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ver involvement in the drug reaction,eosinophilia,and systemic symptoms syndrome 被引量:3
1
作者 Sylvia A Martinez-Cabriales Neil H Shear Emmanuel I Gonzalez-Moren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6期705-716,共12页
First described in 1996,the drug reaction,eosinophilia,and systemic symptoms syndrome(DReSS) is considered,along with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a sever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 It is cha... First described in 1996,the drug reaction,eosinophilia,and systemic symptoms syndrome(DReSS) is considered,along with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a sever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 maculopapular erythematous skin eruption,fever,lymphadenopathy,influenza-like symptoms,eosinophilia,and visceral involvement such as hepatitis,pneumonitis,myocarditis,pericarditis,nephritis,and coliti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ReSS is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visceral involvement. The mortality ranges from approximately 5% to 10%,and death is mainly due to liver failure,which is also the organ most commonly involved in this syndrome. Although it was previously hypothesized in 1994,DReSS syndrome can lead to reactivation of one or more human herpesvirus family members. Now being included as diagnostic criteria in a proposed diagnostic score system,this reactivation can be detected up to 2-3 wk after DReSS syndrome onset. Other causes of mortality in DReSS syndrome include myocardial or pulmonary lesions and hemophagocytosis. W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eries of DReSS and liver involvement,highlighting the pattern of liver damage,the treatment used,and the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reaction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syndrome Sever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cute liver failure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靶向B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文献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莉 贾倩 +3 位作者 厉彦山 王莉莉 李红 李尊忠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经靶向B淋巴细胞生物制剂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5月),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报...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经靶向B淋巴细胞生物制剂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5月),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贝利尤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用药情况(用法用量、单用或联用、联用方案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临床治疗及转归等,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患者14例,发病年龄(50.71±11.45)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24例,发病年龄(30.67±14.93)岁。纳入有详细病例报道的患者共7例,7例患者均未合并HIV感染、恶性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患者均经磁共振检查确诊,均未行脑组织活检。临床表现:癫痫5例,视物模糊或视力丧失3例,构音障碍或失语2例,头痛2例,昏迷1例,血压升高4例。最终7例患者中1例死亡。结论应用靶向B细胞治疗后,SLE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多发生在疾病活动期且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容易与神经精神狼疮混淆,导致病情延误,提示在使用靶向B细胞生物制剂治疗时,应评估SLE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B细胞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副肿瘤神经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乐 范思远 +3 位作者 任海涛 徐燕 柏琳 关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 分析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ICI-PNS)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2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抗神经元抗体阳性ICI-PNS患者,肿瘤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2例)、... 目的 分析抗神经元抗体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副肿瘤神经综合征(ICI-PNS)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2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例抗神经元抗体阳性ICI-PNS患者,肿瘤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宫颈癌(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3例)、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双抑制剂(1例)。5例患者均出现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高风险表型,其中4例表现为边缘性脑炎,1例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小脑综合征。血清和(或)脑脊液中检出的抗神经元抗体包括抗Hu、γ-氨基丁酸B型受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Yo抗体。4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周内。4例病情达峰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分,1例为5分。5例患者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分级(CTCAE)均为3级。治疗方面,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中高风险抗神经元抗体是ICI-PNS的诊断标志物,可依据ICI-PNS临床表型及CTCAE分级等综合制定免疫治疗方案,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肿瘤综合征 神经系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非MeSH词) 神经元 自身抗体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下载PDF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4 Cases over One Decade 被引量:16
4
作者 Li Wang Xue-Ling M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943-949,共7页
Background: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is a severe, life-threatening disorder caused by drug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ried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DRESS-inducing drugs, incubat... Background: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is a severe, life-threatening disorder caused by drug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tried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DRESS-inducing drugs, incubation period, features of skin rashes, accompanying visceral damage, and effectiveness of glucocorticoid therapy so as to inform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drug-induced rash, dermatitis, and DRES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5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diagnosis followed the criteria and scoring system set by the European Registr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PSS version 17.0 (IBM, Armonk, NY, USA), and a value ofP 〈 0.05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Among 104 patients, 38 were male and 66 female (aged 18-83 years). The latent period was 