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维 张萌萌 郭韬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8,共11页
创新赋能组织韧性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时代要求,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对其生存发展与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区分我国A股上市新创企业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探讨两种创新类型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 创新赋能组织韧性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时代要求,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对其生存发展与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区分我国A股上市新创企业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探讨两种创新类型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显著提高新创企业组织韧性;②技术创新能够强化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③企业融资约束水平未改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但当融资约束较高时,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影响消失,技术创新负向调节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可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视角为新创企业培育组织韧性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创企业 组织韧性 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 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
下载PDF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军 韦天宇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2,共11页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 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与主导产业类型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处于迭代中的五大核心组织功能: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与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引才策略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演进路径,提出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需积极识别并化解应对在硬科技、创新成本、创新资源,及其全球科研竞争与协作方面潜在的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功能迭代 组织功能 产业驱动 硬科技 全球科研协作
下载PDF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及发展思路
3
作者 朱学彦 胡曙虹 张仁开 《科技智囊》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总结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就,对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持续...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总结当前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就,对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快速推进,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创新生态、优化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影响力尚有不足、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科研人才缺乏、领军型企业数量少、创新网络枢纽功能亟待提升等挑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未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的进一步思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少干扰、强服务、审慎监管的创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 建设 成就 发展思路
下载PDF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底层逻辑、协同特征与前景展望——基于层级、领域、强度的三维视角分析
4
作者 颜廷标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10年,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内容,也是利益调节难度大、协同带动力强的内容,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速度较快,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协同共享、...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10年,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内容,也是利益调节难度大、协同带动力强的内容,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速度较快,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协同共享、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呈现三个特征:京津冀协同创新全面展开,但创新协同深度参差不齐;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互动,构成了由表层走向深层的双重动力;完善共建共享利益机制是突破点,科学可行的协同创新模式是关键。未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目标将更加清晰、协同内容不断优化、协同模式呈多样化、协同政策统一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意大利牵头建立国际科技组织的经验与启示
5
作者 马宗文 方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4年第5期653-663,共11页
牵头建立国际科技组织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意大利发起成立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3个国际科技组织,形成了国际科技组织与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校和研究院... 牵头建立国际科技组织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意大利发起成立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3个国际科技组织,形成了国际科技组织与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高校和研究院所、科技园区互相协作的创新生态,打造了科技开放合作高地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中心。通过实地走访、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本文深入分析意大利牵头建立国际科技组织的发展历程、政府支持举措、机构运行机制和取得成效等,总结其建设国际科技组织的经验并得出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组织 国际科技中心 开放创新 意大利
下载PDF
以校地合作平台构建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基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案例研究
6
作者 傅方正 周谷平 《科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34-53,共20页
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校地合作平台,是研究型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举措,也是构建完善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校地合作平台资源投入大、要素配置方式多、运行体制机制新,其在优化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 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校地合作平台,是研究型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举措,也是构建完善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校地合作平台资源投入大、要素配置方式多、运行体制机制新,其在优化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对于支撑构建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文章在梳理校地合作平台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为案例,基于区域创新系统与平台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剖析其发展定位、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总结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发展的经验启示,探讨校地合作平台支撑构建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的实践路径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战略型创新体系 校地合作平台 可持续发展 科创中心
下载PDF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7
作者 范小军 王澜 夏钰岚 《上海管理科学》 2024年第6期8-17,共10页
当前全球形势及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基于科技创新环境、投入和产出3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市2011—2020年数据和3座代... 当前全球形势及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基于科技创新环境、投入和产出3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上海市2011—2020年数据和3座代表城市2018—2020年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的时间演变和城市异质性变化,并提供提升改进对策。研究发现:基于时间演变视角,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逐年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均得到优化且增速明显;基于城市异质性视角,上海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均位居第三,其科技创新环境均为第二、科技创新投入均为第三、科技创新产出则在2020年回升至第三;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向上,上海市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上要考虑创新文化资源,在优化科技创新投入上要考虑技术创新能力,在优化科技创新产出上要考虑技术成果市场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动态评价 TOPSIS 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市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思路
8
作者 张仁开 《中国名城》 2024年第6期3-8,共6页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要素、化解科技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提升科创策源功能,进而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上海科创中心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缺乏引领卓越创新的领军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亟须提升,缺乏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缺乏包容草根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氛围亟须营造。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要有全新的思路,应牢牢把握“强基、健体、提质、增效”4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 上海
下载PDF
中科概念验证中心的案例研究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子叶 姚畅 +1 位作者 初玉 张微微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意义]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了解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现状,对于规范概念验证工作的开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具有深刻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访谈与实地调研,总结了中科... [目的/意义]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了解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现状,对于规范概念验证工作的开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具有深刻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访谈与实地调研,总结了中科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经验,并就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提出了经验启示与建议参考。[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科概念验证中心采取了“主任负责制+合伙人制”双轮驱动的运营机制、线下线上联动的技术经理合伙人服务模式、全链条的项目管理模式,其成功的关键特征在于构建了价值共创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全了“信任+制度”的双元协作机制、创新了“引导-反哺”的循环商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验证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中心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彬彬 周超 范存义 《杭州科技》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着力点,概念验证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概念验证中心的定义分为三类:新型组织模式、可行性验证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本文提出概念验证中心的... 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着力点,概念验证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概念验证中心的定义分为三类:新型组织模式、可行性验证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本文提出概念验证中心的功能,即技术评估、创新指导、融资助力和教育培训。概念验证中心发挥了加速科学创新到技术创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的作用。概念验证中心对成果转化方案的技术、生产、投融资和商业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服务,促进方案的优化、迭代和转化。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议,希望在政府引领、完善流程、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方面进行强化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验证中心 评估评价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创业指导
