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ce-time Dynamics of Dendroctonus valens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1
作者 Pan Jie Wang Tao +2 位作者 Zong Shixiang Wen Junbao Luo Youqi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3期20-24,38,共6页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nxi, Hebei, Henan, Shanxi and Beijing since its first outbreak in Shanxi Province in 1998, and has caused extensive tree mortality. Space-time dynam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ana- lyzed us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pure P. tabuliforis forests and mixedwood stands which were at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D. valeas population, the specific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n w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ampling technique. The spatial sam- pi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sampling theory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which not only could calcnlate the error of the sampling, but also could discuss the optimal sampling number and the optimum size of plo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nd different stand types. This helps to explain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colonization mechanism of D. valens, and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adopting snitable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ctonus valen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GEOSTATISTICS Space-time dynamics spatial sampling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carabid beetles(Coleoptera:Carabidae)in the forests of Jiaohe,Jilin Province,China
2
作者 Shengdong Liu Shirui Dong +4 位作者 Ruitong Liu Qingfan Meng Yan Li Hongrui Zhao Yinghua J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33-342,共10页
Carabid beetles,predatory insects,are abundant in forests and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iversity of carabid beetles in several natural forests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a basis fo... Carabid beetles,predatory insects,are abundant in forests and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iversity of carabid beetles in several natural forests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forest in the protection of carabid beetle diversity.Carabids were captured by pitfall traps during their seasonal activity from 2012 to 2013 in a poplar-birch forest,ash-walnut forest and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A total of 5252 individuals,representing 21 species,were collected.Carabid abundance was highest in th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and lowest in the ash-walnut forest.Carabus billbergi Mannerheim and Pterostichus pertinax(Tschitscherine)were the dominant beetle species in each stand.Carabus canaliculatus Adams was dominant in the poplar-birch and ash-walnut forests,and Leistus niger Gebler was dominant in the ash-walnut forest.The carabids were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stand factors.C.billbergi and P.pertina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DBH.C.canaliculatus and L.niger were no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y stand factors.Th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with greater age,large DBH and thick leaf litter fostered a high diversity of carabid species.The main yearly activity period for most carabids was during July.Different carabid spec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seasonality,and the activity period of several species was relatively late(August)in the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abid beetles Stand type Stand factors temporal dynamics distribution patterns Ordinal dates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nd Cypress in the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3
作者 WU Pengfei ZHU BO +1 位作者 YANG Yuanli WANG Xiaoguo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4期1021-1027,共7页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er (SOM)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luns crernastogyne) and cypress (Cupressus funebris ) (MPAC), which di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er (SOM) in the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luns crernastogyne) and cypress (Cupressus funebris ) (MPAC), which distributed in the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CSB).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M among different sites at the same age are not significant before 15-year-old, but significant at 20-year-old, and not significant again after 25-year-old; (2) the SOM contents in 0-15 cm and 15-30 cm layers increase sharply from 10- to 15-year-old, and decline gradually from 15- to 30- year-old; the SOM contents of the 30-year-old PCP were 80. 38% and 78.4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0-year-old, but 29.16% and 53.37% lower than that of 15-year-old in the 0-15 cm and 15-30 cm layers, respectively. The decrease of SOM contents would lead to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the decline of forest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s of central Sichuan mixed plantations of alder and cypress soil organic ma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s temporal dynamics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Grain Crops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 被引量:3
4
作者 封志明 杨玲 杨艳昭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4年第3期244-252,共9页
Here,w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grain crops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Inner Mongolia,China,from 2000 to 2010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NDVI ... Here,w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grain crops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Inner Mongolia,China,from 2000 to 2010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NDVI time series information for the years 2000,2005 and 2010.Phenological calendars and a decisionmaking tree extraction model were also used to obtai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spring maize,spring wheat and soybean.We found that in 2010,the sown area of the main grain crops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 was 11 965.08km2,of which,the sown area for spring maize accounted for 92.28%and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egion.Spring wheat accounted for 3.14% and was mainly in the middle reaches.Soybean accounted for 4.58% and was predominantly in the upper reaches.From 2000 to 2005,the sown area of these grain crops in the West Liaohe River basin grew by 29.77%,mainly in the lower reaches: spring maize grew by 38.99%,spring wheat by 39.04% and soybean by 21.27%.From 2005 to 2010,growth in the sown area of these crops was slow(5.18% growth) and mainl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The sown area of spring maize increased,but decreased for both spring wheat and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grain crop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est Liaohe River basin MAIZE SOYBEAN wheat.
