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 suture promotes fibrocartilaginous interface regeneration in a rat rotator cuff transosseous repair model
1
作者 Baoxiang Zhang Wen Zhang +5 位作者 Fei Zhang Chao Ning Mingyang An Ke Yang Lili Tan Qiang Zhang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4-393,共10页
Despite transosseous rotator cuff tear repair using sutures is widely accepted for tendon-bone fixation,the fibrocartilaginous enthesis regeneration is still hardly achiev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tures.In the present... Despite transosseous rotator cuff tear repair using sutures is widely accepted for tendon-bone fixation,the fibrocartilaginous enthesis regeneration is still hardly achiev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tures.In the present work,degradable magnesium(Mg)alloy wire was applied to suture supraspinatus tendon in a rat acute rotator cuff tear model with Vicryl Plus 4±0 absorbable suture as control.The shoulder joint humerus-supraspinatus tendon complex specimens were retrieved at 4,8,and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The Mg alloy suture groups showed bette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erms of ultimate load to failure.Gross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hyperplastic response of the scar tissue at the tendon-bone interface is progressively alleviated over time in the both Mg alloy suture and Vicryl suture groups.In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for Mg alloy suture groups,chondrocytes appear to proliferate at 4 weeks postoperatively,and the tendon-bone interface showed an orderly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at 8 weeks postoperatively.The collagenous fiber tended to be aligned and the tendon-bone interlocking structures apparently formed,where transitional structure from unmineralized fibrocartilage to mineralized fibrocartilage was closer to the native fibrocartilaginous enthesis.In vivo degradation of the magnesium alloy wire was completed within 12 week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g alloy wire was promising as degradable suture with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s fibrocartilaginous interface regeneration in rotator cuff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or cuff repair Mg alloy wire Tendon-bone healing Fibrocartilaginous interface
下载PDF
喷丸处理对2219铝合金扩散连接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婷 孟令刚 +3 位作者 亚斌 陈曦 周秉文 张兴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1,共7页
采用湿喷丸技术处理铝合金表面,研究喷丸强度对2219铝合金扩散连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强度的提高,表面粗糙度由0.1 mm N的1.917μm增加到0.3 mm N的3.401μm,且过大的喷丸强度易导致表面出现轻微的剥落损伤现象;喷丸强化提供的... 采用湿喷丸技术处理铝合金表面,研究喷丸强度对2219铝合金扩散连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强度的提高,表面粗糙度由0.1 mm N的1.917μm增加到0.3 mm N的3.401μm,且过大的喷丸强度易导致表面出现轻微的剥落损伤现象;喷丸强化提供的残余应力场可以促进界面的扩散连接过程,一方面加速溶质原子扩散并在界面聚集成相且与氧化物产生交互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再结晶晶粒形成,利用新晶界的动态迁移过程消除原始界面,两者共同作用提升了界面的愈合效果,0.1 mm N时界面剪切强度可由无喷丸的12.6 MPa提升至41.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连接 湿喷丸 界面愈合 2219铝合金
下载PDF
动态再结晶对纯镍热压连接界面结合率的影响
3
作者 仝珏川 袁瑶 +2 位作者 仝大明 郭正洪 顾剑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08-2718,共11页
为研究热压连接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化与连接界面结合效果的关系,以纯镍试棒为载体进行单向热压模拟实验。通过采用不同温度和变形速率的组合,触发不同类型的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对热压后的试棒进行室温拉伸测试和显微组织表征。结果表明:纯... 为研究热压连接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化与连接界面结合效果的关系,以纯镍试棒为载体进行单向热压模拟实验。通过采用不同温度和变形速率的组合,触发不同类型的不连续动态再结晶;对热压后的试棒进行室温拉伸测试和显微组织表征。结果表明:纯镍在动态再结晶过程中,当热压温度高至1100℃和热压变形速率低至0.001 s^(-1)的组合易于触发晶界弓出的再结晶方式,分体试棒连接界面的迁移效应显著,得到高的结合率;而当热压温度低至800℃和热压变形速率高至0.01 s^(-1)时易于产生亚晶合并的再结晶方式,其对界面迁移的影响相对较弱,分体试棒的界面结合率较低。亚晶合并耦合多相场法的界面迁移模型分析同样表明,亚晶合并形核仅能消除小角度晶界,而对大角度晶界(如连接界面)的消除效果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连接 不连续动态再结晶 连接界面结合 再结晶形核类型 多相场法
