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evolution,reconstruction of black shal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
1
作者 Shi-zhen Li Qiu-chen Xu +11 位作者 Mu Liu Guo-heng Liu Yi-fan Li Wen-yang Wang Xiao-guang Yang Wei-bin Liu Yan-fei An Peng Sun Tao Liu Jiang-hui Ding Qian-chao Li Chao-gang F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51-585,共35页
Black shale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 material cycling and energy exchange among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hydrosphere,and biosphere.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geological history and provide essential en... Black shale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 material cycling and energy exchange among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hydrosphere,and biosphere.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geological history and provide essential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y also recor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arth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diagen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black shales sedimentation,composition,evolution,and reconstruction,which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shale oil and gas.In term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black shal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Marine,terrestrial,and marine-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The formation processes include mechanisms such as eolian input,hypopycnal flow,gravity-driven and offshore bottom currents.From a geological perspective,the formation of black shales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global or regional major geological events.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is generally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of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primary productivity,water redox condition,and sedimentation rate.In terms of evolution,black shales have undergone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inorganic minerals,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inorganic minerals,and pore evolution.In terms of reconstruction,the effects of fold deformation,uplift and erosion,and fracturing have changed the stress state of black shale reservoirs,thereby hav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re structure.Fluid activity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veins,and have changed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stress structure,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black shales.Regarding resource effects,the deposition of black shales is fundamental for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 evolution of black shales promotes the shale oil and gas formation and storage,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shales would have caused the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shales.Explo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interactions of black shales at different scales is a key to in-depth research on shal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as well as the key to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present records can reveal how these processes worked in geological history,and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among regional geological events,black shales evolution,and shale oil and gas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hales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 effec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process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Diagenetic evolution Thermal evolution Organic matter and inorganic minerals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VEINS Fluid activity
下载PDF
羌塘盆地巴贡组构造-岩相古地理恢复
2
作者 刘琪 马仁跃 姬茹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6期225-228,共4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相沉积盆地,具有广阔的矿产资源勘探前景。本文以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钻井信息为基础,结合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方法,对羌塘盆地巴贡组沉积期古地理进行重建。以岩性组合特征、碳同位素... 羌塘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相沉积盆地,具有广阔的矿产资源勘探前景。本文以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钻井信息为基础,结合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方法,对羌塘盆地巴贡组沉积期古地理进行重建。以岩性组合特征、碳同位素偏移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方法建立巴贡组地层等时格架,发现日干配错组、菊花山组、土门格拉组、巴贡组、藏夏河组,苟鲁山克错组存在同期异相沉积。依据岩相组合和构造特征,发现羌塘盆地巴贡组时期存在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和陆棚相四种沉积环境。在沉积相的基础上探究巴贡组时期沉积演化,与区域构造背景结合,此时北羌塘盆地北部存在深水区,应为可可西里造山带与羌塘地块双向逆冲,地壳发生挠曲凹陷所致,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南羌塘与班公湖-怒江洋盆接壤,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最后在上文的基础上进行成矿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贡组 古地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甘肃金川矿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远方 施炜 张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0-785,共16页
