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ing forms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Dianshan Lake sediments 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1
作者 Leping ZHENG Yuliang LIU Xiaoyan SHI Xianwen QIAN Lihua ZHOU Xiaoyan LIU Xinxin WU Weimi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变化 湖泊 水文化学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Productivity for the Plants on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 被引量:5
2
作者 韩芳 苗百岭 +3 位作者 郭瑞清 李兴华 那日苏 王海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5期76-79,共4页
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and other statis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imate-productivity of plants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1 to 2007 at 9 stations distributed on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 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and other statis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imate-productivity of plants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1 to 2007 at 9 stations distributed on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productiv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tendency rate of the climate trend,accumulative anomaly,and spatial difference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productivity kept linear increased trend over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 in recent 47 years,but not significant.In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climate-productivity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d latitude.The climate-productivity in southwest part of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 was growing while that in the southeast was reducing.The variation rate of the climate-productivity increased from the northwest part to the southeast part of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In recent 47 years,the climate-productivity in southeast Jurh underwent the greatest decreasing extent,and the region was the sensitive area of the climate-productivit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steppe Climate productivity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rate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on severe acid rain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志清 杜银 +3 位作者 曾燕 李亚春 严明良 焦圣明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489-501,共13页
Acid rai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climatic change in regional precipitation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Acid rai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climatic change in regional precipitation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evere acid rain. We present the effects of the regional precipitation trend change on the area and intensity of severe acid rai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2 and NO2 concentrations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O2 and NO2 column concentration dat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mission levels of SO2 and NO2 have reached or passed the precipitation scavenging capacity in parts of southern China owing to the emission totals of SOz and NO2 increasing from 1993 to 2004. (2) Notabl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cities subject to severe acid rai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south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1993-2004. With an abrupt change in 1999, the severe acid rain region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during 1993-1999 and moved obviously eastward to the south of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proportion of cities subject to severe acid rain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04.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change rate of more than 10 mm/10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severe acid rain in southern China. An abrupt change in 1999 is seen for winter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same as for the proportion of cities subject to severe acid rain in southern China.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mmer storm precipitation from 1991 to 1999 mitigate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cidit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reduced the area of severe acid rainfa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crease in storm rainfall in summer expanded the area of severe acid rainfall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2000-2006. Therefore, the change i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evere acid rain regions moving eastward and expanding in sou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rai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 rat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下载PDF
福宁湾及附近海域悬沙粒度与影响因素
4
作者 毕云天 胡日军 +6 位作者 陈娟娟 李毅 伊兆晗 陈晓磁 朱龙海 尹砚军 刘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9,共15页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 基于闽北福宁湾及附近海域冬、夏两季水文泥沙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悬沙的粒度特征,探讨了影响悬沙粒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悬沙粒度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研究区悬沙中值粒径普遍大于6.5Φ。悬沙粒度具有“冬细夏粗”的季节分布特征;受潮动力影响,悬沙粒度大小潮变化明显;潮周期内悬沙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悬沙粒级-标准偏差曲线显示两种主要的敏感粒级分布范围为2.8~3.4μm和21.1~25.1μm。悬沙粒度“冬细夏粗”的季节差异主要受底质再悬浮和泥沙来源的影响。冬季悬沙粒径与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夏季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悬沙粒径随悬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季节差异可能与悬沙来源和混合作用有关。夏季悬沙粒径的粗化可能与细颗粒发生絮凝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粒度 时空变化 季节差异 影响因素 福宁湾