下载PDF
基于沸石分子筛的CO_(2)分离膜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倩 范瑛琦 +6 位作者 高俊魁 赵孔银 辛清萍 钟进 拓鹏飞 王辉国 高宁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87-1691,共5页
综述了基于沸石分子筛材料的CO_(2)分离膜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由不同拓扑结构沸石分子筛制备的无机膜和以沸石分子筛作为填料的混合基质膜的CO_(2)/CH_(4)分离性能,探讨了两种膜目前的研究瓶颈和相应的改进方法。针对以上几点,提出未... 综述了基于沸石分子筛材料的CO_(2)分离膜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由不同拓扑结构沸石分子筛制备的无机膜和以沸石分子筛作为填料的混合基质膜的CO_(2)/CH_(4)分离性能,探讨了两种膜目前的研究瓶颈和相应的改进方法。针对以上几点,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超薄无机膜的制备及缺陷修复、混合基质膜的结构调控及构效关系研究,进而推动基于沸石分子筛材料的CO_(2)分离膜向工业化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CO_(2)分离膜 CO_(2)/CH_(4)分离 缺陷修复 界面形貌
下载PDF
Crimped nanofiber scaffold mimicking tendon-to-bone interface for fatty-infiltrated massive rotator cuff repair 被引量:5
5
作者 Liren Wang Tonghe Zhu +6 位作者 Yuhao Kang Jianguang Zhang Juan Du Haihan Gao Sihao Chen Jia Jiang Jinzhong Zhao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22年第10期149-161,共13页
Electrospun fibers,with proven ability to promote tissue regeneration,are widely being explored for rotator cuff repairing.However,without post treatment,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electrospun scaffold is vastly differ... Electrospun fibers,with proven ability to promote tissue regeneration,are widely being explored for rotator cuff repairing.However,without post treatment,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electrospun scaffold 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atural extracellular matrix(ECM).Moreover,during mechanical loading,the nanofibers slip that hampers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igrating stem cells.Here,electrospun nanofiber scaffolds,with crimped nanofibers and welded joints to biomimic the intricate natural microstructure of tendon-to-bone insertion,were prepared using poly(ester-urethane)urea and gelatin via electrospinning and double crosslinking by a multi-bonding network densification strategy.The crimped nanofiber scaffold(CNS)features bionic tensile stress and induces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laying credible basis for in vivo experimentation.After repairing a rabbit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 using a CNS for 3 months,the continuous translational tendon-to-bone interface was fully regenerated,and fatty infiltration was simultaneously inhibited.Instead of micro-CT,μCT was employed to visualize the integrity and intricatenes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CNS-induced-healed tendon-to-bone interface at an ultra-high resolution of less than 1μm.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nofiber post treatment and massive rotator cuff repair and provides a general strategy for crimped nanofiber preparation and tendon-to-bone interface imaging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 Fatty infiltration Nanofiber scaffold Crimped structure tendon-to-bone interface
原文传递
两种康复训练方案对组织工程腱-骨界面早期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玮敏 王兵 +2 位作者 刘民 张明军 王刚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98-604,613,共8页
