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n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被引量:10
1
作者 XU Yong-quan CHEN Su-qin +1 位作者 SHEN Dan-yu YIN Jun-f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6期969-974,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tea cream and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contents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s of tea cream in the green tea infusions o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tea cream and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contents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s of tea cream in the green tea infusion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new shoots were varied. There were many chemical compon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However, there were only the contents of caffeine (Y=0.85, P〈0.01) and polyphenols (Y=0.65, P〈0.05)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overall chemical compon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affeine and gallated catechins in the original green tea infus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P〈0.01) on green tea cream levels. Cream (g L-1)=-172.071+ 0.129×Ccaffeine+0.024×Ggallated catechins (R2=0.936). The amount of green tea cream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contents of gallated catechins and caffeine in the original tea infus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that catechins, minerals, and polysaccharides were the important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green tea cr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tea infusion chemical components amount of tea cream
下载PDF
乳提技术对红茶产品风味物质的影响及工艺放大可行性
2
作者 徐军 马真 +3 位作者 徐海军 邬娟 何剑 敬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24-132,136,共10页
本文以斯里兰卡红茶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以稀奶油为介质提取红茶香气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脂肪体系(稀奶油、脱脂奶、全脂奶、黄油、椰子油)与传统水提介质对红茶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分... 本文以斯里兰卡红茶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以稀奶油为介质提取红茶香气物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脂肪体系(稀奶油、脱脂奶、全脂奶、黄油、椰子油)与传统水提介质对红茶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中试生产的红茶冻干粉产品品质。结果表明:以稀奶油为提取介质提取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脂肪含量3.8%、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0 min。相较于传统水提技术,采用稀奶油和全脂奶为提取介质的乳提技术更有利于红茶中香气物质的提取,如体现斯里兰卡红茶特征冬青味的水杨酸甲酯,其含量分别提高了151%和172%。稀奶油提取的红茶水溶性滋味成分含量与水提方式相近,而全脂奶和脱脂奶提取的红茶总单宁含量显著增加(P<0.05)。不同动植物油脂来源的油脂体系影响红茶提取液香气物质含量,采用稀奶油提取红茶的香气物质含量高于黄油和椰子油,均质乳化能显著提升3种油脂体系对红茶香气物质的提取率。按照最佳试验工艺参数进行中试生产,发现以稀奶油为提取介质的乳提红茶冻干粉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水提红茶冻干粉。综合以上结果认为,采用稀奶油为提取介质的乳提技术相较于传统水提能更有效地提升红茶产品的风味,同时中试生产证明乳提技术的工艺放大具有可行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制备具有独特风味和较高营养价值的含乳茶饮品提供实际生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稀奶油 乳提技术 香气物质 滋味成分 工艺放大
下载PDF
创意传播管理视角下蜜雪冰城的品牌策略研究
3
作者 田园 沈虹 《现代广告》 2024年第6期54-64,共11页
在强调以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当下,分析我国持续走高的新式茶饮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蜜雪冰城为研究对象,在创意传播管理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分析其具体的品牌传播实践。研究发现,蜜雪冰城... 在强调以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当下,分析我国持续走高的新式茶饮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蜜雪冰城为研究对象,在创意传播管理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分析其具体的品牌传播实践。研究发现,蜜雪冰城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深耕下沉市场,促进生活者的参与和沉浸;部分沟通元演变为“网络热梗”后被生活者自发传播,经“造梗—玩梗—刷梗”实现协同创意;而生活者基于需求满足,最终建立品牌忠诚度。研究建议,蜜雪冰城通过跨界联名营销,厚植文化底蕴,以及拓展协同创意形式,充分调动生活者自发参与创意传播,同时完善危机公关机制,将传播管理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传播管理 协同创意 沟通元 蜜雪冰城
下载PDF
Tea Culture and Tea Consumption Trends in Australia 被引量:1
4
作者 Xin-Qing Xu 《茶叶》 2013年第4期493-494,共2页
