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analysis on cutting notch of tea stalk by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1
作者 Zhe Du Yongguang Hu +2 位作者 Wenye Wu Yongzong Lu Noman Ali Butta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 EI 2020年第2期242-248,共7页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cutting notch of tea stalk is one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shear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alk,which could improve cutting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for tea harvest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cutting notch of tea stalk is one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shear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alk,which could improve cutting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for tea harvesting.Optimal design of the cutter might be achieved through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utting notch by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The third inter-node of the stalks were sampled and scanned by micro-CT after they were cut at different cutting depths(0.7,1.5,2.3 mm)and cutting edge angles of cutter(30,35,40).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cutting notch and cutting force was observed.Grey-scale histogram analysis and bimodal segment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utting notch from 2D slice images.A 3D model of the stalk was established with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 rendering.Besides,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ratio of cutting notch(MCSARCN)and volume ratio of cutting notch(VRCN)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CSARCN and VRCN had a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tting force,cutting depth and cutting edge angle according to 3D tomographic images and 2D slice images.Both MCSARCN and VRCN increased with cutting depth,despite of cutting edge angle.For cutting edge angle of 30,35and 40at different cutting depths,MCSARCN increased from 4.89%to 9.47%,from 8.51%to 22.83%and from 4.30%to 16.87%,respectively.Meanwhile,VRCN increased from 1.59%to 2.13%,from 2.98%to 5.76%and from 3.04%to 5.01%,respectively.When cutting depth was 1.5 mm,cutting force increased but VRCN present a decreased trend with cutting edge angle.X-ray micro-CT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n cutting notch of tea stalks which is helpful i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c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stalk Cutting notch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tructur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非挥发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2
作者 余士兰 张宁 +5 位作者 闫昊艺 张运军 韩晓玉 任鸿宇 凌铁军 安茂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0-167,共8页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 为探究我国典型砖形黑茶代谢物轮廓的规律,以及砖形黑茶与黑茶真菌在代谢物种类方面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基于特征物信息的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砖形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康砖茶、湖南的黑砖茶、花砖茶和茯砖茶、陕西的茯砖茶)以及茶鲜叶和分离自黑茶的多种真菌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砖形黑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轮廓更倾向于按照生产地区进行分类,一组是来自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而另一组是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决定其代谢物轮廓分组的最主要因素是砖茶含梗率,来自四川和湖北的砖形黑茶含梗率明显高于另一组;造成两组砖形黑茶轮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湖南和陕西的砖形黑茶中有更高含量的黄烷-3-醇类和大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代谢物;针对砖形黑茶和真菌代谢物的分子网络分析发现,在砖形黑茶中,尤其是在康砖茶中广泛分布着源自真菌的线性和环状二肽;在茯砖茶中有着结构种类丰富的异戊烯基二酮哌嗪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自于冠突散囊菌,因此,真菌为砖形黑茶贡献了种类丰富的代谢物。本实验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典型砖形黑茶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型砖形黑茶 代谢组学 非挥发性代谢产物 含梗率 真菌 质谱分子网络
下载PDF
茶梗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重金属Cd^(2+)的吸附
3