原文传递
利用Landsat数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规律
5
作者 马宗蕊 刘佳茹 +1 位作者 赵雯慧 周晓艺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14期149-151,共3页
利用收集到的2006—2020年西宁市的相关气象和遥感数据,研究西宁市地表温度、地表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城市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从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主要是因为城区大规模人工不透水用地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直接转... 利用收集到的2006—2020年西宁市的相关气象和遥感数据,研究西宁市地表温度、地表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城市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从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主要是因为城区大规模人工不透水用地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直接转化为热量,因此地面温度较高,加强了热岛强度。此外,烟粉尘排放量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影响因子,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汽车尾气等,加之西宁市长年干燥,这些烟粉尘不易被带走,由于温室效应而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数据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分布规律 西宁市
下载PDF
我国旅游消费现代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刘聪 马丽君 李雯静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104,共14页
文章界定了旅游消费现代化的概念并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计算了2011~2019年31个省市区旅游消费现代化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市区旅游消费现代化指数呈逐年上升的时间趋势,发展不平衡... 文章界定了旅游消费现代化的概念并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计算了2011~2019年31个省市区旅游消费现代化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市区旅游消费现代化指数呈逐年上升的时间趋势,发展不平衡程度存在微弱的上升趋势;(2)旅游消费现代化存在区域异质,东部发展较好,中部和东北呈波动上升趋势,西部呈波动变化趋势;(3)旅游消费现代化水平存在空间正自相关,且程度呈增强的态势,集聚效果愈发显著。多数省市区旅游消费现代化属于低-低正自相关的集聚类型,且此类型的省市区逐年增加。(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字化、科技创新、政府干预均对旅游消费现代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旅游消费 时空特征 CRITIC赋值法 莫兰指数
下载PDF
1980-2020年贵州省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万洋 陈怡帆 +3 位作者 方发永 张金鑫 李舟 赵龙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草地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明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维护区域草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贵州省1980-2020年草地空间转移特征,将景观格局... 草地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畜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明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维护区域草地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集,分析贵州省1980-2020年草地空间转移特征,将景观格局与空间自相关相结合,深入识别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规律及有效管理区域,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草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40年来,贵州省草地面积变化可划分为增长期(1980-2000年)、衰退期(2000-2015年)、恢复期(2015-2020年)3个阶段,草地面积总体上减少了176.88 km^(2)。发生变化区域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以草地和林地、耕地之间的转移为主,草地总体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西部与南部高,东部与北部低”的特征;2)草地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聚合度降低,形状趋于复杂,区县尺度的草地斑块更破碎和分散,但形状更规则;3)草地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减弱,局部自相关存在高-高聚集和低-高聚集的空间聚类现象,且集中分布在西部与南部地区;4)草地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拔是主导因子,解释力最高,为42.9%。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可增强对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力,海拔与牧业产值、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均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在海拔主导的草地总体分布格局下,区域间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和变化显著影响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同时地区政策起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空间分布动态 景观格局 空间自相关 驱动因素 贵州省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8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雨型分类研究:以淠河流域为例
9
作者 付晓娣 阚光远 +1 位作者 刘荣华 梁珂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行场次降雨雨型分类并作为基准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决策树(DT)、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ightGBM、支持向量机(SVM)四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模型并检验分类效果。通过调整样本规模,分析不同样本容量对分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四种分类模型中,LightGBM分类精度最高且训练速度快,LSTM和SVM分类精度良好但训练效率相对较低,DT方法分类速度较快但分类精度相对较低。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大,分类结果逐步稳定,四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训练效率逐步提升。【结论】结果验证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降雨序列雨型分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为洪水预报方案分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雨型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时间规划 LightGBM LSTM 降雨 机器学习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区域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10
作者 宋俊 李春林 +2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黄泳波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在2001至2013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至2020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到2020年时下降至38.43μg/m^(3)。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PM_(2.5)浓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对于区域暴露风险,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较低,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邢台市较高。对于人口暴露风险,承德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较低,北京市、邯郸市、天津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较高。综合来看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暴露风险最低,邯郸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的暴露风险最高。京津冀地区在2030、2035、2060年的人口暴露风险较低(0级)。本研究将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结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带来的误差,对暴露风险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PM_(2.5) 时空分布格局 区域暴露风险 人口暴露风险
