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xes of cupric ion and tartaric acid enhanced calcium peroxide Fenton-like reaction for metronidazole degradation
1
作者 Shiyu Pan Bo Cao +3 位作者 Deling Yuan Tifeng Jiao Qingrui Zhang Shoufeng T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83-187,共5页
To surmount the obstacles of traditional Fenton method and synchronously utilize Cu^(2+)and polyphenol in water,an improved Fenton-like reaction applying calcium peroxide(CaO_(2))as H_(2)O_(2)source and regulating by ... To surmount the obstacles of traditional Fenton method and synchronously utilize Cu^(2+)and polyphenol in water,an improved Fenton-like reaction applying calcium peroxide(CaO_(2))as H_(2)O_(2)source and regulating by the complex of Cu^(2+)-tartaric acid(TA,a representative of polyphenol)was constructed.A typical antibiotic,metronidazole(MTZ)could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the Cu^(2+)/TA/CaO_(2)system,and the optimized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0.1 mmol/L Cu^(2+),2 mmol/L TA,2 mmol/L CaO_(2),and initial pH5.UV spectrum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Cu^(2+)-TA complex,which promoted the Cu^(2+)/Cu+circulation through decreasing the Cu^(2+)/Cu^(+) couple redox potential,which further enhanced the H_(2)O_(2)decompos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species.Hydroxyl radical was dominant for MTZ degradation,followed by oxygen and superoxide radical.The degradation intermediates of MTZ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evolution way was speculated.Furthermore,the ternary process showed a wide p H tolerance(3–8)for removing MTZ and broad applicability for eliminating other dyes and antibiotics.This work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Cu-based Fenton-like strategy for organic wastewater sett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ric ion tartaric acid complexATION Calcium peroxide Metronidazole removal
原文传递
Synthesis,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a Novel Anionic Organotin(Ⅳ)Complex{[(pClC6H4CH2)Sn(H2O)(Cl)2OCOCH(O)CH(O)CO2Sn(H2O)(Cl)2(p-ClC6H4CH2)]·2(HNEt3)}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唐锋 张复兴 +6 位作者 姚淑芬 朱小明 盛良兵 邝代治 冯泳兰 庾江喜 蒋伍玖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899-1906,1844,共9页
A novel anionic organotin(Ⅳ) complex {[(pClCHCH)Sn(HO)(Cl)OCOCH(O)CH(O)COSn(HO)(Cl)(p-ClCHCH)]·2(HNEt)}(1)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di(p-chlorobenzy)tin dichloride with the D-tartaric acid in 2:1 molar... A novel anionic organotin(Ⅳ) complex {[(pClCHCH)Sn(HO)(Cl)OCOCH(O)CH(O)COSn(HO)(Cl)(p-ClCHCH)]·2(HNEt)}(1)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di(p-chlorobenzy)tin dichloride with the D-tartaric acid in 2:1 molar in the presence of an organic base triethylamine.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TG, XRD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P1 space group, with a = 0.7067(1), b = 1.9762(3), c = 2.2383(3) nm, α = 91.544(2)°, β = 90.075(2)°, γ = 90.110(2)°, V = 3.1247(7) nm~3, Z = 3, Dc = 1.621 g/cm~3, m(Mo Kα) = 16.29 cm–1, F(000) = 1530, R = 0.0394, wR = 0.1092,(Δρ)max = 1224 and(Δρ)min = –840 e/nm~3. The stabilities, orbital energies and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of 1 have been carefully investigated with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In addition, the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y suggested that 1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activity on H460, MCF7 than on A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ic organotin(Ⅳ) complex D-tartaric acid SYNTHESIS structure vitro anticancer activity
