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枝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肥力与水稻镉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1
作者 雷春松 张素娥 +2 位作者 邹文华 钟利军 叶正钱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860-1866,共7页
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技术探索,是确保耕地合理利用与缓解资源紧张的重要措施。该研究以茶树枝进行生物质炭烧制,在镉污染稻田中通过设置3种不同用量(3000、6000和9000 kg·hm^(-2))茶树枝生物质炭开展田间试验,探究茶树枝生物质炭对... 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技术探索,是确保耕地合理利用与缓解资源紧张的重要措施。该研究以茶树枝进行生物质炭烧制,在镉污染稻田中通过设置3种不同用量(3000、6000和9000 kg·hm^(-2))茶树枝生物质炭开展田间试验,探究茶树枝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养分、有效态镉、水稻生长与镉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用量生物质炭处理千粒重、株高、产量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分别增加5.04%、9.00%和3.77%,籽粒镉含量下降46.67%,显著降低镉在水稻体内的富集和转运系数。同时土壤pH值增加0.23,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1.41%、13.77%、8.28%、40.94%,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下降13.04%。综合来看,采取茶树枝生物质炭6000 kg·hm^(-2)用量时,能够实现水稻增产与降镉,同步提升土壤肥力的目标,可作为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废弃物 生物质炭 重金属 受污染耕地 粮食安全 土壤质量
下载PDF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被引量:68
2
作者 廖桂堂 李廷轩 +2 位作者 王永东 张锡洲 冯娜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78-1986,共9页
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是茶园精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GIS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 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是茶园精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GIS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沿海拔高度垂直变化明显,大部分土壤肥力区沿蒙顶山阳坡面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山体的中上部,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肥力质量水平也逐渐降低。(2)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内土壤各项肥力指标与优良茶园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肥力质量偏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第四、五两级肥力区所占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2.35%。肥力较低的后5级占总面积的近70%,而肥力最高的3级不到10%。(3)采用该方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为地统计研究成果实际运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统计学 茶园 土壤肥力质量
下载PDF
自然干旱条件下茶园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永辉 梁远发 +2 位作者 令狐昌弟 魏杰 周国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56-58,共3页
采用定点定位的方法,对自然干旱条件下茶园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土壤的各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为10 46%~33 08%。在干旱前期各种酶活性相对较稳定,但过氧... 采用定点定位的方法,对自然干旱条件下茶园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土壤的各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为10 46%~33 08%。在干旱前期各种酶活性相对较稳定,但过氧化氢酶反应增强;在干旱中期脲酶、过氧化氢酶下降幅度大;转化酶在干旱全过程中一直较稳定,下降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干旱 茶园土壤 土壤酶 酶活性 动态变化 过氧化氢酶 转化酶 脲酶
下载PDF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7-314,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和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茶园土壤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尿素及秸秆添加对华中地区茶园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殷欣 田亚男 +1 位作者 谢琪 林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6期211-219,共9页
为了明确尿素和秸秆添加对茶园土壤CO_2和N2O排放的影响,为茶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以华中地区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研究该土壤在尿素输入和作物秸秆添加后CO_2和N_2O的排放特... 为了明确尿素和秸秆添加对茶园土壤CO_2和N2O排放的影响,为茶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以华中地区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研究该土壤在尿素输入和作物秸秆添加后CO_2和N_2O的排放特征。培养试验共设置对照、尿素、作物秸秆和尿素+作物秸秆4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华中地区茶园土壤CO_2和N_2O排放呈显著差异。作物秸秆添加显著提高茶园土壤CO_2的排放,作物秸秆和作物秸秆+尿素处理分别是对照的5.57和4.99倍。尿素输入显著促进茶园土壤N_2O的排放,而秸秆添加却降低N_2O的排放。对照和添加尿素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无秸秆添加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而添加秸秆处理二者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CO_2排放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CO2排放 作物秸秆 尿素 茶园土壤
下载PDF
