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tar mats in terrestrial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MinGeochemical Laboratory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 Jingzhou 43410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16期1391-1393,共3页
TAR mat is reservoir zone containing petroleum rich in asphaltene, and is situated in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Tar mat is an organic barrier for oil and gas reservoirs. Recently, determinatio... TAR mat is reservoir zone containing petroleum rich in asphaltene, and is situated in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Tar mat is an organic barrier for oil and gas reservoirs. Recently, determination of tar mat has become reality as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TLC-FID)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organic geochemical 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 mat terrestrial gas-condensate reservoir.
原文传递
3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ngahewa Formation,Mangahewa Field,Taranaki Basin,New Zealand
2
作者 Dk Nurulnazihah Pg Norsahminan Md Aminul Islam +1 位作者 Surya Tejasvi Thota Mohamed Ragab Shalaby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152-170,共19页
The Mangahewa 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reservoir target in the Mangahewa Field in the Taranaki Basin,New Zealand.This formation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marginal marine substantial tight-sand reservoir,having thickness... The Mangahewa 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reservoir target in the Mangahewa Field in the Taranaki Basin,New Zealand.This formation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marginal marine substantial tight-sand reservoir,having thickness exceeding 800 m.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the Mangahewa Formation through 3D reservoir modeling,employing 3D seismic data,core data,and well data from the Mangahewa Field.Utilizing variance attributes,the faults and horiz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successfully within the field.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preted faults exhibit dip angles exceeding 60°,with a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118 m.To detect 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s,root-mean-square amplitude seismic attribute,envelope,and generalized spect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employed.Subsequently,four lithofacies,comprising 78.3%sandstone,9.2%siltstone,9.5%claystone,and 3.0%coal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utilizing the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SIS)algorithm to create a lithofacies model.A property model has been generated using the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SGS)algorithm.Petrophysical eval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Mangahewa Formation exhibits reservoir qualities ranging from fair to good,with porosity levels between 8%and 11%,permeability averaging up to 10 mD,variable shale volumes,and hydrocarbon saturation in the range of 40%-50%.This study's methodologies and findings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foundation for similar investigations in other tightsand gas fields loc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inal marine Tight-sand reservoir Mangahewa formation Mangahewa gas-condensate field Northern taranaki basin
下载PDF
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对陆栖脊椎动物的影响
3
作者 夏霖 许玉 +2 位作者 程继龙 陈国亮 杨奇森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人为因素之一。其致使动物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造成一系列负面生态效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种群破碎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边缘效应、生态竞争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等。大... 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人为因素之一。其致使动物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造成一系列负面生态效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种群破碎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边缘效应、生态竞争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等。大型水坝还会阻碍河狸(Castor fiber)、水獭(Lutra lutra)等半水生哺乳动物的季节性迁移和扩散,在水库蓄水过程中亦可能淹没栖息地,造成动物被困和溺水死亡。鉴于此,本文梳理了自197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案例,归纳了缓解水库对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的措施,包括在库区周边及上下游目标物种的适宜栖息地范围建立严格保护区域,在专业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加以救助和转移,在水库淹没区建设大型的陆桥岛屿以维持更高的动物多样性,利用连续的小型岛屿设置“水上动物通道”等,以期为未来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水电站 大坝 陆栖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Anisotropic dispersion mechanism of inter-salt shale oil reservoir in terrestrial saline lake sediments using cross-band experiments 被引量:1