下载PDF
2010-2019年海河流域暖季极端小时降水特征分析
11
作者 陈宏 杨洋 +3 位作者 张楠 王静 易笑园 周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23-31,共9页
利用海河流域4517个气象站(含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对2010-2019年海河流域的暖季极端小时降水(Extreme Hourly Precipitation, EHP)的阈值、频次、时空变化及天气型进行统计... 利用海河流域4517个气象站(含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对2010-2019年海河流域的暖季极端小时降水(Extreme Hourly Precipitation, EHP)的阈值、频次、时空变化及天气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所有站点小时降水99.9%分位数的平均值为45.6 mm·h^(-1),且有67%的站点小时降水的99.9%分位数对应雨强大于45.0 mm·h^(-1),因此把45.0 mm·h^(-1)作为海河流域极端小时降水的阈值。(2)海河流域的EHP频次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表现为平原的频次大于山区的、山前的大于山上的,随海拔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450,500] m出现海河流域EHP频次的峰值,之后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3)极端小时降水的频次年际变化以2016年为分界点,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强度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别出现2次高点;每年EHP集中出现在7-8月,平均强度大于60 mm·h^(-1),出现频次为全年的78.6%;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和凌晨,其中午后峰值更为显著。(4)对不同天气类型的EHP频次和强度的统计结果表明,7-8月EHP事件中副高边缘类占比较大;EHP频次的午后峰值主要由低涡切变和低槽引起,凌晨峰值则与副高边缘类密切相关;低涡切变类的EHP中位数强度最大,低槽类的强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地形 时空分布 天气型 海河流域
下载PDF
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庙台槭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
12
作者 郑德国 张子江 +4 位作者 汪洋 罗刚 龚钐杉 张梦 万丹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9期131-138,共8页
目的:探究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生存现状、数量动态和分布格局,为保护庙台槭种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龄级数量与动态特征;采用时... 目的:探究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生存现状、数量动态和分布格局,为保护庙台槭种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龄级数量与动态特征;采用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庙台槭种群呈不规则金字塔型,种群为增长型,但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较高。庙台槭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随着龄级的增加,均呈现先陡增后陡降再缓增,峰值均出现在Ⅲ龄级。庙台槭种群的生存率随龄级增大而逐渐降低,累计死亡率随龄级增大而逐渐升高;第Ⅲ龄级后种群逐渐衰退。种群未来个体数量会随着龄级增大而增大,但会随经历的龄级时间跨度增大而逐渐减少。种群在0.5 m尺度为聚集分布,但在不同尺度整体呈随机分布。结论:庙台槭天然更新能力弱,种子萌发率低可能是幼苗缺乏的关键。种群保护实践中,应优先保护庙台槭天然生境,确保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同时加强人工繁育以促进种群自身的繁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生存分析 动态预测 空间分布格局 庙台槭 堵河源保护区
下载PDF
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李洪涛 王怡冰 +3 位作者 李成亮 侯蕾 刘仲秋 赵龙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3期15-24,共10页
基于济南南部山区1980、1995、2005、2010、201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等指标,研究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研究区土... 基于济南南部山区1980、1995、2005、2010、201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单一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等指标,研究近40年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部山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其占比为90%左右,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上游河源区及海拔较大的中部地区,城乡用地及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下游地区;1980—2010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扩张,耕地逐渐减少,林地、草地、水域有略微的减少,且基本转化为城乡用地,城乡用地逐渐从下游向上游河源地区扩展,其中,2005—201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剧烈,其综合动态度为0.49%;2010年以来,南部山区禁止一切与水源保护、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2010—2015年,只有水域面积存在明显变化。2015—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扩张速度得到了减缓。经济社会发展是引起城市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积极的保护政策有利于南部山区生态格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 动态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ie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China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鸾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1期150-156,共7页
[Objec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Metho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were obtained from standard field of summer preci... [Objec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Metho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were obtained from standard field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for 160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1 -2000 by the utilization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eastern part of China; The 1 st, 2nd and 3rd EOF mod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especially remarkable a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ports about three rainfall patterns from analysis on the percentage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of summer. [Conclusion] There exis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 method Summer precipitation patterns spatial distributi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华南石炭纪中期白云岩地层分布及其形成模式
15