Tea is a large part of modern Australian culture with its British origins.Australians drink tea and have afternoon tea and morning tea much the way the British do.Tea was introduced to Australia through colonisation b... Tea is a large part of modern Australian culture with its British origins.Australians drink tea and have afternoon tea and morning tea much the way the British do.Tea was introduced to Australia through colonisation by the British.In fact,tea was aboard the First Fleet in 1788.Tea was the staple drink and considered a necessity,even when other items were scarce.Much of the time tea drinking is not the delicate,refined cultural expression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imagines-like a more formal tea ceremony.Tea is usually black tea served with milk with or without sugar.Strong tea served with lots of milk and often two teaspoons of sugar.Even very slightly formal events can be a cause for cups and saucers to be used instead of mugs.For most people,a cup(or commonly a mug) of tea is something drink very oft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叶 消费趋势 澳洲 澳大利亚 英国人 亚文化 加糖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Preparation of an Anti-Acne Cream and Its Thermal Stability
5
作者 Li Xilian Jia Bing Chen Minghua 《China Detergent & Cosmetics》 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of tea tree oil and salicylic acid anti-acne cream was studied. The single emulsifier, compound emulsifier, thickener in the acidic system were screened, and the long-term thermal stabil...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of tea tree oil and salicylic acid anti-acne cream was studied. The single emulsifier, compound emulsifier, thickener in the acidic system were screened, and the long-term thermal st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ther emulsifier, NIKKOL BC-150 and MONTANOV 68, is compounded in a mass ratio of 2:1 and the thickener is SEPIPLUS 400, the obtained product has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its functional ingredients (tea tree oil and salicylic acid)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t high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acne cream tea tree oil salicylic acid EMULSIFIER THICKENER thermal stability
下载PDF
茶乳酪的形成机制与相关解决措施
6
作者 耿立波 张丽娜 《茶叶》 2023年第4期204-209,共6页
茶乳酪是茶汤冷却后形成的混沌沉淀。本文综述了茶乳酪的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蛋白质、咖啡碱等物质可发生茶多酚-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互作,是形成茶乳酪的重要成分,而茶乳酪的形成受到茶叶... 茶乳酪是茶汤冷却后形成的混沌沉淀。本文综述了茶乳酪的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蛋白质、咖啡碱等物质可发生茶多酚-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互作,是形成茶乳酪的重要成分,而茶乳酪的形成受到茶叶原料化学组成和浸提条件的影响。此外,探讨了已报道的减少茶乳酪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酶解措施及其优、弊,提出在开发茶饮料去沉淀技术时需充分考虑到“清除茶乳酪”、“保持茶汤品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三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乳酪 化学组成 形成机理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下载PDF
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马梦君 罗理勇 +1 位作者 李双 曾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5-19,共5页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 采用茶多酚和咖啡碱模拟构建茶乳酪成因体系,通过分析溶液的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综合评价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多酚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溶液的透光率从95.5%降为24.7%;粒径从198 nm增加到475 nm;沉淀量由8 mg/L增加到244 mg/L;当固定咖啡碱或茶多酚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一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增强。通过分析检测咖啡碱和儿茶素各单体在模拟反应体系中的变化,表明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组分。因此,尽量选用咖啡碱含量低于200 mg/L、茶多酚含量低于1 200 mg/L的绿茶原料,可避免茶乳酪的大量生成,增强绿茶饮料透亮的感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咖啡碱 茶乳酪 质量浓度
下载PDF
茶饮料生产中茶乳酪形成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28