4
作者 Zengjia XIAO Jianguo ZHAO +7 位作者 Qingliang ZHONG Fang OUYANG Xinze LIU Bohong YAN Zhi LI Ming MA Bin WANG Xiaoqiong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603-1621,共19页
The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such as lithology,structure,pores,fractures,and fluids.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and st... The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such as lithology,structure,pores,fractures,and fluids.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and static elastic properties can provide important mechanism analy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in shale reservoirs.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sta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but the experiments on dynamic crossband elastic anisotropy of terrestrial shale have not yet been conducted thoroughly.Therefore,we report the anisotropic dispersion mechanism of favorable lithofacies(lamellar dolomitic shale,wi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edding) in the inter-salt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Qianjiang Formation fo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fluid saturation conditions.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the cross-band rock physic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at comprised low-frequency stress-strain measurements and a high-frequency ultrasonic tes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The elastic property dispersion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marine shale due to the high viscosity of the medium oil in the terrestrial shale.The lamellar structures and interbedded fractur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strong anisotropy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2) The dispersion of elastic properties from low to high frequencies in a partial oil saturation state ranged from strong to weak;the wave-induced fluid flow or intrinsic dissipation of viscoelastic inclusions may be the dominant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ismic dispersion.(3) The elastic parameters measured in the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bedding plane had stronger dispersion and pressure sensitivity than those measured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bedding plane,and the anisotropy and pressure sensitivity at seismic frequenc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ultrasonic frequencies.(4) Fluid filling reduced the pressure sensitivity of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long the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bedding plane,whereas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along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bedding plane.(5) The anisotropic Gassmann theory could explain the P-wave velocity well at an extremely low frequency,but the prediction of S-and P-wave velocities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remained insufficient.Overall,our study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mechanism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frequency-dependent properties of azimuthal anisotropy,and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seismic prediction of “sweet spots”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shale oil reservoir Rock physics Cross-band experiment Anisotropic dispersion Pressure sensitivity
原文传递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oir in China 被引量:17
5
作者 WANG Shao-qiang1, ZHOU Cheng-hu1, LI Ke-rang1, ZHU Song-li2, HUANG Fang-hong1 (1.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n coefficient 0.58. In the second soil survey,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s about 924.18xl08t and carbon density is about 10.53 kgC/m2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rea of 877.63x106hm2 survey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 is that the carbon storage increases when latitude increase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carbon storage decreases when longitude reduces in northern China. A transitional zone with great variation in carbon storage exists. Moreover,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carbon density with decrease of latitude in western China. Soil cir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lobal change, but with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soil 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soil is inhomogeneous, it could bring some mistakes in estimating soil carbon reservoirs. It is necessary to farther resolve soil respir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conversion and other questions by developing uniform and norm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sam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global change soil carbon reservoir carbon cycle