作者 宋英凡 王向东 +5 位作者 李莹 史宇坤 胡科毅 黄兴 盛青怡 要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6-362,共17页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南3个主要碳酸盐台地内白云岩的厚度及时代,识别出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结合石炭纪中期全球气候环境特征,认为冰期兴盛引发了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南各沉积盆地形成利于白云岩化的环境,白云岩得以发育。而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可能与各沉积盆地独特的构造演化以及不同成岩模式有关。中下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主要为萨勃哈模式和成岩早期浅埋藏的渗透回流模式,形成相对较薄的白云岩沉积;中南部和西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岩规模较大,沉积较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中期 白云岩 时空分布 古环境 白云岩化模式
下载PDF
河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研究
16
作者 王艳霞 宋晓晓 +2 位作者 王海燕 陈蕾伊 韩亚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60,共8页
通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起步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上升... 通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起步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上升期4个阶段;依据乡村旅游地资源类型和特色,可将其划分为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5类;总体乡村旅游地集聚特征愈发明显,且集聚点稳步增长,形成以平泉-平山为分界线、东侧团状集聚、西侧分散、东多西少的格局,呈现“沿路”“临水”“近山”“环城”“近景”分布特征;各类乡村旅游地均呈集聚发展趋势,时空结构演化不同,呈现独特且鲜明的特征;总体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区位和旅游基础的共同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是基础,休闲观光类、风景名胜类、乡村文化类、遗址遗存类和特色产业类乡村旅游地的主导因素分别为地理环境、A级景区数量、交通通达距离、地形地势和水文条件、经济环境和市场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演化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诗词文本的北京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恬子 傅凡 +1 位作者 郑德昊 李鑫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北京西山地区的大量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热情,许多西山文学名作流传至今。西山诗词文本研究旨在探索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而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方法】从《北京古籍丛书》系列专著中筛选北京西... 【目的】北京西山地区的大量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热情,许多西山文学名作流传至今。西山诗词文本研究旨在探索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进而深入挖掘西山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方法】从《北京古籍丛书》系列专著中筛选北京西山记游诗词并提取相关信息,通过文献研究、文本挖掘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山景观展开时空分布和文本画像分析。【结果】表明西山文化景观聚集在三山五园地区,整体沿南北长轴和西部短轴呈带状分布,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的形成与人文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的感知受不同景观要素的影响。【结论】基于西山文化景观格局特征提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多维度构建景观游线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西山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格局 时空分布 文本分析 诗词 京西古道
下载PDF
中国开放型经济时空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
18
作者 李快满 李泳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67-77,共11页
开放型经济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利于制定不同类型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从贸易开放、投资开放和战略耦合3个维度构建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2001—2021... 开放型经济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利于制定不同类型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从贸易开放、投资开放和战略耦合3个维度构建开放型经济评价体系,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2001—2021年中国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提升,但不同地区省份的变化迥异.“东高中西低”的梯度格局被打破,东西协同的“T字型”架构初步建立并稳步提升.开放型经济空间异质性逐渐弱化,空间自相关性更加显著.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在空间上呈现由沿海沿边向内陆地区递减趋势,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呈现从沿边地区到其邻接省份再到沿海和内陆地区依次递减趋势.制度环境、自然资源禀赋、国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水平、邻接省份效应等因素驱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格局 影响因素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分类的生态系统类型识别及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19
作者 毕善婷 陈影 +3 位作者 李泽 屈爽 赵文超 梁阅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257,共10页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多源数据,开展了2000和2020年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的分类制图。基于RUSLE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①河北省太行山区20 a间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增加最多,主要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缩减了61105.95 hm^(2),以雨养农田为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584.32和2535.66 hm^(2),而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减幅分别为0.96%和8.18%。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受研究区生态保护措施影响减少5800.68 hm^(2)。②生态系统服务值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影响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除粮食供给服务为西低东高,主要是由于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③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重叠性,但仍有差异。[结论]提出的分类体系具有可行性,分类精度达到80%以上,符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势,可为识别山区生态系统分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支撑,进而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格局 河北省太行山区
下载PDF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统计评价研究
20
作者 向书坚 徐应超 李凯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7,共15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智慧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文和宜居方面建设薄弱则可能会形成短板。分布动态演进方面,东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主力驱动型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均衡提升型趋势,而东北地区表现出鲜明的双峰并行型趋势。空间形态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的空间形态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而本地与邻域地区间的“邻高提升,邻低抑制”效应则强化了该种空间形态。本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的阶段性统计监测和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分布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空间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