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anjiang River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Zhi-q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0年第4期129-134,共6页
Relative straight channel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Ganjiang has been formed due to thecontraction of mountains and hills being composed of bedrocks on both banks of the river. But however, At the lower reach... Relative straight channel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Ganjiang has been formed due to thecontraction of mountains and hills being composed of bedrocks on both banks of the river. But however, At the lower reaches, branching channel predominates due to limited contracting force of the river banks a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ranching channel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locations and controle effect of nodal points. There are sufficient water containing less sediments in Ganjiang River where the sharp rise and fall of the flow discharge makes the grain size of the particles rather coars. Gravels mingled with sand dominate the channel bed and components of central bars are also much coarser than those in sandy bed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mechanism comparison with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ganjiang river
下载PDF
Evaluating Functions of Reservoirs'Storage Capacities and Locations on Daily Peak Attenuation for Ganjiang River Basin Using Xinanjiang Model
2
作者 DU Jinkang ZHENG Dapeng +2 位作者 XU Youpeng HU Shunfu XU Cho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789-802,共14页
Flooding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world and building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al 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o eval... Flooding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world and building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al 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functions of reservoirs′ locations and magnitudes on daily peak flow attenuation for a large basin of China, namely G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is study, the Xinanjiang model was adopted to simulate inflows of the reservoirs and flood hydrographs of all sub-catchments of the basin, and simple reservoir operation rules were established for calculating outflows of the reservoirs. Four reservoirs scenarios were established to analyze reservoirs′ locations on daily peak flow atten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reservoirs attenuated the peak discharges for all simulated floods, when the flood storage capacities increase as new reservoirs were built, the peak discharge attenuation by reservoirs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both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s; 2) reservoirs attenuated more peak discharge relatively for small floods than for large ones; 3) reservoirs reduced the peak discharge more efficiently for the floods with single peak or multi peaks with main peak occurred first; and 4) effect of upstream reservoirs on peak attenuation decreased from upper reaches to lower reaches; upstream and midstream reservoir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decreasing peak discharge both at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downstream reservoirs had less effect on large peak discharge attenuation at outlet of the bas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of evaluating functions of multiple reservoirs′ storage capacities and locations on peak attenuation is valuable for flood contro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t basin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peak flow Xinanjiang model reservoir operation gan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Analysis of Water Quality Variation and Trend in the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3