下载PDF
中国如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思懿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契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成为我国应对外部挑战、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策略。从系统论视角看...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为契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成为我国应对外部挑战、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策略。从系统论视角看,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协同互动中演化出彼此衔接、相互支撑的三位一体有机生态复杂系统。其中,(高等)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系统的核心连接点,支撑并引领着科技和人才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行为。立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系统分析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和条件。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创新体系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然而,与现有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相比,我国仍存在不少短板,尤其体现在有组织科研体系亟待加强、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程度有待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方面。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合作育人,促进创新要素聚集;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汇聚顶尖科技人才。通过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助推我国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下载PDF
科技革命演进中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其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贤鹏 林巧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7,共13页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呈现多中心的新趋势。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机器替代手工为标志,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外变革,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大学主旋律;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阵地,德国和美国相继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突破口,美国成为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与教育深度互动的政产学研战略协同机制成为新的变革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迅速崛起,多中心格局成为时代趋势,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共同目标。从演变过程看,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联动的系统深化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呈现动态演变的历史特征,受到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向新时代,世界各国竞争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竞合共存的局面。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型国家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将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科技革命
下载PDF
智算时代一体化电源应用分析
13
作者 罗进 田洁 滕达 《邮电设计技术》 2024年第6期90-92,共3页
AI算力需求的爆发给智算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带来高功率、散热难、转型困难等挑战。探讨了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技术革新及其在提升智算中心使用效率、建设效率、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体化电源解决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分... AI算力需求的爆发给智算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带来高功率、散热难、转型困难等挑战。探讨了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技术革新及其在提升智算中心使用效率、建设效率、运行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体化电源解决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证明该方案在系统集成性、稳定性、可靠保护机制以及对数据中心整体安全策略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智能化管理平台支持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决策,对于预防潜在风险、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算中心 一体化电源 技术革新 能源效率 可靠性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研究
14
作者 彭愉 胡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35-238,共4页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 深入考察了绵阳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创中心建设在自然资源、科研、产业及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从创新与高质量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建设种业强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政策激励促进成果转化以及内部人才培育外部人才引进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中心 现代农业带 成渝经济圈
下载PDF
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与对策
15
作者 陈讯 朱林 +5 位作者 高小娟 周凝 牛淑锋 魏盛秋 李爱民 杜新江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创新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通过梳理科技部发布的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政策文件,调研已建22... 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创新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通过梳理科技部发布的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政策文件,调研已建22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进展,发现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决策机制不健全、角色分工不清晰等问题。据此,研究提出明确功能定位、健全决策机制、厘清角色分工、优化激励政策、加强经费支持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体制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PDF
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政策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琪薪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4期11-20,共10页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 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于202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和访谈数据,筛选其中的高层次海归科技人才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事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发现,高层次青年海归科技人才在价值观念上积极向上,在事业发展上信心充足,在生活适应上融入城市,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但在科研资助、平台支持、科技攻关等人才政策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学习交流等工作机制方面仍需完善,在工作生活平衡、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方面还需提升。最后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创中心城市 高层次人才 海归科技人才 发展状况 人才政策
下载PDF
新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比与展望——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洋 伊彤 《科技智囊》 2024年第4期16-21,共6页
[研究目的]统筹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技中心建设,是立足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研究方法]在北京召开的“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北京... [研究目的]统筹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技中心建设,是立足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研究方法]在北京召开的“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等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对专家观点的梳理,对比了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和实践特征。[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形势,提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愿景和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 会议综述
下载PDF
江苏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缪婷婷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讨论了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面向江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讨论了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面向江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需要,分析江苏产业现状和问题,提出以打造“3个世界级”为核心目标,建设若干示范性创新联合体,深化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培养一批世界级企业家和世界级卓越工程师等推进江苏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联合体 世界级产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国内外科创中心建设的标准化启示及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晶 何碧显 《品牌与标准化》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本文立足于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作为,通过对国外科创中心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科创中心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启示,针对我国科创中心建设的现状,推演我国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国内外 科创中心 标准化 启示及路径
下载PDF
中国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风险研究
20
作者 韩彻驹 张向前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构建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系统性风险,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和科技创新价值链分析主体性风险。研究发现,全国2015-2021年平均系统性风险指数均低... 中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构建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系统性风险,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和科技创新价值链分析主体性风险。研究发现,全国2015-2021年平均系统性风险指数均低于0.45,系统性风险整体稳定可控,但是需要加强防范三类人才安全风险和四类科技安全风险。中国应当建立包含情报收集、分析预警、防范处置三个部分的人才与科技安全风险治理体系;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建设,深化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改革,构建高质量链式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利于提高创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 风险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