13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10-17) days. The most common allergy-inducing drugs were antibiotics (n = 37, 35.6%), followed by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Eighty-two cases (78.8%) had rash with area 〉50% body surface area (BSA). Liver damage occurred in 90% of cas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ral antihistamine group and glucocorticoid/immunosuppressive agent/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group. Sex, age, incubation period,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38.5℃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the number of patients meeting the criteria of"definite" and "probable" (X2 =5.852, P = 0.016), with an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count of〉1.5 x10^9/L 0,2 7.129, P = 0.008), and with rash area of〉50% BSA (X2 = 4.750, P = 0.029),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Antibiotics were associated with allergic reactions, but TCMs also had an important role. Allergy resulting from repeat use of the same drug was more severe with a shorter incubation period. The most typical rash was widespread erythematous papules. Liver damage accounted for 〉90% of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reaction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syndrom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炎症营养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唐志华 付玉仙 +1 位作者 盛锦义 操伟庆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炎症营养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8)与研究组(n=32)。对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炎症营养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8)与研究组(n=32)。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营养生化指标[血钙(Ca^(2+))、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胰腺炎相关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BalthazarCT评分]及淀粉酶(AMS)恢复正常时间、预后情况指标(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WBC、CRP、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2+)、AL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LD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Ca^(2+)、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D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MS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胰腺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营养状态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内毒素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魏育林 李亚俊 +6 位作者 刘轩 仇文颖 戴书静 罗乃丹 刘东玉 王伟钢 金恩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应用内毒素 (LPS)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 ,研究参麦注射液对SIRS、MODS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5~ 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加LPS组。根据SIR... 目的 :应用内毒素 (LPS)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 ,研究参麦注射液对SIRS、MODS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5~ 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加LPS组。根据SIRS和MODS临床诊断标准 ,检查小鼠肛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液生化及肺脏和肝脏病理学 ,并测定血浆内毒素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水平。结果 :腹腔注射LPS可致内毒素血症和高TNFα血症 ;可使小鼠体温明显降低 ,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 ;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 ,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病理结果显示 ,LPS可致肺和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升高LPS所致小鼠的低体温和低外周血白细胞数 ;可改善内毒素所致小鼠低血糖状态和减轻LPS所致的各脏器病理改变 ;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结论 :参麦注射液对LPS所致小鼠SIRS和MODS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内毒素水平和减少TNFα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 内毒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炎性因子和补体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54
7
作者 彭淑梅 王淑珍 赵建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78例SIRS患儿入院时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 (简称大黄组 ) 4 0例及常规治疗组 (简称常规组 ) 38例 ,大黄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 ,入院... 目的 :研究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78例SIRS患儿入院时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 (简称大黄组 ) 4 0例及常规治疗组 (简称常规组 ) 38例 ,大黄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 ,入院时及入院后第 3日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用全自动散射比浊定量分析法测定C反应蛋白 (C RP)、补体 (C3、C4 ) ,并进行比较。结果 :大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病死率明显降低。SIRS患儿入院时血清TNF α、C RP、C3及C4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随着病情缓解 ,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且大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 :大黄能改善SIRS患儿的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炎性因子 补体 中医药疗法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药物过敏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汪艳 陈迟 +3 位作者 张守尧 季爱民 雷正杰 张忠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0-336,共7页
药物过敏是药物临床应用和临床前研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预测性差,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分为系统综合征和药物性皮肤反应2类。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引发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作... 药物过敏是药物临床应用和临床前研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预测性差,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分为系统综合征和药物性皮肤反应2类。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药物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引发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最常用的模型动物有豚鼠、大鼠、小鼠和兔,在一些特殊药物实验中也使用猫、犬和猪。不同药物过敏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不同,评价方法和检测指标也不尽相同。结合相应的超敏反应病理学检测指标,探索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合理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过敏 模型 动物 系统综合征 药物性皮肤反应
