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ime application on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cidic tea orchard soil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wasteland and forest soils 被引量:21
1
作者 Dong Xue Xiangdong Huang +1 位作者 Huaiying Yao Changyong Hu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8期1253-1260,共8页
Lime application is a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to control acidification in tea orchard soil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lime applic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soils of three tea orchards, was... Lime application is a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to control acidification in tea orchard soil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lime applic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soils of three tea orchards, wasteland and forest. The BIOLOG data showed that both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of all carbon sources and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index increased with the liming rate in the tea orchards and the forest, but decreased in the wasteland. The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index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creased with the liming rate in all the tea orchards, the wasteland and the forest. Lime application also increased the soil-bacterial PLFA content in all the soils. Soil fungal and actinomycete PLFAs in the tea orchard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0 to 3.2 g CaCO 3 /kg application and then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3.2 to 6.4 g CaCO 3 /kg applicati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BIOLOG and PLFA data suggested that lime applic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land use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compared to lim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LIME tea orchard soil
原文传递
红壤丘陵区种植茶树和柑橘对土壤肥力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
作者 林子墨 王纪杰 +3 位作者 唐张轩 江彦苹 庄需印 屠娟丽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9期17-22,共6页
为探讨经济林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的影响,以浙江省常山县红壤丘陵区种植茶树和柑橘10年后的园地为对象,并以祼地为对照,定位研究了水土流失量,采样并分析了0~1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速效氮磷钾和不同团聚体组分碳氮含量。结果表明... 为探讨经济林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的影响,以浙江省常山县红壤丘陵区种植茶树和柑橘10年后的园地为对象,并以祼地为对照,定位研究了水土流失量,采样并分析了0~1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速效氮磷钾和不同团聚体组分碳氮含量。结果表明:种植茶树和柑橘10年后,土壤容重显著下降(P<0.05),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小排序为柑橘园>茶园>祼地,土壤中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粒的有机碳、氮含量大小表现均为茶园>柑橘园>裸地,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茶园土壤黏粒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柑橘园、祼地(P<0.05);与祼地相比,柑橘园和茶园年径流深显著降低了87.66%、92.25%(P<0.05),年土壤流失量显著减少了95.93%、98.78%(P<0.05)。试验区年径流深、年土壤流失量与土壤有机碳、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土壤容重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茶树和柑橘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其中种植茶树的效果优于柑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度 团聚体组分碳氮 速效养分 水土流失 茶园 柑橘园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茶果园杂草管理与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松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13-16,共4页
南方红壤区的茶果园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杂草问题和水土流失的挑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茶果园杂草管理和水土保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在杂草管理方面,建议采用... 南方红壤区的茶果园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杂草问题和水土流失的挑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茶果园杂草管理和水土保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在杂草管理方面,建议采用综合杂草管理技术,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控制方法,以提高茶果园的生产效率并减少环境影响。在水土保持方面,强调了梯田建设、植被覆盖和土壤改良技术的重要性,这些措施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并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文章还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生态友好的杂草管理技术的开发,探索成本效益更高的水土保持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跨学科合作,本文旨在为南方红壤区茶果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茶果园 杂草管理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不同培肥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林新坚 林斯 +3 位作者 邱珊莲 陈济琛 王飞 王利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101,共9页