下载PDF
方解石与柠檬酸/酒石酸模拟实验中的反应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振炫 桂尉竣 +5 位作者 苏畅 向育斌 孙晓雯 吴超越 黄利东 David DECROOCQ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8-1413,共16页
柠檬酸/酒石酸可使方解石产生矿物溶蚀及生物矿化等现象,研究它们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富含有机酸环境中方解石矿物的稳定性评估及相应的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开放系统条件下方解石与柠檬酸/酒石酸之间的反应... 柠檬酸/酒石酸可使方解石产生矿物溶蚀及生物矿化等现象,研究它们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富含有机酸环境中方解石矿物的稳定性评估及相应的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开放系统条件下方解石与柠檬酸/酒石酸之间的反应规律及对应的溶液化学变化。结果表明:①初始浓度为20 mg·L-1条件下,初始pH值由7.7升至9.7,柠檬酸与酒石酸的反应去除量均显著下降,这是由于方解石表面的静电效应及溶液中HCO_(3)^(-)与CO_(3)^(2-)的竞争效应不断增强,对两种酸的表面吸附反应起抑制作用。②初始pH值为7.7及8.3条件下,初始浓度为20 mg·L-1的两种酸与方解石反应7 h后便达到平衡,pH值和Ca浓度较空白值变化不大,辅证了反应的主导机制为表面吸附。③在0~900 mg·L-1浓度范围内,柠檬酸和酒石酸在初始pH值为8.3条件下,其反应去除量均能用Langmuir吸附模型很好地拟合,辅证了以上的反应去除机制均为表面吸附;初始pH值为7.7条件下,柠檬酸的反应去除量可用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反应的主导机制仍为表面吸附,而酒石酸的反应去除量呈现持续陡增现象,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均难以拟合,这是由于酒石酸的反应主导机制是沉淀反应。④初始pH值为8.3,在0~900 mg·L-1浓度范围内,在5℃、20℃、35℃温度条件下,两种酸的反应去除结果均可用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反应的主导机制仍为表面吸附。与酒石酸相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柠檬酸吸附量的增幅更大;同时,3种温度条件下柠檬酸带来的pH值和Ca浓度增幅均比酒石酸带来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柠檬酸 酒石酸 吸附 溶解 络合 沉淀 溶液化学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the complex formation of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di(2-ethylhexyl) phosphoric acid
4
作者 TAN Bin ZHAI Zheng +1 位作者 LUO GuangSheng WANG JiaDi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887-892,共6页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the complex formation of two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di(2-ethylhexyl) phosphoric acid are investigated. The complex formation with a 1:1 stoichiometry between tartaric acid derivat...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the complex formation of two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di(2-ethylhexyl) phosphoric acid are investigated. The complex formation with a 1:1 stoichiometry between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and D2EHPA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UV-Vis titration, NMR chemical shifts and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omplexes on the binding constants and strength of hydrogen bonds can also be determined. Such research will ideally provide insight into ways of regulating the complex forming properties of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for composing or syn- thesizing new chiral resolving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interaction complex formation tartaric ACID DERIVATIVES phosphoric ACID dynamic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锗Ⅳ-酒石酸-苯基荧光酮-表面活性剂胶束混配络合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罗宗铭 陈达美 梁凯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4,共3页
有CTMAB和TritonX 10 0存在下和在pH4 5的NaAc -HAc缓冲介质中 ,Ge 与酒石酸 (Tar)和苯基荧光酮 (PF)形成胶束混合配位络合物 ,在 0 82mol/LHCl介质中 ,络合物至少可稳定 6h。测得络合物组成比为Ge ∶Tar∶PF =1∶2∶2。其最大吸收... 有CTMAB和TritonX 10 0存在下和在pH4 5的NaAc -HAc缓冲介质中 ,Ge 与酒石酸 (Tar)和苯基荧光酮 (PF)形成胶束混合配位络合物 ,在 0 82mol/LHCl介质中 ,络合物至少可稳定 6h。测得络合物组成比为Ge ∶Tar∶PF =1∶2∶2。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5 0 5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1 2 5× 10 5 ,Ge 量在 0~ 0 5 6mg/L范围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灵敏 ,选择性较高 ,用于烟道灰和锌精矿中微量锗的测定 ,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荧光酮 酒石酸 胶束混合配位络合物 分光光度法 显色反应