作者 林美珊 郑虹 +1 位作者 陈玉 池林倩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以茶梗为原料,通过氯化锌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茶梗基活性炭,并以静态吸附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d^(2+).考察吸附剂用量、Cd^(2+)初始质量浓度、溶液初始pH值等对茶梗基活性炭吸附Cd^(2+)效果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吸附前后的茶梗基活性... 以茶梗为原料,通过氯化锌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茶梗基活性炭,并以静态吸附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d^(2+).考察吸附剂用量、Cd^(2+)初始质量浓度、溶液初始pH值等对茶梗基活性炭吸附Cd^(2+)效果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吸附前后的茶梗基活性炭的表面结构、吸附动力学及等吸附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茶梗基活性炭对Cd^(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正交实验得出,茶梗基活性炭对Cd^(2+)吸附的最佳实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活性炭 Cd^(2+) 吸附性能
下载PDF
茶梗-竹叶提取物固体复合饮料制作及抗氧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学平 李丽霞 +2 位作者 先元华 焦文文 周黎军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4-232,共9页
以茶梗、竹叶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备固体复合饮料,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茶梗-竹叶提取物固体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为:竹叶提取液(17.3 g/L)11.0 mL、茶梗提取液(16.1 g/L)10.0 mL、绵白糖(500 g/L)10... 以茶梗、竹叶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备固体复合饮料,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茶梗-竹叶提取物固体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为:竹叶提取液(17.3 g/L)11.0 mL、茶梗提取液(16.1 g/L)10.0 mL、绵白糖(500 g/L)10.5 mL和柠檬酸(80 g/L)2.5 mL。按此比例混匀喷雾干燥,得到茶梗-竹叶提取物固体复合饮料产品。该产品按5~6 g/100mL的较优比例冲调,具有绿茶和竹叶的清香,滋味酸甜可口,整体风味协调爽口。该产品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13.39、10.11和18.37 mg/mL,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此条件下得到的茶梗-竹叶提取物固体复合饮料为淡黄色粉末,溶解性良好,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为茶梗-竹叶固体复合饮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竹叶 提取物 固体复合饮料 抗氧化
下载PDF
挤压膨化对铁观音茶梗滋味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杜冰 陈悦娇 +3 位作者 李燕杰 江东文 夏雨 杨公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1-384,共4页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厂废弃的茶梗,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对铁观音茶梗进行处理,并分析挤压膨化前后铁观音茶梗的香气和滋味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膨化后的茶梗中的灰分、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均低于原茶梗,水浸出物的含量相当,碳水化合物...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厂废弃的茶梗,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对铁观音茶梗进行处理,并分析挤压膨化前后铁观音茶梗的香气和滋味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膨化后的茶梗中的灰分、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均低于原茶梗,水浸出物的含量相当,碳水化合物含量略高于原茶梗。膨化茶梗共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比原茶梗少5种。与原茶梗相比,膨化茶梗的苯乙醇、吲哚含量分别增加5.28%、3.69%;橙花椒醇减少0.15%。可以认为铁观音茶梗在挤压膨化前后香型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膨化后茶梗口感要明显好于膨化前,可为茶梗的利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滋味 农产品 茶梗 感官评价 香气分析
下载PDF
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叶俭慧 金晶 +1 位作者 梁慧玲 梁月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3-318,共6页
以茶梗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素,通过静态吸附,研究茶梗木质纤维素在绿茶提取物溶液中对儿茶素类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总量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经验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茶梗木质素纤维素对儿茶素类的... 以茶梗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素,通过静态吸附,研究茶梗木质纤维素在绿茶提取物溶液中对儿茶素类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总量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经验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茶梗木质素纤维素对儿茶素类的平衡吸附量降低;动力学研究数据用拟一级速率方程和拟二级速率方程模拟,其中拟二级速率方程拟合程度更高,在不同温度下利用拟二级速率方程计算的总儿茶素类饱和吸附量与实测值吻合。随着温度的升高,速率常数k1和k2提高,而总儿茶素类的初始吸附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木质纤维素 儿茶素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儿茶素含量及茶梗提取液生物活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玉凤 肖安风 +1 位作者 倪辉 蔡慧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77-285,共9页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副产物茶叶梗,试验设计利用固态发酵得到的单宁酶处理茶梗,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茶梗提取液中儿茶素组成的差异及还原力、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变化,探讨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提取物中...