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田亚男 聂文婷 +4 位作者 张水清 Muhammad Shaaban 吕昭琪 殷欣 林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4-1440,共7页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林地-15.44μg·m-2·h-1,茶园-1.49μg·m-2·h-1,菜地7.11μg·m-2·h-1;菜地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最高,茶园其次,林地最低,CH4年累积通量分别为0.52、-0.31和-1.46 kg·hm-2,菜地土壤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林地土壤是CH4的汇。茶园和菜地土壤CH4通量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CH4通量较高。林地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且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70%时,林地土壤才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菜地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硝态氮含量未呈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菜地 茶园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湄潭茶园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监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启华 金茜 周明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3-85,共3页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湄潭茶园5个产区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u、Cd、Zn、Cr、Pb的含量。将测定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采样地点中土壤重金属元素Cu、Cd、Zn、Cr、Pb的含量均小于...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湄潭茶园5个产区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u、Cd、Zn、Cr、Pb的含量。将测定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采样地点中土壤重金属元素Cu、Cd、Zn、Cr、Pb的含量均小于Ⅱ类标准值,湄潭茶园土壤中的Ni元素含量略微高于国家Ⅱ类标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金属元素 测定
下载PDF
当前茶园肥培管理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校常 《贵州科学》 2008年第2期44-47,共4页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茶叶生产发展过程的一些茶园肥培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加强茶园田间养分速测技术,有机茶肥培体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耕技术等的力度.同时提出了用生态茶取代有...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茶叶生产发展过程的一些茶园肥培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角度,提出加强茶园田间养分速测技术,有机茶肥培体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耕技术等的力度.同时提出了用生态茶取代有机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管理 土壤 肥料 有机茶 生态茶
下载PDF
鄂东(北)茶园土壤物理环境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学玉 张继铭 +2 位作者 江洪 杨利 余昭齐 《茶叶》 200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 ,分析了鄂东 (北 )茶园土壤硬度、土壤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及土壤三相 (固相、液相、气相 )容积比等物理性状 ,探讨了土壤物理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物理环境 土壤硬度 土壤耕层厚度 土壤容重 茶叶品质
下载PDF
稻田植茶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欣雨 夏建国 田汶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8-153,204,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山地区稻田植茶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田及植茶后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各粒径及土层间表现不同,稻田、茶园5年和10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随着粒径...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山地区稻田植茶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田及植茶后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各粒径及土层间表现不同,稻田、茶园5年和10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茶园15年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增加。从不同土层来看,在0—20,20—40cm土层中,随着稻田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以>2mm粒径团聚体为主转变为以<0.25mm粒径团聚体为主,而在40—60cm土层中,总体上<0.25mm粒径团聚体占据着主要地位;在0—20cm和20—40cm土层,稻田植茶后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逐年下降,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稻田>茶园5年>茶园10年>茶园15年,而在4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茶园5年>茶园10年>水稻田>茶园15年,不同土层中团聚体的水稳性与>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稻田及稻田植茶后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受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其中受>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影响较显著。就所测养分而言,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影响因素为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茶园5年的影响因素为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EC),茶园10年的影响因素为有机质、CEC和有效磷含量,而茶园15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CE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水稳性 稻田植茶 种植年限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贇 Muhammad Shaaban +2 位作者 何志龙 张水清 林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4,共6页