下载PDF
Fe^(3+)-Ca^(2+)-酒石酸配合物在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樊增禄 蔡信彬 李庆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4-89,共6页
研究还原橄榄绿B在硫酸铁、葡萄糖酸钙和酒石酸的氢氧化钠溶液电化学体系中的还原染色工艺。分析探讨电化学还原液中各组分质量浓度以及电化学还原染色温度和时间、外加电压、电极面积等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最佳染色效果的... 研究还原橄榄绿B在硫酸铁、葡萄糖酸钙和酒石酸的氢氧化钠溶液电化学体系中的还原染色工艺。分析探讨电化学还原液中各组分质量浓度以及电化学还原染色温度和时间、外加电压、电极面积等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最佳染色效果的工艺为:硫酸铁质量浓度4 g/L、葡萄糖酸钙质量浓度5 g/L、酒石酸质量浓度21 g/L、氢氧化钠质量浓度16 g/L、还原染色温度35℃、还原染色时间80 min、外加电压7 V、阴极面积28 cm2,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棉织物的K/S值比传统染色的提高了7.07%,且匀染性、染色牢度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还原 还原染料 染色 Fe3+-Ca2+-酒石酸配合物
下载PDF
若干稀土离子与酒石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怀侠 胡林学 宋功武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357-360,共4页
应用沉淀法合成了若干稀土离子(RE=Y、La、Pr、Nd、Sm、Gd、Tb、Dy)与酒石酸(H2L)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为RE2L3.8H2O... 应用沉淀法合成了若干稀土离子(RE=Y、La、Pr、Nd、Sm、Gd、Tb、Dy)与酒石酸(H2L)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为RE2L3.8H2O(R=Y、La、Pr、Nd、Sm、Gd、Tb、Dy),且Tb2L3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 配合物 表征 稀土离子 合成
下载PDF
单核和双核酒石酸铜配合物的水热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辉 薛韩 +1 位作者 张澜萃 朱再明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7-540,544,共5页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单核和双核酒石酸铜的配合物[Cu(C6H6N4)(C4H4O6)(H2O)].H2O和[Cu2(C4H4O6)2-(H2O)2].4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第一个配合物中R,R-酒石酸和联咪唑均以双齿配位与铜...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单核和双核酒石酸铜的配合物[Cu(C6H6N4)(C4H4O6)(H2O)].H2O和[Cu2(C4H4O6)2-(H2O)2].4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第一个配合物中R,R-酒石酸和联咪唑均以双齿配位与铜形成单核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构筑了无限的三维网状结构。而在第二个配合物中2个S,S-酒石酸分子同时与2个铜离子配位形成环合结构,结构单元间通过"手拉手"相联形成二维的无限层状结构,层间通过氢键相联构成三维无限的网状结构。单核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高于双核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 铜(Ⅱ)配合物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UV/O_3处理酒石酸-铜络合体系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新秀 王英华 +1 位作者 孙贤波 刘勇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8-722,745,共6页
为解决含铜电镀废水中酒石酸等络合剂存在时普通氢氧化物沉淀法难以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的问题,本文采用UV/O3法处理酒石酸-铜络合体系废水,考察了光照时间、反应初始pH两种因素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酒石酸-铜体系废水(酒石酸... 为解决含铜电镀废水中酒石酸等络合剂存在时普通氢氧化物沉淀法难以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的问题,本文采用UV/O3法处理酒石酸-铜络合体系废水,考察了光照时间、反应初始pH两种因素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酒石酸-铜体系废水(酒石酸质量浓度418mg/L,五水硫酸铜质量浓度196mg/L),得出最佳处理条件为:t=120min,ρO3=19.2mg/L,QO3=1L/min,初始pH=3.0,最终沉淀pH=9.5,此条件下出水中总铜质量浓度可以低于0.3mg/L,达到了太湖流域的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O3 电镀废水 酒石酸-铜络合物
下载PDF
酒石酸与铁络合物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杰 叶文静 +3 位作者 彭传丰 唐楷 李红 刘科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69,共4页
研究了以内消旋为主的混合酒石酸为原料,与氯化亚铁反应制备酒石酸亚铁盐。经过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60℃,pH 7.0。酒石酸和氯化亚铁反应的最佳摩尔比为2∶1。实验结果还表明了酒石酸与二价铁的络合反应并不完全,在酒石酸与... 研究了以内消旋为主的混合酒石酸为原料,与氯化亚铁反应制备酒石酸亚铁盐。经过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60℃,pH 7.0。酒石酸和氯化亚铁反应的最佳摩尔比为2∶1。实验结果还表明了酒石酸与二价铁的络合反应并不完全,在酒石酸与二价铁最佳摩尔比条件下,络合率约为70%。经强化实验,获得了酒石酸亚铁盐的加入量与抗结块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当酒石酸亚铁盐作为工业用盐抗结块剂加入量为0.1432g/kg(以酒石酸亚铁盐计)以上时,具有足够的抗结块效果。通过实验建立了酒石酸亚铁的紫外分光分析方法,并计算获得酒石酸亚铁含量。结果表明在410nm下,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分析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亚铁盐 络合物 合成 分析