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副产物茶叶梗,试验设计利用固态发酵得到的单宁酶处理茶梗,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茶梗提取液中儿茶素组成的差异及还原力、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变化,探讨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提取物中儿茶素含量和生物活性可行性。研究发现:在50℃条件下,利用2U/mL单宁酶溶液作用于茶梗粉末60min,茶梗提取液中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基本被水解生成非酯型儿茶素(EGC、EC、GC)和没食子酸(GA),从而减少单宁-蛋白质聚合物和茶乳的形成量;此外,经单宁酶处理的茶梗提取液抗氧化活性与对照比较明显增强,表现为OH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降低了74%和26%;酶解茶梗提取液质量浓度为5000mg/L时,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率分别提高了89%和107%。研究结果表明单宁酶可高效水解茶梗提取液中酯型儿茶素,提高茶梗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以及体外抑制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生物活性 茶梗 儿茶素 转化
下载PDF
茶叶茶梗的计算机在线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计时鸣 熊四昌 +1 位作者 王烈鑫 席静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6-60,共5页
分析了茶叶茶梗在颜色、形状和重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一种茶叶茶梗计算机在线识别新技术。该技术采用颜色、形状和重量三要素,光学、机械分选相结合,实现对茶叶茶梗多维模式识别。分类阈值可根据茶叶品种和分级要求在线调整。利用... 分析了茶叶茶梗在颜色、形状和重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一种茶叶茶梗计算机在线识别新技术。该技术采用颜色、形状和重量三要素,光学、机械分选相结合,实现对茶叶茶梗多维模式识别。分类阈值可根据茶叶品种和分级要求在线调整。利用茶叶自除尘机理解决了茶尘对光路的阻塞问题。分类效果不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该技术可用来替代入工进行梗、叶分拣,分拣效率可达到人工的20~30倍。本文介绍了茶叶茶梗计算机在线识别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梗 拣梗机 色选 计算机
下载PDF
茶梗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郭先华 张建育 +3 位作者 湛方栋 何永美 李博 蒋明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为综合利用茶梗废弃物,采用同步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研究了茶梗的热解过程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茶梗样品的TG-DTG-DTA曲线中,茶梗的热失重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主分解反应发生在第三、四阶段,在4种不同的升温... 为综合利用茶梗废弃物,采用同步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研究了茶梗的热解过程及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茶梗样品的TG-DTG-DTA曲线中,茶梗的热失重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主分解反应发生在第三、四阶段,在4种不同的升温速率(10、15、20和25 K/min)下,这两个阶段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55.12%和28.48%,且均表现为放热过程;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第四阶段分解反应向高温区域移动。采用Kissinger法、FWO峰值转化率近似相等法、FWO等转化率法分别计算了茶梗的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Kissinger法和FWO峰值转化率近似相等法更适用于动力学参数的求解,两种方法得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66.53和642.80 kJ/mol;Kissinger法计算得到的指前因子对数值lnA=14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热解 动力学 氮气气氛
下载PDF
茶粉/聚丙烯复合材料加速老化性能 被引量:13
10
作者 龚新怀 赵升云 陈良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8-314,共7页
为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拓宽木塑复合材料中植物纤维来源,以废弃茶梗(tea stalk,TS)为有机填料,与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制备了TS/PP复合材料;同时为研究其户外应用和老化机制,考察了冻融循环老化对TS/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为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拓宽木塑复合材料中植物纤维来源,以废弃茶梗(tea stalk,TS)为有机填料,与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制备了TS/PP复合材料;同时为研究其户外应用和老化机制,考察了冻融循环老化对TS/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材色及热性能的影响,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FTIR)、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等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及老化机制。结果表明:在经历12次冻融循环老化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及硬度值保留率分别为28.9%、40.1%、34.5%和86.5%,复合材料的亮度变化值(△L*)、红绿轴色品指数变化值(△a*)、黄蓝轴色品指数变化值(△b*)及色差值△E分别为16.41、2.80、9.03和18.93;复合材料维卡软化点(vicat softing point,VSP)下降了2.9℃,茶粉组分的最快热降解温度降低了4℃;茶粉中木素苯环结构红外吸收峰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表明在冻融循环老化中茶粉中木素成分发生了降解。SEM显示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TS/PP复合材料表面裂纹数量增多,裂纹深度和宽度增大,甚至出现交叉裂纹。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茶塑复合材料制备及老化规律,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丙烯 傅里叶红外光谱 茶梗 冻融循环 加速老化
下载PDF
茶叶梗/HDPE/CNT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剑斌 刘学莘 +2 位作者 袁全平 傅峰 杨文斌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2,86,共5页