8
作者 方元超 杨柳 白小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15,共3页
对影响茶乳酪形成的各种因素如品种、萃取温度、时间、茶汤浓度、烘焙。
关键词 茶乳酪 影响因素 茶饮料 混浊
下载PDF
花香绿茶饮料的生化成分变化及物性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梦君 常睿 +1 位作者 罗理勇 曾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13,共5页
研究以花香绿茶为原料的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及分别在37℃和4℃条件下贮藏7 d后,茶汤色差、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和沉淀微观结构以及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黄酮、水溶性总糖、咖啡碱和儿茶素组分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 研究以花香绿茶为原料的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及分别在37℃和4℃条件下贮藏7 d后,茶汤色差、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和沉淀微观结构以及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黄酮、水溶性总糖、咖啡碱和儿茶素组分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和保持较好的澄清度,37℃贮藏则加速汤色黄化和浑浊;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4℃贮藏能够保持较高的生化成分含量,37℃贮藏易使品质风味显著劣变,生化成分含量显著减少;3)4℃贮藏生成的沉淀量要比37℃贮藏少,4℃贮藏生成的沉淀由许多小分子颗粒聚集而成,而37℃贮藏生成的沉淀则是由大块的分子团聚集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香绿茶 生化成分 物性特征 沉淀
下载PDF
不同品种红茶及茶膏的Fisher判别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谭超 戴波 +3 位作者 刘华戎 龚加顺 戴臻 杨翠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65,共4页
为探究Fisher判别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红茶及茶膏种类品质区分的可行性,针对不同品种红茶及滇红碎茶茶膏,以蛋白质、总糖、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及9种矿物质元素为变量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评定不同品种红茶及不... 为探究Fisher判别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红茶及茶膏种类品质区分的可行性,针对不同品种红茶及滇红碎茶茶膏,以蛋白质、总糖、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及9种矿物质元素为变量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评定不同品种红茶及不同加工工艺滇红碎茶茶膏的真实归属及品质是可靠的。红茶茶叶及茶膏品质评定中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有利于降低传统感官评定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避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保证评审的稳定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膏 判别分析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的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杰 罗理勇 +2 位作者 田小军 邓宇杰 曾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3-210,共8页
以重庆地区18个常见茶树品种的同一等级鲜叶制作传统烘青绿茶,并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理化特性(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筛选出澄清度高、稳定性好的适制绿茶饮料的茶树品种,并明确与绿... 以重庆地区18个常见茶树品种的同一等级鲜叶制作传统烘青绿茶,并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理化特性(透光率、粒径、沉淀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筛选出澄清度高、稳定性好的适制绿茶饮料的茶树品种,并明确与绿茶饮料茶乳酪形成相关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1)在重庆地区常见的茶树品种中,青心乌龙、梅占、云南大叶种制成的绿茶饮料澄清度高、稳定性好;(2)除儿茶素含量增加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均有所降低;(3)经相关性分析,与绿茶饮料物理特性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生化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绿茶饮料 茶乳酪 理化特性
下载PDF
茶黄素和咖啡碱浓度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双 罗理勇 +2 位作者 刘姝娟 马梦君 曾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92-97,共6页
以茶黄素和咖啡碱的相互作用来模拟茶乳酪的形成体系,通过分析其透光率、沉淀量、茶黄素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茶黄素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黄素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原溶液和贮藏液的透光率降低... 以茶黄素和咖啡碱的相互作用来模拟茶乳酪的形成体系,通过分析其透光率、沉淀量、茶黄素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茶黄素和咖啡碱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茶黄素和咖啡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其聚合后原溶液和贮藏液的透光率降低,贮藏液的沉淀量增加;并且当固定茶黄素和咖啡碱二者中任一物质的质量浓度,随另外一个物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显著。灭菌不影响整体的变化趋势,除此之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咖啡碱和茶黄素各单体质量浓度的变化发现,咖啡碱和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是影响模拟体系中茶乳酪形成的关键因子。基于减少茶乳酪生成,提高红茶饮料的感官效果,并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茶黄素质量浓度,应当选择茶黄素质量浓度低于100mg/L、咖啡碱质量浓度低于200mg/L的红茶原料来制作红茶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咖啡碱 透光率 茶乳酪
