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
1
作者 赵敏俐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39-50,F0002,共13页
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 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三代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意识。《春秋》简明扼要的书写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从早期书写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经验,在长久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高度的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它那“笔则笔,削则削”的书写原则和文字技巧,蕴含了丰富的《春秋》大义,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史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编年体 大一统 早期书写 史学精神
下载PDF
“直道”与“曲笔”:朱子《春秋》学基本精神探微
2
作者 王新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8-97,120,共11页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学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学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学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的基本精神在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圣人与学者之间存在着“直道”与“曲笔”的基本分别。由此,朱子主张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去体认圣人《春秋》“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的宗旨,而反对通过前代学者的“条例”之学“委曲”地理解《春秋》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春秋》 圣人之心 直道与曲笔 条例
下载PDF
春秋经、传中庄公元年“文姜孙齐”笔法分析
3
作者 何松雨 宁登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99-102,共4页
春秋笔法评价事件或秉笔直书或委婉曲折,言简意赅地表达微言大义。《春秋经》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耗费大量篇幅记载鲁桓公之妻文姜出奔齐国的一系列行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春秋笔法。其直笔揭露文姜屡次出奔齐国的... 春秋笔法评价事件或秉笔直书或委婉曲折,言简意赅地表达微言大义。《春秋经》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耗费大量篇幅记载鲁桓公之妻文姜出奔齐国的一系列行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春秋笔法。其直笔揭露文姜屡次出奔齐国的违礼行径,曲笔婉而多讽地揭露文姜违礼后受到的惩罚,以及“绝不为亲”传达的儒家“大义灭亲”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姜孙齐 《春秋经》 “三传” 春秋笔法
下载PDF
《左传》中的鬼神、人与梦
4
作者 韦菊玲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9,34,共6页
《左传》中的鬼神现象,由鬼神发出,以梦等异象为媒介,以卜筮为破译工具,最后到达人类这一接收终端,是一种预言信号。鬼神与人之间是由单向崇拜到双向羁绊的关系,具体表现在鬼神与氏族间的共生互赖关系,与统治阶级之间籍由“信”而由单... 《左传》中的鬼神现象,由鬼神发出,以梦等异象为媒介,以卜筮为破译工具,最后到达人类这一接收终端,是一种预言信号。鬼神与人之间是由单向崇拜到双向羁绊的关系,具体表现在鬼神与氏族间的共生互赖关系,与统治阶级之间籍由“信”而由单向服从到双向约束与利用的关系,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互相主宰关系。作为媒介的梦现象描写,体现了《左传》中虚构描画与缜密逻辑的浑然一体,微言大义,跳跃叙事,为后世记梦文学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鬼神崇拜 梦描写
下载PDF
修辞策略中的“作者”——西汉“孔子作《春秋》”说的话语实践 被引量:4
5
作者 郭西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6,共8页
"孔子作《春秋》"说在中国经学历史上兹事体大且历经纷争。在比较诗学的研究视域下,福柯"作者功能"理论为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相关言述提供了新进路。孔子实际上是以"作者功能"的形式被征用和整合进不同... "孔子作《春秋》"说在中国经学历史上兹事体大且历经纷争。在比较诗学的研究视域下,福柯"作者功能"理论为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相关言述提供了新进路。孔子实际上是以"作者功能"的形式被征用和整合进不同的话语实践之中,为不同的话语意图服务,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具体的修辞策略来加以论析。孟子、董仲舒、司马迁三者有关这一命题的叙述具有不同的修辞特征,体现了不同的话语策动机制。通过对孔子这一至上权威的占用,儒家学者们掌握了《春秋》的解释权,也获取了对君王权力的制衡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作《春秋》” 经学 作者 话语 修辞 福柯
下载PDF
“微言”为“隐”,“大义”而“喻”——论“春秋笔法”的隐喻品格 被引量:1
6
作者 刁生虎 胡乃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96-102,共7页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的不断阐发,将其文本内蕴的"正名"思想加以宣扬,这一过程正是《春秋》之隐喻的阐释过程。此外,"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惩恶而劝善"四大义例的运用以及《春秋》"史蕴诗心"的特质,也使得"春秋笔法"呈现出约言示义、暗寓褒贬的隐喻品格,从而成为中国古人所崇尚与遵循的典范。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建构中国本土隐喻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更对于整合中华文化特色、重构中华文化话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隐喻 微言大义