下载PDF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健 施燕 +2 位作者 窦懿 张勤 廖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严重烧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的严重烧伤患者84例,分为UT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2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30万IU静脉滴...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严重烧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的严重烧伤患者84例,分为UT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2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30万IU静脉滴注,3次/d,连续14 d。烧伤后1、3、7、14 d检测两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UTI治疗组用药后能较好度过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手术期,病程相对平稳。UTI治疗组各项检测指标恢复较明显,患者28 d生存率为100%,死亡率为2.38%,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TI治疗组伤后第7、14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UTI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以从多个环节抑制细胞的损伤,保护脏器,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严重烧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脂变化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裘力锋 许国根 +3 位作者 吴锦鸿 顾清 缪群 陈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血脂变化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4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和第5天...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血脂变化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方法符合SIRS诊断4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3和第5天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3mL,测定HDL、LDL、TC、TG和TNF-α,并设对照组。结果SIRS患者血浆HDL、LDL、TC、TG入院后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P<0.05),HDL入院第3天为最低,并且降低更为显著(P<0.01)。SIRS患者TNF-α入院后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HDL、LDL、TC、TG与TNF-α具有相关性(P<0.05,P<0.01)。结论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时,HDL、LDL、TC、TG水平下降,并且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提高血脂和脂蛋白水平,有助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脂 脂蛋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335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敏英 管向东 +2 位作者 陈娟 蔡常洁 黎丽芬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了解手术创伤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影响。【方法】搜集外科重症监护室 (SICU) 335例患者的术后资料 ,分析不同手术组SIRS发病率 ;手术时间、失血量与SIRS持续时间的关系 ;SIRS持续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目的】了解手术创伤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影响。【方法】搜集外科重症监护室 (SICU) 335例患者的术后资料 ,分析不同手术组SIRS发病率 ;手术时间、失血量与SIRS持续时间的关系 ;SIRS持续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后SIRS发病率为 75 8% ,大手术高达 92 4 % ;无并发症患者失血量与SIRS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1=0 783,P<0 0 1) ,手术时间与SIRS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r2 =0 398,P <0 0 1) ;随着SIRS持续时间延长 ,并发症发病率显著增高 (P<0 0 5 )。【结论】术后SIRS发生、发展与手术创伤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 手术期间 手术后并发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抗炎灵对腹部外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哲宇 齐清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观察抗炎灵对腹部外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SIRS/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腹部外科术后SIRS/MODS 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 :对照组 4 7例 ,抗炎灵治疗组 35例。分别于术后 1、3及 7天观... 目的 :观察抗炎灵对腹部外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SIRS/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腹部外科术后SIRS/MODS 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 :对照组 4 7例 ,抗炎灵治疗组 35例。分别于术后 1、3及 7天观察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CRP和血浆TNF α和IL 6等指标两组术后均逐渐下降 ,第 3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下降明显加快。结论 :抗炎灵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减轻炎性反应 ,有效地治疗腹部外科SIRS/M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灵 腹部外科 细胞因子 C-反应蛋白 全身性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炎症和纤溶异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朝权 宋立功 +2 位作者 陈璘 刘金来 钱孝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3630-3632,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和纤溶系统异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方法选自住院病人21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和正常对照组(CO)。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和纤溶系统异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方法选自住院病人21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和正常对照组(CO)。分别测定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比较。结果AMI(17.62±8.43)mg/L和(4.35±1.08)g/L、NSTEMI(16.53±7.89)mg/L和(3.92±0.96)g/L、UA(12.87±5.76)mg/L和(3.85±0.93)g/L和SA(7.94±3.76)mg/L和(3.51±0.89)g/L组CRP和Fg浓度明显高于CO组,AMI组明显高于UA和SA组,UA组明显高于SA组。结论炎症反应和纤溶系统异常在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RP和Fg水平可作为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反应 纤溶系统
下载PDF
快速细菌学诊断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华 李峰 +3 位作者 谢晓谦 张晓明 曹照明 陈俊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9期550-552,共3页
目的 :探讨快速细菌学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PCR)与普通血培养的差异性及对 ICU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抽取 37例 40例次 SIRS患者的外周血标本 ,同时做普通血培养和PCR检测血中细菌 ,并根据 PCR检测结... 目的 :探讨快速细菌学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PCR)与普通血培养的差异性及对 ICU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抽取 37例 40例次 SIRS患者的外周血标本 ,同时做普通血培养和PCR检测血中细菌 ,并根据 PCR检测结果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 ,观察 1周的疗效。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性 (χ2 =5 .142 ,P<0 .0 2 5 ) ,PCR法较灵敏。根据 PCR结果将病例分为 2组 ,阳性组 11例更换了抗生素或使用了高效、广谱抗生素 ,1周后 90 .91%的病例 SIRS状态得到有效控制 ;阴性组 2 6例未更换抗生素或加用抗生素 ,2例 1周内因原发病恶化死亡 (7.6 9% ) ,余 2 4例中 1周后 19例 SIRS状态没有恶化 (73.0 8% ) ,5例SIRS符合标准率上升 (19.2 3% )。结论 :PCR检测法较普通血培养法灵敏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聚合酶链反应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诊断
下载PDF
