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转换的广阔空间——以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为个案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俐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共7页
确认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具有转换的广阔空间,探讨如何转换,是文学批评抵达文学性的重要一环。以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为个案,发现在解释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方面,戈德曼的理论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 确认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具有转换的广阔空间,探讨如何转换,是文学批评抵达文学性的重要一环。以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为个案,发现在解释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方面,戈德曼的理论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充分地揭示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当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将研究者引到文本层面之后,可以与走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分析相会合、与象征系统中的隐喻意义解读等方法相会合。在文本分析层面,我们与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会合还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意义的结构 世界观 文本分析 方法结合
下载PDF
英语听力教学中预测原理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侯胤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6-67,共2页
实验证明 ,人在听话过程中并非只是被动接受 ,而是边听边在脑中对可能收听到的内容不断进行预测 ,并不断修正预测。应用这一积极预测原理而组织的英语听力教学 。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听力教学 预测 语篇 语段 意群 应用
下载PDF
本土人居视角下的明清韩城地景意义空间营造手法探析
3
作者 张涛 杨豪中 《城市建筑》 2017年第24期11-14,共4页
本文旨在发掘韩城地区人居营造的本土经验,着力说明人文精神与山水自然、城乡建设的关系。在提出本土营造之"文·景"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县域山水形胜、聚落相址营建、"韩城八景"几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地景... 本文旨在发掘韩城地区人居营造的本土经验,着力说明人文精神与山水自然、城乡建设的关系。在提出本土营造之"文·景"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县域山水形胜、聚落相址营建、"韩城八景"几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地景视野下区别于现实自然地貌的形胜思维和人文山水,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居环境意义空间和文态结构,以此例证山水韩城的规划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景”智慧 形胜思维 地景 文态山水 意义空间
下载PDF
双重视角烛照下的心灵之痛与人性之悲——对S·茨威格《家庭女教师》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路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7-100,106,共5页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 文章从西方叙事学视角理论出发,对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的经典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该文本采用了文本外的叙事者加文本内的儿童视角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紧接着论述了这篇作品在儿童视角叙事方面的典型性和成功之处,最后从文本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自然推及至作家隐喻其中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女教师》 双重视角叙事策略 文本外的叙事者 儿童视角 有意味的形式
下载PDF
小学英语对话型课文教学情景设计——以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4B M2U3 Home family教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华亭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7年第4期42-45,共4页
现在小学生学习英语强调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特别是牛津小学英语对话型课文,以“情景一话题功能”为主线进行编排,语言知识点融入到真实生活情景的对话交流中,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际教学通过案... 现在小学生学习英语强调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特别是牛津小学英语对话型课文,以“情景一话题功能”为主线进行编排,语言知识点融入到真实生活情景的对话交流中,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际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如何进行小学英语对话型课文教学情景设计,在此情景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单词句型,形成语用结构,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情景 对话型课文 语言建构 有意义的学习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6
作者 Gao We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1年第3期58-73,共16页
As a product of scientism and rationalism,the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has been subject to changing times and theoretical assumptions.In practice,therefore,it has not been fully able to play its role in pr... As a product of scientism and rationalism,the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has been subject to changing times and theoretical assumptions.In practice,therefore,it has not been fully able to play its role in protecting freedom and has constantly wavered over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minal punishments.Even though it has been constantly challenged,the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should be adhered to and renewed a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he modem rule of law.First,the principle of de lege lata is being questioned by theories of substantive law,and sources not in the form of law have become the de facto basis of criminal punishment.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reaffirm the nature of de lege lata as an exclusive source of law.Second,although the possible boundary of the meaning of criminal law texts cannot be clearly delineated empirically,one should not therefore reject the possible boundary of this meaning.The practice of delineating an objective boundary based on empirical facts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normative boundaries should be delineated and justified.Finally,the responsibility for judicial clarity should be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as a supplement to legislative clarity,and a two-tier system of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clarity should be developed.Here,the definite nature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should develop standards in terms of behavioral guidance and judicial restrictions,and clarity in criminal justice should start from the legislative text and establish general secondary rules to make the text more specific,bringing it ever closer to specific and particular case facts,and eventually 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of subsumption between the legislative text and the facts of the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le of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de lege lata boundary of the text’s meaning CLAR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