作者 Yingjie XIAO Fengxiang LANG +3 位作者 Peng XU Xiaoyan ZOU Wu ZOU Yan MAO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6期59-67,共9页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from 2008 to 2018 by the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 City,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method,comprehensive p...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from 2008 to 2018 by the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 City,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method,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method and seasonal Kendall test method were adopted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river se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was generally good,and the water quality of each function zone reached the target requirement.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was controlled between 0.21 and 0.40 over the years,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ime and space,and the water quality was relatively stable.The dissolved oxygen and permanganate index tended to improve,an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while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showed an upward trend.The water quality as a whole showed a trend of deterioration.By discuss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aracteristic pollutants,the causes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were further analyzed.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and point source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 section of the ganjiang river Water function zone Ammonia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Changing trend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释放风险分析
4
作者 向速林 楚明航 +3 位作者 刘丽贞 朱林 吴永明 梁培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30,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所有采样点位中无机磷(IP)均以闭蓄态磷(Oc-P)为主要赋存形态,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特征表现为:Oc-P>铁结合态磷(Fe-P)>碎屑钙磷(De-P)>自生钙磷(ACa-P)>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有机磷(OP)以残渣态有机磷(Res-P_(o))为主要赋存形态,按活性划分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生物有效磷(BAP)含量范围为61.59~218.27 mg/kg,占TP含量的比例为27.07%。BAP总量及占TP的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较低。BAP中Fe-P平均占比为56.72%,表明沉积物磷潜在释放风险主要来源于Fe-P。TP、Fe-P和De-P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赣江沉积物磷的主要来源。采样期间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平衡浓度(EPC 0)高于上覆水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磷吸附饱和度(DPS)均低于沉积物磷大量流失的临界值25%,表明此阶段沉积物磷虽作为上覆水的“磷源”,但出现大量释磷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引起赣江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不高,这意味着赣江水体应更多关注外源输入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赣江南昌段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赣江 沉积物 磷形态 生物有效磷 释放风险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5
作者 徐慧 江善虎 +4 位作者 任立良 王孟浩 崔豪 王元疆 杨晶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热浪 复合高温干旱 赣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降水 长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6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1 位作者 罗强煌 樊童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丘陵地区,热点区集中在下游平原地区。赣江流域的耦合协调度首要障碍因素历经了生态、经济和医疗的变迁,社会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最大掣肘。应进一步强化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社会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赣江流域
下载PDF
湘赣流域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演化与比较——基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数据
7
作者 郑群明 陈子奇 曹灵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建立五个要素层、六个指标的投入体系和两个要素层、四个指标的产出体系,运用DEA-MI模型,探讨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的时空变化,可以为流域旅游效...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建立五个要素层、六个指标的投入体系和两个要素层、四个指标的产出体系,运用DEA-MI模型,探讨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的时空变化,可以为流域旅游效率的发展提供参考。在时序演进上,两江流域旅游效率呈“M”型走向趋势;“十二五”时期赣江流域依靠优势资源取胜,“十三五”时期湘江流域依靠“头部文化”转败为胜;其中技术水平的发展速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空间分布上,两江流域标准差椭圆始终呈现“东北—西南”方向;赣江流域的空间格局变动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时期,湘江流域则主要集中在“十二五”时期;长、潭、永包围圈的发展模式是湘江流域旅游业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五年规划 DEA-MI模型 赣江流域 湘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水文学法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渔亨 晁立强 +2 位作者 王远坤 李然 王远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8,124,共9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天然水文情势,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保障河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径流非一致性及数据冗余,运用M-K检验法、累积距平法、PCA-IHA指标体系等能更准确地判断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基... 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天然水文情势,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保障河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径流非一致性及数据冗余,运用M-K检验法、累积距平法、PCA-IHA指标体系等能更准确地判断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基于生态流量计算的水文学法,建立了完整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出了阈值区间保证率、偏差指数、达标率等3个评价指标,并综合成适宜性指数这一综合指标,在赣江干流进行应用。结果表明:①赣江干流1960~2015年的水文情势改变度较低,变异点为1991年;②各水文学法在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中各有优劣,且适宜性指数差异较大,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筛选出对研究区域适用的计算方法,其中赣江干流最适宜的为逐月频率法,适宜性指数为0.8。