金川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目前其成矿期后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化阶段仍缺乏精细剖析。文章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金川矿区地表基岩中的断层进行了分期和配套,确定了构造变形序列,认为矿区存在4组重要的断层组合,包括北东向... 金川矿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目前其成矿期后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化阶段仍缺乏精细剖析。文章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金川矿区地表基岩中的断层进行了分期和配套,确定了构造变形序列,认为矿区存在4组重要的断层组合,包括北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走滑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和北西向逆冲断层、北西向正断层以及北东东向走滑断层。通过研究断层破裂面及擦痕构造,利用赤平投影法恢复了断层的古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准确限定了金川矿区成矿期后的应力场演化阶段,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和开发新远景区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显示,金川矿区在成矿期后经历了4期古构造应力场作用,表现为多阶段不同方向的挤压和伸展过程,分别响应了区域中生代以来的一系列构造热事件,Ⅰ期表现为早—中侏罗世的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Ⅱ期为晚侏罗世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Ⅲ期为早白垩世的北东—南西向伸展应力场,Ⅳ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矿区 断层 擦痕 古应力场恢复 构造演化
下载PDF
3D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Phanerozoic versus sea-level and Sr-ratio variations 被引量:9
4
作者 Christian Vérard Cyril Hochard +1 位作者 Peter O.Baumgartner Gérard M.Stampf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64-84,共21页
A full global geodynamical model over 600 million years (Ma) has been de- 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Lausanne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We show herein how the 2D maps were converted into 3D (i.e., full hypsometry... A full global geodynamical model over 600 million years (Ma) has been de- 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Lausanne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We show herein how the 2D maps were converted into 3D (i.e., full hypsometry and bathymetry), using a heuristic-based approach. Although the synthetic topography may be viewed as relatively crude,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pplicable anywhere on the globe and at any geological time. The model allows estimating the sea-level changes throughout the Phanerozoic, with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first time, to flood accordingly continental area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results is the good correlation with "measured" sea-level changes, implying that long-term variations are predominantly tectonically-driven. Volumes of mountain relief are also estimated through time and compared with strontium isotopic ratio (Sr-ratio), commonly thought to reflect mountain belt erosion. The tectonic impact upon the general Sr-retio trend is shown herein for the first time, although such influence was long been infe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geography reconstruction HYPSOMETRY BATHYMETRY SEA-LEVEL Sr-ratio tectonic-climate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被引量:34
5
作者 邓飞 贾东 +3 位作者 罗良 李海滨 李一泉 武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1-573,共13页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中-晚三叠世拉丁期-诺利期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东缘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80Ma、1800~1900Ma和2400~2500Ma、200~245Ma、400~450Ma,对应的物源主要为东昆仑岛弧、华北陆块基底、义敦岛弧以及北秦岭。与之相比,川西前陆盆地诺利期-瑞替期的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大致主要集中在1800~1900Ma和2400~2500Ma、720~850Ma、950~1200Ma、400~450Ma。该统计结果总体上继承了松潘甘孜数据体的特征,揭示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西部——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再旋回沉积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川西前陆盆地 碎屑锆石 物源 构造演化和古地理重建
下载PDF
显生宙全球古板块再造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江海 王洪浩 +1 位作者 李维波 周肖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 基于前人对全球古板块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古地磁数据库和ArcGIS方法,辅以洋壳扩张、俯冲带以及区域构造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显生宙以来全球古板块的再造及构造演化探讨。相比前人研究,本系列图件采用了最新数据,加强了高质量数据在板块再造中的权重,并通过"幔源法"对部分板块的古经度进行了校正,同时细化了对中国3大陆块的研究。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涉及到潘诺提大陆、冈瓦纳大陆、劳俄大陆、泛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旋回及多个大洋盆地的扩张和闭合。中生代一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域的发育与消亡在时空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造成洋陆格局的变迁和大陆面积的持续增加。不同板块的聚合过程常伴随长距离漂移、大幅度旋转运动以及聚合后的减速。新、老超大陆之间以翻夹模式裂解和聚合,即随着超大陆内部裂解、扩张,外侧聚敛、旋转,逐渐发生内、外板块边界的转折。泛大陆构造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二叠纪规模最大,其形态不完整,有扇状洋盆缺口(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以及板内走滑运动调整。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4种板块汇聚碰撞方式:追尾式碰撞、侧向式碰撞、错车武碰撞和拥堵式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板块再造 显生宙 泛大陆 冈瓦纳 构造演化 构造域
