碳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法锦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郑连福 张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0-345,共6页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有机碳 同位素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文宝 王汝建 +4 位作者 陈建芳 何沅澎 陈木宏 黄维 陈荣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83,共11页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表层沉积物 沉降颗粒物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时间系列沉降颗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建芳 徐鲁强 +2 位作者 郑连福 How-KinWong TimJennerjahn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7-56,共10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用大孔径沉积物捕获器采集的时间系列沉降颗粒样品中总有机碳、总氮、氨基酸与单糖组分以及叶绿素等有机组分的分析,揭示了南海颗粒物质中有机组分的主要特征。表明沉降颗粒物质中有机质主要来自近期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 通过对南海北部用大孔径沉积物捕获器采集的时间系列沉降颗粒样品中总有机碳、总氮、氨基酸与单糖组分以及叶绿素等有机组分的分析,揭示了南海颗粒物质中有机组分的主要特征。表明沉降颗粒物质中有机质主要来自近期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并进一步推断季风对南海北部沉降颗粒物质通量及有机组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沉降颗粒 沉积物 南海 海洋沉积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铁和锰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周伟华 吴云华 陈绍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49,共7页
通过1997年11月(冬季)和1999年7月(夏季)两个航次对南沙群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深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Fe和Mn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Fe、Mn的平面和深度分布。在沉积物的上层几厘米处Fe和Mn都出现了峰值,这是上层Mn2+(Fe2+... 通过1997年11月(冬季)和1999年7月(夏季)两个航次对南沙群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深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Fe和Mn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Fe、Mn的平面和深度分布。在沉积物的上层几厘米处Fe和Mn都出现了峰值,这是上层Mn2+(Fe2+)氰化、再沉淀引起的,沉积物中Fe和Mn的深度分布是氧化锰(铁)和氢氧化锰(铁)的还原、扩散和再沉淀的结果。细菌在海洋环境的Fe、Mn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洋底的厌氧环境中细菌将Fe、Mn还原为低价离子或可溶性化合物向间隙水和上覆水移动,在沉积物表层的氧化条件下细菌又使环境中的Fe、Mn沉淀,使其再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表层沉积物 南沙群岛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和海南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和降解状态的差异 被引量:8
6
作者 曹梦莉 马倩倩 +1 位作者 吴莹 张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8-265,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南海北部和海南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alkanes)和脂肪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粒径、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SSA)、有机碳(OC%)、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有机物来源和降解状态,并对其影...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南海北部和海南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alkanes)和脂肪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粒径、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SSA)、有机碳(OC%)、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有机物来源和降解状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以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分布范围在10.97—517.21μm之间,选取的16个站位的比表面积平均值为8.05m^2/g,最大值是S23站位的24.46m^2/g,最小值是S29站位的1.73m^2/g,OC%含量在0.15—1.18之间,δ^(13)C值为–23.05‰—–21.24‰。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碳链的分布范围是nC_(14)—nC_(33),低碳数峰群以nC_(16)、nC_(18)为主峰碳且具有偶碳数优势,高碳数峰群以nC_(29)为主峰碳。脂肪酸的碳数分布范围是nC_(14)—nC_(30),低碳数单峰型分布,短链饱和脂肪酸(short chain saturated fatty acids,SC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的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0%以上,长链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saturated fatty acids,LCSFA)的含量不到10%,据此说明这两个区域有机质均以海源输入为主。在有机物保存和降解方面,海南岛附近海域有机质载荷(OC/SSA)和δ^(13)C之间的正相关,表现了良好的陆源和海源的有机物更替,但是珠江口附近海域系列样品却未见相似过程。不仅在物源更替方面,在有机质降解特征上珠江口附近海域中的有机物与海南岛附近海域和南海陆架深水区也有很大的差别。海南岛附近海域和南海陆架深水区有机质的降解符合一般规律,随着水深的增加降解程度逐渐变大,然而珠江口附近海域随着水深的增加有机质却越来越"新鲜"。结合前人对珠江口附近海域黏土矿物组成的研究,本文认为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异常"可能是因为该研究区域黏土矿物对有机质选择性吸附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质载荷 生物标志物 降解 黏土矿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