研究成果可为完善生态流量适宜性评价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适宜性评价 水文学法 水文情势 赣江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时空差异性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真 姜三元 +1 位作者 张奇 高海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文模拟和PEST自动率定技术对参数敏感性指数、径流量及降雨量等指标进行水文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的水文变量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在年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有一定的波动,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流域内水库运行也可能对水文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在月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在6月达到峰值,1月达到最低值;在空间分布上,年均径流和降雨量在流域东部和北部均较大。②在水文过程模拟中,描述发生大孔隙流和地表径流的土壤水含量阈值的参数mactrsm相对综合敏感性最大。③HYP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赣江流域及其代表性子流域宜丰河流域的径流动态变化(0.60≤E_(ns)≤0.86),宜丰河小流域出口(宜丰水文站)的流量模拟效果明显低于赣江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在年尺度上,宜丰站子流域的土壤湿度、蒸发量和地表径流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外洲站子流域相较于宜丰站子流域,土壤湿度更高、蒸发量较低、地表径流更大。④根据基流分割,宜丰站子流域和外洲站子流域的径流机制有所不同,表现在宜丰站子流域饱和地下水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而外洲站子流域地表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流域特征非均质性和水文过程变异是造成模型精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时空差异 M-K检验 趋势分析 水文模拟 HYPE模型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考虑记忆时间的LSTM模型在赣江流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10
作者 胡乐怡 蒋晓蕾 +4 位作者 周嘉慧 欧阳芬 戴逸姝 章丽萍 付晓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1251,I0030,共12页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分析:模型的有效预见期与不同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效预见期内LSTM径流预测模型精度与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不同长度的预见期与模型最佳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LSTM径流预测所需的记忆时间与流域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降水和前期径流情景下的径流预测效果最好,当预见期为1 d时,外洲、峡江、栋背站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可达0.98、0.96以及0.90;且其有效预见期与仅考虑降水信息的有效预见期相同,均与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相近。(2)随着预见期的延长,不同情景下的预测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仅考虑前期径流情景的下降率最大,说明降水信息较前期径流对径流预测效果的提升更重要。同时,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相同预见期内径流预测精度均有所提升。(3)当预见期相同时,随记忆时间的延长,不同径流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先上升至最高,接着具有下降趋势,最后逐渐趋于稳定。且在有效预见期内,随着预见期的延长,最佳记忆时间均有增大趋势,当达到最长的有效预见期时,对应的最佳记忆时间均为14 d。此外,在赣江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LSTM的最佳记忆时间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的径流预报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推求其他流域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径流预测所需的最佳记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模型 赣江流域 记忆时间 径流预测 预见期
下载PDF
赣江中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健 范超 卢志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4,共8页
赣江是江西省主要水源,研究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对流域水质保护至关重要。选取赣江中游吉安市井开区为研究区,于2019年丰-平-枯水期各采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样45组,运用数理统计、Durov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PHREEQC反向... 赣江是江西省主要水源,研究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对流域水质保护至关重要。选取赣江中游吉安市井开区为研究区,于2019年丰-平-枯水期各采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样45组,运用数理统计、Durov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PHREEQC反向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吉安市井开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布特征和组成类型,讨论了其主控因素、主成分离子来源,并开展了典型径流路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主要阴阳离子为HCO_(3)^(-)、Ca^(2+),个别样本中NH_(4)^(+)、NO_(3)^(-)、SO_(4)^(2-)的异常值均与人类活动有关,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Ca型、HCO_(3)-Ca·Mg型、HCO_(3)·SO_(4)-Ca型3种;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岩石风化作用;离子比值关系表明水中组分主要源于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作用,其中Na^(+)、K^(+)主要源于盐岩的溶解,SO_(4)^(2-)源于少量蒸发岩矿物(石膏)的溶解,Ca^(2+)、Mg^(2+)源于方解石、白云石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表明水流路径均发生白云石、石膏、岩盐的溶解作用,结合氯碱指数,地下水流存在一定的逆向阳离子交换作用。研究成果可为赣江中游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PHREEQC 赣江中游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
12