下载PDF
配合物[Cu_2(C_4H_2O_6)(Phen)_2(H_2O)]·8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抗菌活性(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丽霞 唐定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5-639,共5页
在pH≈10的乙醇-水溶液中以硫酸铜、酒石酸和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分子式为[Cu2(C4H2O6)(Phen)2(H2O)]·8H2O的配合物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研究了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抗菌活性。晶体属... 在pH≈10的乙醇-水溶液中以硫酸铜、酒石酸和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分子式为[Cu2(C4H2O6)(Phen)2(H2O)]·8H2O的配合物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研究了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抗菌活性。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标题化合物为双核铜配合物,2个铜原子配位数不同。Cu(1)是五配位的,具有扭曲的四方锥结构,5个配位原子分别是酒石酸的去质子的羟基氧和羧基氧、邻菲咯啉的2个氮原子及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Cu(2)为四配位的,配位原子分别是酒石酸的去质子的羟基氧和羧基氧和邻菲咯啉的2个氮原子。分子中Cu(1)…Cu(2)间的距离为0.3548nm。存在分子内邻菲咯啉-邻菲咯啉的面—面π-π相互作用,面间距为0.3813nm。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酒石酸 邻菲咯啉 晶体结构 抗菌活性
下载PDF
UV/H_2O_2-NaOH沉淀法处理铜-酒石酸络合体系模拟电镀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新秀 王英华 +1 位作者 刘勇弟 孙贤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9-72,共4页
含铜电镀废水中酒石酸等络合剂的存在,使得采用普通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法难以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采用UV/H2O2-NaOH沉淀法处理铜-酒石酸络合体系模拟电镀废水,考察了光照时间、初始pH、H2O2投加量等因素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含铜电镀废水中酒石酸等络合剂的存在,使得采用普通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法难以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采用UV/H2O2-NaOH沉淀法处理铜-酒石酸络合体系模拟电镀废水,考察了光照时间、初始pH、H2O2投加量等因素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铜-酒石酸络合体系(酒石酸质量浓度为418mg/L,CuSO4·5H2O质量浓度为196mg/L),得出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光照时间70min,H2O2投加量1.07g/L,初始pH 3.0,出水中铜质量浓度可以低于0.3mg/L的排放标准,为后续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2O2-NaOH 电镀废水 铜-酒石酸络合体系
下载PDF
铀酰—酒石酸—二元羧酸的混合络合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凌达仁 郑祖英 董发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8-63,共6页
本文用电位滴定法研究了铀酰—酒石酸—二元羧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已二酸)的络合平衡,测定了在25±0.1℃,μ=0.1(KCLO_4)时的三元混合络合物的平衡常数,计算了溶液中各物种的平衡浓度.
关键词 铀酰 酒石酸 二元羧酸 混合络合物
下载PDF
几种有机酸锗化合物的制取及其差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宗铭 黄慧民 +1 位作者 黄碧金 杨辉荣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S1期97-102,共6页
酒石酸、柠檬酸、草酸和二氧化锗热回流,可以制得有机酸锗化合物。该化合物难溶于乙醇,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且在空气中有吸湿性。由差热分析曲线测得了它们的熔点和分解温度。
关键词 酒石酸锗 柠檬酸锗 草酸锗 差热分析
下载PDF
掺杂铽的稀土酒石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怀侠 胡林学 叶勇 《湖北化工》 2001年第2期17-19,共3页
采用溶液反应法合成了掺杂铽的稀土酒石酸配合物Ln2 -xTbxL3(Ln =Y、La、Gd) ,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等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Ln2 -xTbxL3·6H2 O... 采用溶液反应法合成了掺杂铽的稀土酒石酸配合物Ln2 -xTbxL3(Ln =Y、La、Gd) ,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等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Ln2 -xTbxL3·6H2 O(Ln =Y、La、Gd) ,该掺杂配合物比单纯配合物Tb2 L3 具有更好的发光性能 ,而且当x =0 .7~ 1.5时 ,该掺杂配合物的发光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稀土酒石酸配合物 合成 发光 荧光性能
下载PDF