下载PDF
川东地区大地热流及其对地热资源评价的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兰镭 左银辉 +4 位作者 冯仁朋 蔡家兰 杨梅华 徐文礼 徐姁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大地热流是揭示一个地区的温度空间展布、地热资源形成和赋存条件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川东地区大地热流的研究十分薄弱,制约着对该地区地热资源潜力及展布的认识。本文首先利用4口钻井178个系统稳态测温数据和25口钻井76个试油温度数据,... 大地热流是揭示一个地区的温度空间展布、地热资源形成和赋存条件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川东地区大地热流的研究十分薄弱,制约着对该地区地热资源潜力及展布的认识。本文首先利用4口钻井178个系统稳态测温数据和25口钻井76个试油温度数据,计算得到了川东地区的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再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得到川东地区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热储的地温,最后明确栖霞—茅口组发育的地热资源类型及潜力。结果表明:川东地区地温梯度在16.0~21.3°C/km之间,平均为(18.3±1.59)°C/km;大地热流值在44.3~67.7 mW/m^(2)之间,平均为(55.5±6.0)mW/m^(2),具有构造稳定区的低温型地温场特征。栖霞—茅口组是川东地区最重要的热储,主要发育中-低温型地热资源,其中,低温型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西南构造分区;中温型地热资源主要发育在东南构造分区、东北构造分区及西北构造分区。结合热储特征,可以得出川东地区栖霞—茅口组具有形成丰富地热资源的热储和地温条件。该成果可为川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提供重要的地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储 地热资源
下载PDF
陆相砂岩强底水油藏高倍水驱实验研究
7
作者 孙恩慧 郭敬民 +2 位作者 杨东东 马佳国 杨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为准确描述陆相砂岩强底水油藏的驱油效率,针对C油田展开了驱替2000 PV的高倍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研究表明,C油田高倍水驱阶段的驱油效率大幅提升,开采潜力很大。加大驱替速度能够提高水驱的驱油效率,高倍水驱的驱油效率随着原油黏度... 为准确描述陆相砂岩强底水油藏的驱油效率,针对C油田展开了驱替2000 PV的高倍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研究表明,C油田高倍水驱阶段的驱油效率大幅提升,开采潜力很大。加大驱替速度能够提高水驱的驱油效率,高倍水驱的驱油效率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大而不断提升。对于C油田明化镇组稠油油藏,建议开展大幅提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砂岩 强底水油藏 驱替速度 水驱油 驱油效率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8
8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挤压盆地泥岩对地应力响应特征机理及地质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军 张超谟 +2 位作者 王贵文 李进福 肖承文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1-144,179,共4页
在西部挤压盆地山前构造带 ,泥岩电阻率对水平构造挤压应力响应灵敏。借助Patette ,J .G研究成果分析了地层条件下构造挤压应力对泥岩电阻率影响 ,在强挤压条件下 ,地应力变化是电阻率变化的主导因素。利用泥岩这种特性进行多方面地质应... 在西部挤压盆地山前构造带 ,泥岩电阻率对水平构造挤压应力响应灵敏。借助Patette ,J .G研究成果分析了地层条件下构造挤压应力对泥岩电阻率影响 ,在强挤压条件下 ,地应力变化是电阻率变化的主导因素。利用泥岩这种特性进行多方面地质应用 ,包括在井筒方向上对最大主地应力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研究地应力分布与储层分布关系 ,确定优质储层发育的地应力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电测井 储层 电阻率 泥岩 声波时差 构造挤压应力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植被对首次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郭泉水 康义 +4 位作者 洪明 金江群 朱妮妮 聂必红 王佐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共9页
基于固定监测样地,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海拔156~172m区段首次经历冬水夏陆交替变化影响前、后的植物组成、个体数量、物种盖度等群落学特征进行调查,并计算各类植物生活型在群落中的比例以及各物种的重要值,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植被对... 基于固定监测样地,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海拔156~172m区段首次经历冬水夏陆交替变化影响前、后的植物组成、个体数量、物种盖度等群落学特征进行调查,并计算各类植物生活型在群落中的比例以及各物种的重要值,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植被对首次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经历水陆交替变化前,在样地上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5科147种,经历水陆交替变化后,仅剩17科32种,科数减少了69.1%,种数减少了78.2%,与此同时,样地上出现了49种新植物,约占调查当年样地植物种数的60.5%;植物生活型组成发生改变,乔木和灌木减少,草本植物增加;不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莎草科、禾本科和菊科的草本植物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代表种有香附子、狗尾草、狼把草、马唐、野茼蒿和青蒿,黄荆、盐肤木、假奓苞叶马桑和铁仔这4种灌木树种的1年生实生苗及乌桕、复羽叶栾树和构树这3种乔木树种的1年生实生苗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陆生植被 生态适应性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中国陆相储层表征与成藏型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德发 陈建文 李长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3-369,共7页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主要有 3种类型 ,其巨厚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陆相沉积作用所特有的地质条件 ,决定了储集岩的矿物及结构成熟度偏低 ,物性变化大 ,非均质性较强 ,砂体连续性较复杂。储层砂岩与泥岩大多呈薄互层状...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主要有 3种类型 ,其巨厚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陆相沉积作用所特有的地质条件 ,决定了储集岩的矿物及结构成熟度偏低 ,物性变化大 ,非均质性较强 ,砂体连续性较复杂。储层砂岩与泥岩大多呈薄互层状。储层物性受埋藏深度及成岩作用等因素所控制。在湖盆内储层砂体邻近生烃区 ,油气运移距离短 ,砂体类型决定主要运移方式 (侧向或垂向 )。有利圈闭为岩性、构造岩性、断块及断层等类型。文中按砂体成因归纳出 8种陆相储层成藏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储层沉积背景 储层表征 陆相储层成藏型式
下载PDF
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响应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军 张超谟 +2 位作者 王贵文 肖承文 欧阳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7,共5页