作者 乔时雨 李国芳 +2 位作者 李国文 陈静 冻芳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法分析该站流量和水位的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量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洲站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增大趋势,年平均流量增幅为10.5%,增大速率为3.2 (m^(3)·s^(-1))/a;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水位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水位降幅为-14.3%,下降速率为-0.04 m/a。(2) 1991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增大了205 m^(3)/s;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其中气候变化占92.8%,赣江流域降水增多是使外洲站流量略有增大的主要原因。(3) 2002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水位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下降了2.20 m,人类活动对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占93.8%;水利工程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水沙规律,外洲站断面受冲淤变化和人工采砂等影响,河床逐年下切趋势明显,这是造成外洲站水位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演变 非一致性分析 随机森林 残差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尾闾南支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裴子玥 肖洋 +6 位作者 张涛涛 王梓璇 顾姌 许晨 袁康 刘佳明 高杰 《水运工程》 2024年第5期143-150,共8页
拦河枢纽的施工和运营将显著改变河道的水流条件,对通航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枢纽工程不同时期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和评价。以赣江南支枢纽工程河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南支河段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河道水动... 拦河枢纽的施工和运营将显著改变河道的水流条件,对通航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枢纽工程不同时期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和评价。以赣江南支枢纽工程河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南支河段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河道水动力过程,分析枢纽工程对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航道内流态相对平顺,不会对通航产生不利影响,在大部分流量工况下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要求;仅在施工一期10 a一遇工况下,临时航道有部分区域流速超过赣江航道通航流速控制指标(2.00 m/s),长度约为2 000 m,流速最大值为2.54 m/s;在施工二期、运营期,河段航道内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赣江南支枢纽通航安全和运行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工程 赣江 通航水流条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塑料断面分布的不均一性——以赣江水域赣州段为例
14
作者 何艺 秦欣欣 +3 位作者 张翔 孙楠 杨雅淋 连军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632,共7页
塑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其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这导致环境当中存在着许多微塑料,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明确水体当中微塑料的丰度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降低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塑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其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这导致环境当中存在着许多微塑料,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明确水体当中微塑料的丰度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降低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此前关于流域内微塑料丰度的研究多停留于河流表层水体的研究,忽略了水平方向取样点位以及取样深度对微塑料分布造成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代表性不足。赣江是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在赣州城市区段的代表断面处取样分析,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分析了该断面处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态、粒径、聚合物情况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生态风险指数法计算了微塑料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该代表断面微塑料丰度为0.25-0.35 pieces∙L^(-1),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的平均微塑料丰度分别为2.65、2.03和0.91pieces∙L^(-1),微塑料丰度横向范围表现处越靠近河岸处越大,纵向范围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微塑料主要形状为纤维和碎片,以黑色为主,粒径范围在0.125-3.000 mm的微塑料的占比超过94%;集合种类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和聚氯乙烯;研究区域微塑料潜在风险等级为Ⅱ级。总体而言,赣江赣州城市段河流微塑料丰度在横向和纵向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污染程度总体而言相对较轻。该研究将促进对城市水体当中垂直领域微塑料分布特征的理解,对其他水体流域开展微塑料的相关调研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城市水体 分布特征 污染现状 风险评估 赣江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重现期计算方法
15
作者 郭娜 洪兴骏 江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5,83,共8页
针对以径流相对亏缺状态表征的水文干旱事件,采用3种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Log-normal、Gamma和Normal,拟合了赣江外洲站实测年径流资料;利用外洲站年径流的统计特征,推导了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2种典型干旱特征变量的理论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 针对以径流相对亏缺状态表征的水文干旱事件,采用3种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Log-normal、Gamma和Normal,拟合了赣江外洲站实测年径流资料;利用外洲站年径流的统计特征,推导了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2种典型干旱特征变量的理论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计算了期望间隔时间定义下干旱历时内累积干旱强度达到某一阈值的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并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年径流统计信息解析推求水文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具有较强的统计基础和可信的精度,能够一定程度克服依靠有限观测水文序列进行干旱事件重现期推断的样本偏差,可为定量评估流域干旱风险,支撑流域水安全保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重现期 计算方法 年径流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径流量对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
16