以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定位实验地为对象,通过测定6种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同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阐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了单施无机肥处理外,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 以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定位实验地为对象,通过测定6种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不同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阐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了单施无机肥处理外,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以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的培肥方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尤以半量无机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牧草的培肥模式增幅更为明显,而单施无机肥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酶活性的提高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s)标记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种不同施肥方式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微生物量与各种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数量大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对酶活性功能的影响。研究也表明土壤各微生物指标能从不同方面反映土壤肥力水平,所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能更客观地评价闽东地区茶园红黄壤质量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 施肥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 被引量:37
5
作者 薛冬 姚槐应 黄昌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3-847,共5页
应用PCR技术,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扩增16S rDNAV3片段,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16S rDNAV3片段的多态性,研究了杭州西湖梅家坞不同植茶年龄(8、50和90年)、不同利用方式(茶园、荒地和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 应用PCR技术,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扩增16S rDNAV3片段,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16S rDNAV3片段的多态性,研究了杭州西湖梅家坞不同植茶年龄(8、50和90年)、不同利用方式(茶园、荒地和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年龄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多样性.荒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指数明显不同(P<0.05),其排列顺序为荒地>茶园>林地.不同植茶年龄的土壤中,50年茶园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指数、微生物量碳和基础呼吸明显高于8年和90年茶园土壤(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微生物群落 16S RDNA DGGE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红黄壤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林斯 邱珊莲 +3 位作者 邱宏端 陈济琛 王飞 林新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7,共6页
运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培肥措施下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定位实验地的土壤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单施无机肥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不利于保持茶园土壤生... 运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培肥措施下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定位实验地的土壤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单施无机肥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不利于保持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综合培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基因多样性提高幅度最大。聚类分析表明,不施肥与单施无机肥的细菌群落结构最为相近,而"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和"无机肥+豆科绿肥"培肥模式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尤为显著,说明套种豆科绿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培肥模式的茶叶产量和茶叶营养物质累积量最大,这进一步佐证了此培肥模式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 施肥 群落结构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强酸性茶园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氮后N_2O释放量变化 被引量:21
7
作者 黄莹 李雅颖 姚槐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3-1538,共6页
茶园由于长期偏施氮肥,造成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和N2O大量排放。本文对强酸性茶园土壤进行不同氮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31 d的好气培养,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N2O排放,其中施硝酸钾(KNO3)处理平均每天排放的N2O最高,总排放量为对照(CK)... 茶园由于长期偏施氮肥,造成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和N2O大量排放。本文对强酸性茶园土壤进行不同氮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31 d的好气培养,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N2O排放,其中施硝酸钾(KNO3)处理平均每天排放的N2O最高,总排放量为对照(CK)的17倍,其次是硝酸铵(NH4NO3)处理,尿素[CO(NH2)2]和硫酸铵[(NH4)2SO4]处理虽然能增加N2O排放,但远远小于硝酸钾处理。对各氮肥处理硝化势的测定表明,尿素、硫酸铵和硝酸铵处理均明显增加土壤硝化活性,而硝酸钾处理硝化势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强酸性茶园土壤中N2O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反硝化作用。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的定量PCR分析表明,硝酸钾处理的nosZ基因拷贝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因此,强酸性土壤中N2O还原酶活性被NO3-抑制是导致高N2O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 不同氮肥处理 N2O排放 nosZ基因 定量PCR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碳氮养分及胞外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杏 钟一铭 +2 位作者 杨京平 吕亚敏 王小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7-394,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事件频发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茶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养分、生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园3种不同植茶年限(10a、...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事件频发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茶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养分、生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园3种不同植茶年限(10a、30a和50a)土壤和邻近的荒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分(干旱组30%WFPS(water-filled pore space)和对照组55% WFPS)处理前、第7天和第14天的土壤碳氮养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胞外酶活性(涉碳胞外酶:β-N萄糖苷酶BG,涉氮胞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NAG+LAP)变化探讨不同水分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碳库及涉碳、涉氮胞外酶活性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0a最高);土壤氮库养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而增加。干旱处理增加了土壤TOC、NH_4-N、NO_3-N含量而降低了土壤MBC含量、BG和NAG+LAP活性。处理前后植茶年限30a土壤DOC、MBN、NO_3-N和涉碳、涉氮胞外酶含量最高且其干旱组土壤DOC、TOC、MBC、MBN含量与对照组比变幅相对较小,可推断植茶年限30a左右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丰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植茶年限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干旱