下载PDF
《史记》中的“至圣”孔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庆兵 吉定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12,共7页
孔子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首先,司马迁对孔子十分重视,他不仅创作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多篇传记,并且在《孔子世家》以外的55篇传记中引用了孔子的言行故事,达103处之多。其次,司马迁是第一个将孔子推崇为"至圣&... 孔子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首先,司马迁对孔子十分重视,他不仅创作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多篇传记,并且在《孔子世家》以外的55篇传记中引用了孔子的言行故事,达103处之多。其次,司马迁是第一个将孔子推崇为"至圣"的人,他使得孔子的"圣人"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汉代正史上得以确立。在《史记》中"至圣"孔子具有崇高性、神秘性、悲剧性等特点,并有着丰富饱满的性格特征。再次,司马迁心目中的孔子对他创作《史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对孔子价值标准的继承,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对"《春秋》笔法"的借鉴。在史识上甚至对孔子有某些超越。可见司马迁"至圣"孔子之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司马迁 《史记》 至圣 《春秋》笔法
下载PDF
《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 被引量:1
8
作者 池昌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7,共9页
《春秋》经文均以标题式单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句子层面的潜在能力在组句表意的同时,蕴含了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本文集中描写了其中的"句义成分与称谓变化关联"和"限定成分增添"两种手段,以数据统计和比对的方式... 《春秋》经文均以标题式单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句子层面的潜在能力在组句表意的同时,蕴含了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本文集中描写了其中的"句义成分与称谓变化关联"和"限定成分增添"两种手段,以数据统计和比对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了"《春秋》笔法"典型的规则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笔法 句义 成份
下载PDF
史家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话语的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金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9-94,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史家笔法 曲笔 小说评点
下载PDF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8-84,共7页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 《春秋》经传 《春秋》笔法 国君死亡事件 孔子
下载PDF
春秋笔法及其在《左传》中的运用——以“故仲子归于我”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洪 管世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4-36,共3页
"仲子"是解开鲁隐公和鲁惠公、鲁桓公之间微妙关系的重要人物。《左传》中"故仲子归于我"一句所涉及到的正是鲁惠公、仲子、鲁隐公和鲁桓公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句用语巧妙,意义深远,包含了春秋笔法的运... "仲子"是解开鲁隐公和鲁惠公、鲁桓公之间微妙关系的重要人物。《左传》中"故仲子归于我"一句所涉及到的正是鲁惠公、仲子、鲁隐公和鲁桓公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句用语巧妙,意义深远,包含了春秋笔法的运用。以"故仲子归于我"为例,深刻探讨春秋笔法的具体含义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春秋笔法
下载PDF
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朝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7-91,共5页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晔 《后汉书》 帝后纪论 春秋笔法
下载PDF
论两代太史公的发愤著史之心——兼谈《伯夷列传》的破体隐衷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晋波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5-33,共9页
古贤时彦曾以“太史公之心”或“司马迁之心”指称《史记》心灵史书写的主体蕴藉,但若基于语义逻辑,“太史公之心”不惟涵摄“司马迁之心”,亦应涵括“司马谈之心”。发愤著史是两代太史公的心理共振;不过,司马谈期待的是一部表彰盛世... 古贤时彦曾以“太史公之心”或“司马迁之心”指称《史记》心灵史书写的主体蕴藉,但若基于语义逻辑,“太史公之心”不惟涵摄“司马迁之心”,亦应涵括“司马谈之心”。发愤著史是两代太史公的心理共振;不过,司马谈期待的是一部表彰盛世的当代史,司马迁则希冀一部继述《春秋》的万世之史,此其心相之异。《伯夷列传》事略文简,论说逾半而传述寥寥,其微旨是以史笔担公义,以史著替天道,为人立传,为世立法;其破体隐衷与《太史公自序》等篇互见,均彰显了司马迁的“继《春秋》”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之心” 发愤著史 “继《春秋》” 《伯夷列传》
下载PDF