为了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两种康复训练方案对组织工程腱骨界面早期愈合的影响。文中对23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膝关节行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ACL,且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均植入组织工程界面支架CP... 为了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两种康复训练方案对组织工程腱骨界面早期愈合的影响。文中对23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膝关节行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ACL,且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均植入组织工程界面支架CPCXB。术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n=7),持续被动训练组(CPM;n=8)和CPM+跑台训练组(CPM+TD;n=8)。其中CON组笼内自由活动,CPM组及CPM+TD组术后第2天分别应用CPM装置及兔子跑台进行不同方案的康复训练,8周后取材分别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研究结果发现:Micro CT结果发现术后各组腱骨界面间新生骨TMC量及BV/TV分数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新生骨Tb.Th及Tb.N值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差异,但CPM+TD组TMC量、BV/TV分数值、Tb.Th及Tb.N值均明显低于CON组和CPM组(P<0.05),而各组之间Tb.Sp值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差异。V G染色结果显示虽然三组界面均有新生骨及软骨填充,但CPM+TD组界面间隙明显大于CON组及CPM组,且界面间形成的胶原纤维连接方向不一。术后8周CPM+TD组最大牵拉力明显低于CON组及CPM组(P<0.05),CPM组最大牵拉力则高于CON组(P>0.05)。结论说明术后过早主动运动介入的康复训练方案不利于腱骨组织工程界面的早期愈合,可能导致组织工程界面愈合不良,为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在ACL重建后组织工程腱骨界面愈合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训练 组织工程界面 界面愈合
下载PDF
电冲击处理对316不锈钢构筑成形的影响
7
作者 邓加东 韩天 +1 位作者 杨桢宇 钱东升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6,共6页
在高温变形调控界面愈合的基础上引入电冲击处理来促进构筑界面愈合,通过对316不锈钢构筑坯料热变形前和热变形间隙分别进行电冲击处理实验,揭示了电冲击处理对316不锈钢材料构筑界面几何形貌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未... 在高温变形调控界面愈合的基础上引入电冲击处理来促进构筑界面愈合,通过对316不锈钢构筑坯料热变形前和热变形间隙分别进行电冲击处理实验,揭示了电冲击处理对316不锈钢材料构筑界面几何形貌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未使用电冲击处理的试样,经过电冲击处理后试样的构筑界面愈合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热变形前进行电冲击处理能够使界面产生预连接,促进构筑界面的热变形愈合。在热变形间隙进行电冲击处理同样能促进构筑界面愈合,但其促进界面愈合效果弱于热变形前进行电冲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冲击处理 构筑成形 界面愈合
下载PDF
7050铝合金复合板界面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新 骆宗安 +3 位作者 刘照松 王明坤 余焕 谢广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58-3568,共11页
采用基于搅拌摩擦焊(FSW)的真空轧制复合(VRC)技术在不同真空条件下对7050铝合金进行了热轧复合及固溶时效(T74)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增加,热轧态及时效态界面结合性能均逐渐增加。常压制坯条件下,界面由于过度氧化而形成未愈合... 采用基于搅拌摩擦焊(FSW)的真空轧制复合(VRC)技术在不同真空条件下对7050铝合金进行了热轧复合及固溶时效(T74)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增加,热轧态及时效态界面结合性能均逐渐增加。常压制坯条件下,界面由于过度氧化而形成未愈合缺陷,经固溶及时效处理后发生开裂,剪切强度仅41 MPa。在100Pa下,尽管局部界面发生冶金结合,但仍存在尺寸约为2μm的缺陷。在0.01Pa下,由于避免了过度氧化,界面晶界迁移的阻碍显著降低,促进了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使界面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其热轧态和时效态复合板的剪切强度分别为151MPa和262MPa,均达到基体水平,相应的剪切断口出现大量韧窝。因此,VRC技术为解决铝合金超厚板的宏观偏析、组织不均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真空轧制复合 氧化 界面愈合 动态再结晶 剪切强度
下载PDF
具有黏附性的吸能弹性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9
作者 刘莹 张浩 +5 位作者 黄晓娜 张帆 白云刚 周超 徐昆 王丕新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8-416,I0005,共10页
首先,以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与三甲氧基硼氧六环(TMOB)反应制备冲击硬化聚合物(IHP);然后,采用乙烯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vinyl-PDMS)与甲基含氢硅油(PDMS-H)反应生成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PDMS);再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 首先,以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与三甲氧基硼氧六环(TMOB)反应制备冲击硬化聚合物(IHP);然后,采用乙烯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vinyl-PDMS)与甲基含氢硅油(PDMS-H)反应生成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PDMS);再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聚2-((((丁基氨基)羰基)氧代)甲基丙烯酸丁酯)(PBM);最后,以IHP、PBM和交联PDMS预聚液通过“一锅出”的方式,制备了具有黏附性的吸能弹性体材料(IHP-EA)。其中,IHP作为其动态交联网络提供吸能特性,交联PDMS作为其稳态交联网络提供机械强度,PBM与底物形成高密度氢键提供其黏附性能。采用多种结构表征方法及性能分析手段,探讨了IHP-EA中不同组分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HP-EA在玻璃基材上的黏附强度达198 kPa,且具备良好的转移黏附和多次黏附能力;同时IHP-EA在4.43 m/s的高速冲击下可实现78.44%的能量吸收率,表现出优异的吸能减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黏附 吸能弹性体材料 减震 自愈 机械强度