下载PDF
广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劲驰 唐颢 +1 位作者 黎健龙 吴利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52-55,共4页
广东茶区茶园土壤检测结果表明,广东茶区茶园土壤肥力偏低,60%以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至极缺乏,70%以上土壤碱解氮偏低至极缺乏,50%以上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偏低至极缺乏,80%以上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至极缺乏。根据广东茶区茶园... 广东茶区茶园土壤检测结果表明,广东茶区茶园土壤肥力偏低,60%以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至极缺乏,70%以上土壤碱解氮偏低至极缺乏,50%以上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偏低至极缺乏,80%以上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至极缺乏。根据广东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现状,需要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合理施用氮、磷肥,重视施用钾肥,平衡施肥才能获得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茶园 土壤 营养
下载PDF
茶园土壤水浸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10
作者 胡长玉 谈陈诚 王明静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9-62,共4页
采用去离子水浸提茶园土壤、松林土壤、空荒地土壤,获提取液,用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进行土壤酶活力测定及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力与土壤类型相关,松林土壤提取液和茶园土壤提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山地土壤... 采用去离子水浸提茶园土壤、松林土壤、空荒地土壤,获提取液,用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进行土壤酶活力测定及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酶活力与土壤类型相关,松林土壤提取液和茶园土壤提取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山地土壤植茶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茶园土壤pH有酸化趋势,取植茶龄不同茶园土壤,测定pH,用去离子水浸提处理白菜种子,萌发实验结果显示,影响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在不同pH值土壤中的浸出率不同,在pH值4.5-5.0之间化感物质浸出率高,随着pH值的上升或下降,化感物质浸出率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不同pH值 土壤浸提 化感物质
下载PDF
高温与降雨对不同茶龄土壤碳氮养分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茴 赵杏 +2 位作者 杨京平 钟一铭 王小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7-565,共9页
通过高温(35、40℃)和降雨处理,对三种不同茶龄包括10年(Y10)、30年(Y30)和50年(Y50)的茶园土壤和茶园邻近荒地土壤(Y0)进行研究,分析土壤碳氮含量、胞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明确不同茶龄土壤的碳、氮养分及酶活性对极端高温和降雨气候... 通过高温(35、40℃)和降雨处理,对三种不同茶龄包括10年(Y10)、30年(Y30)和50年(Y50)的茶园土壤和茶园邻近荒地土壤(Y0)进行研究,分析土壤碳氮含量、胞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明确不同茶龄土壤的碳、氮养分及酶活性对极端高温和降雨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对土壤碳、氮库养分和涉碳、涉氮胞外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高温(35℃)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含量、土壤涉碳胞外酶活性,但是会增加涉氮胞外酶活性。极端高温(40℃)会显著降低土壤中碳氮养分含量以及涉碳、涉氮胞外酶活性,从而改变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和速率。极端高温处理之后,模拟降雨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以及胞外酶活性有恢复作用,但是对其他养分指标没有显著影响。整个处理过程中,茶龄为Y30的土壤表现出更高的碳氮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对极端高温及降雨的环境变异抵抗力、土壤稳定性优于其他茶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龄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极端气候
下载PDF
栗-茶间作茶园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丰富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孟 刘琅 +2 位作者 刀梅 杨自云 吴田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5,81,共9页
【目的】探究纯作茶园与栗-茶间作茶园土壤化学性质、细菌丰富度的差异情况及其相关性,为板栗与茶树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宜良县宝洪茶园的板栗-茶树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以该茶园中的纯作茶园为对照,取茶... 【目的】探究纯作茶园与栗-茶间作茶园土壤化学性质、细菌丰富度的差异情况及其相关性,为板栗与茶树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宜良县宝洪茶园的板栗-茶树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以该茶园中的纯作茶园为对照,取茶树根际土壤为供试土样,对春、秋季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细菌丰富度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细菌丰富度较高茶园的土壤各项化学性质指标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春、秋季茶园的土壤肥力,板栗-茶树间作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中全磷、全钾的含量。根据茶叶产地环境国家标准,春季茶园中,纯作茶园、1970和1990年板栗间作茶园土壤中含量达到Ⅰ级水平的化学元素分别有2、3与2个;1980年板栗间作茶园土壤中已检测到的7个化学元素的含量均达到Ⅰ级水平,说明该茶园的土壤肥力最佳。秋季茶园中,纯作茶园土壤中含量达到Ⅰ级水平的化学元素有3个;而1970、1980、1990年板栗间作茶园土壤中含量达到Ⅰ级水平的化学元素分别有5、6、6个。春季茶园中,1980年板栗间作茶园的土壤细菌丰富度最高;而秋季茶园中,1970年板栗间作茶园的土壤细菌丰富度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栗-茶间作茶园中,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与其他土壤化学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均较高,表明该间作模式下茶树根际土壤主要受到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论】栗-茶间作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细菌丰富度,是值得推广的茶园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茶间作 茶园 土壤化学性质 细菌丰富度
下载PDF
方山密植茶园式的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模式探讨
13
作者 王久林 王本贤 +1 位作者 陈相树 冯正喜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S1期121-122,131,共3页
本文着重讨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开辟新的高效益治理途径和模式,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效益同步上的目的,来促进和加快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密植茶园 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