下载PDF
茶饮料冷后浑的解决途径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红 汪志君 张凌云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6年第2期243-246,共4页
本文就茶饮料生产中影响品质的冷后浑问题,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生产中可行的解决途径予以探讨。讨论从控制原辅料、工艺参数和外助三个方面予以解决。
关键词 茶饮料 冷后浑 解决途径
下载PDF
吸附降氟法制备低氟边茶膏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春雷 罗学平 +2 位作者 魏晓惠 杜晓 秦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3,共6页
从11种材料中选择对茶汤中氟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食用级磷酸三钙和阴离子树脂,研究二者的吸附性能。采用高氟边茶为原料,研究磷酸三钙吸附降氟的工艺参数,并对制成的低氟边茶膏品质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磷酸三钙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吸... 从11种材料中选择对茶汤中氟具有较强吸附性能的食用级磷酸三钙和阴离子树脂,研究二者的吸附性能。采用高氟边茶为原料,研究磷酸三钙吸附降氟的工艺参数,并对制成的低氟边茶膏品质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磷酸三钙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高达10.63mg/g以上;进一步采用磷酸三钙对茶汤吸附降氟的工艺进行优化,其茶汤吸附降氟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茶汤温度100℃、磷酸三钙用量0.7g/100mL、吸附处理时间20min,在该工艺组合下,茶汤中氟的去除率达到95.80%;将吸附降氟后的茶汤浓缩制备低氟边茶膏,结果氟含量较对照低94.80%,茶膏含氟量为66.52mg/kg;经稀释后具有汤色红浓明亮、陈香浓郁、滋味醇和的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氟边茶膏 边茶 吸附降氟法
下载PDF
茶膏的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锦玉 杨芳 +3 位作者 邵金良 杜丽娟 兰珊珊 杨万林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88-1791,共4页
为了解市售茶膏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测定了5个不同茶膏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水分、灰分、水解氨基酸、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茶膏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较高,由绿茶... 为了解市售茶膏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测定了5个不同茶膏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水分、灰分、水解氨基酸、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茶膏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较高,由绿茶原料制得的茶膏中茶多酚含量远高于红茶茶膏;含有17种水解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次之;含有钾、钙、钠、镁、锌等9种矿质元素,常量元素具有高钾低钠的典型特征,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较为丰富;重金属铅、镉、砷、汞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不同类型的茶膏品质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膏 营养成分 矿质元素 重金属
下载PDF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谭超 刘华戎 +1 位作者 龚加顺 张乃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1期195-199,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 红茶茶膏 理化 感官 色差
下载PDF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勇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27-532,共6页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茶汤 冷后浑 形成
下载PDF
茶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添加PVP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惠华 高孔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3-6,共4页
应用Bradford法测定成品茶中水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并研究了添加PVP试剂对测定方法以及对茶叶其它品质成分的影响。
关键词 成品茶 可溶性蛋白 茶多酚 PVP Bradford法 茶乳凝
下载PDF
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燕忠 张凌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33-543,共11页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程度 生化基质 茶饮料 冷后浑
下载PDF
高温高压提取茶汤加工普洱茶膏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冬莲 杨灿琼 +2 位作者 苏小琴 马燕 赵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2-245,共4页
普洱茶膏是云南独特的速饮茶叶产品,但目前采用大锅熬制的工艺提取茶汤,导致产品的香气低、滋味淡薄,亟需改进提取方法。本文应用高压灭菌锅和响应面设计,开展高温高压(121℃、103kPa)提取茶汤加工茶膏研究。优化发现在浸提温度为113℃... 普洱茶膏是云南独特的速饮茶叶产品,但目前采用大锅熬制的工艺提取茶汤,导致产品的香气低、滋味淡薄,亟需改进提取方法。本文应用高压灭菌锅和响应面设计,开展高温高压(121℃、103kPa)提取茶汤加工茶膏研究。优化发现在浸提温度为113℃,茶水比1∶41g/mL,时间14min的条件下,提取茶汤的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20.89%±0.81%、3.82%±0.35%和37.89%±5.35%。按优化条件提取茶汤、减压浓缩、干燥加工制成茶膏有效成分含量与感官评审得分均优于大锅熬制加工的茶膏。本研究表明高温高压提取茶汤可以改进茶膏品质,在速饮茶叶产品加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茶膏 内含物 响应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