在我国西部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 ,地应力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局部应力环境造就了显著的储层品质差异。研究发现 ,泥岩对地应力响应十分灵敏 ,利用这种特性可对地应力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将计算结果与声波发射试验确定的原地应... 在我国西部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 ,地应力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局部应力环境造就了显著的储层品质差异。研究发现 ,泥岩对地应力响应十分灵敏 ,利用这种特性可对地应力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将计算结果与声波发射试验确定的原地应力大小进行对比 ,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吻合较好 ,这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对单井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地应力分布与储层分布的关系 ,研究了地应力对储层品质的影响 ,并分析了局部地应力分布与构造样式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构造带 地应力 声波测井 储层 油气分布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我国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的系统表征方法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欧成华 唐海 +1 位作者 夏洪泉 刘洪歧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84,共7页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术方法。依靠高分辨率层序结构识别及精细层序划分,以及多井对比、地质综合解释与开发动态校验等技术揭示了断裂切割薄砂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利用相标志、灰色关联和测井曲线元等方法识别的储集相类型及特征,以及基于岩心刻度综合测井模型解释获得的储层及油层参数,建立了基于三阶段互控技术的储层定量地质模型,刻划了储集砂体的属性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选择两级模糊综合方法评价了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效开采合理技术政策指标,为实现陆相特低渗油藏原油稳产高产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特低渗油藏 系统表征
下载PDF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12
14
作者 朱如凯 邹才能 +8 位作者 吴松涛 杨智 毛治国 杨海波 范春怡 惠潇 崔景伟 苏玲 王焕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8-1184,共17页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 中国致密油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育与湖相生油岩共生或接触、大面积分布的致密砂岩油或致密碳酸盐岩油。近年来,陆相致密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陆相致密油已建成产能315. 5×104t,2018年年产量约105×104t。中国陆相致密油以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多发育于淡水、半咸水-咸水环境,厚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有机碳含量为0. 4%~16. 0%,镜质体反射率为0. 5%~1. 3%,适宜的火山作用、低沉积速率、缺氧还原环境、海水入侵与水体分层是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陆相致密油储层类型包括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混积岩和致密沉凝灰岩等,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覆压基质渗透率多小于或等于0. 1×10-3μm2,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半径小,主体直径40~900 nm,孔隙结构复杂;压力系数0. 7~1. 8,既有超压,也有负压;地层能量、原油品质变化大,原油密度0. 75~0. 92 g/cm3。中国陆相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178. 20×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7. 65×108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提出'甜点区(段)'概念,'甜点区'多发育在宽缓背景下的局部微构造区,是指在平面上成熟优质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富集区;'甜点段'是指在剖面上源-储共生的黑色页岩层系内,人工改造可形成工业价值的致密油高产层段。源岩品质和源-储组合类型控制'甜点区'平面分布范围。资源评价方法、'六特性'测井识别、高精度三维地震、水平井平台式生产及人工油藏开发等'甜点区(段)'评价方法,可支撑致密油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甜点区” 致密储层 陆相致密油 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英华 苏化龙 +1 位作者 马强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三峡库区曾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峡工程的修建对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峡库区共有陆生脊椎动物 5 2 3种 ,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1 0目 1 9科 64种 ,其中Ⅰ级保护物种 8种 ,Ⅱ级保护物种 5 5种 ... 三峡库区曾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峡工程的修建对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峡库区共有陆生脊椎动物 5 2 3种 ,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1 0目 1 9科 64种 ,其中Ⅰ级保护物种 8种 ,Ⅱ级保护物种 5 5种 ,中国特有种 9目 1 8科 47种 ,既是特有种又是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有 4目5科 8种。本文在综述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特点 ,即区系复杂与组成多样性、成分特有及分布不均匀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库区陆生脊椎动物致危原因和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珍稀濒危动物 陆生脊椎动物 保护对策 保护物种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思路 被引量:16
16
作者 龙胜祥 肖开华 +4 位作者 李秀鹏 武晓玲 李宏涛 袁玉松 程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7,112-113,共8页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新场等气田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此后陆相层系勘探快速发展,呈现出全盆地砂岩气藏和页岩气藏兼顾的立体勘探格局。然而,该领域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储层多但大都较薄、相变...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新场等气田的发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此后陆相层系勘探快速发展,呈现出全盆地砂岩气藏和页岩气藏兼顾的立体勘探格局。然而,该领域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储层多但大都较薄、相变快,储层物性整体较差且非均质性强,气藏分布广但资源丰度一般较低,勘探效果好、储量巨大但开发动用效果不理想等。为此,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结果认为:①四川盆地陆相层系发育3套烃源岩(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侏罗系),烃源条件十分优越,烃源岩集中在川西、川东北和鄂西渝东等地区,初步计算四川盆地陆相层系生烃总量达550×1012 m3;②须家河组、侏罗系砂体发育,但在发育程度、物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横向差异,成岩作用是导致各地区储层类型及物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四川盆地陆相气藏为生储广泛接触、大面积集群式成藏,各气藏间无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气水界面,各层系各地区气藏成藏模式和控制因素均不同;④四川盆地陆相层系页岩气资源丰富,是下一步立体勘探的重要目标。进而提出了四川盆地陆相层系的勘探思路:应加大投入,砂岩油气与页岩气兼顾,以寻找和扩大油气生产阵地为目的,分"精细展开、甩开突破、超前准备"3个层次推进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工作。最后提出了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加强三维解释和气藏精细刻画、按非常规思路开展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陆相层系 晚三叠世 侏罗纪 天然气成藏条件 砂岩气藏 页岩气 立体勘探