下载PDF
桂西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彭倩蓉 田义超 +2 位作者 李春燕 梁楚 林谷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7,共11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分析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分析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桂西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桂西南地区NEP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气候因子对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研究区NEP的均值变化趋势均呈增长趋势,NEP年增长率为2.0384 g·m^(-2)·a^(-1),非喀斯特地区的NEP增长速率为2.7428 g·m^(-2)·a^(-1),而喀斯特地区NEP增长速率为0.6817 g·m^(-2)·a^(-1)。(2)19年来研究区NEP总体在空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NEP呈极显著增加的区域(15.39%)大于呈极显著减少区域(8.13%),说明研究区整体上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现出增强趋势。(3)研究区NEP与气温和降水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NEP与降水的相关系数(0.0904)强于与气温的相关系数(0.0455)。(4)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NEP正负影响的贡献率分别是50.24%和4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变化趋势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贡献率 桂西南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左书华 李九发 +2 位作者 万新宁 沈焕庭 付桂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5,共8页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沙浓度 时空变化 泥沙再悬浮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3
7
作者 信忠保 许炯心 余新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9-1139,共11页
在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50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黄土高原115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和276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黄土高原输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水变化对其影响。研究表明:近50a黄土高... 在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近50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黄土高原115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和276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黄土高原输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水变化对其影响。研究表明: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降趋势非常显著。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两时期对比来看,黄土高原输沙强度整体呈现减弱态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输沙模数>5000t/(km.2a)区域的输沙强度减弱明显,其面积较前期减少了44.3%。输沙强度减弱最为明显的区域位于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山西中北部地区,输沙强度减少在40%以上。降水减少是近50a黄土高原输沙强度减弱的重要原因,它们时空变化格局在空间上一致。从黄河中游10条主要支流来看,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可能起主要作用,其贡献率在61%~9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输沙模数 水土流失 降水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山东省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8
作者 董旭光 邱粲 +4 位作者 刘焕彬 孟祥新 王栋成 王静 曹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运用山东省1970-2009年123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气候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对日照时数变化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的分时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 运用山东省1970-2009年123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气候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对日照时数变化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的分时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历年日照时数在1983、199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1997年的突变最显著;年日照时数呈大致的纬向分布,且具有典型的南少北多的特点,鲁北、山东半岛西北部最多,鲁南最少;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达到-91.3h/10a(P<0.01),山东半岛东部和北部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小,个别站有增加的趋势,鲁西南、鲁西、鲁中山区及鲁北沿海等地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四季中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明显,春季下降速率最小;各月中以5月日照时数最多;1997年以后总云量的显著增多对日照时数减少的贡献较大,整个分析期内水汽压的显著增大对日照时数减少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区域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滑动t检验 气候倾向率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总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永川 汤利 +3 位作者 张德刚 李杰 周军 管锡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883,共5页
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沉积物总N含量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沉积物总N的变化.结果表明全湖全年沉积物总N的平均含量为4.91g/kg,年变化范围是4.13~5... 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沉积物总N含量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沉积物总N的变化.结果表明全湖全年沉积物总N的平均含量为4.91g/kg,年变化范围是4.13~5.41 g/kg,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体趋势夏季高、冬季低,但不同区域变化高峰和趋势不同.沉积物总N层次变化差异显著,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各层次年变化范围分别为表层3.54~9.10g/kg、中层2.72~8.04 g/kg、底层1.23~5.37g/kg.各区域沉积物总N平均含量以海埂和罗家村最高,斗南和新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沉积物 总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4
10
作者 石志芳 姜霞 +2 位作者 杨苏文 金相灿 程积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8-954,共7页