下载PDF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2 位作者 王成善 刘少峰 陈槚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共28页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然地理单元及其演变是内、外动力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活动论、演化论、阶段论与转换论观念下的自然延伸。整体、动态、综合分析是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构造古地理单元的边界、属性、组成、结构与演变的“五定”原则是工作的具体步骤;搭建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古地理重建平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的原型盆地分析,是对原型盆地进行复位、复原与复变,揭示原型盆地的时—空结构;而活动论的源-汇系统分析是在地球系统观指导下的深、浅部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研究。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板块构造 活动论 构造古地理重建 地球系统 大数据平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云鹏 任建业 +2 位作者 阳怀忠 胡德胜 李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0-447,460,共9页
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 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出11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以及轮台、轮南、桑塔木等6条主要的断裂。这些断裂早期主要为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期为二叠纪,该认识有别于前人认为的断裂发育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古近纪末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构造演化剖面确定该区主要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晚海西—印支期发生的强烈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研究区面貌影响最大,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快速楔入影响,研究区地层发生翘倾,由原来的南低北高转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形态,研究区面貌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反转 剥蚀量恢复 轮南低凸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90
9
作者 李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60,共20页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原生油气成藏 被引量:11
10
作者 彭传圣 林会喜 +2 位作者 刘华 吴智平 刘广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在对渤海湾盆地全区分布的200余条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所发育的构造样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作用、活动时期。区内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及复合等四大类若干小类构造样式,依据各类构造样式涉及的层位和构... 在对渤海湾盆地全区分布的200余条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所发育的构造样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作用、活动时期。区内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及复合等四大类若干小类构造样式,依据各类构造样式涉及的层位和构造层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古生界经历了两大期挤压、两大期拉张或走滑,并有两期明显的反转。对20条贯穿全区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尽管盆地内不同构造区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有所区别,但总体力学性质及发育时期与构造样式所反映的构造作用较为一致,表现为T3挤压、J1+2相对稳定、J3+K1拉张、K2挤压、E—Q拉张的特点,古生界残留与埋藏正是受中新生代不同区的差异演化控制。古生界原生油气藏解剖表明,对于经历多期构造变动改造的叠合型盆地,构造演化史控制的古生界在埋藏过程中能否大量晚期二次生烃是成藏的关键之一。在古生界具备有效烃源岩的前提下,具有中生代浅埋或弱剥、新生代深埋的正负反转构造组合过渡带是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多期叠合改造型盆地 盆地构造演化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下载PDF
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活动古地理重建及演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侯方辉 张训华 +6 位作者 温珍河 高志清 冯岩 孙建伟 孙军 郭兴伟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6,共18页
为编制新一轮《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演化图》,展示和探讨中国主要块体的演化特征,利用大量的古地磁、生物古地理、古气候、沉积岩石和构造演化史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的活动古地理进行了概要的重建。编图... 为编制新一轮《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演化图》,展示和探讨中国主要块体的演化特征,利用大量的古地磁、生物古地理、古气候、沉积岩石和构造演化史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古生代以来中国主要块体的活动古地理进行了概要的重建。编图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古磁学、岩石学、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地质构造史和板块理论等依据进行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主要块体的宏观演化过程。以古地磁定量约束为核心,以现有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沉积岩石学等资料为定性约束和半定量分析,通过对这些依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取舍,恢复选定时间断面上的剥蚀区和沉积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活动构造古地理重建恢复工作,可提高所编制图件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古大陆再造 演化 中国主要块体
下载PDF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制作古构造演化图 被引量:25
12
作者 马如辉 王安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提出用“构造恢复法”来研究川西地区(复杂构造地区)的构造演化,它是一种新的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模拟地层沉积演化过程的逆过程,通过“去断层恢复”、“去褶皱恢复”、“去压实恢复”等方法,将目的层构造形态... 利用构造恢复原理,提出用“构造恢复法”来研究川西地区(复杂构造地区)的构造演化,它是一种新的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模拟地层沉积演化过程的逆过程,通过“去断层恢复”、“去褶皱恢复”、“去压实恢复”等方法,将目的层构造形态逐渐恢复到刚沉积时的构造形态,从而得到不同地质时期目的层的“古构造图”。用该方法制作的古构造图成图精度有较大提高,在复杂构造地区也能较好地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且在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构造演化分析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恢复 演化 古构造图 断层 褶皱 压实
下载PDF
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永安 孙东江 郑洁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4,共43页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及周边 古地磁 构造演化 古地理再造 晚古生代 华夏古陆群 板块构造划分
下载PDF
南天山洋古地理及构造演化: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与地层记录的再认识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浩若 李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04,共12页