家族校勘《吕氏春秋》之典范:梁玉绳《吕子校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林波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8-82,共5页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集体校勘古书的例子十分丰富,但是家族集体校勘《吕氏春秋》的例子确实罕见。家族校勘《吕氏春秋》又留下具有重要影响校勘成果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梁玉绳《吕子校补》作为家族集体校勘《吕氏春秋》的代表,具有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集体校勘古书的例子十分丰富,但是家族集体校勘《吕氏春秋》的例子确实罕见。家族校勘《吕氏春秋》又留下具有重要影响校勘成果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梁玉绳《吕子校补》作为家族集体校勘《吕氏春秋》的代表,具有典范意义。研究梁玉绳《吕子校补》可见其家族家风之承传、家族著述之实践、校补《吕子》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家族著述 家风 梁玉绳 孙志祖
下载PDF
“属辞比事”:作为中国文章学创作方法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金梅 《阴山学刊》 2010年第6期37-40,70,共5页
"属辞比事"是《春秋》之教,也是《春秋》笔法。"属辞"指属合、联属文辞,"比事"指比类、比次事实。《春秋》讲究遣词造句,且善于综合比次史事,而其最终目的乃是体现史义,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取舍、详略和... "属辞比事"是《春秋》之教,也是《春秋》笔法。"属辞"指属合、联属文辞,"比事"指比类、比次事实。《春秋》讲究遣词造句,且善于综合比次史事,而其最终目的乃是体现史义,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取舍、详略和缀辞来惩恶劝善。《春秋》之"属辞比事"经《左传》、《史记》发扬光大后,泛指撰文记事的一种标准方法,既适合于修纂史书,也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中国文章学的一种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辞比事 春秋笔法 创作方法
下载PDF
试论“春秋笔法”的研究范围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锋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经笔、史笔、文笔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呈现形态,而传统经学的终结和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为"春秋笔法"向哲学、语言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延伸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于是外笔就同经笔、史笔、文笔等内笔一起组成了"春秋... 经笔、史笔、文笔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呈现形态,而传统经学的终结和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为"春秋笔法"向哲学、语言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延伸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于是外笔就同经笔、史笔、文笔等内笔一起组成了"春秋笔法"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内笔 外笔
下载PDF
“《春秋》五例”与“隐义以藏用”:“《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话语的会通
17
作者 张金梅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5-60,共6页
"《春秋》五例"和"隐义以藏用"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首先,与《春秋》笔法贵曲相似,古代文论家们认为文学创作应采用一种曲折迂回的言说方式,即不能直说... "《春秋》五例"和"隐义以藏用"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首先,与《春秋》笔法贵曲相似,古代文论家们认为文学创作应采用一种曲折迂回的言说方式,即不能直说,而必须绕着弯儿说。其次,与《春秋》笔法用晦涩相似,古文论家也崇尚含蓄蕴藉。第三,与《春秋》笔法之贵曲用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褒贬劝惩相似,有些文论家强调曲折迂回,崇尚含蓄蕴藉也是为了更好地"美刺箴诲"。而中国文学作品中影射技法的产生和兴盛,则既受《春秋》笔法尚"隐"观念的影响,也是封建专制强权政治压迫文学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五例 《春秋》笔法 中国文论 话语 会通
下载PDF
董仲舒《春秋》书法论的诠释学意蕴
18
作者 张树业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1-58,共8页
董仲舒对《春秋》书法的探讨是其《春秋》学建构的基础。与公羊学史上历代学者重点关注《春秋》条例不同,董仲舒对《春秋》书法的阐释以对其修辞特性和意图的阐发为主。《春秋繁露》通过《春秋》之隐微修辞进行考察,明确了这一写作形式... 董仲舒对《春秋》书法的探讨是其《春秋》学建构的基础。与公羊学史上历代学者重点关注《春秋》条例不同,董仲舒对《春秋》书法的阐释以对其修辞特性和意图的阐发为主。《春秋繁露》通过《春秋》之隐微修辞进行考察,明确了这一写作形式对传达《春秋》义理的关键作用。董仲舒又提出“《春秋》无达辞”的著名论断,以凸显政治哲学中的常变、经权之义。对《春秋》诡辞避讳的书法特征的考察则意在揭示其“不遗善”的苦心。董仲舒通过其《春秋》书法论展示了公羊家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诠释风格和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书法 《春秋繁露》 修辞 诠释学 公羊学
下载PDF
略论汉代今文《春秋》释义的文论意义
19
作者 程勇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通过对孔子“何以”及“如何”创作《春秋》的考察,汉代今文经学家在《春秋》释义过程中引领出的关于“文”的看法和观念形成一套经学文论话语,其实质是如何在语文写作中寄寓王道理想。今文《春秋》释义分别在“文”的发生论和创作论上... 通过对孔子“何以”及“如何”创作《春秋》的考察,汉代今文经学家在《春秋》释义过程中引领出的关于“文”的看法和观念形成一套经学文论话语,其实质是如何在语文写作中寄寓王道理想。今文《春秋》释义分别在“文”的发生论和创作论上发生了意义,而其以“王道”统摄《春秋》释义的基本思路,更决定了其“尚用”的功能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春秋》释义 经学文论
下载PDF
论《春秋》笔法对中国古典诗赋“惩劝”论的影响
20
作者 张金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来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惩恶劝善 主文谲谏 劝百讽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