利用茶叶梗(茶叶废弃物)、高密度聚乙烯(HDPE)、羟基化碳纳米管(CNT-OH)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借助旋转流变仪、力学试验机和热重分析仪研究了CNT-OH的含量对茶叶梗/HDPE/CNT-OH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茶叶梗(茶叶废弃物)、高密度聚乙烯(HDPE)、羟基化碳纳米管(CNT-OH)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借助旋转流变仪、力学试验机和热重分析仪研究了CNT-OH的含量对茶叶梗/HDPE/CNT-OH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改善HDPE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复合黏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但是会导致复合材料的熔点和结晶度下降。热重分析结果证实,CNT-OH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降解温度从328.4℃增加到36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茶叶梗 碳纳米管 木塑复合材料
下载PDF
茶梗固态生料发酵产单宁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昌正 蔡慧农 +3 位作者 倪辉 朱艳冰 杨远帆 肖安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促进茶梗的高效利用,对黑曲霉利用茶梗固态生料发酵生产单宁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料发酵产酶量是熟料发酵方式的3.2倍;茶梗中外加单宁酸对产酶没有明显影响,同时添加无机盐和碳氮源对产酶具有协同效应;蔗糖为产酶最佳碳源,但... 为促进茶梗的高效利用,对黑曲霉利用茶梗固态生料发酵生产单宁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料发酵产酶量是熟料发酵方式的3.2倍;茶梗中外加单宁酸对产酶没有明显影响,同时添加无机盐和碳氮源对产酶具有协同效应;蔗糖为产酶最佳碳源,但在产酶初期会对单宁酶的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化铵为产酶最佳氮源,在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铵既可提前单宁酶合成的时间,又可显著提高酶产量。添加质量分数为7%的蔗糖和氯化铵获得最高酶产量23.6 U·g-1。试验结果为茶梗固态生料发酵产单宁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有助于促进对茶梗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茶梗 单宁酶 生料固态发酵 黑曲霉
下载PDF
自锁式茶梗夹持器设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雪军 王进 +1 位作者 陆国栋 唐小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7-162,共6页
为实现梗叶分离过程中茶鲜叶的整列夹持,设计了一种由曲柄滑块机构和RRR杆组构成的自锁式夹持器。理论分析表明,当机构参数选取不当时,可能产生夹爪回缩现象,不利于小直径物体的夹持,通过限制回缩高度可避免这一问题。通过机构分析,建... 为实现梗叶分离过程中茶鲜叶的整列夹持,设计了一种由曲柄滑块机构和RRR杆组构成的自锁式夹持器。理论分析表明,当机构参数选取不当时,可能产生夹爪回缩现象,不利于小直径物体的夹持,通过限制回缩高度可避免这一问题。通过机构分析,建立了夹持器各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夹持器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将问题转变为一个超越方程组并用粒子群算法加以求解。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夹持器能较好地实现夹紧自锁的功能,且茶梗的夹持长度在5-15 mm之间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夹持器 末端执行器 设计 自锁
下载PDF
铁观音茶梗对废水中Cr(Ⅵ)的还原吸附 被引量:8
14
作者 向文英 谢冰冰 +1 位作者 胡军涛 张强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3-116,共14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铁观音茶梗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将水体中毒性极强的重金属Cr(Ⅵ)还原为低毒性甚至无毒的Cr(Ⅲ)的去除效果。通过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对试验参数进行拟合,并通过SEM、BET、FTIR、XPS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吸附...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铁观音茶梗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将水体中毒性极强的重金属Cr(Ⅵ)还原为低毒性甚至无毒的Cr(Ⅲ)的去除效果。通过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对试验参数进行拟合,并通过SEM、BET、FTIR、XPS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茶梗粒径越大、投加量越多,pH≤11时,茶梗对Cr(Ⅵ)都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共存离子Ca(Ⅱ)和Ni(Ⅱ)对茶梗还原吸附Cr(Ⅵ)的影响很小。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一定条件下,铁观音茶梗、普洱茶茶梗、甲醛改性茶梗对Cr(Ⅵ)的去除效果优于活性炭。表征结果证明茶梗主要通过还原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Cr(Ⅵ),羟基、氨基和酰基等活性基团参与了Cr(Ⅵ)的还原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吸附 氧化还原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茶梗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伟伟 张建勇 +1 位作者 陈琳 江和源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茶梗是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一类副产物。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茶梗的应用研究现状,包括功能成分提取纯化、茶梗的吸附功能和改性,以及其在烟草、家具用品、菌菇类培养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梗利用途径进行了展望,为茶梗的深入研究... 茶梗是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一类副产物。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茶梗的应用研究现状,包括功能成分提取纯化、茶梗的吸附功能和改性,以及其在烟草、家具用品、菌菇类培养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梗利用途径进行了展望,为茶梗的深入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功能成分 提取分离 挤压膨化 综合利用
下载PDF
茶梗天然功能物质对纺织品的仿生整理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任燕飞 巩继贤 +3 位作者 李秋瑾 王晓娇 丁国强 汤铸先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80,共4页
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料,提取天然功能物质作为整理剂,采用氧化缩合法及蛋白质络合法对纺织品进行仿生功能整理,并以色牢度检测为基础对天然功能物质与织物结合效果进行评价,探讨了茶梗提取物仿生整理后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结果表明,浸轧... 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料,提取天然功能物质作为整理剂,采用氧化缩合法及蛋白质络合法对纺织品进行仿生功能整理,并以色牢度检测为基础对天然功能物质与织物结合效果进行评价,探讨了茶梗提取物仿生整理后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结果表明,浸轧茶梗提取液后,再经过固着液处理的棉织物,其耐皂洗色牢度和湿摩擦牢度提高,其中,氧化缩合法中的碱性固着液处理后织物色牢度最高;整理后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率有明显提高,紫外线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天然功能物质 仿生整理 色牢度 防紫外线性能