二乙酰对甲苯酒石酸构筑的三个镧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及光催化性质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晓丽 韩美荣 +1 位作者 任慧芳 冯思思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合成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及粉末衍射表征了3个一维配合物[Ln(HDTTA)3(CH3OH)3]n(Ln=Ce(1),Pr(2),Sm(3))的结构(D-H2DTTA为(+)-二(对甲苯酰)-D-酒石酸)。单晶衍射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同构,结晶于三方晶系手性空间群R3,在c方向... 合成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及粉末衍射表征了3个一维配合物[Ln(HDTTA)3(CH3OH)3]n(Ln=Ce(1),Pr(2),Sm(3))的结构(D-H2DTTA为(+)-二(对甲苯酰)-D-酒石酸)。单晶衍射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同构,结晶于三方晶系手性空间群R3,在c方向呈现一维链状结构。荧光光谱表明由于D-H2DTTA配体的激发态能级与Pr^3+和Sm^3+离子激发态能级接近,所以可以敏化2种离子的f电子在609 nm处的发光。此外,配合物1在紫外光照射下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染料亚甲基蓝的性质,在无外加试剂条件下160 min内降解率可达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配合物 二(对甲苯)酰酒石酸 晶体结构 荧光 光催化
下载PDF
R基-3-吡啶基硫醚不对称氧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昆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7-99,共3页
将经典的金属钛/酒石酸酯催化体系用于R基-3-吡啶基硫醚的不对称氧化,考察了反应温度、水的比例、氧化剂的用量和体系浓度对产物对于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发现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为-23±2℃,水为1个当量,氧化剂为2.2个当量,体系浓度为0... 将经典的金属钛/酒石酸酯催化体系用于R基-3-吡啶基硫醚的不对称氧化,考察了反应温度、水的比例、氧化剂的用量和体系浓度对产物对于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发现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为-23±2℃,水为1个当量,氧化剂为2.2个当量,体系浓度为0.15mol/L.它对不同取代基的底物具有一般到较高的对映立体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醚 不对称氧化 钛络合物 酒石酸酯 手性亚砜
下载PDF
酒石酸-铜配合物分光光度法测定棉花等中的还原糖
18
作者 杨世忠 张连义 唐蓓娟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37-41,共5页
详细研究了酒石酸(以T表示)铜(以C表示)配合物(常称的费林试剂,简写成TC)用于还原糖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NaOH浓度大于0.080mol·L-1时T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72nm,在NaOH浓度为0.... 详细研究了酒石酸(以T表示)铜(以C表示)配合物(常称的费林试剂,简写成TC)用于还原糖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NaOH浓度大于0.080mol·L-1时T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72nm,在NaOH浓度为0.16mol·L-1碱性介质中,配合物TC的吸光度与还原糖在0.29~14.72mg(六碳糖)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8,还原糖中每个起作用的碳约消耗1.0个Cu2+,经对棉花及部分水果样品中还原糖总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4%~107%之间。该法试剂易得,性质稳定,操作方便,灵敏度较高,取样量少于5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糖 酒石酸 铜配合物 分光光度法 棉花
下载PDF
酒石酸与胆碱反应机理的研究——一种新的分子复合物
19
作者 胡惟孝 杨忠愚 郑敏林 《浙江工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25-32,共8页
用化学分析法研究酒石酸与胆碱的反应.发现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反应并非是简单的中和反应,其反应历程与加料次序有关.酒石酸加到胆碱中,则先生成可溶性酒石酸二胆碱盐,然后二盐与过量的酒石酸反应,生成重酒石酸胆碱沉淀.当胆碱加到酒石酸... 用化学分析法研究酒石酸与胆碱的反应.发现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反应并非是简单的中和反应,其反应历程与加料次序有关.酒石酸加到胆碱中,则先生成可溶性酒石酸二胆碱盐,然后二盐与过量的酒石酸反应,生成重酒石酸胆碱沉淀.当胆碱加到酒石酸中去时,则先生成酒石酸与重酒石酸胆碱摩尔比为1:1的分子复合物沉淀,而后复合物再与胆碱反应生成重酒石酸胆碱沉淀.此种复合物未见诸于文献.复合物、重酒石酸胆碱盐与酒石酸溶液间存在着固、固、液三相平衡,平衡常数约为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 胆碱 分子复合物 反应机理
下载PDF
酒石酸根桥联的二维网状铜(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20
作者 潘育方 卢文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合成了(S,S)-酒石酸根桥联的二维网状铜(Ⅱ)配位聚合物(S,S)-{[Cu2(C4H4O6)2(H2O)2].4H2O}n.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37 0(2)nm,b=0.875 5(2)nm,c=1.212 7(3)nm,β=104... 合成了(S,S)-酒石酸根桥联的二维网状铜(Ⅱ)配位聚合物(S,S)-{[Cu2(C4H4O6)2(H2O)2].4H2O}n.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37 0(2)nm,b=0.875 5(2)nm,c=1.212 7(3)nm,β=104.54(2)°,V=0.860 2(3)nm3,μ=2.569 mm-1,Z=2,Dc=2.051 mg/m3,F(000)=540,Gof=1.065,最终偏离因子R1=0.023 2,wR2=0.059 4.在(S,S)-{[Cu2(C4H4O6)2(H2O)2].4H2O}n配位聚合物中,每个配位中心Cu(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六,这六个配位原子构成一扭曲的八面体结构.配位聚合物分子是通过一个(S,S)-酒石酸根中两端羧基的桥联双齿配位作用而形成无限延伸的二维网状结构.在晶体的堆积中,氢键为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酒石酸 铜(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氢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