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性视阈下的17年城市文学 |
黄道友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2
|
新时期文学创作对17年文学传统的悬隔与会通——从刘勰的“通变”思想谈起 |
徐宝锋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3
|
社论化:“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种形态 |
杨文艺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3 |
0 |
|
4
|
十七年时期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出版状况、成因及影响分析 |
张杏莲
|
《惠州学院学报》
|
2023 |
0 |
|
5
|
1949-1976年间的集体写作现象平议 |
黄擎
李超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6
|
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 |
余岱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7
|
论“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对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再反思 |
李宗刚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8
|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爱情叙事的意识形态分析 |
胡克俭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9
|
消失的“风景”线——十七年(1949—1966)乡土小说中的风、花、雪、月 |
魏宏瑞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1 |
3
|
|
10
|
从审美主体选择看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成因 |
刘克宽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1
|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
周敏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2
|
|
12
|
“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模式探析 |
王涘海
|
《云梦学刊》
|
2008 |
4
|
|
13
|
再成长:读《爱,是不能忘记的》及其周边文本 |
李建立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14
|
建国后十七年外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标准 |
李松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5
|
论“十七年”出版业与新文学书籍的生产 |
陈宗俊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政治启蒙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起源语境 |
龚奎林
黄梅
|
《殷都学刊》
|
2007 |
2
|
|
18
|
“大众”与“工农兵”批评话语的生成和流变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9
|
《纪要》问世的前前后后 |
张志忠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20
|
“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消解 |
王涘海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