下载PDF
自然环境下嫩芽与茶梗自动分割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姚波 汪洋 +1 位作者 李小瑞 吕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14-117,128,共5页
在茶叶智能采摘过程中,实现嫩芽与鲜梗的自动分割可以减少制茶工序和提高茶叶质量。以自然环境下茶叶嫩芽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G-B灰度图结合直方图阈值法实现了新茶(嫩芽与鲜梗)分割,对新茶二值图像进行形态学腐蚀操作确定嫩芽与鲜梗的... 在茶叶智能采摘过程中,实现嫩芽与鲜梗的自动分割可以减少制茶工序和提高茶叶质量。以自然环境下茶叶嫩芽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G-B灰度图结合直方图阈值法实现了新茶(嫩芽与鲜梗)分割,对新茶二值图像进行形态学腐蚀操作确定嫩芽与鲜梗的分割点,通过逐行扫描实现了自然环境下嫩芽与鲜梗的采摘点标记。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为自然条件下茶叶嫩芽与鲜梗的自动分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梗 图像分割 腐蚀
下载PDF
添加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pH和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玉真 王峰 +2 位作者 吴志丹 尤志明 王义祥 《茶叶学报》 2016年第2期64-70,共7页
采用短期(46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茶枝生物质炭添加量对茶园红壤、黄壤pH和氮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生物质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t·hm-2)、H1(8t·hm-2)、H2(16t·hm-2)、H3(32t·hm-2)、H4(64t·... 采用短期(46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茶枝生物质炭添加量对茶园红壤、黄壤pH和氮素净转化速率的影响。生物质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t·hm-2)、H1(8t·hm-2)、H2(16t·hm-2)、H3(32t·hm-2)、H4(64t·hm-2),生物质炭来源为茶树枝条。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与不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相比(H0),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可提高2种茶园土壤pH值,红壤增加0.24~1.20个单位,黄壤增加0.26~1.34个单位,pH提高幅度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氮矿化量、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P〈0.05),特别是NO-3-N含量,抑制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红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及净硝化速率要高于黄壤,黄壤茶园土壤矿质态氮表现为净固持;相同添加量的生物质炭对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大于黄壤。综上所述,短期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茶园土壤矿质态含量,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其抑制效果因生物质炭用量和土壤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生物质炭 酸性茶园土壤 PH值 铵态氮 硝态氮 净氮转化速率
下载PDF
一种L-M优化BP网络的茶叶茶梗分类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哲 刘孝星 +1 位作者 郑力新 周凯汀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6年第4期200-204,共5页
传统的茶叶茶梗分选方法在特征选取方面存在着样本颜色特征提取单一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茶叶茶梗分类器普遍存在分类精度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针对CCD相机采集的茶叶茶梗的数字图像,首先经过二值化、开运算、闭运算、样本图像去噪、图... 传统的茶叶茶梗分选方法在特征选取方面存在着样本颜色特征提取单一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茶叶茶梗分类器普遍存在分类精度低、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针对CCD相机采集的茶叶茶梗的数字图像,首先经过二值化、开运算、闭运算、样本图像去噪、图像分割等预处理过程,再根据茶叶茶梗样本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提取出圆形度、矩形度、延伸率、Hu二阶不变矩、最大内切圆与其面积比等5类区分度大、独立性好的特征,作为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输入向量,并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学习算法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优化,用于茶叶茶梗的分类。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经过L-M算法优化的BP网络分类器对茶叶茶梗样本的分类精度高达95%,且耗时相对较少,是一种有效的茶叶茶梗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特征 L-M学习算法 BP网络 茶叶茶梗分类
下载PDF
铁观音茶梗的纤维素酶水解改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茂坤 林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SDF粗品溶出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铁观音茶梗纤维素酶解改性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纤维素酶添加量为4%,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5h,p H值4.7,... 以铁观音茶梗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SDF粗品溶出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铁观音茶梗纤维素酶解改性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纤维素酶添加量为4%,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5h,p H值4.7,在此条件下SDF溶出量为3.11g/100g.同时测定了改性茶梗粉末的功能指标,结果为:持水力6.55g/g、膨胀力2.83m L/g、结合脂肪能力3.57g/g,相较于改性前的持水力4.45g/g、膨胀力1.30m L/g、结合脂肪能力0.67g/g有明显提高,为铁观音茶梗综合利用的走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茶梗 纤维素酶 改性 功能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