下载PDF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海燕 彭仕宓 刘风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建立了不同含水期动态的流动单元模型。研究表明,不同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受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的变化所控制,其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流动单元能够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水运动规律相似的储集带的动态变化,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实践证实了动态流动单元对剩余油预测的准确性,表明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预测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更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流动单元 陆相储层 判别函数 流动层指数 剩余油
下载PDF
重庆库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少英 冉江洪 +2 位作者 林强 王跃招 刘世昌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8,共8页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4 39种。其中兽类有 98种 ,鸟类有 2 77种 ,爬行类 34种 ,两栖类有 30种。开县、奉节、巫山、丰都四县最为丰富 ,而渝北、巴南和云阳较低。由于库区开发早 ,人口压力大 ,原生植被保存很少 ,因而...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4 39种。其中兽类有 98种 ,鸟类有 2 77种 ,爬行类 34种 ,两栖类有 30种。开县、奉节、巫山、丰都四县最为丰富 ,而渝北、巴南和云阳较低。由于库区开发早 ,人口压力大 ,原生植被保存很少 ,因而动物栖息的生境多样性贫乏 ,造成陆栖脊椎动物的种类少、旗舰种少 ,一些重要物种在库区消失 ,目前一些有重要研究、经济价值的物种残存在片段化的、面积很小的常绿阔叶林中 ;库区现有陆生脊椎动物多是一些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种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动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 陆生脊椎动物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与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成因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万春 张晓宝 +2 位作者 刘若冰 罗厚勇 王国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6,共11页
在川东北地区石油地质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元坝与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的成因。元坝地区侏罗系储层天然气重烃气体含量较高;多数样品甲烷δ^(13)C和δD值分别在-42.2‰^-34.4‰和-208‰^-168‰,乙烷δ^(13)C值在-31.4‰^-21.4‰,... 在川东北地区石油地质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元坝与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的成因。元坝地区侏罗系储层天然气重烃气体含量较高;多数样品甲烷δ^(13)C和δD值分别在-42.2‰^-34.4‰和-208‰^-168‰,乙烷δ^(13)C值在-31.4‰^-21.4‰,甲烷δ^(13)C和δD值之间相关性好;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自流井组或千佛崖组陆相烃源岩。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天然气重烃气体含量低;甲烷δ^(13)C和δD值分别为-31.7‰^-29.2‰和-170‰^-148‰,乙烷δ^(13)C值在-27.7‰^-26.5‰;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过成熟的腐殖型烃源岩。元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成因的主控因素是陆相烃源岩发育及其成熟度。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重烃气体含量变化大;甲烷δ^(13)C值大多重于-32‰,甲烷δD值分布范围较大,在-1δ6‰^-122‰,乙烷δ^(13)C值在-33.2‰^-29 6‰;甲烷δD与δ^(13)C值之间相关性很差,部分样品甲烷与乙烷的δ^(13)C值倒转,表明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成因复杂,有来源于陆相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也有来源于海相烃源岩的天然气,以及海相与陆相来源天然气的混合气。河坝地区陆相储层天然气成因的主控因素是海相与陆相多套烃源岩与不同级别断裂。陆相储层天然气中CO_2的δ^(13)C值多轻于-12‰,属于有机质热分解成因。稀有气体~3He/~4He比值在0.003 3R_a^0.018 1R_a,分布于地壳来源或放射性成因的范围内,表明天然气中没有幔源稀有气体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陆相储层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氢同位素 稀有气体同位素
下载PDF
坡折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游李伟 彭军 +1 位作者 陈果 汪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5,共4页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在分析坡折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坡折带对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域和砂体分布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坡折带...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在分析坡折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坡折带对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域和砂体分布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坡折带确定陆相盆地的首次湖泛面﹑砂体及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讨论了坡折带与非构造油气藏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利用坡折带理论指导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坡折带理论是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又一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理论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 陆相盆地 油气运聚 非构造油气藏 沉积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