下载PDF
Magnesium-based alloys with adapted interfaces for bone implant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被引量:1
10
作者 Iulian Antoniac Veronica Manescu(Paltanea) +1 位作者 Aurora Antoniac Gheorghe Paltanea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期1632-1692,共61页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are one of the most used materials for bone implants and tissue engineering.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biodegradability,high bio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are one of the most used materials for bone implants and tissue engineering.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biodegradability,high bio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values close to the human bone.Unfortunately,the implant surface must be adequately tuned,or Mg-based alloys must be alloyed with other chemical elements due to their increased corrosion effect in physiological media.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bon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classifying bone defects and presenting some of the most used and modern therapies for bone injuries,such as Ilizarov or Masquelet techniques or stem cell treatments.The implant interface challenges are related to new bone formation and fracture healing,implant degradation and hydrogen release.A detailed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during implant degradation is extensively described based on different literature studies that included in vitro and in vivo tests correlated with material properties’characterization.Mg-based trauma implants such as plates and screws,intramedullary nails,Herbert screws,spine cages,rings for joint treatment and regenerative scaffolds are presented,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i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he implant geometrical dimensions and shape,the type of in vivo or in vitro studies and fracture localization.Modern technologies that modify or adapt the Mg-based implant interfaces are described by presenting the main surface microstructural modifications,physical deposition and chemical conversion coatings.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rom a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identifie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Mg-based implants and presents some future opportunities.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trauma and regenerative bone implants and describes the main techniques used to control the alloy corrosion rate and the cellular environment of the im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ed interfaces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fracture healing Mg-based alloys surface modifications
原文传递
环氧树脂界面改性剂对PPS/CFF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志东 陶渊达 +4 位作者 边祥成 任帅 张景辉 陈骏希 贺茂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8-153,共6页
首先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4,4’-二氨基二苯硫醚(DDS)、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DDDS)为主要原料,分别合成了3种环氧树脂界面改性剂,即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TGDDM)、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硫醚(TGDDS)... 