2008年3月至7月连续对巢湖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Zn、Hg、Cr、Pb、Ni和Cu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价巢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筛选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3月至... 2008年3月至7月连续对巢湖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Zn、Hg、Cr、Pb、Ni和Cu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价巢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筛选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3月至7月期间,全湖范围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河流入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区域,Zn、Cu、Pb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重金属,表层12cm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增加污染情况呈加重趋势;从潜在生态风险角度分析,巢湖表层沉积物总体只具有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生态风险指数排名前两位的区域是南淝河入湖区和十五里河入湖区,3月至7月期间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级别逐渐降低,巢湖生态安全主要风险因子为Hg,其次是Pb和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变化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动力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建春 戴志军 +1 位作者 李九发 李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表征其分布和输运特征的重要信息。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12月采集的1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收集到的实测水文资料,以杭州湾北岸为例,分析研究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在应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进行...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表征其分布和输运特征的重要信息。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12月采集的1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收集到的实测水文资料,以杭州湾北岸为例,分析研究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在应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输运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区域的泥沙来源,并通过掀沙计算分析表层沉积物对高能水动力环境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杭州湾北岸表层沉积物普遍较细,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在南汇、金山岸段存在两个砂质密集区,并且随动力条件的不同在由岸向海方向呈现出逐渐变细的粒度趋势;(2)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在洪、枯季亦存有差异,枯季较洪季存在普遍粗化现象;(3)GSTA模型结果显示该区域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岸段来沙和湾口海域来沙,此外局部区域之间的泥沙交换过程也是区域内泥沙平衡协调的重要途径;(4)潮流掀沙作用主要以南汇和奉贤水域为主,波浪掀沙作用范围基本覆盖研究区域的整个岸段,且波高为1.5m(P=94.9%)以下的波浪掀沙作用对浅水区域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表层沉积物 时空变化 水动力
下载PDF
江西德兴矿集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对比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翠华 倪师军 +1 位作者 何彬彬 张成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9-646,共8页
对比研究矿山开采一定时段内区域环境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动态监测矿山开采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污染趋势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在利用2004年野外采集与测试分析的330个水系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含量数据基础上,... 对比研究矿山开采一定时段内区域环境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动态监测矿山开采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污染趋势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在利用2004年野外采集与测试分析的330个水系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含量数据基础上,充分利用矿山开采早期(1989)的1:20万乐平幅(As、Hg、Cd、Cr、Zn、Cu、Pb)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图,通过数据预处理,分别对样品采集点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统计分析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的基础上,采用GIS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对比研究德兴地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十几年来,矿山开采对区域水系沉积物已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主要集中分布在是德兴铅锌和铜钼矿区德兴河与大坞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乐安河下游沿岸局部地区、西北煤矿区以及乐安河下游乐平附近的煤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重金属 环境污染 地质累积指数 时空对比 GIS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反演结果的悬浮泥沙时空动态规律研究——以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为例 被引量:31
13
作者 陈晓玲 袁中智 +1 位作者 李毓湘 韦永康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7-681,F0002,共6页
选择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通过对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影像的叠加,求算叠加像素点像素平均值,计算了研究海域在1995~2000年间月、季及丰枯水期几个时间尺度上的悬浮泥沙平... 选择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通过对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影像的叠加,求算叠加像素点像素平均值,计算了研究海域在1995~2000年间月、季及丰枯水期几个时间尺度上的悬浮泥沙平均浓度及其平均变化.结果大致表明了陆地径流对海域的影响范围和悬浮泥沙在海域的运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悬浮泥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01—2015年间我国陆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赵明伟 王妮 +2 位作者 施慧慧 江岭 王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331,共8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计算了我国陆地2001—2015年地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讨论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度近十几年来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地植被覆盖度从2001—2015年,植被覆盖...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计算了我国陆地2001—2015年地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讨论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植被覆盖度近十几年来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地植被覆盖度从2001—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淮河流域、华北平原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趋势显著。根据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可将其变化类型分为持续增长型、先减小后增长等六种类型,其中农业种植区基本为一直增长型,而主要森林覆盖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降水是驱动华北平原北部、内蒙古、以及西北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东北、青藏高原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光照条件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变化速率 驱动力
下载PDF
赫章土法炼锌区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彭德海 吴攀 +2 位作者 曹振兴 杨绍章 谢欢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9-985,共7页