近年来,茶树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超量施用造成茶园土壤酸化加剧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具有含碳量高、比表面积大、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吸附性能等特性,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 近年来,茶树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超量施用造成茶园土壤酸化加剧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具有含碳量高、比表面积大、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吸附性能等特性,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pH值和养分有效性,对于茶园土壤固碳、土壤改良和抑制土壤氮磷流失、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有较大作用。针对我国茶园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物质炭的特性及生物质炭改良土壤的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生物质炭在茶园酸化土壤改良、土壤氮素淋失阻控、土壤固碳增汇等方面的效应,以及生物质炭提高茶叶产量和提升茶叶品质方面的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生物质炭在茶园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酸化土壤改良 氮素淋失 碳固定 茶园土壤
下载PDF
杭州龙井茶田土壤酸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晓 王长申 +2 位作者 赵云峰 左锐 李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2-408,共7页
针对杭州龙井茶田土壤酸化趋势日益加重的现状,通过矿物表征、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茶田土壤酸性来源及产酸机制.在茶田现场采集6组20个土壤样品及对应岩样,茶田土壤pH稳定在4左右;通过XRD和XRF对土壤样品和岩石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针对杭州龙井茶田土壤酸化趋势日益加重的现状,通过矿物表征、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茶田土壤酸性来源及产酸机制.在茶田现场采集6组20个土壤样品及对应岩样,茶田土壤pH稳定在4左右;通过XRD和XRF对土壤样品和岩石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茶田土壤中的常规阳离子含量远低于全国土壤元素丰度值;土壤和岩样动态淋滤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酸性类型为HNO3和H2SO4,基岩风化过程中产生的Ca2+含量较大,且易发生淋溶,土壤成土后K^+、Ca^2+、Na^+、Mg^2+等盐基阳离子淋失快且淋失量大,是造成酸化的主要原因.茶树在多年种植条件下,由于盐基阳离子淋失,使得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从而导致土壤缓冲能力降低,造成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酸化 淋溶 盐基阳离子 龙井茶田 杭州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志平 黄功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借助GPs、GIS技术对福安市茶园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福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和不合格的茶园面积分别占调查总面积的67.9%、31.4%和0.7%。茶园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铅和铜污染,铅和铜含量超过无公... 借助GPs、GIS技术对福安市茶园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福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和不合格的茶园面积分别占调查总面积的67.9%、31.4%和0.7%。茶园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铅和铜污染,铅和铜含量超过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样品数分别占调查总样品数的4.0%和1.3%,镉、铬含量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物限值,汞、砷含量则均低于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IS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 福安市
下载PDF
坡地茶园免耕对水土保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力夫 赵应中 +4 位作者 龚健 龙建琪 刘益群 张德兵 付红 《茶叶通讯》 2007年第1期10-11,14,共3页
坡地茶园实行免耕、化学除草、间种覆盖作物,减少了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关键词 坡地茶园 免耕 水土保持 土壤性状
下载PDF
扬州市茶园土壤现状分析简报
15
作者 赵仪 李文西 孙盛楠 《茶叶》 2023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文研究了扬州主要产茶区13个代表性茶园48个样品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1)成龄茶园土壤酸度适宜,个别老茶园土壤过度酸化而幼龄茶园存在土壤偏中性和微碱性的问题。(2)土壤有机质符合Ⅰ级的土样为38个,占比达79.2%。(3)土壤氮素... 本文研究了扬州主要产茶区13个代表性茶园48个样品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1)成龄茶园土壤酸度适宜,个别老茶园土壤过度酸化而幼龄茶园存在土壤偏中性和微碱性的问题。(2)土壤有机质符合Ⅰ级的土样为38个,占比达79.2%。(3)土壤氮素水平为Ⅱ级的居多,13个茶园土壤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均达到Ⅰ级,但幼龄茶园的氮磷含量总体偏低。为了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建议重视老茶园土壤酸化治理和幼龄茶园的碱化调节,增施有机肥且补充锌、镁等微量元素,合理间作绿肥和以生物防治代替施用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级 仪征茶园 管理策略
下载PDF
土壤处理方式对不同茶树品种露地无心土扦插生根率及3种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吴鹏川 宋育林 +3 位作者 胡静 郭飞 倪德江 王璞 《茶叶通讯》 2023年第4期460-467,共8页
随着茶树繁殖技术的不断发展,露地扦插已成为茶树主要的繁育方式,其中土壤对茶树扦插出苗率有很大影响。本试验选用‘鄂茶1号’‘靖江1号’和‘中茶108’3个茶树品种(品系),分别采取土壤消毒(棉隆、威百亩、石灰氮)、施加复合肥料和深耕... 随着茶树繁殖技术的不断发展,露地扦插已成为茶树主要的繁育方式,其中土壤对茶树扦插出苗率有很大影响。本试验选用‘鄂茶1号’‘靖江1号’和‘中茶108’3个茶树品种(品系),分别采取土壤消毒(棉隆、威百亩、石灰氮)、施加复合肥料和深耕3种处理,以覆盖黑色地膜为对照,分别调查插穗的存活率、生根率、病叶率及检测插穗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靖江1号’的出苗率最高,其次是‘鄂茶1号’,‘中茶108’最低。采取土壤消毒、施用复合肥及深耕处理对露地无心土(原土)扦插均有正向影响,其中施加复合肥料处理出苗率高,其次是使用土壤消毒试剂处理,深耕处理最低。土壤采用威百亩和石灰氮处理出苗率高,采用棉隆处理生根快且生根率高但是病叶率高、存活率低,影响出苗率。试验进一步优化了茶树无心土高密度扦插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扦插技术 露地 无心土 原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