首先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4,4’-二氨基二苯硫醚(DDS)、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DDDS)为主要原料,分别合成了3种环氧树脂界面改性剂,即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TGDDM)、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硫醚(TGDDS)和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TGDDDS),并对其分子结构和环氧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采用上述界面改性剂对碳纤维织物(CFF)进行表面处理,并通过薄膜叠层法制备了聚苯硫醚(PPS)/CFF复合材料,研究了界面改性剂对PPS/CF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和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GDDS不仅能促使PPS熔体充分浸润碳纤维,而且可通过环氧基团与CF表面羟基等含氧基团的反应,在复合材料界面处产生化学键连接,从而使对应的PPS/CF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达到417.3 MPa,54.1 GPa,279.7 MPa和39.5 GPa,较未处理的PPS/CFF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约51.6%,20.2%,47.1%和38.6%。另外,采用TGDDDS为界面改性剂制备的PPS/CFF复合材料具备较好的自修复性能,其拉伸强度的自修复率为9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硫醚 碳纤维织物 界面改性剂 自修复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促进兔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石斌 刘玉杰 +5 位作者 李志超 邬晓勇 朱娟丽 眭翔 张锦佳 陈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对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趾长伸肌肌腱建立兔ACL重建动物模型,2~3个月龄雌雄不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2组,ESW组ACL重建术后24h给予冲击波治疗,... [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对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趾长伸肌肌腱建立兔ACL重建动物模型,2~3个月龄雌雄不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2组,ESW组ACL重建术后24h给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ACL重建术后不给予冲击波处理,术后2、4、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做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愈合病理学改变,血管墨汁灌注观察愈合组织新生血管含量。[结果]ESW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合成明显增多、排列规则。术后8周腱骨界面由致密结缔组织连接,胶原纤维大量合成,呈垂直纵向规则排列,部分区域出现胶原纤维-纤维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形成类似韧带直接止点样结构。腱骨界面组织愈合较对照组迅速。术后4周和8周腱骨界面新生血管的含量ESW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P=0.008)。[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显著促进兔ACL重建后早期腱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ESW) 腱骨界面 腱骨愈合 血管墨汁灌注
下载PDF
利用X线平片分析骨折愈合的等效最弱截面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红刚 刘斌 +3 位作者 张万强 董福慧 孟和 钱民全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目的更多地提取X线平片中包含的骨折愈合力学信息,为临床骨折愈合治疗过程定量判断愈合程度提供有效并且简便实用的方法。方法 12只家兔胫骨中部横断造成骨折模型,并穿针进行滑动固定。利用力传感器在胫骨中部体表从前向后横向手动加载... 目的更多地提取X线平片中包含的骨折愈合力学信息,为临床骨折愈合治疗过程定量判断愈合程度提供有效并且简便实用的方法。方法 12只家兔胫骨中部横断造成骨折模型,并穿针进行滑动固定。利用力传感器在胫骨中部体表从前向后横向手动加载。通过安装在滑动固定器上的微位移传感器测量断端活动位移。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加载力值P和滑动架滑动位移ΔL关系曲线。以K=P/ΔL值代表带滑动固定器兔胫骨整体等效抗弯刚性。每周测量1次。采用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手提X线机每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在delphi软件开发环境中编写图像处理和计算程序。在X线正、侧位片灰度分析基础上,沿胫骨轴向扫描计算寻找等效最弱截面并计算其等效抗弯截面惯性矩,得到定量的抗弯刚度和断裂强度判据。结果家兔骨折愈合拆架时间分布在29~41 d。在正侧位X线片上获得计算机模拟的等效最弱截面分界线,且得到其抗弯截面惯性矩。最弱抗弯截面惯性矩与最强抗弯截面惯性矩的比值随愈合时间逐渐升高。侧位片比值术后第1周为(0.31±0.17),第2周为(0.34±0.13),第3周为(0.43±0.20),第4周为(0.56±0.23)。正位片位片比值术后第1周为(0.40±0.19),第2周为(0.47±0.16),第3周为(0.56±0.20),第4周为(0.66±0.11)。家兔骨折胫骨在体抗弯刚性测试所得K值术前平均为(3.976±4.986)N.μm-1,术后第1周为(0.679±1.026)N.μm-1,术后第2周为(2.115±3.233)N.μm-1,术后第3周为(3.459±4.723)N.μm-1,术后第4周为(4.788±4.831)N.μm-1。从1~4周愈合过程,X线片计算得到的最弱抗弯截面惯性矩和最强抗弯截面惯性矩的比值与K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外骨痂生长有较强规律性,并且在普通正侧位X线平片易于辨认。从骨折近端和远端分别生长的骨痂在愈合进程中逐渐合拢,最终弥合。本文所述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实际读片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骨折愈合 最弱截面 抗弯刚性 力学性能 影像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新型注射型杂合生物材料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玮敏 刘民 张明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6-1173,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注射型杂合生物材料磷酸钙骨水泥/重组合异种骨粒(injecte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recombined bone xenograft,ICPC/RBX)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杂... 