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 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下载PDF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袁友仁 杨树康 +3 位作者 汤贤赞 王保贵 侯红明 柳枞阳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2期9-16,共8页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周缘 地块运动 南海演化
下载PDF
藏东昌都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远景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占王忠 谭富文 陈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5-96,共12页
根据沉积充填与沉积演化分析,昌都盆地中生代为一个叠合型盆地,晚三叠世为一个陆内断陷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萎缩期,侏罗纪为一个受东、西两侧造山带挤压而形成的山间坳陷盆地。喜山期,昌都盆地经历了强烈的改造。昌都盆地存在3套... 根据沉积充填与沉积演化分析,昌都盆地中生代为一个叠合型盆地,晚三叠世为一个陆内断陷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萎缩期,侏罗纪为一个受东、西两侧造山带挤压而形成的山间坳陷盆地。喜山期,昌都盆地经历了强烈的改造。昌都盆地存在3套烃源岩,即阿堵拉组和夺盖拉组潟湖相泥岩和沼泽相含煤岩系、中侏罗统东大桥组深湖相泥岩和灰岩; 4套储集岩,即甲丕拉组河流相碎屑岩、阿都拉和夺盖拉组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碎屑岩、波里拉组颗粒灰岩和白云岩。有利油气构造均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的生油阶段基本吻合,可形成较好的油气成藏,其中昌都-察雅香堆为最有利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盆地 岩相古地理 沉积构造演化 石油地质条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及地壳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8-458,共11页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 ,而...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 ,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的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 ,盆山构造的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的控制。一般来说 ,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是古生代或早中生代的造山带 ,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的构造演化 ,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 ,两侧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磨拉石 ;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 ,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的含煤岩系 ;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 ,它再度隆升 ,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的高大山系 ,两侧形成相应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 ,如祁连山和昆仑山 ,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 ,控制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构造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古地理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 构造演化 天山 上地幔 山地 发展演化 不同时期
下载PDF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6
18
作者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古地理学 科学发展观 动态演化 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 盆地分析 古地理重建 盆地构造 古地理学 造山带 次级构造单元
下载PDF
古地理研究的前景与挑战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效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11,共11页
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大陆动力学前沿领域研究的活跃,向古地理研究者提出新的挑战,亟需编制新一代具找矿效应的等时的、活动论的古地理图.在地学领域中活动论和固定论是相对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限内,尚不能完全以非当今界限编绘古地理图... 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大陆动力学前沿领域研究的活跃,向古地理研究者提出新的挑战,亟需编制新一代具找矿效应的等时的、活动论的古地理图.在地学领域中活动论和固定论是相对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限内,尚不能完全以非当今界限编绘古地理图.当前活动论古地理的研究,首要的是转变思路,不仅要从沉积区反馈盆地的构造活动,同时还要从非沉积区的古地理演化获得造陆、造山的佐证,以此编制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不仅为编制以层序不整合面、高位体系域和凝缩段为标志的等时性古地理图提供了条件,而且还使穿时体系域的时空演化研究成为可能.露头古地理图相对于古地理复原图而言,对找矿预测和油气盆地选区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研究 活动论 构造古地理 等时古地理 露头古地理
下载PDF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盆地对海相中、古生界的迭加、改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小进 杨帆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46-361,共16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四期构造变格发育的主要盆地原型及其在主要盆地的迭加特征,并根据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迭加方式和构造改造特点,将南方主要探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后期改造形式划分为五种类型,即:持续前渊*迭加型、渊-...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四期构造变格发育的主要盆地原型及其在主要盆地的迭加特征,并根据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迭加方式和构造改造特点,将南方主要探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后期改造形式划分为五种类型,即:持续前渊*迭加型、渊-滑-断-拗迭加型、渊-滑/断迭加型、推覆构造及影子盆地型、残留改造型,进而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主要构造特点和在油气保存条件上的差异。分析认为,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持续前渊迭加是海相天然气在中、新生代得到有效保存的最有利类型;其次应为中下扬子地区以江汉盆地、皖南-苏北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拗迭加型,它们在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和晚期(K2以来)的断陷-拗陷迭加下曾先后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尽管在第二变格期(J3-K1)遭受到燕山运动强烈挤压-走滑作用的改造,但在晚期断-拗盆地迭加下可为海相中、古生界二次生烃油气提供有效保存;而以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迭加型,尽管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但自第二变格期以来由于受到冲断与走滑联合作用影响,使盆地整体形成高块断构造,对海相油气保存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指出,要注意推覆构造中的"影子盆地"尤其是区域滑脱层之下的油气保存条件,以及像南盘江拗陷这类残留改造型的弱变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变格 盆地原型 迭加与改造 海相油气保存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