作者 丁应龙 王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驱动水文过程的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持续变化,给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带来挑战。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最大的流域,其径流量变化对近些年旱涝灾害频发的鄱阳湖影响显著。基于赣江流域1966—2020年的日气象数据以及流域...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驱动水文过程的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持续变化,给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带来挑战。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最大的流域,其径流量变化对近些年旱涝灾害频发的鄱阳湖影响显著。基于赣江流域1966—2020年的日气象数据以及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的日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地理探测器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赣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探究了赣江流域内气象要素对流域径流量的解释力,并检测了赣江流域月平均流量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之间的变异性和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径流量呈现不显著增大趋势,其原因可能是不显著增加的降水与其他气象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降水是影响径流量的主导因子,其在年内尺度上的解释力可达0.827,而多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比两个因子的简单和更加显著;AMO对径流量的影响周期主要是在4 a的周期上,而ENSO则在2 a左右出现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气象因子 大尺度气候因子 地理探测器 小波分析 赣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和CN05.1降水数据的赣江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17
作者 钟奇 付晓雷 +3 位作者 蒋晓蕾 章雨晨 胡乐怡 章丽萍 《人民珠江》 2024年第3期18-29,108,共13页
水文模型是径流模拟的重要手段,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的选择和降水数据的质量对流域径流模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CN05.1降水数据与站点线性插值降水数据,分析CN05.1降水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基于... 水文模型是径流模拟的重要手段,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的选择和降水数据的质量对流域径流模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CN05.1降水数据与站点线性插值降水数据,分析CN05.1降水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基于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CN05.1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研究表明:(1)CN05.1降水和站点插值降水多年月平均降水年内变化过程类似,空间分布相关性很高,R均值为0.90,CN05.1日降水与站点插值日降水相关性较高,RMSE均小于等于7.52 mm,R均大于等于0.81;(2)基于CN05.1降水和站点插值降水数据模拟了赣江流域新田等6个水文站1961—2009年的流量,模拟流量在多数大流量处大于实测流量,表明模型对于大流量的模拟存在高估现象;(3)无论是日径流还是月径流,基于CN05.1降水数据的径流模拟精度均较高,且月径流模拟要优于日径流。因此,基于DTVGM模型和CN05.1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05.1降水数据 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 适用性评估 径流模拟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发电调度补偿效益分析研究
18
作者 兰芳 梁在彪 +4 位作者 黎良辉 何中政 李树良 曹志明 张远发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4期282-287,共6页
为解决赣江中游水库群没有统一有效的联合调度方式而发电量较低的问题,本文探索了赣江中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发电及其补偿效益,通过研究赣江中游水库群在单库优化调度和联合优化调度下,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DPSA-POA算法与DE智能... 为解决赣江中游水库群没有统一有效的联合调度方式而发电量较低的问题,本文探索了赣江中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发电及其补偿效益,通过研究赣江中游水库群在单库优化调度和联合优化调度下,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DPSA-POA算法与DE智能算法相结合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在不同典型年下水库发电调度补偿效益。结果表明:在丰水年(1995)、枯水年(1991)、平水年(1985)不同典型年下,水库联合调度比单库调度增发电量0.01%、0.55%、0.91%,相应减少弃水2.26%、5.01%、10.72%,在来水越少的年份,补偿效益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赣江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补偿效益分析及其梯级水库群开展合作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中游梯级水库群 单库调度 联合调度 DPSA-POA 补偿效益分析 发电量最大
下载PDF
基于时间与规模概率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
19
作者 刘前进 邓必荣 何文城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时间概率和规模概率两种计算方法,对宁都县青塘镇—赖村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日降雨达到50 mm时,面积大于100 m^(2)的滑坡有60%发生滑动;单日降雨量达到84 mm时,面积大于100... 在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时间概率和规模概率两种计算方法,对宁都县青塘镇—赖村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日降雨达到50 mm时,面积大于100 m^(2)的滑坡有60%发生滑动;单日降雨量达到84 mm时,面积大于1000 m^(2)的滑坡有64%发生滑动;大于10000 m^(2)的滑坡的降雨阈值定为100 mm;大于100 m^(2)的滑坡概率为0.783,大于1000 m^(2)的滑坡概率为0.134,大于10000 m^(2)的滑坡概率为0.033。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降雨工况和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工况进行分析,划分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防灾减灾和防灾规划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研究 青塘镇—赖村镇 时间与规模 赣江上游
下载PDF
MIKE21模型在赣江入湖口及邻鄱阳湖水域水质模拟的应用
20
作者 沈越 张健 +2 位作者 尤佳艺 王长芳子 黄一 《江西科学》 202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为分析规划南昌枢纽正常调度运行条件下对鄱阳湖区水质的影响,针对区域水质现状,以主要污染物COD、氨氮、TN、TP为指标,应用MIKE21模型建立反映模拟评价赣江入河口区域及邻鄱阳湖水域水质演变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规划南昌枢纽建设对鄱阳... 为分析规划南昌枢纽正常调度运行条件下对鄱阳湖区水质的影响,针对区域水质现状,以主要污染物COD、氨氮、TN、TP为指标,应用MIKE21模型建立反映模拟评价赣江入河口区域及邻鄱阳湖水域水质演变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规划南昌枢纽建设对鄱阳湖水质影响主要集中在入湖口闸门及附近区域,对鄱阳湖整体影响较小。规划枢纽正常运行后,靠近赣江的南矶山、伍湖分场鄱阳湖考核断面水质浓度有所减少;靠近金溪咀、南湖村鄱阳湖考核断面水质浓度有所增加,不改变鄱阳湖水质类别,对鄱阳湖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水质 赣江 鄱阳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