目的:探讨新型注射型杂合生物材料磷酸钙骨水泥/重组合异种骨粒(injecte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recombined bone xenograft,ICPC/RBX)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杂合生物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结构并评测孔隙率,测定凝固时间及体外材料的最大压缩强度。随后将其应用于实验兔ACL重建模型,术后6、12、24周分别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评测腱-骨界面的愈合。结果: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ICPC)制备相比,ICPC/RBX凝固时间无明显改变(P>0.05),最大压缩强度低于ICPC(P<0.05),但孔隙率明显高于ICPC(P<0.05)。ACL重建术后3个测试时间点腱-骨界面新生组织矿化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PC组(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腱-骨界面术后6、12、24周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间距3组均逐渐缩小,但ICPC/RBX组表现更为显著,且腱-骨界面残余材料较少,新生骨较多。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ICPC/RBX组腱-骨界面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及ICPC组。结论:具有多孔隙结构且负载BMP的ICPC/RBX杂合生物材料促进腱-骨界面骨生长的作用优于单纯ICPC材料,同时也可以为ACL重建提供初始的协同固定作用,为ACL术后腱-骨界面的早期快速愈合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磷酸钙骨水泥 重组合异种骨粒 腱-骨愈合
下载PDF
吸水性微胶囊界面修饰提高水泥基材料抗渗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璐 毛倩瑾 +4 位作者 伍文文 李润丰 韩磊 王子明 崔素萍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63-2671,共9页
在自修复水泥基材料中,微胶囊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决定着微胶囊被裂缝触发的概率,从而影响自修复效果。本文针对吸水性微胶囊的界面结合问题,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修饰环氧/海藻酸钙微胶囊表面,以改善其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情况。... 在自修复水泥基材料中,微胶囊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决定着微胶囊被裂缝触发的概率,从而影响自修复效果。本文针对吸水性微胶囊的界面结合问题,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修饰环氧/海藻酸钙微胶囊表面,以改善其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情况。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表征硅烷偶联剂在微胶囊表面的键合状况,利用压汞法分析水泥基材料的孔结构,并测试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与自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能够与微胶囊外壁的海藻酸钙发生化学键合,微胶囊与水泥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得到有效改善,水泥基体中有害孔数量减少,无害孔和少害孔数量增加,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和自修复效果获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自修复 吸水性微胶囊 硅烷偶联剂 界面修饰 环氧/海藻酸钙微胶囊
下载PDF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志勇 汪韬 +1 位作者 庄梦迪 徐航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8-891,共14页
柔性电子是基于柔性有机/无机功能材料、柔性/可延展基底并结合相应加工工艺得到的新型电子器件.与传统电子器件刚且硬的缺陷相比,柔性电子优秀的力学性能(柔性化和可拉伸等)使其更加适用于可穿戴电子、人机交互、软体机器人等尖端电子... 柔性电子是基于柔性有机/无机功能材料、柔性/可延展基底并结合相应加工工艺得到的新型电子器件.与传统电子器件刚且硬的缺陷相比,柔性电子优秀的力学性能(柔性化和可拉伸等)使其更加适用于可穿戴电子、人机交互、软体机器人等尖端电子领域.自柔性电子起始阶段,高分子材料就被视为实现柔性电子技术走向应用的关键材料,例如柔性高分子基底材料、高分子界面改性材料、柔性高分子功能材料等.借助于高分子材料的优秀性能,半导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实现了电子器件的柔性化,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柔性电子在生物医学、柔性显示屏、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然而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领域的苛刻需求,亟需在功能材料研究上获得突破.目前,研发用于柔性电子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之一.因此,本文基于本课题组的相关工作,综述了近期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基于柔性电子器件的组成角度以及加工工艺角度,从柔性电子中的三种关键材料(柔性基底材料、界面改性材料、柔性功能材料)出发,分析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电子 功能高分子材料 柔性基底材料 界面改性 自修复
下载PDF
沥青黏结剂性能诊断与评价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欣 徐文毅 +1 位作者 杨青 肖上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84-292,共9页