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小东 王宇 +1 位作者 刘光军 黄敦武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9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趋势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趋势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肝硬化伴SI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54例(好转组)、死亡22例(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确诊SIRS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RP、PCT、IL-6等指标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好转组和死亡组患者在SIRS诊断第1天的CRP、PCT和IL-6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IRS确诊第3天、第7天死亡组患者的CRP、PCT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P<0.05);好转组患者CRP、PCT和IL-6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死亡组患者的CRP、PCT和IL-6水平在第3天、第7天较第1天变化不显著(P>0.05)。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CRP、PCT及IL-6水平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伴SIRS患者CRP、PCT及IL-6持续高水平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早期干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蕾 郭洪志 +1 位作者 相守武 姬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6期389-391,395,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乙酰谷酰...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急性重症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每组30例。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用药前(发病48h内)、用药后第3、7、14天血清TNF-α、IL-1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28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1)两组急性重症脑出血致SIRS患者用药前血清TNF-α、IL-1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醒脑静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较用药前下降明显,用药后3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7d下降最明显(P<0.01),用药后14d恢复正常。乙酰谷酰胺治疗组血清TNF-α、IL-1用药后第3天继续上升(P<0.05),用药后7d开始下降(P<0.05),用药后14d仍高于正常(P<0.05)。(3)醒脑静治疗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6.7%;乙酰谷酰胺治疗组MODS发生率为36.7%。结论醒脑静能显著抑制急性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能明显干预急性脑出血致全身炎症反应及MO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醒脑静
下载PDF
外科重症脓毒症的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大庆 万勇 苏小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29-130,128,共3页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脓毒症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某院ICU收治的外科重症脓毒症患者 4 0例 ,其中 2 0例作为治疗组进行早期抗菌药物加强治疗 ,即采用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 ;另外 2 0例作为对...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脓毒症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某院ICU收治的外科重症脓毒症患者 4 0例 ,其中 2 0例作为治疗组进行早期抗菌药物加强治疗 ,即采用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策略 ;另外 2 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比较 2组病例的死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 ,并对 2组病例的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呼吸支持时间、平均循环支持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死亡率、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呼吸支持时间、平均循环支持时间也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重症脓毒症 抗菌药物 降阶梯治疗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下载PDF
人参二醇皂甙对“两次打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肺CD14和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振香 彭丽萍 +1 位作者 左梦华 赵雪俭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人参二醇皂苷(PDS)对“二次打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组(HL组)、地塞米松预治疗组(HLD)及PDS预治疗组(HLP组)。大鼠经失血性休... 目的探讨人参二醇皂苷(PDS)对“二次打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组(HL组)、地塞米松预治疗组(HLD)及PDS预治疗组(HLP组)。大鼠经失血性休克引起的“一次打击”和内毒素引起的“二次打击”后,导致SIRS模型。提取肺总RNA和蛋白,分别以RT-PCR检测CD14和IκBa 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D14和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肺组织CD14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丰度以HL组最高,HLP组、HLD组均明显低于HL组(P<0.05)。而IκBamRNA表达水平,HL组明显低于S组(P<0.01),HLP组和HLD组明显高于HL组(P<0.05和P<0.01),而与S组相近(P>0.05)。HL组的NF-κBP65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组,HLD和HLP组的NF-κBP65蛋白质表达水平也低于HL组(P<0.05),接近S组(P>0.05)。结论PDS与DEX对“两次打击”SIRS肺损伤有类似的保护作用,抑制LPS介导的CD14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过度激活是实现对肺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 SIRS 人参二醇 地塞米松 CD14 IκBa NF-ΚB
下载PDF
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黎笔熙 王玮 +7 位作者 殷桂林 朱水波 刘勇 张艳 王祥 程旺生 刘方 陶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8-872,共5页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 CPB 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心功能 NYHA 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 PHC ...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 CPB 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心功能 NYHA 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 PHC 处理组(P 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 P 组患者静脉注射 PHC 0.03 mg/kg,C 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6 h(T2)、12h (T3)、24 h(T4)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等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于 T0、T1和 T4时监测动脉血气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麻醉后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参数。记录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P 组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 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T0时比较,T1~T4时两组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浓度均明显升高(P 〈0.05);T1~T4时 P 组血浆 IL-6、TNF-α和 NF-κB 浓度均明显低于 C 组(P 〈0.05)。与 T0和 T1时比较,T4时两组 OI 明显降低(P 〈0.05);T4时 P 组 OI 高于 C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后即刻比较,手术结束即刻 C 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下降(P 〈0.05);手术结束即刻 P 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高于 C 组(P 〈0.05)。结论 PHC 能有效抑制 CPB 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肺顺应性、改善组织氧供,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其机制可能与 PHC 调控 NF-κB 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 IL-6和 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心脏瓣膜置换术 急性肺损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盐酸戊乙奎醚
下载PDF
化疗药物致手足综合征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瑞荣 王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1837-1839,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化疗药物致手足综合征(HFS)的发病机制及对其采取的相关防治措施。方法:以"手足综合征、化疗药物和毒副反应"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6-2007年,选择标准:1)HFS的发生与化疗有关;2)... 目的:总结分析化疗药物致手足综合征(HFS)的发病机制及对其采取的相关防治措施。方法:以"手足综合征、化疗药物和毒副反应"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6-2007年,选择标准:1)HFS的发生与化疗有关;2)HFS的预防及治疗。共筛选符合文献45篇。结果:HFS的发生可能是与环加氧酶(COX-2)过表达有关的一种炎性反应。化疗的中断和药物剂量的减少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一些预防治疗性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B6和COX-2抑制剂有一定作用;中药在防治HFS方面值得期待。结论:HFS的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化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副反应 综合征 检索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