对赫章土法炼锌区河流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受到多种重金属污染:地表水体中Pb、Zn、Cd的均值分别为137.19×10-3、1 919.38×10-3、14.21×10-3 mg.L-1,分别是地表... 对赫章土法炼锌区河流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受到多种重金属污染:地表水体中Pb、Zn、Cd的均值分别为137.19×10-3、1 919.38×10-3、14.21×10-3 mg.L-1,分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的2.74、1.91、2.84倍;沉积物中Cu、Pb、Zn和Cd的均值分别为702.79、3 242.8、5 427.6、32.19 mg.kg-1,分别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的1.76、6.49、10.86、32倍。水体和沉积物中Cu、Pb、Zn和Cd沿河流总体呈无规律性的变化,受炼锌废渣堆和铅锌选矿厂影响的地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较高,污染严重。近10年来,炼锌区河流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仍然很严重,水体重金属污染呈加重特征,沉积物中Pb、Zn污染呈减轻趋势,Cd和Cu污染则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法炼锌 水-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柴朝晖 杨国录 +1 位作者 王茜 余明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814,共7页
以分形聚集生长模型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泥沙颗粒在布朗运动、重力沉降和紊流作用下的碰撞、粘结和破碎过程,探讨了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速度、絮团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的时空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紊流作用下,泥沙絮凝及絮团平均粒径... 以分形聚集生长模型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泥沙颗粒在布朗运动、重力沉降和紊流作用下的碰撞、粘结和破碎过程,探讨了紊流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速度、絮团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的时空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紊流作用下,泥沙絮凝及絮团平均粒径的变化可分为加速段、等速段和减速段,絮凝等速段的作用时间及粒径等速增长段的速度均随紊动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规律,且中部区域的絮凝速度和絮团平均粒径较小;泥沙絮团分形维数随水流紊动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最终趋于稳定,随时间呈先减后增的规律。模拟空间下部区域分形维数最大,上部次之,中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细颗粒泥沙 絮凝 紊流 雷诺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坡面细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丁文峰 李占斌 +1 位作者 丁登山 庄大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放水冲刷试验结合稀土元素(REE)示踪技术对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径流冲刷下,坡面侵蚀产沙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对应不同的产沙特征。其空间变化表现为,在6°、9°情况下,坡面不同坡段的... 利用放水冲刷试验结合稀土元素(REE)示踪技术对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径流冲刷下,坡面侵蚀产沙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对应不同的产沙特征。其空间变化表现为,在6°、9°情况下,坡面不同坡段的相对侵蚀量沿下坡方向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12°小流量情况下,坡面各坡段的相对侵蚀量与坡度较小的情况相似,当流量较大时,坡面各不同坡段的相对侵蚀量随坡长的增大而减小。但坡面最下端坡段的相对侵蚀量总是随着冲刷历时的延长而减小,其余各坡段的相对侵蚀量则呈现出缓慢的波动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细沟侵蚀 产沙 时空变化规律 稀土元素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悬沙粒径组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占海 陈沈良 张国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4-163,共10页
根据2006年10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和潮下带两个站位的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资料,对悬沙粒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速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再悬浮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小潮期间的悬沙颗粒组成较细,... 根据2006年10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和潮下带两个站位的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资料,对悬沙粒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速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再悬浮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小潮期间的悬沙颗粒组成较细,平均粒径的均值仅为6μm;大潮时的悬沙粒径略粗于小潮的,潮间带的略粗于潮下带的;由底床向上悬沙粒径趋于减小。悬沙粒径与流速、悬沙含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关系,底质粒径、再悬浮强度和再悬浮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以及浮泥的悬浮作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底质粒径的空间分布复杂,在东滩水域再悬浮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底质平均粒径大于60μm的粗颗粒沉积区,大小潮的再悬浮作用微小,底质以推移质运动为主。在底质平均粒径介于5-11μm的细颗粒沉积区上,悬沙级配与底质级配基本相同,该区域是再悬浮的主要发生源地;悬沙级配的变化过程揭示,再悬浮对底层悬沙的贡献率平均为8%-20%,大潮时的再悬浮强度是小潮的5-10倍,由底质再悬浮产生的悬沙在底部水层中的平均含量约为0.03-0.47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粒径组成 时空变化 再悬浮作用 底质空间分布 崇明东滩
下载PDF
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栋梁 宋春晖 +3 位作者 颜茂都 张伟林 方小敏 李海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3,共8页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一个理想产物,目前其气候或构造的主要成因存在争议。本文尝试阐述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地区4~2Ma期间玉门砾岩形成主要诱因是气候?还是构造?在磁性地层年代学控制下,同时期内玉门砾岩沉积速率从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与现今地貌的西北-东南减少趋势相一致,而与西北-东南增加的现今年平均降水量相异,因此认为地貌高差应为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的主要诱因,此时期内该地区构造隆升可能驱了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砾岩 沉积速率时空变化 地表侵蚀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
下载PDF
黏性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模拟 被引量:7
20
作者 柴朝晖 杨国录 +1 位作者 陈萌 余明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8-53,共6页
针对实验观测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过程存在困难的问题,在考虑泥沙絮团分形特性和曲线轨迹碰撞的前提下,建立了静水絮凝-沉降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根据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絮团体积分布及絮团平均粒径的时空变化和絮团分形... 针对实验观测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过程存在困难的问题,在考虑泥沙絮团分形特性和曲线轨迹碰撞的前提下,建立了静水絮凝-沉降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根据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絮团体积分布及絮团平均粒径的时空变化和絮团分形维数对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下,大粒径絮团的体积和絮团的平均粒径均随时间遵循先增后减的规律,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絮团体积分布变宽,大粒径絮团所占比重增加,絮团平均粒径的最大值增加且出现时间较早;分形维数越大,竖直方向的泥沙输移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细颗粒泥沙 模拟 絮凝 沉降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