为充分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深入挖掘沥青黏结剂的结构组成及性能变化机制,从沥青黏结剂相容性特征、老化再生行为、界面粘附行为、自愈合行为等方面,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沥青黏结剂性能评价中的关键要点、研究进... 为充分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深入挖掘沥青黏结剂的结构组成及性能变化机制,从沥青黏结剂相容性特征、老化再生行为、界面粘附行为、自愈合行为等方面,系统地回顾与梳理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沥青黏结剂性能评价中的关键要点、研究进程与发展前景.相容性特征方面归纳了沥青黏结剂物理-力学性能、热力学行为、分子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及其改性沥青相容性评价方法;老化再生行为方面介绍了老化和再生过程对沥青黏结剂性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界面粘附行为方面阐述了影响沥青-集料界面粘附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自愈合行为方面凝练了沥青黏结剂在材料组成、自愈条件和不同损伤程度等影响因素下的自愈合特征.实践表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复杂工况条件下沥青黏结剂性能的变化机理,能够对沥青黏结剂的微宏观性能进行预测分析,是从本质上探究沥青黏结剂微宏观性能演化规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黏结剂 分子动力学 老化 再生 界面粘附 自愈合
下载PDF
两种生物材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明军 刘艳 潘玮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对两种不同生物材料,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FG-BMP)及重组合异种骨(RBX)对腱-骨界面愈合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估。方法 5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FG-BMP组腱-骨界面推注FG-BMP生物材料,RBX组则应用... 目的对两种不同生物材料,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FG-BMP)及重组合异种骨(RBX)对腱-骨界面愈合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估。方法 5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FG-BMP组腱-骨界面推注FG-BMP生物材料,RBX组则应用RBX生物材料,对照组则不施加任何材料。术后2、6、12周取材,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FG-BMP及RBX均能促进腱-骨间骨的生长。术后6周及12周,两组标本腱-骨间骨矿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tisty,BM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术后6周时及术后12周,RBX组的BMD值均高于FG-BMP组;组织学结果显示,至术后12周,RBX组腱-骨界面显示移植肌腱周围被新生骨组织包绕,并且新生骨组织趋向移植肌腱方向生长,镜下新生骨组织数量明显大于FG-BMP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6周,应用注射型生物材料治疗的两组最大牵拉力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RBX组牵拉力最大(P<0.05);术后12周,RBX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G-BMP组尽管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G-BMP组和RBX组均能促进腱-骨界面的愈合,但RBX在加速腱-骨界面愈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骨形态发生蛋白 纤维蛋白溶胶 重组合异种骨 腱-骨界面愈合
下载PDF
促进肌腱-骨交界处组织愈合的策略
19
作者 潘玮敏 胡蕴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通过对影响腱-骨交界组织愈合因素的分析,探讨促进二者交界组织愈合的策略。方法文献分析法。结果促进骨生长及阻断骨溶解的各种生物学因素均可增强腱-骨交界组织的愈合。结论日益发展成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将是促进腱-骨交界组织愈... 目的通过对影响腱-骨交界组织愈合因素的分析,探讨促进二者交界组织愈合的策略。方法文献分析法。结果促进骨生长及阻断骨溶解的各种生物学因素均可增强腱-骨交界组织的愈合。结论日益发展成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将是促进腱-骨交界组织愈合的新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肌腱 交界组织 愈合
下载PDF
生物材料介入对ACL重建术后持续被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腱-骨愈合的影响
20
作者 潘玮敏 张明军 刘民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达到延缓或阻止持续被动康复训练对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愈合的负性影响,将杂合生物材料(ICPCB)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界面.将三组实验兔,对照组(n=7),ICPC治疗组(n=7)及ICPCB治疗组(n=7),均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术后... 为了达到延缓或阻止持续被动康复训练对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愈合的负性影响,将杂合生物材料(ICPCB)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界面.将三组实验兔,对照组(n=7),ICPC治疗组(n=7)及ICPCB治疗组(n=7),均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术后进行8周持续被动康复训练.结束后行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显微CT结果显示,治疗组腱-骨界面新生骨矿化量及微结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ICPCB组矿化组织量(TMC),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数量(Tb.N)及骨小梁分离度(Tb.Sp)却明显优于ICPC组(P<0.05).组织学结果发现ICPCB组界面间新生骨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及ICPC组,但残余材料量却明显少于ICPC组.同时两组治疗组界面最大牵拉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PC或ICPCB均能够阻止ACL术后激进康复训练过程中的负性作用,进一步促进腱-骨界面的愈合.但杂合生物材料ICPCB促进愈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IC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生物材料 前交叉韧带重建 腱-骨界面愈合 持续被动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